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風傳媒。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編者按
1959年香港出生的盧業樑先生,現任高柏資本控股集團主席,日前以英華書院校友身分前往馬來西亞,進行了一場歷史文化尋根之旅,有感而發寫下〈華人在海外─求存、扎根與傳承〉一文,即使遠在南洋,許多華人家庭始終延承中國傳統習俗和家風,這些都為華裔新生代的成長提供了豐富養料,也讓中華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扎根,代代相傳。
──不忘本 華僑出錢辦華語教育
郭鶴年又指出,大部分海外華人都秉持道德操守,推行公平競爭,華人身無分文時,願意做任何事獲取資本,之後就會努力超越過去,成為具備道德聲譽的商人。無論受過高等教育或沒受過教育,每個華人都非常具有批判性,因為他們都已在家教中受薰陶、耳濡目染下傳承中國傳統固有的道德價值,並身體力行。
「賣豬仔」跨海謀生
在文化和教育的傳承上,馬來西亞華人表現出令人驚嘆的堅持,他們不忘根本,堅持把下一代送到當地的華文獨立學校,接受正統的華文教育,修習中文和文學。除了兩岸三地以外,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不過,基於歷史與民族因素,馬來西亞政府一向對華文教育態度保守,採取限制的政策,因此華文教育在該國終究是敏感的議題。
1955年,馬來西亞政府發布《拉薩報告書》(其後還陸續推行一些法令),規定馬來西亞要實行「一種語文,一種源流」,原則上只教馬來文,教中文的就不能得到補助。這對華文教育當然是很大的挑戰。當時,以林連玉為代表的一些馬來西亞華僑,決定無論怎樣,都要把華語教育辦下去,就算政府不給一分錢。華僑自己也會出錢辦。1956年,林連玉爭取到了讓所有的華人子弟能夠登記入籍到華語學校讀書,這奠定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重要基石。時至今天,華文學校沒有獲得政府資助,仍是獨立、由華僑開辦的,不過,修讀人數沒有因為時代變遷而減少,相反,隨著中國在馬來西亞加大投資,協助發展,預期華文將會更受重視,有更多人修讀。
見識中華傳統美德
在家庭方面,華語仍是成員交談的慣用語言,普通話固然是主流,而閩南話、客家話、廣東話等都隨處聽到。因此,在麻六甲逛街、乘車、購物期間,我毫不猶豫地用華語跟他們談話,而他們也不會用英語應對。「同氣連枝」的感覺並不陌生。
是次麻六甲之旅,確實見識到中華傳統美德,無論是會館或祠廟,楹額上的聯語牌匾,標示著儒釋道的勸世格言,導人向善,尤其難得者,在有限的接觸中,我見識到華人傳統的溫柔敦厚,無論男女,沒有奸猾狡獪的行為,默默地謹守工作崗位,不厭其煩地為我們作介紹。不敢說「禮失求諸野」,但從他們身上,尋找到久違了傳統的厚實樸素氣息和修養。
當地的華僑,一直保留華人的族群身分認同,完整保留華人的文化、母語、傳統習俗,同時,也能以英語和馬來語與其他族群溝通,彼此和平相處,足見文化共融的影響力。一代代海外華人精心培植文化沃土,自發建立起從小學到大學完備的華文教育體系,許多華人家庭始終延承中國傳統習俗和家風,這些都為華裔新生代的成長提供了豐富養料,也讓中華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紮根,代代相傳。
歷史上,中國對南洋從沒有用強逼迫,占奪當地人利益。明代鄭和從1405至1433年間,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無敵艦隊」,7次下西洋,縱橫往返於南海、印度洋之間,最遠曾抵達非洲東南岸。他的船隊曾多次踏足麻六甲,都為禮節拜訪,宣示友好,僅有一次用武,只為呼應皇室求援,平息叛變而已,並沒有將其變為中國殖民地,是為與外國關係的典範。其後,中國移民含辛茹苦,帶來中華傳統和文化,也都只是默默扎根傳承。反之,西方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迭次登陸,都為著土地和經濟利益,而基督教傳入和帶來的「恩惠」,並不足以填補當地人所失去的。
人民的命運往往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如今,海外華人得到所在國的尊重,處境早已大大改善。近日加拿大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承認華人過往受到剝削和歧視,並承諾缺乏公平和公義的歷史不再發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除了下南洋,亦有數以十萬計華人遠赴加拿大卑詩省,成為修建太平洋鐵路的苦工。溫哥華政府資料顯示,修建鐵路的1萬5千名華工之中,超過4千人客死異鄉。鐵路完工後,加拿大政府通過《華人入境條例》、《華人移民法案》等歧華、排華法案,向華人開徵重額人頭稅及限制華人入境,卑詩省更立法禁止華人投票長達78年(1871-1949)。
1972年,電影《精武門》裡,李小龍憤而撕爛「東亞病夫」的牌匾,那刻,全院觀眾起身拍掌,今天,中國真的站起來了!對民族歷史的自信,對中華文化的不離不棄,令海外華人在國家幾度沉淪又幾度崛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打不垮,始終堅強,始終生命力永恆。
是次旅程,雖然只是驚鴻一瞥,但綜合大小歷史發展,以及我個人的經歷,感受殊深。謹借蕪文,跟大家分享。
2017/8/5
(本篇完結)
相關閱讀: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