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周報

一個調研者的親述:觸目驚心的中國農村現狀(下) ☆來源:唯恒農業

♦ 本篇文章轉載自 唯恒農業。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8/9/20   

202003c01.png 

   07、現代化之樹也結有苦果   

現代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改進了人們的福利,尤其是在城市,在東南沿海,現代科學技術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之深,無論怎樣形容都是不過分的。

在內地山村,人們的知識文化水準沒有跟上科學技術進步的節奏,在適應現代化的過程中,難免進退失據。

在村子裡,我們看到現代化對他們的很多負面影響,小小一個村子,就嘗遍了現代化的很多苦果。(鑒於現代化的正面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不表。筆者並非認為現代化只有其負面後果。)

1.垃圾處理難

隨著大量的塑膠產品、玻璃產品等的出現,以往那種自然迴圈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已經難以奏效,在迴圈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無法消解的多餘之物。

如大量洗潔劑、洗衣粉等,水直接排入自然環境;各種農藥瓶、酒瓶、飲料瓶,連同其它一些無法自然分解的東西,都扔到自然環境中去。

在家家戶戶的周圍不遠處,都有相對集中丟棄這些東西的地方,但在山區,地勢有高低,這個丟棄地,可能就是其他人家的水源地,影響之大,顯而易見。

其它垃圾也開始集中出現,如隨著養殖業的擴大,甚至個別的規模化,產生大量的動物排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向自然,嚴重影響周邊地區的水源。村子裡的一個養殖戶,就已經污染了地勢偏低的旁邊一個村落的水源,為此官司連連,上下不寧。

2.交通事故頻發

因為是山區的村子,地勢坡度大,而馬路又是村民自己設計、自己動手修建的簡易馬路,路面差、彎度急,加上在農村跑的大都是些三輪摩托車,經過隨意的改裝,也就開始既當貨車,又當客車,駕駛者又無資格限定,誰高興都可以買一個上路跑。

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村子裡,五年之內,發生交通事故無數,其中就有三起嚴重事故。

一起是一村民乘車去鎮上,半路翻車,當場身亡;一起是一村民開車去賣茶葉,翻車,當場車廢人亡;一起是一家三口開車上路,車子沖下懸崖,當場死了剛結婚的兒子,媳婦重傷,腹中快臨產的嬰兒流產,自己重傷,雖然醫治過來,但徹底喪失勞動能力。

過去的肩挑背扛,固然是難以適應需要了,但機械給人帶來方便的時候,附加這樣高的風險,並且讓農民自己承擔,對村子的傷害是很大的。

3.打工者精神健康問題

小小的村子裡,有三名外出打工的婦女出現嚴重的精神疾病(因為未見其本人,不明白具體是哪類精神疾病,但從村民描述的情形看,大多與情感有關。如一個時刻懷疑有別的婦女勾引她丈夫,動輒對別的婦女大罵,甚至舞刀弄棒,構成很大的安全隱患;還有兩個是無端地發怒,與周圍的人發生衝突)。

而未出去之前,都是極為健康的。因為精神出現問題,長期需要到醫院治療,還需要有人伺候,打工不僅沒賺到錢,還因此而致貧。

而這三位只是其中最嚴重的罷了,只有不能正常生活了,農民才認為是個問題,為了儘量多掙錢,是不會考慮人際的誤會不誤會、心情愉快不愉快的。

從一個寧靜而與世無爭的環境中,突然置身於一個變幻莫測、不講人情、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自然有些人是不適應的,他們的喜怒哀樂,又有誰會去關心呢?

聯想到我們在城市調查中所看到的,農民工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住宿條件惡劣,社會交往基本沒有,甚至夫妻異地、親子遠隔,如此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怎能保證人的精神健全呢?

