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風傳媒。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7/19
兩岸關係是否可能走向發生「武力犯台」,在台灣媒體上是一個熱門議題。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黃維幸在《風傳媒》的系列文章中,有一篇標題十分聳動:〈共軍會突然襲擊台灣嗎?〉。或許也由於標題奏效,此文從2020年2月20日刊登,到7月16日為止的閱讀人氣多達110,736,一篇硬底子的評論文章人氣超過11萬,這在台灣媒體上肯定是稀有。
面對戰爭與和平,不能心存僥倖
中共究竟會不會「武力犯台」,這在台灣媒體上當然是一個熱門題目,不過,媒體上談論這個題目,通常都不會太嚴肅,大多數流於濫情歪理的炒作。如何炒作,還得看需求,有時候是炒作收視率、眼球數;有時候是加工製造芒果乾(亡國感),炒作選票、民調;有時候則是純粹無聊。
黃維幸之特殊,在於他談起這個議題,還真的是十分嚴肅!
他分析大陸方面兩岸政策的歷史走向、變化的趨勢,從情感因素到理性推理面面俱到。此外,他還條縷敘說世界近代史上的幾場戰爭,從爆發前的跡象到國際因素之偶然與必然。只要仔細閱讀,我們大致都能得到一個基本的認知:面對戰爭與和平,我們不能心存僥倖。
作者指出,在仔細閱讀世界近代史上的幾場戰爭後,將了解到面對戰爭或和平,並不能心存僥倖。圖為中國解放軍。(資料照,AP)
黃維幸短短一篇文章中述及1941年6月納粹德國侵略蘇聯的戰爭、1941年12月日本襲擊夏威夷珍珠港的戰役、1979年2月爆發的的中越邊界衝突、1973年10月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贖罪日戰爭……等等,這些戰爭來得突兀,卻對國際局勢和歷史進程產生關鍵性的影響。黃維幸以一個又一個的例證說明,軍事判斷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損益分析,當事者的決斷往往還會受到情緒的感性影響,遲疑、過度自信或過度信賴外力,都可能造成誤判,以致錯失及時應對的時機。
黃維幸提醒我們,國安的認識容易出現盲點,決策者的個性、情緒又會影響到軍情的判斷,也因此,要研判兩岸之間是否會有突發的武裝衝突,首先要能克服認知和情緒上的盲點,要能夠抱持開放的心態,接受不斷更新的專業訊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實事求是,不能純粹從理論出發,不要盲從什麼「原則」或「定理」。他還調侃說,好學生尤其容易養成盲從原則、定理的「壞習慣」。不幸的是,我們官場上有太多出身台大頂尖科系的好學生,很能讀書,很會考試,卻也最可能因為盲從學理而造成誤判。
「辣台」不足以自成金剛罩
關於兩岸之間的局勢,黃維幸以季節的變遷來做比擬。根據他的說法,過去70年來,早期是以武力解放台灣為主調,那是嚴冬時期;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期間,「一國兩制」的倡議與改革開放相伴相生,那是初春時期;到了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伴隨著台灣解嚴、開放大陸探親、以迄辜汪會談、連戰破冰、國共重啟互動並簽訂多項協議,主調是兩岸「和平發展」,那是進入了盛夏;於今,蔡英文主導的政府以「辣台」為時尚,海基、海協兩會斷線,尤其是在中美矛盾擴大的背景之下,美、中勢力在香港交纏較勁,台灣當局於香港動盪期間站隊選邊……種種因素讓兩岸關係進入到了「肅殺的秋末」。
黃維幸四季推衍的比喻相當生動,然則對於當下局勢進入「肅殺秋末」的研判,不禁讓人心驚!如此形容,似乎也預告了兵燹的接近,但凡心存悲憫善念惦掛百姓疾苦者,不可能無動於衷。好的政治,首先要讓人民可以一起生活,其次是要讓人民活得更好。戰事一旦開啟,那就是人民之間的敵對撕裂,是家庭的碎散,是百姓生計的破毀。《孫子》開篇即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此警示,也是人類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
《孫子兵法》譯本竹簡。(資料照,取自 bluefootedbooby on flickr.com/維基百科)
《孫子》又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對於台海之間的危局,我們當然更不能自以為是。「辣台」不足以自成金剛罩,外力外援不宜輕易倚賴川普。孫子有一個「縻軍」的說法,指的是前線將士受到牽制拘縻,致使軍隊失能,靈活不足,機動不敏。而對於軍士的牽制拘縻常常是來自上級主政者的自傲、無知。「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這是孫子的說法。軍士「既惑且疑」,則大難將至。
而今,台灣主導國安會的是伶牙律師顧立雄,自稱「三軍統帥」的是每日在社交媒體上以「辣台妹」自居的蔡英文。近年來台灣部隊之中禍事頻傳,且不計將領撞山,兵士溺水之偶發事故,由於執政團隊內貪瀆包庇之風日盛,軍務公務人員升遷之路屢受當權人脈干擾,加上各種撕裂社會的口號滲入軍中,政客的口氣大大影響了士氣,將士「既惑且疑」者日增,這其中,「為何而戰」的疑惑恐怕也從而孳生。
作者點出,近年來台灣部隊之中禍事頻傳,加上執政團隊內貪瀆包庇之風日盛,將士「既惑且疑」者日增,「為何而戰」的疑惑恐怕也從而孳生。示意圖。(資料照,蘇仲泓)
回到黃維幸的四季比喻,兩岸關係是否可能從「肅殺秋末」回轉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初春」氣息?是否可能將兵燹危疑化為拂面春風?那麼,依據黃維幸的論斷,伴隨改革開放初春土壤孕育出來的「一國兩制」,或許是一個可以重新思考的方向……
林深靖 | 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召集人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