鄭水萍

臺灣糖業帝國興衰史(二) ☆作者:鄭水萍

鄭水萍博士:

臺大歷史系畢業|第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博士|聯合國藝評人協會前理事長|第一亞太研究院人文所所長|南方土地公研究所所長


上一講講到糖業歷史的演變和其對臺灣歷史文化的重要性。現在講最重要的,糖業歷史的變遷,有荷據、明鄭、清朝到日據時代及戰後。今天先從最重要及最精采的日據糖業帝國興衰這一段來講。

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臺灣的時候,其實它只佔領一部份,後來建造鐵路,和美國西部開發史一樣,就是鐵路到哪裡,美國的勢力到哪裡。日本在臺灣的鐵路,一方面從劉銘傳的新竹開始南下,一方面從高雄北上,北上就和米跟糖有關係。到了一九〇〇年,兒玉源太郎總督與他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找了日本很多學者專家到臺灣做研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這是從明清的糖業來做一個非常基本的田野調查。

台灣糖業,最賺錢的產業

日本佔領臺灣之前,糖業是臺灣最賺錢的產業,一年四百萬兩。日劇時有一陣子失去了敏感度,後來總督府透過伊能嘉矩等對臺灣歷史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糖業的重要。庚子賠款總共四萬萬兩,日本人佔領臺灣以後,前面五年都在虧損,而且不斷遭受造反。沒有殖民經驗的日本,有一陣子非常灰心,想把臺灣在庚子事件八國聯軍的時候,讓清朝以一億元贖回去。所以一百多年前,臺灣值一億元。清朝庚子賠款四億都受不了,只得做罷。臺灣人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就是這樣。

我去廈門大學唸書的時候,他們常常就批評臺獨、臺灣意識等等,我常跟他們說:歷史就是同情的諒解。你們那時候割讓臺灣,一九〇〇年又不願贖回,不是臺灣人和大陸有切割的意識,而是那個過程就有好幾次。我們是人、是文化,不是一種物質或商品,大刀一揮切下去就變成兩半,日據一切割下去,這邊是中國,那邊是臺灣,不是這樣的。

日本人是因為一九〇〇年已經有研究臺灣的舊慣習,發現糖業很賺錢,才不再灰心,就開始由三井財團,被譏為「三井的掌櫃」的井上馨在東京發行股票,募款一千萬,而且找了連雅堂《臺灣通史.貨殖列傳》中首富,經營打狗糖貿易的陳福謙,他的大伙計陳中和,後來的五大家族之一,一起在橋頭那邊合作開糖廠。我這本《橋頭紀事》,與後來另外出的一本《臺糖紀事》,就以科學結構的典範和變遷來探討日據臺糖與橋頭糖廠的問題,及整個糖業的發展。

明治時代卅幾項商品,像龜甲萬醬油,都是一位叫鈴木藤三郎的「瘋子」發明。日本幾乎沒有糖業,不可能有糖廠知識,這是科學結構的建立,機械製糖日本本國更沒有。臺灣以前是荷蘭人、明鄭、清朝傳下來的一套東西,那是舊慣習調查的模式。我在寫臺灣糖業的時候,舊的模式有兩位已經做得很好,一位是我在廈門大學唸書的周翔鶴院長,他是研究福建和臺灣傳統糖業,就是糖廍那種模式。廍是福建的發音,就是舊的糖業工廠。

我在臺大唸書的時候,周翔鶴有一本臺糖舊糖業歷史研究的分析,很少有人寫得比他詳細。我前面講糖業的土地、制度、農業技術、糖廍、交通與貿易等,他都寫得很完整。後來,我那卅萬字,每一朝,康熙朝、雍正朝等等,我都把它做整理,我的史料還超過周老師。我在臺大看到他那篇論述的時候,將它當作我在糖業研究的啟蒙。後來經過上面說的那些資料的蒐集分析,加上日本的舊慣習調查,就超過周老師。周老師就鼓勵我的博士論文寫這個,不過後來沒有寫。另一位是寫《臺灣經濟發展史》的臺灣人吳聰敏,裡面有一篇專章在介紹糖業。