而他們從中得到的,居然是精神疾病和貧困,甚至連村子裡的人,都僅僅將她們視為瘋子,不大值得同情的。城裡人在享受輕車廣廈時,可能也不會想到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為了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卻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事實上,她們也只能是“歸來淚滿巾”了。

4.商業化、貨幣化滲透每個角落

過去的換工互助,現在成為直接支付工資的雇傭,按天收費,一點不含糊;過去走親訪友,帶點禮品,或者自己親手所做,或者到商店精心挑選,現在一律直接給鈔票,並且已經成為人情的一種。

不僅過去輕鬆的親朋聚會之樂少了,反成一種負擔,各自要在心裡記住欠誰多少,或者誰欠我多少;在土葬習俗未改的情況下,過去周圍的人一齊到場,輕輕鬆松地就組成了抬柩隊伍,現在總擔心是否能夠把個笨重的棺材抬上山,甚至職業化的抬柩人員已經出現,給錢辦事,買賣而已。當一切都貨幣化,也就失去了往昔的人情與社區認同。

5.傳統手藝的消失

農村過去在應付物質匱乏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技藝,這些技藝既是對物質的極大節約,又塑造了大量生活中的藝術品。但在工業產品充斥的時代,這些都不存在了,或者至少是瀕臨消失。

過去精巧的竹篾器具,古樸實用的石磨,不用任何鐵釘膠水的桌椅,別致的蓑衣、斗笠,等等,都漸漸被一些縣城周圍的所謂農莊搜集去了,為的是給食客們看一看,意思是已經進入博物館了。

取而代之的,一律都是粗糙的、無法自然化解的鐵質、塑膠製品,甚至很多家庭的餐桌直接以一塊大的地面磚作為桌面,取其光滑易擦。

過去紅白喜事,都有村中的大廚帶領一幫人整治出一桌桌美味的飯菜,雖然都是本地常用食材,卻色香味俱全,規規整整4×4的十六碗擺放方式,現在卻都消失了,美其名曰學城裡,圓桌、淺碟加酒精爐,菜品更不足道,甚至有煮整雞蛋徑直當作一道菜的。

曾經被托尼稱之為中國寶貴財富的民間手工藝,從此似乎走到了盡頭,以粗俗代替精緻,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呢?我們一再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叫囂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卻忘了最基層的傳統文化正在自我毀滅。

202003c02.png

   08、基層是否還有行政?   

按照當前的行政體系,村民委員會是村民的自治組織,不算一級行政單位,但事實上又存在一個行政村的概念,往往幾個自然村被合併到一個行政村裡,有什麼對上和對下的事務,還是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組織。

那麼在當前,我們的村莊到底有哪些自治?又有哪些自上而下的行政?兩者如何銜接?國家的政策,最終如何落實到村民中去,行政的這最後毛細血管是否暢通?

1.象徵性的自治與行政:

從村子裡瞭解到的情況是,村委的自治作用僅僅體現在村民之間有糾紛產生時,可能會找村委的人來評個理,但因為村委的人與不同村民之間的關係遠近不一致,村委在裁決時,或多或少存在偏袒現象。

即使公平裁決,當事各方往往也認為存在偏袒,對村委的信任一半隻存在於關係更近的一方,往往不大容易達成糾紛雙方都認可的方案。

所以,事實上所起的調節作用還是有限,其結果是,村委一般也不大情願出面調解糾紛。而行政,大概就只存在低保名單的確定之類的事情了,可以說基本無行政可言,與多年前需要催繳農業稅、上繳提留款的時候大不一樣了。

2.分裂的村委:

在村委幾個成員之間,居然也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尤其是書記與村主任之間,各成一派,凡是對方擁護的,我就反對,勢同水火,全然無視村民本身的迫切訴求。

書記以其母系、父系親屬都是本村居民,親屬範圍較廣,所占勢力也就不小;而村主任也是靠了親屬範圍較廣的優勢,得以獲得這一位置。所以雖然行政不多,但凡是涉及些許小利,都分裂為兩個陣營,互相過不去。

典型的比如,在修一條通往一個自然村的簡易馬路時,因為工程是由村主任牽頭,書記一系就出現了釘子戶,路不能通過,最終以大打出手、強行通過而告終。在鄉村,家族與村務之間,難免會出現這種不愉快的衝突,但如何超越家族局限,以一村為務,確實是一個大的問題。

