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茶室

為什麼現代科學誕生在西歐、不在中國?(五)~基督教和儒術怎樣影響科學發展 ☆作者:駱志遠

 

2019/8/23

▍總結

對基督教和西方歷史瞭解的越多,我就越覺得,現代科學在西歐誕生和大發展,是非常自然、水到渠成的事,完全不是僥倖。可以說,當健全的基督教文化主導社會,只要沒有戰爭或瘟疫等大的困擾,現代科學就一定會產生。因為基督教教導人們追求真相與真理,並無止境地深入思考。現代科學,實質就是基督教精神被用在處理有關自然世界的問題上,只此而已,並無特別。

羅馬帝國時代,皇權是社會主導,基督教還較弱小,不能主導社會。羅馬帝國滅亡後,野蠻人橫行西歐,又經歷了近千年的戰亂和流行病肆虐,使得文明沒有基本的發展條件。中世紀後期,由於歷史的機緣巧合,從來沒有直接掌握政治或軍事權力、也沒有覬覦過這些權力的基督教,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當時的西歐百廢待興,卻讓基督教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完全按自己的思想意圖,在一張文明的白紙上畫出新圖畫。以此為起點,在基督教精神的帶領下,西歐爆炸式發展,把人類文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見證了文藝復興、啟蒙時代、工業革命、現代民主社會的建立,等等。以追求自然界真理為己任的現代科學,就是這場大發展的一部分。

《聖經》寫到,“神是愛”,“愛...只喜歡真理”。耶穌和他的門徒們,早在兩千年前就深刻地懂得,基督教的神相容真理,可以和真理“歡愉地”共存[1]。中世紀的羅馬教廷繼承了這套思想,所以在面對被重新發現的古典理性主義時,明知它將在很多具體事務上挑戰教廷原來的觀點,還是非常自信地全面接受它,從此奠定了基督教與科學之間的根本合作關係。本質上講,那時的教廷維護了耶穌的精神,主動把對物質世界的解釋權,讓給了基督教科學家們。而後來歷代教廷和西歐教會,都堅持了這種原則性安排。於是,西歐的科學家們可以毫無顧忌地、按科學的內在要求探索真理。關於基督教信仰與科學的關係,教廷認為,“在信仰與理性之間,不會有真正的衝突,因為給予我們理智和信仰的是同一個神,…神不會否認神,而真理也不能違反真理…因此,每項科學研究,如果真的遵循科學方法和倫理,就不會與信仰有矛盾”[2]。

形象地講,現代科學是基督教的孩子。科學的靈魂是一方面嚴格地要求與事實相符,另一方面永無窮盡地探求事實背後的規律、以及規律背後更深刻的規律。科學從基督教繼承了這樣的靈魂。類似地,科學也從基督教繼承了其他關鍵要素,比如對自然世界和人體的重視、機構組織原則等。從中世紀中後期到文藝復興後期,在大約五百年的時間裡,西歐科學處於嬰幼兒期,教會系統為科學界培養了幾乎所有重要人才,從羅吉爾·培根到牛頓。基督教也是科學的唯一“顧客”,提供了最初的研究題目,比如,為了在正確的日期裡慶祝耶穌復活而探究曆法、因為《聖經》重點提及而研究天體如何運轉,等等。那時的絕大部分科學發現,就是為了回答《聖經》引發的問題,沒有其他用處。教會也是科學的唯一資助人,長期、穩定地在財務和物資上支援了這些科學家們的工作。教會還是科學的指導老師,為科學研究做品質把關,比如對“地心說”與“日心說”的仲裁。總之,基督教如父親一般的全面照管,使得新生的現代科學迅速成長。

就像所有的父子關係,基督教與科學之間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尤其在科學快速成長、即將從基督教中獨立出來的時期,比如大家熟知的伽利略與羅馬教廷之間的各持己見。生活中,一個不知就裡的外人,看到父子之間的爭執和矛盾,可能誤以為他們仇恨彼此,而忽略了父子間的血濃於水。同理,我們在中國受教育的知識份子,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科學,卻被刻意遮罩了有關基督教的核心知識。大家只聽說過幾百年來一些西方人對宗教的片面評價,比如馬克思對基督教的抨擊,而很少有人看清基督教對科學的養育和引領,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基督教與科學水火不容,那是大錯特錯了。科學與基督教原本就是一家人。現在科學成熟了、獨立了,但它們依然相互尊重和需要。目前世界上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以及最前沿的科學家,依然集中在基督教文化圈。未來科學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基督信仰。比如西方科學家們也面臨政治壓力或財富誘惑。為了保證科學精神得到貫徹,科學不被這些壓力和誘惑引向歧途,科學界的決策人,內心需要堅信科學精神。而他們的這種對原則的堅信,源頭還是神。