關於日據時代,糖業研究的書,臺灣總督府有三百多種,包括臺糖公司研究所那邊。我都彙整,書目都有整理出來,這裡面可以發展的題目還非常多。我這個人做事、做研究都是一五一十的,這些太多了。我今天為什麼來這邊講?就是希望年輕的朋友,不要去抄襲人家。這種原創、獨創,有待去發展的題目太多了,史料也是一堆,根本做不完。

這還涉及到全球化,日本人的糖業是去全世界蒐集糖業的種子,糖業的資料,因為日本本國沒有糖業機械工廠,所以,鈴木藤三郎就跑遍全世界去研究糖廠。臺糖公司研究所臺南的圖書館裡面,幾乎全世界糖業發展的書都有,所以,為什麼臺糖公司研究所在研究糖業方面是全世界屬一屬二的,道理就在這裡。鈴木藤三郎研究告一段落,就到臺糖橋頭糖廠做現代化機械製糖,全亞洲、全日本、全臺灣第一個。這套模式成功了以後,又複製到屏東糖廠、蘭州糖廠、旗尾糖廠與臺南那邊的糖廠,一直到虎尾糖廠。虎尾糖廠是所有糖廠最漂亮的。

荷蘭人在臺灣失敗了以後退回爪哇,統治印尼直到二戰,所以,荷蘭人和臺灣的淵源有多深?等到日本人佔領臺灣之後,要發展糖業的時候,他就去查資料,除了臺灣的之外,又發現全世界糖業的技術、糖業的貿易,這一整套糖業的產業結構,這一套東西荷蘭人在印尼還在發展。所以,橋頭糖廠在發展的過程裡面,在總督府的檔案裡有「蘭領」即荷蘭人統治佔領時的糖業研究,那裡面主要就是印尼的。橋頭糖廠最早的辦公室,不是只複製糖業的生產技術,連那棟建築物都是西洋式的建築物改良的,都是從荷蘭在印尼的建築物複製過來的,那棟現在還在。連雅堂說:你是臺灣人,不可以不知臺灣事。真的是一大堆臺灣事,你搞不清楚,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

鈴木藤三郎到橋頭糖廠去做第一任的廠長,整個機械製糖改良的模式是從他開始。我把它一共分成五段。

第一段,日本人統治時候是臺灣糖業舊的模式,那時候是以臺南為主,但是,打狗已經有陳福謙。日本人就全力扶植他的伙計陳中和去超越臺南。安平港和打狗港,兩個區域主要的糖業在競爭。包括一九〇〇年南臺灣第一條鐵路,橋頭到打狗港,主要就是為了糖業輸出。我查一九〇〇年到一九一〇年間的臺灣日日新報,裡面將近有一千多條以上的史料都明白告知,日本人如何處心積慮的把所有嘉南地區的米和糖從打狗港輸出。

有一條鐵路本來計畫從打狗直接到楊厝,然後有一條支線到安平,但是日本人全力發展的臺糖株式會社與陳中和結合在一起,要對抗臺南三郊商團,就不想讓安平有任何超越的機會,因此取消原規劃楊厝到安平的這段鐵路。一九二四年,日本人統治臺灣快卅年,打狗港已建港建市,變成高雄港和高雄市了,高雄港糖貿易額已到了一億元,裡面有非常高的比例都是糖業貢獻的。之前一九〇〇年庚子事變,日本人還有意要中國以一億元買臺灣回去呢!

日本人統治臺灣卌年,辦了一個臺灣博覽會,裡面有一個臺糖的館,因為有出版專刊,翻開封面第一頁,日本總督親自提字:「臺灣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另外還有:「自給自足」。換句話說橋頭糖廠實驗成功,機械製糖的產業規模建立,這裡面還有辯論,日據時代批判臺灣日本人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對臺灣不公平對待的最重要一本書就是矢內原忠雄寫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裡面大概有三分之二都是在寫臺糖。臺灣人自己不重視的事情,人家卻下了最大的功夫。而且,矢內原忠雄是站在臺灣人被殖民的立場,對日本帝國在糖業方面對臺灣的影響,做了非常深刻的批判。

之前還有一位宮川次郎,記者出身,大正年間,高雄糖業大港就已經開始發展出來,那時一億元裡面有六千八百萬都是糖輸出的貢獻,從糖廠的建立,鐵路到港口,港口再帶動都市發展,這一年需要三、四十萬的苦力,臺灣苦力的高峰就是在日據時代,這是供需法則。日本人糖業的帝國在鈴木藤三郎的發展之下,兒玉總督,後藤新平,井上馨,幾乎把日本一流的好手,農業的,土地的,交通的,各種的專家,將近四百個技師,帶到橋頭糖廠來實驗。