3.漠視民生:

正如上面所言,象徵性的行政導致村民的自生自滅。僅就道路而言,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國家組織修路,有一條路從村中穿過,但各自然村一直沒有擺脫肩挑背扛。

直到本世紀初,各村的老一輩村民哀歎再也背不動、挑不動了,自發組織修個簡易公路,男女老幼齊上陣,以一個冬季之功,勉強修通簡易路,但在山區雨水沖刷下,總是路難行,大卡車進不去,小三輪摩托車總是跳跳蹦蹦地跋涉。

而這一自發工程,沒有得到行政村的任何協助。在全國鄉村道路硬化的大背景下,是可以由村出面,通過打水泥路而領取相應的資金的,可還是沒有人牽頭。當然,村委的成員都住在過去修的馬路邊上,並無迫切的需要。

4.最下者與民爭利:

如果僅僅是讓村民自生自滅,也許還算一種無為而治,但現實是,村委利用自己手中僅有的權力,還有與民爭利之勢。比如該村的一名村委,自己想到另外一個自然村旁邊的河裡開闢砂場,就動員該自然村集資打水泥路,即在原來的簡易路的基礎上鋪上一層水泥。

動員大家出工、出力、出資,對富裕一點的幾戶人家,採取拉贊助、借貸等各種方式,讓其把僅有的一點積蓄傾囊給他支配。最終的結果,是他個人通往河邊的簡易公路修通了,水泥路只從主公路出發的地方,象徵性打了幾百米。村民最初以為是村委為民辦事,最後明白目的在砂場,該村委利用修通的路讓去河邊拉沙的卡車按車收錢,很快自己的大樓房就建起來了。

5.村級行政路在何方?

作者初中時代的同學,年富力強,文化程度在村裡就是很高的了,高中畢業,曾經有一段時間可能也被哪個方面看中,入了黨,在村委幹了兩年,但最終還是廣東打工去了。

問其原委,說只能打雜幫忙,幹不上事情,而他的家族背景就非常寒微了,父母雙方都沒有什麼親屬,這就是沒有群眾基礎吧?

而小村裡的另外一個四十歲的村民,為人正派,樂於幫助鄰里,口碑不錯,自己勤儉持家,日子過得也紅火,聽說最近正在入黨。

村子裡有各種說法,說他可能會接班,意思就是可能成為行政村的書記之類,而這人的“群眾基礎”,也只能是一般,以前面的高中生經歷來看,其實也未必能夠如願。在各自為家、無人思考村子整體發展的情況下,村子就是一盤散沙,散沙中難以產生真正的村民領袖。

   09、鄉土是否還可以重建?   

早在七十年前,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鄉土重建的問題,認為在當時,鄉土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沖刷,一切資源都被開礦似地挖起運走了,鄉村衰敗,不可持續。其實,鄉村真正的衰敗,城市化的巨大威力,到今天才顯露無遺。今日的鄉村,才真正衰敗而需要重建,但仔細思考,我們的鄉土是否還可以重建呢?

1.城鄉共生應該是基本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至少國內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再一味追求浪漫的田園風格,是難以做到的。

發展中,城鄉關係到底是相輔相成,還是犧牲鄉村而繁榮城市,在費孝通早年就一再討論過。他的結論是中國的城市化過程,是犧牲鄉村而繁榮城市,並且這樣最終導致鄉村的衰敗、潰爛,以致城市的繁榮終將走不遠。

通過我們自己在鄉下的見聞,通過一些專門研究農村問題的專家言論,我們知道,鄉村的衰敗確實是一個趨勢,並且越來越嚴重。而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鄉村的各種資源(尤其是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而向農村回饋的,雖然有,但遠遠不及流出的多,長此以往,就導致了犧牲鄉村以繁榮城市的格局。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發展工業,利用外匯購買國外的農產品,並且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但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產品的自給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鄉村的發展,似乎不能任其衰敗下去。現在的村民,糧食不夠,還可以到市場上買點來補充,但一任發展下去,將來還能以能接受的價格買到嗎?

