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中評社。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5/17
兩岸學者專家舉行“新北市-南京疫後教育訊視交流”會議。(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新北5月17日電(記者 倪鴻祥)新冠疫情在兩岸已漸緩和,“新北市-南京疫後教育訊視交流”會議17日上午舉行,兩岸都關切臺灣歷史課綱及香港中學考題“去中化”的現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連紅建議,兩岸學者要引導倡議重視抗日史,以正確的歷史觀去引導年輕人,非常重要。
視訊交流會議上午10時舉行,分別由臺灣的民主文化基金會與大陸南京教育學會合作主辦;臺灣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召集人林深靖、香港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共同協辦、主持會議。大陸方面主要針對疫後複學、課情形與教育防疫的經驗分享,臺灣方面提到港臺都有歷史教育“去中化”的情形。
由於兩岸傳訊頻率不穩定,面經過技術校正排除萬難,雙方延後35多分鐘才正式舉行;視訊過程又一度因電力、電腦系統等因素暫停10多分鐘,讓整個會議進行3小時多。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臺灣與南京關係深厚,臺灣目前的教科書,講到抗戰時雖然只有5頁,但會特別提到1937年南京大屠殺,代表意義非凡,但香港最近中學文憑考試有“去中化”的考題,這種手法如同臺灣教育過去“去中化”的過程,值得憂心與注意。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連紅表示,他赴臺灣學術交流時都會提到南京大屠殺的問題,在台的抗日展也受到高度重視,所以這應是兩岸共同記憶,建議學者要引導倡議重視抗日史,以正確的歷史觀去引導年輕人非常重要。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從過去擔任國中、高中老師的經驗表示,臺灣現在的歷史課綱“去中化”情形嚴重,香港的中學考題也出現偏頗史觀的題目,應該特別加以注意。
視訊會議過程,民主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認為當前兩岸學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兩岸學者要共構文化中國,否則兩岸沒有心靈融合,未來統一會很難。
南京教育學會透過視訊進行教育交流。(中評社 倪鴻祥攝)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連紅指出,兩岸學者近年學術交流,除老師交流也有學者共同撰寫歷史,目前正著重抗戰史研究,已在大陸訪問1千多位抗戰老兵,其中3位老兵來自臺灣,這是兩岸學者共構文化中國的具體表現。
這場會議臺灣方面與會代表有11位,包括大學教授、教育團體及陸生與港生。大陸方面與會代表10位,包括校長、教授、研究員、中小學校長、教育團體及醫師、台生等。
大陸方面與會者分別有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連紅;南京大學副研究員孔劍鋒;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孫偉鋒;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馬濤;南京市教育學會副會長陳尚軍;南師附中樹人學校校長孫小紅;南京市金陵小學校長林慧敏;東南大學大四的台生王立豪,以及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
臺灣方面與會者分別是民主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榮譽教授潘朝陽;前聯合國人力資源部資深專員、德國科隆大學法學博士邵子平;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楊祖珺;左翼聯盟秘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黃德北;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陳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陸生馮寧默;以及中央大學碩士班港生劉璧嘉。
民主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中評社 倪鴻祥攝)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連紅。(中評社 倪鴻祥攝)
左翼聯盟秘書長、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黃德北。(中評社 倪鴻祥攝)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中評社 倪鴻祥攝)
兩岸學者專家新北市進行“新北市-南京疫後教育訊視交流”會議。(中評社 倪鴻祥攝)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