反觀中國,有些社會經驗的人都懂,“不要較真”、“不要想太多”。因為這樣做,在現實中行不通,做的人也會倒楣。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奧妙,雖然說起來很複雜,其實生活中大家都很懂,可能很多人比我懂得更深刻和細緻,所以我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整個國家層面的情況也類似,就是不容任何人深入思考,真話和真實沒有地位。兩千多年前,中國“大一統”格局的頂層設計者們,頭腦非常清晰和聰明,早就預測到這樣的制度結果。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戰亂不斷。孔子和他的追隨者們,厭惡眼前的亂世,急於探求出路,於是設計出了這套儒家社會藍圖。它的最高社會目標就是“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用的手段包括了要求天下人忠於一人一姓。儒家大師們那時就懂,這個制度禁不起人民相互深入交流、結黨、或大膽思考。因為如果天下人如此做的話,對一人一姓的“忠”就不會長久,社會也就沒有“治”,這個系統就會瓦解。之後的歷朝歷代,對此心領神會,所以從來沒有允許人們自由思考或自由交流,也從來不承認“真實”的崇高地位。而沒有了思想和交流的自由、不崇尚真實,怎麼可能有現代科學?看清了中國文化的總體設計,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了。

很多中國知識份子知道“李約瑟難題”,所以本文需要回應。在1930年代,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了學術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數量很少的一些西方漢學家,看中國的眼光與李約瑟相似,也認為這是個問題。他們的著作傳入中國後,這個原本極小範圍內的學術問題,在中國知識份子裡變得廣為人知。很多人跟風,也認為這是個沒有答案的“難題”。其實,如果丟掉對西方學人的盲目崇拜,很容易理解這件事的實質。

打個虛擬的比方,如果一位同情北朝鮮政權的西方學者疑問,“北朝鮮農民特別勤勞、能吃苦,在農業戰線上又有那麼多緊跟偉大領袖金主席的勞動模範,為什麼朝鮮還沒有成為農業強國呢?” 如果這個“西方學者的問題”傳到北朝鮮,它可能也會變成被社會矚目的“重大問題”。朝鮮大眾會覺得,“是啊!你看媒體裡美國農民多麼自私、懶散、目無領袖。我們朝鮮農民起早貪黑,鬥志昂揚,充滿奉獻精神。我們的農業怎麼還鬥不過美國!?”但在朝鮮以外,大多數人會覺得答案直截了當,“金家剝奪農民的土地和糧食,雖然農民們表面上極端積極,但是沒有動力真的好好幹活,所以朝鮮農業敗壞。朝鮮的媒體充斥謊言,造成老百姓集體性地無知、心態扭曲”。類似地,李約瑟、和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方漢學家們,在西方社會裡屬於人數極少的極端派。中國的媒體和大眾心態,和朝鮮的大同小異。在這些人眼裡,李約瑟難題是個難題。但在看穿了儒家反真實、反思想自由本質的人眼裡,它的答案直截了當,根本就不是一個難題。

二零一八年九月於美國家中

 

注釋:

  1. 《新約 哥林多前書》13:4-8 (NIV)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does not dishonor others,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 Love never fails. 其中Love … rejoices with the truth直譯就是“愛在真理中歡愉”,《和合本》翻譯成,“愛,…只喜歡真理”。
  2. 《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Part One Section One Chapter Three Verse 159: Faith and science: "Though faith is above reason, there can never be any real discrepancy between faith and reason. Since the same God who reveals mysteries and infuses faith has bestowed the light of reason on the human mind, God cannot deny himself, nor can truth ever contradict truth. Consequently, methodical research in all branches of knowledge, provided it is carried out in a truly scientific manner and does not override moral laws, can never conflict with the faith, because the things of the world and the things of faith derive from the same God. The humble and persevering investigator of the secrets of nature is being led, as it were, by the hand of God in spite of himself, for it is God, the conserver of all things, who made them what they are."
    http://www.vatican.va/archive/ccc_css/archive/catechism/p1s1c3a1.htm

(本篇完結)

 

相關閱讀: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站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