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单向街书店 的 ⌈从100 张中国照片看百年国人的困惑与失落⌋。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儘速移除。
2017 年暑期档的尾声,纪录片《二十二》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而就另一部影片——《战狼》一片的影像逻辑及其宣扬的官方意识形态,不少学者表达了质疑和追问。导演及主演吴京还因国籍和捐款问题上了社会新闻的头条。
一个是充满个人创伤、民族创伤的过去,一个是权力秩序系统的背书,好评和差评的分歧、断裂说明了什么?又是如何发生的?
为了解释斑驳芜杂又常常不尽如人意的当下,我们需要回眸过往。摄影史链接着记忆与现实,照片便是人们将目光投向具体时空时的观看装置。
我选取了这 100 张照片的共同点是人像摄影,其中的大多数是生活“在时代的齿轮缝里”的人,属于那些很少被捕捉定格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而没有他们,没有这些无名之人,就无法完成名为历史的马赛克拼图。
这 100 张照片,来自“20 世纪的百年中国记忆”,涵盖 1900—1999 年的中国历史,收录了长期拍摄过中国的摄影大师马克·吕布(《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和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 1976—1983》)的中国实录;也包括玛格南图片社的第一位女摄影师 EveArnold、玛格南唯一的华裔摄影师张乾琦的作品;还有拍摄 20 世纪之初中国面貌的谭锦棠、拍摄四五十年代上海的周海婴、拍摄八十年代西安的赵利文,他们都是讲究构图、水准高超的中国摄影师,是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内部记录者。
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用 100 年的时间在前现代与现代“两种时间的斗争”中延伸它的历史,看过海内外不同身份的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的 100 张社会切片,会让人有种“时间的晕眩”和“失重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应对着资本主义、西方现代化等外在力量的渗透,玛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1982-1995)对中国得出了观察结论:“我觉得这儿的人们有一种失落,失落来自情感上的困惑,思想上的困惑,以及视觉上的困惑。中国人心理适应能力很强,但我敢肯定,深藏在内心的东西有被一定程度的摧残,被历史,被外来文化。”
1
the 1st Chinese Regiment,中译为英军第一华人团,即俗称的“华勇营”,这是英国完全无视清政府主权,于 1898 年强租威海卫后在当地招募士兵、流民组织成的一支正规武装力量。 雇佣兵与基督教传教士一起,构成西方势力军事和文化上的双重入侵;此外在经济贸易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力图打开中国的广大市场以倾销工业产品。
2
四位文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书香门第,北京。中间的西方男人名为 W. A. P. 马丁。由于精通中国文化,他曾任清政府的国际法顾问,并于 1869-1895 年间,担任北京同文馆的主管。
3
威海滩上,华勇营的士兵正在进行比武,威海卫。义和团运动爆发时,英方无视中方主权,将华勇营编入镇压义和团的军队。
4
中国仆人,北京。这张照片的收藏者 Robert Henry Chandless,于 1900 年从纽约抵达上海加入英国的一家进出口公司,他自己在中国曾开办过皮革制作工厂。
5
光绪三十年,教会女子寄宿学校,北京。中国女性活动的空间位置从家庭到学校,从室内到室外,受教育权的获得被镜头记录,但20世纪初的女性仍然以集体而不是个人面貌呈现。
6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桌子上摆放着的显微镜似中国近代科学实验的发端,湖北汉口。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7
福建省城邮政局“大清邮差”的合影,福州。清政府邮政机关的现代化,但是政府机关的半殖民性质决定了此类机关的总管几乎总是由西方人把持,福建省邮政局也在其中。
8
清末女学生的合影,北京。照片中女子的制服与教会学校的女学生着装风格无大差异,直到 1910 年初,清政府奏定的《女学服色章程》里对女学生制服的样式、尺寸、颜色、布料有了具体、严格的规范。
9
固原王道台及他的幕僚、护卫,甘肃。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位于巡抚、总督与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这一年,慈禧去世,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
10
京张铁路路工,北京。(谭锦棠摄)那时,国人视火车为怪物。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投入运营的铁路。同一时期,大批华工被贩卖到美国修建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