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中時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3/9/18
汪明生|孫文南院院長
大陸國務院制定《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12日晚間全文發布。圖為福建省平潭島。(中新社)
逾半世紀以來的兩岸分治,大體上是近現代人類兩種主要發展模式的試鍊與對照:台灣是個體意識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大陸是集體意識集權專政的社會主義。
●兩岸經濟此消彼長
上世紀末隨著全球化來臨台灣曾經趁勢而起,兩岸對比台灣成績傲人(GDP佔大陸的45%),1988年解嚴探親與1996年民主選舉,更已開啟現代社會轉型發展的最後階段。建設發展的原本結構,是由政府主導規劃,提供基礎設施,帶動引進產業,有了就業與便利後,則人口引進自然生養。其邏輯順序是政府政策、經濟產業、與社會人口,在規劃導向的發展中,人口原本被視為是被動的應變項。
然而在經濟繁榮教育普及之後,台灣的個體意識擴散深化,加以歷屆選舉的操作動員,已經明顯質變成為自變項。參照學理論述解讀,90後世代的青年人口多已文化移轉,由現代市場的經濟物質,提升轉型爲後現代社群的後物質自發。
至於大陸則在參採台灣的特色經驗之下,銳意圖強厚積薄發後來居上。1992年確立改革開放路線,兩岸經濟重新起算,迄2022年台灣GDP佔大陸的4.5%。然而作為政績流量的經濟發展與交流融合,在未能顧及作為存量的社會文化之下,二者似已逐漸背離成為日益遠去的方向目標。
●民眾關注民生發展
按照兩岸憲法,其實台灣與大陸皆係地區。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同胞來說,兩岸的有感比較更多應該著眼民生建設,而大陸三線以上的城市建設已超英趕美超越台灣。就以兩岸之間的貿易而言,台灣長期享有鉅額順差,可謂大陸台商貢獻了半數的台灣GDP。然而隨著近來兩岸關係生變(包括ECFA),赴陸台青人數有限,與疫後半數台商不會重返大陸,如此的情況可能難以為繼。
回顧台灣這30年來的整體發展,由於兩岸政策保守執誤,錯過了許多全球最佳的重大機會。主要的包括對外的亞太中心際遇失落,對內的則是在市場不開選舉政治之下,南北結構長期失衡,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並且在未能把握2008年的最佳情勢與2018年的最後機會以來,已經固化難以自力翻轉導正。
全球關注的和平安全與自身位處的前景不明,致使台灣一直未能脫胎換骨鯉躍龍門。由此所衍生的產業不進、轉型不成、M型社會、就業不易、所得偏低、少子化、高房價、教育供需、能源結構、碳將達峰、經濟詐騙流竄海外、意識價值偏執異化,可謂積重難返百病叢生。
另如台北市21%的土壤潛在液化,65%的建物座落其中,原應逐步疏散至少無須集中。然而在政府政策、產業聚集、與社會人文等綜合因素層層疊加下形成了北台灣的強大磁吸效應,作為均衡合理的基礎建設與產業佈局規範依據的國土規劃又遲遲不見,致使多年以來的區域均衡永續發展,成為了既熟悉又陌生少有認真深究的主題了。
兩岸不定市場不開之下南台灣情況尤其嚴重,逐漸邊陲、產業泡沫、就業困難、人口北漂、滿街租售、街燈昏暗、空間閒置,特定政黨長期把持,幾已有如拉美地區。而由在地感受觀察,對於多數的中低階層與青年世代,主要解方的兩岸議題卻被形塑成是有如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般的禁忌魔咒。
●大陸逐步向上提升
反觀大陸已於十二五規劃中加入了向上提升的社會治理與環境治理,而中共二十大以來近億人口脫貧,可謂人類奇蹟。其他如「鐵公基」建設,新能源汽車,乃至華為的晶片突破,都是進入上升階段數見不鮮的突出成就。網上尤其海外媒體,則開始更多著墨評論大陸的自由人權與中美較量。