台糖是真正的大地主

戰後,日本人的一些史料就變成禁忌,有一位日本廠長,京都大學工學專家,他來那邊做糖廠,做到死掉,墓碑就藏在糖廠宿舍的後面,現在還在。原來整個實驗都在橋頭糖廠,後來,臺南臺灣糖業試驗所成立以後,才把橋頭糖廠這些機制傳承移到這裏,現在的奇美博物館也是臺糖的土地。

日本人在第二、三、四階段,怎麼改革臺灣糖業呢?就是從土地制度與丈量開始。臺灣在劉銘傳時代就想要做這個事情,丈量土地,清查戶口,但是都沒有成功,在北部弄了一陣子的丈單。因為臺灣有大地主、小地主、自耕農與佃農,法國大革命時,就把大地主取消掉,變成小地主,一地只能有一個地主。臺糖就涉及到整個土地制度的改變,在丈量土地之後,日本人就把大地主取消掉,也變成一地只有一個小地主。戰後,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等制度,再把自耕農和佃農合併。所以,從臺灣糖業土地制度的發展,就可以看出臺灣土地制度的變遷。那時候,後勁和橋頭都屬於楠梓庄,有一個大住戶就是因為整個合併的過程,他的仕紳地位與整個產業地位就一落千丈。

我做完橋頭誌後,再去做後勁,就比對出來。日本人丈量土地,清查戶口,把大地主取消掉。臺糖變成真正的大地主,直到現在為止,就是糖業株式會社用警察力量兼併的結果。日本這招是學法德,德國在農業制度現代化的時候,就是透過警察介入到土地裡面去的國家力量。所以,地主如果不願意把土地給臺糖的話,它就叫警察去你家盯。在橋頭的案例就是有人不願意賣土地,他就跑到外面去墳墓睡覺,睡了四、五天後就受寒死掉了。所以,日本是用警察強迫臺灣人把土地丈量清楚,然後兼併。橋頭人有一句話是,碰到煙囱都會賺錢,是指新的糖廠都會有很大的煙囱,機械製糖,煙囱會冒煙,冒煙的範圍之內都會賺錢。

日本人也研究土質的改良,如遇到風災與蟲災的危機處理,日本人也做科學實驗,來測試適當的種植密度,到底一甲種一萬棵還是五千棵好;與適當的施肥季節等等,去改良土質。

我看到的糖業資料中,在一九〇幾年時,有出版一本彩色的書,用細胞學、遺傳學的方式切入,畫得非常漂亮。日本人從整個產業結構、科學結構,從土地到甘蔗種子的栽培都詳實記錄、實驗。風災、水災與蟲災的處理方式都有。遇到蟲災的時候,日本人就有系統的以細胞學及遺傳學的方法去研究臺灣的害蟲,每隻害蟲的形狀都記錄出專書。西方細胞學、遺傳學的發展才沒多久,臺灣就引用到糖業來了。橋頭糖廠有一陣子有鎮館之寶,就是最早的甘蔗種子,用生物玻璃罐裝著。日本人密集式的將知識、技術與經濟的智慧運用在一根甘蔗上,連甘蔗渣後來都發展成甘蔗板。

一根甘蔗支撐了一個日本帝國,這就是知識的力量,本來在一八九五年到一九〇〇年時,日本人統治臺灣是賠錢的,但是到一九〇〇年,從橋頭糖廠建立一套製糖產業,就完全改觀。臺灣那時候沒有農業機械,現在七、八成以上都是在做臺糖機械的臺灣機械公司,其前身就是臺灣鐵工廠,再前身為打狗鐵工廠,又前身就是橋頭鑄物工廠,就是在做臺糖的機械。這都是鈴木藤三郎去全世界各國參觀改良發展的。

