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周報

山河遠闊,見信當如晤——《兩岸家書》已“寄出”,請查收 ☆來源:東南衛視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東南衛視。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7/15 

202430c01.jpg

時間是無情的旁觀者,月亮的陰晴圓缺,人間的悲歡離合,無礙它的進程分毫。

書信是深摯的朗讀者,讀出難以面陳的心聲,讀出天涯兩端的牽引,在浩瀚的時間中綻放花火,引得人間共悲歡。

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嗶哩嗶哩、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出品,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與台灣視納華仁(CNEX)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六集人文紀錄片《兩岸家書》繼今年5月海峽衛視首播後,於7月18日起,每週四在東南衛視、bilibili共同呈現。

202430c02.jpg

▌ 書信,承載民族的歷史記憶

《兩岸家書》涵蓋大陸移民開發台灣時期(17-19 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1895-1945)、台灣光復初期(1945-1949),以及1949年後兩岸民眾分隔時期(1949年至今,其中包括開放兩岸民眾探親以來的歷史階段),透過跨越海峽兩岸的家族和家庭書信,展示兩岸的歲月滄桑,和無數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的悲歡離合,重現斑駁字跡背後剪不斷、離不散的至真至情。

 202430c03.jpg

故事從康熙四十一年(西元1702年)一個失意文人東渡赴台開始。

張士箱,福建晉江鑑湖張氏第24世,科考上的失利給予了他沉重一擊,但他沒有頹喪到底。他把目光投向了百端待舉的對岸──台灣,其時康熙統一台灣已近20年。張士箱改入籍台灣鳳山,再戰科考終得進仕,同時他在拓墾台灣的風潮中一馬當先,帶著兒子從南到北置辦了大量產業。張士箱無疑是個重情的人,他不忘故土,在老家晉江出錢出力修族譜、修祠堂;他亦為腳下熱土不遺餘力,領著子孫為修建台南、彰化孔廟及兩地衙門捐資。

 202430c04.jpg

以張士箱家族為代表,康熙統一台灣後百多年間,閩粵移民蜂擁赴台,推動台灣從刀耕火種跑步進入農業發達的近代社會,為台灣的開發灌注了原鄉底色,並塑造了台灣的精神氣質。

 202430c05.jpg

以張士箱在台後裔張鈞凱回祖籍地晉江追索先人舊跡為起點,《兩岸家書》溫習了三百年來兩岸以不輟學的鴻雁搭建起大陸移民開發台灣時期、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台灣光復初期、1949 年後兩岸分隔間持續厚植的深遠親情、深厚文化與深密的社會網絡。

 202430c06.jpg

張士箱留下的“未了工夫”“雖分猶合”,激勵著兩岸張氏族人各自生長卻始終根系一處;執著於以筆墨為台灣存續中華血脈的《台灣通史》作者連橫,臨終前留言“中日終必一戰,光復台灣即時也”,並將孫子取名為“戰”;在大陸深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熏陶和啟迪的台灣詩人、評論家、翻譯家張我軍,劍指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文學界,以《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開台灣新文學運動之先聲;寄居北京的台灣少女林海音,思念故鄉台灣,卻不願受日本殖民統治,信告台灣苗栗的堂兄,“寧可失去故鄉”,也“不要做一個無國籍的孩子”;抗戰勝利後,為台灣中華文化的重建,語言文學專家許壽裳躊躇滿志赴台主持省立編譯館,在給家人的信中從生活、交通、經濟等方面屢陳台灣的優勢,“既有我在此,為何不來呢?”;1949年後,兩岸一度音訊隔離,但離並未“絕” ,尺素經他國輾轉,兩岸親人艱難一「晤」。湖北劉谷香寄高雄丈夫王德耀信中一句「何予愁之浩浩兮,涕既隕而如狂」道盡了多少離散家庭的涕淚與傷痛…

 202430c07.jpg

家書是私人的,記載著個體的喜怒哀樂、家長里短,但它所蘊含的生命能量超越個體,跨越時空。

《兩岸家書》從成立到播出歷經三年時間,期間主創團隊多次造訪中國閩台緣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福建省檔案館、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機構,從12000多封兩岸家書中精選了二十個案例,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可見個體命運與時代交融、思想力量與美學韻味並蓄。一封封家書成為宏闊歷史的堅實註腳,於細微處見精神,於私語間察時代,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陳述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

 202430c08.jpg

▌ 家書何止抵萬金 

所謂“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就是如此吧。

四十多年前的某一天,雨勢連綿的台灣北部鷺鷥潭,正在細雨中垂釣的老兵王德耀忽見潭中人影沉浮,驚悚然一驚。沒料想,那泅水而來的人是為他而來,確切地說,是為他送信而來!