或者再退一步,即使最終都城市化了,不考慮鄉村的榮枯,也需要鄉村的人口都能夠在城市很好地適應下來,穩定下來,不致於像拉各斯那樣,農民湧向城市,形成一個巨大的貧民窟,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而我們當前的趨勢,確實有大量的人口尷尬地處於城鄉之間。所以,城鄉發展的相輔相成,城鄉的共生,應該還是發展的基本方向。

2.城鄉共生要求資源的迴圈是平衡的。

資源一方面是物質方面的,一方面是人口(或人才)方面的。遊牧時代,人們逐水草而居,這是人口追逐物質資源,但這多少還是有一些主動性的。而我們現在,年輕一代出去打工,成了迫不得已的一種選擇,因為只有到城市才能賺到點錢。

從這個意義上看,還是人口追逐物質資源的,人口越是外流,尤其是優秀的人才的外流,越是導致城鄉之間失去平衡,而物質資源是隨人口而流動的,於是出現了物質追隨人口而去的趨勢。不是有很多的農民,千辛萬苦培養一個大學生,結果孩子大學畢業了,留在了城市,還需要父母省吃儉用,湊錢幫助買房子嗎?

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上所述,在鎮上或縣城也要買個劣質的廉租房嗎?這就是人與物一併流向了城市,正應了費孝通那句話,“鄉間把子弟送了出來受教育,結果連人都收不回”。

不僅大學生不會再回來,就是目前在鄉村教書的教師、鄉村醫生,也想盡辦法到縣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在這樣的洪水沖刷下,鄉村的田野能不越來越貧瘠嗎?

3.重視地方是留住鄉村人才的關鍵。

演變到今天這個局面,似乎都是市場的作用。確實,不能否認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否認其合理性。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們從正式體制到一般社會心理,都只強調中樞的作用。

從區域發展來說,城市分為各個不同的層次,從一線到三線四線,最後無足輕重的就是鄉村了。反過來,人口也就向高層次城市流動,在小城市都不夠氣壯,更遑論鄉村了。直白地說,就是鄉村沒有機會,沒有地位,沒有希望,而這不僅僅是市場決定的。

雖然用人為干預的方式來挽救鄉村,未必是很好的辦法,但改變我們對地方的不重視,恢復到城鄉並重的路子上去,最低限度,不犧牲鄉村以繁榮城市,將是必要的。這就要求鄉村醫生、教師乃至一切鄉村人口,都有機會在本地獲得一個受人尊重的、體面的生活。

而機會來自制度的安排,一方面,要讓人才願意下基層;一方面,要有一種機制,讓在大城市裡工作的優秀人才,有機會為家鄉做貢獻,有些地方的鄉賢委員會的組織,是值得借鑒的。

只有人們將眼光盯在地方,從地方就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不必一定到中心(鎮上、縣城、省城、北上廣等)才能得到認可,人才的分佈才會趨於相對均衡。在資源不是單向向城市流動的前提下,以真正代表民意的代表來代表地方,使地方事業能夠有所推進。

其實,在當前的農村,最需要各種合作,很多事業都需要具備知識和經驗的人士來推動,比如教育、醫療、養老等等,若照當前這樣下去,將越來越糟糕。當然,自上而下的重視,物質資源的反哺,也是必要的。近日媒體報導的山西近萬名機關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的事,也充分說明基層缺乏組織力,運轉不靈了。

但自上而下的關照,畢竟還是一種外來力量,只有充分發揮本地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走出衰敗的困局。一般而言,自上而下的力量,難以準確獲悉老百姓的真正需求,而老百姓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卻不知道如何實現這些需求。

當老百姓認識到是為自己而奮鬥時,往往都是很積極的,凝聚力是很強的。作為自上而下的力量,在於挖掘、配合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一句話,充分尊重民意。

 

相關閱讀:  一個調研者的親述:觸目驚心的中國農村現狀(上)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