地球的兩個極端,臺灣到巴貝多要飛一天半,先飛到紐約,再飛到邁阿密,再換更小的飛機到巴貝多。下飛機一看,都是和橋頭一模一樣的甘蔗園,原來,荷蘭人同一個時間,神鬼奇航的三角貿易,就是在那個地方。東印度公司到臺灣來種甘蔗;西印度公司在巴貝多種甘蔗,那邊用黑奴;這邊用苦力。臺灣糖業被日本人改造過,臺糖壓搾機是四重壓搾,去看他們那裡的小糖廠,是用很小的壓搾機。

橋頭大機械製糖經過矢內原忠雄、新渡戶稻造、井上馨與後藤新平的一個辯論:臺灣到底是要發展大規模機械製糖,還是把原來的糖廍改成小機械製糖?後者對農民有利,大機械製糖則是對日本帝國殖民統治有利。後來,兒玉源太郎決定大機械製糖。不只是矢內原忠雄,有論文證明他的老師新渡戶稻造就同情臺灣農民,主張包含做小型機械製糖。但是,後來鈴木藤三郎這套大機械製糖獲勝,就是用四重壓搾,現在橋頭改變成五重了。我去參觀,大正年間的機械還留著,但是,我對臺灣保存文物不怎麼樂觀,早晚會被偷光或賣光。

最精采的是,經過壓搾得到糖汁,其後之蒸發、結晶與包裝的生產線。西元二千年有整理廿世紀的世界第一資料,生產線說是福特公司一九三〇年時的汽車裝配線。錯誤!因為鈴木藤三郎一九〇〇到一九二〇年,就在臺灣建立全世界第一條大糖廠生產線。四層壓搾、四層蒸發,壓搾之後進入四個蒸發罐和結晶罐,先蒸發再結晶,出來的產品就是顆粒狀紅糖,直接掉入下面有一個布袋包裝,這就是一條生產線。臺灣對自己的產業不了解,自然在全世界失去了詮釋權。

橋頭當初建廠的時候不安寧,因為有自然的災害和人為的,林少貓來那邊打,整個過程不很太平,鈴木藤三郎不只是發明家,他還有藝術修養,就引進日本十大國寶級的聖觀音像,現在還在橋頭。照理說,在臺灣也應是國寶,那是古銅做的,但是,大家不重視,竟然塗油漆在它身上。

橋頭糖廠有很多國寶級的東西。其實驗成功的四重蒸發罐、四重結晶罐,被日本人認為是產業革命的國寶級文物,日據後期就陳列在聖觀音像旁邊。國民政府接收時的糖廠廠長沒有歷史觀,認為是破銅爛鐵,竟然把它賣掉。我查到仙臺博物館,發覺我們產業重要文物被日本人買去,現在變成仙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面還註明從橋頭糖廠買來的整個過程。你就知道臺灣人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沒有深度,沒有高度,沒有廣度,被當作笑話。

產業革命包括交通的,我在墾丁用布洛克結構史學觀念下去做研究,這個技術包括牛車。原先沒有小火車,沒有大火車,在南部都連結起來,這是一個交通產業結構的革命。一節小火車只要兩個人,卻有十個車廂,就取代十部牛車,取代十頭牛,取代照顧這十頭牛的人。小火車也是從橋頭糖廠開始的。之前經歷過一個牛車的革命,我們現在看到牛車壽命很短,日本人把它改裝成有輪胎的,原來是木頭做的輪胎,那個在荷蘭的老照片裡有,我去巴貝多看到一模一樣,荷蘭人做的,在那邊的博物館裡,叫「荷車」,臺灣人一直用到日本人來為止。

印度牛、黃牛、水牛、黃雜牛等,日本人引進世界各國的牛種,到改良牛種的墾丁畜產試驗所,實驗水牛夏天需要多少水?拉力多少?到現在墾丁畜產試驗所都還有印度牛,有世界各國的牛種,有熱帶的,有温帶的,有寒帶的牛,他們下去配種實驗。實驗的牛命名為,大和一號、大和二號、...等,好像戰艦一樣。在交通和耕種沒有機械化之前,還用牛耕田,因為甘蔗要種得深才會甜,後來就開始用蒸氣機,機器實驗的時候,耕田的犛叫做「火犛」,用蒸氣機實驗的時候,那個叫「火車」,用蒸氣機做輪船,那個叫「火輪」。