 202430c09.jpg

經過一千多年前杜甫的吟詠,「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了國人的同理心。這封友人不計危險送來的信,正是王德耀等了三十多春秋的來自湖北老家妻子劉谷香的信。

這封信讓王德耀如槁木般的生活再度逢春,回鄉、回到愛人的身邊的渴盼在他的胸中重燃。

籍貫山東菏澤的台灣律師高秉涵,數十年來也一直未能放下對岸母親的思念。1948年,13歲的高秉涵被母親送上了南下避難的車,此生再未相見。他太清楚台灣大陸籍老兵心中的鬱結了,但因為職責,他曾判了一位想私渡回廈門的士兵死刑。這成為他一生難解的愧疚:“如果菏澤在廈門,可能我比他逃得還早。”

 202430c10.jpg

兩岸恢復交流後,從1990年起,高秉涵陸續將兩百多個骨灰壇從台灣護送回來了大陸。2023年6月,《兩岸家書》記錄了90高齡的他執行最後一次護送骨灰的返鄉之程。每一壇返鄉的骨灰何嘗不是一封情深意厚的家書!

以情顯事、以事托情,《兩岸家書》婁說了無數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的悲歡離合器。情之所寄,歌以詠之。恆春民謠《思想起》,記取大陸移民赴台開荒時的孤注一擲;閩南語小調《雨夜花》,,發著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人「北望神州一愴神」的堅貞;週璇的《花好月圓》 ,表達了台灣光復回歸祖國時,台灣人的甜蜜幸福;《康定情歌》,傾訴分隔兩岸的愛人之間綿長的愛戀…

 202430c11.jpg

信中有情,親情、愛情、友誼、家國情;箋中有愛,愛人、愛鄉、愛國、愛未來。《兩岸家書》啟開了一封封泛黃的書信,攤平了一張被反覆摩挲過的箋紙,以溫情內蘊且精練有力的表達「讀」出了一個個赤忱肝膽的故事、一段段溫暖細膩的情思,以情感重溯兩岸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記憶之場」。

 202430c12.jpg

▌ 《兩岸家書》兩岸書

誠然,書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書信裡的情誼與壯志,喜悅與哀愁,卻有打破時空侷限的力量,值得重視與保護。

《兩岸家書》是兩岸紀錄片領域第一次對「兩岸家書」成體系的收集和展示,也是對台灣近代史重要的影像闡釋,匯合了兩岸紀錄片頭部團隊的精誠之力: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紀錄片團隊與視納華仁(CNEX)聯合攝製,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資深紀錄片製作人洪雷擔任總導演,特邀視納華仁(CNEX)共同創辦人暨製作總監張鑷維擔任聯合總總監。

 202430c13.jpg

《兩岸家書》總導演洪雷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在人文紀錄片領域擁有雄厚實力,年產紀錄片約200集。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二十八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第十九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優秀國際傳播中國紀錄片」獎、第十一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獎、第十三一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紀錄片(提名);《天下媽祖》等一系列兩岸題材人文紀錄片,在兩岸民眾中產生廣泛影響;《早餐中國》《文學的日常》《中國這麼美》《武夷山·我們的國家公園》等,均為國民口碑佳作。

 202430c14.jpg

《兩岸家書》聯合總導演張鑷維

CNEX(視納華仁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三位創辦人皆為奧斯卡選片委員,製作出品超過100部紀錄電影,多次入選三大國際影展及國際、國內影展。

合兩岸之力,《兩岸家書》主創團隊輾轉京、閩、台、港、魯、鄂等地,搶救性地尋訪家書主人及後人,用影像還原兩岸同胞的家國故事、不可分割的血脈親情,喚起兩岸民眾的共同記憶,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兩岸融合發展。

 202430c15.jpg

 

原文連結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