三民主義中載明:社會問題是歷史的重心,社會問題中以生存為重心,民生問題就是生存問題,民生為社會進化的重心,而社會進化為歷史的重心。倘若著眼民生發展解放思想,得以城市地區作為關注焦點對接平台,兩岸經濟社會扶持提攜通力合作,可由民間產學自力推進試點融合。2023年起於台北高雄啟動舉辦的百工百業和平發展論壇,即以跨越藍綠自下而上的方式,對於密接地氣研擬提出的民生經社各項議題自發關注。接續籌備舉辦的創富共榮與雙雄論壇等,亦將秉持如此的理念方式繼續辦理。
大陸已於2016年的國父150歲誕辰紀念定調,並於2023年的第五屆中山論壇中提出:弘揚中山先生奮鬥精神,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球大勢東升西降,大陸眼前的基礎建設超越實業計劃,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已經超額完成,至於民權主義的具體推進又與台灣的實踐經驗息息相關。
●中國巨龍台灣龍珠
倘若遵循法理回歸憲法,恢復中止適用並未廢除的國家統一綱領,自是峰迴路轉雨過天晴。不僅兩岸協商立即開啟,得以大陸衷心期盼的和統面子,為台灣換來裡子般的求解排除民主選舉政黨輪替以來似仍無力的沈痾宿疾。更為深刻難得的,則是作為伴隨中國巨龍的台灣龍珠,對於大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政治改革黨政分開,將可加磚添瓦。
如此方向的兩岸融統定調推進,當然意義重大卻也並不容易。大陸改革臨門一腳只欠東風,台灣前景是魚是龍在此一舉。兩岸終需面對的融統大計,台灣方面是個民意社會,洞見關鍵的領導人稀缺,需要各界關注行而後知摸著石頭過河;大陸方面事權集中能辦大事,然而上令能否下達,下情能否上達,又要避免對台的複雜爭議,需要實踐檢驗真理。
●台灣摸著石頭過河
就以2010年對外發佈的平潭實驗區為例,當時管委會的牆上有著「五個共同」的大字:「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獲利」,地方盛傳「二十世紀的香港,二十一世紀的平潭」,初期每天投資一個億,後來加碼每天兩個億。然而逐漸雷大雨小終至無聲無息,在大陸中央頒訂發佈的各項對台優惠政策下,由於地方主要考量招商引資的經濟效益,致使很少台灣同胞得以進駐。
●大陸實踐檢驗真理
最近為了因應台灣變局,則又發佈了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記取以往經驗教訓,加上房地產不景氣的傳聞,估計應以多數台灣民眾而非僅高端商務人士作為對象的兩岸融合,實在令人好奇,這一波波一段段的宣示號召,待落到一般民眾接觸有感的實處時,情況又會是如何。這兩岸的中國人,何時可以面對實際情況、解決具體問題,說真話、辦實事,不繞彎、少折騰。
接續30年交流的兩岸融合,自大陸角度政績考量的請出來,也該搭配自台灣角度著眼實效的走進去。預計於2023年國父誕辰在高雄舉辦的雙雄論壇,與2017年一月在廣西柳州舉辦的‘兩岸南南合作發展’會議,即係秉持民生發展城市地區試點融合的方向要義努力推進,‘融統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兩岸融統作好準備
2020年筆者曾於海峽論壇大會報告,提出五點政策建議:
一、以大陸2013年頒訂發佈處處可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兩岸融統的指導參照,以因應台灣的社會變遷人心不再。
二、在如福建等地規劃兩岸融合的示範地區,商鞅變法立木為信千金買馬骨,不在如何說而在如何做,社會效益至少應不亞於經濟效益。
三、兩岸合作共同培養跨域治理操作人才,為最後一截的政策落實作好充分準備,其參照就是島內選舉政治下,民眾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
四、以互動會議(IM)的協商民主操作方式,蒐集整理自下而上的各界民意輿情參與,再由跨越藍綠的公信人士據以研擬兩岸融統的台灣方案,如此有若大陸的兩會與西方的兩院。
五、由兩岸學界智庫共建融統模型,以對等尊重公開透明為原則,面對複雜爭議與質疑挑戰,為台灣再發展與統後治理作好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