一根甘蔗支撐了這個帝國

所以,臺灣從橋頭糖廠開始經歷了一個蒸氣機的革命,機械製糖。整個經過都有記錄,各位在教科書上,有讀到過這些嗎?我們讀的都是外國的事情,像瓦特發明蒸氣機,臺灣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的?那以後,整個生產力就增加。那實驗蠻有趣的,起先用一頭牛挖種甘蔗的田,然後四頭牛,後來才用火犛,就是蒸氣犛,幾乎和火車頭一樣大。後來,就發展出橋頭最早的小火車,發展小火車之前,是先用牛去拉小火車,有個慢慢變化的過程,最後才用蒸氣機的火車頭去拉小火車。所以,整個生產線,從耕種到進工廠,有一個小火車的轉盤。鐵道迷只研究臺鐵,他們不知道臺糖火車鐵道的長度還比臺鐵長。

臺糖小火車的文物是另外一大套。小火車在橋頭火車站和大火車併在一起,在鳳山,新興製糖株式會社產品出來就用小火車運到鳳山火車站,然後和大火車併在一起。這是兩個火車系統的結合點,然後再送到高雄港火車站,就是打狗驛站。那時沒有港務局,由鐵道部負責去築港,築港以後才有哈馬星,哈馬星就是哈馬SEN這條鐵道,再下去造港、造市,填土才變成最早的哈馬星。所以,產業帶動鐵路,鐵路帶動港口,港口再帶動都市計劃,整個高雄港發展起來就是因為機械製糖。

臺糖的貸款與金融制度,整個從東京募款,然後股金,到臺灣,譬如辜振甫、陳中和等等這些家族都投入糖業資本。這是有起伏的,像一九三〇年的經濟大恐慌,資本受到嚴重影響,為了糖業的崩潰,臺灣曾經有一陣子要關門。所以,他們也歷經風險,但是,到日據結束之前,日本帝國統治臺灣的最重要基礎就是臺糖。後來,複製到蘭州糖廠、屏東糖廠,屏東糖廠的腹地比較大,規模還超過橋頭糖廠。本來日本總督、天皇來的時候,都去參觀橋頭糖廠,後來就移到屏東糖廠去了,叫阿猴糖廠。還有旗尾糖廠,做我們喝咖啡用的方糖、白糖。

日據五十年,原來沒有這套糖業結構的科學生產機制,包括法令,整體一步一步的改良。像牛的改良,在大正年間初期,小火車尚未普及時,臺灣總共有卌八萬頭牛。後來,糖業用小火車,整個都機械化,剩下種稻用的廿四萬頭。種稻米的機械是在臺南西區那裡,碾米廠生產的那一套,因為我家是碾米廠,我們碾米的機械是臺灣人的,和臺糖臺灣機械公司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日據整個基礎就是糖業,一根甘蔗支撐這個帝國。當然也被矢內原忠雄這樣一個良心學者,對殖民帝國統治的不當加以批判。宮川次郎則是純粹就糖業本身的改良去評議,在大正年間就有。這些著作非常多,每一段都可以是單獨的題目。我是綜合性的做了一個結構性的整理,但是,實際上這一塊了解得愈清楚,對爾後的發展就愈有幫助。

譬如說到後期二戰時一共有十九座酒精工廠,變成日本人的秘密基地,我們臺灣人卻都不知道。李登輝把那些糖廠廢掉很可惜,現在重啟生產線,我看難度很高。所以,從紅糖、白糖、糖酸、甘蔗渣、甘蔗板與酒精,每一個環節都被充分利用,一根甘蔗完全沒有浪費。日本人為了獎勵這種科學結構,還舉辦比賽,訓練不識字的農民育種,這都可以寫成一個題目。所以日本糖業帝國從無到有的建立,是非常精采的臺灣糖業高峰。

 

(明日續)

 

相關閱讀:

 

影片連結: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健保免費連線 暨中華家國黨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廿三號七樓之一
電話:〇二–二三五一三一五一
中華:〇九三三–八五三 六八四
電郵: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即通:SKYPE,LINE,WECHAT,VIBER:MeiFengNorway
城市:CITY.UDN.COM/688
網誌:BLOG.UDN.COM/MeiFeng
臉書:WWW.FACEBOOK.COM/MEIFENGNORWAY
影音:TW.YOUTUBE.COM/MEIFENGNORWAY
維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梅峰_(政治人物)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