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玉鐸

從斯德丁到什切青的歷史滄桑──冷戰結束三十年的省思 ☆來源:優傳媒新聞網

♦ 本文轉載自 優傳媒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11/13

202213b01.png

什切青市德國人留下的城堡和博物館。(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2018年7月初,我從波蘭西部大城波茲南乘火車北上,來到波-德邊境丶波羅的海之濱的什切青(Szczecin,亦譯「斯賽新」),見證了一頁頁民族流徙丶國土變遷的滄桑史。在冷戰結束30年的此刻,回顧這一段悲戚的歷史,令人感慨萬千。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密蘇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演講,指出「從波羅的海邊的斯德丁(Stettin)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亦譯翠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而且已受到莫斯科日益加強的控制。」

其實,早在一年之前,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和美國中情局局長杜勒斯,都已經用過「鐵幕」(Iron Curtain)一辭,但直到邱吉爾的演講後,才為世人所熟知。從此之後,斯德丁就成了東西歐冷戰分界線的重要象徵。

但是,在邱吉爾演說之後的第四年,1949年10月7日,在蘇聯的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與英丶美丶法三國佔領區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分而治之。因此,真正的冷戰鐵幕線又從德-波交界處向西移了幾百公里。 

東丶西德分界線的北端,是靠近波羅的海的維康尼茲河(Wakenwitz)與特拉維河(Trave),就在北德「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的呂百克(Lubeck)市境內。因此,從1949年到1989年這段期間,冷戰分界線的北方起點,其實是在西德的呂北克。

斯德丁是德國人使用的地名。公元967至1005年和1121至1181年間,它曾隸屬於波蘭,但是從中古世紀後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裡都是德國人的領土。1939年,此地居民原有26萬人,其中有八成五以上是基督新教徒,而信仰天主教的只有一萬多人。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居民都是信仰新教路德宗(信義宗)的日耳曼人,至於信仰天主教的波蘭人,還不到5%。

1945年大戰結束後,因為德國戰敗,東部「奧得河-尼斯河線」(Oder-Neisse line)以東的地區,在波茲坦會議中被蘇聯史達林強制要求割讓給波蘭。自此以後,世代居住於此的德國人全都被趕出這片波蘭人的新領土,面積逾10萬平方公里!

據當時的統計,被驅逐的德國人多達700萬人!另外,還有300萬德國人是從捷克斯洛伐克強制遷離,再加上從其他東歐地區撤回到德國本土的,總數共約1400萬人!而在驅逐和遷徙的行動中,不幸死亡的德國人,近年來估計是60萬人,但依據過去官方的數字,則高達200萬至250萬人。

至於從外地移入此一新領土(波蘭方面稱之為「收復的領土」)的波蘭人,據1950年的統計,是590萬人,主要是來自中部波茲南等地和波蘭的「原東部領土」。

這是由於「原德國東部領土」被劃歸給波蘭的同時,在波蘭和蘇聯交界的「波蘭東部領土」(稱之Kresy,面積共約13.5萬平方公里),被迫劃入蘇聯的版圖,分別歸屬於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等加盟共和國。而原先住在這一地區的波蘭人,在二戰期間有400至500萬人之眾。

當二戰結束丶國界線被列強協議重劃之後,其中有190多萬波蘭人被迫離開了東邊的故土,然後西遷到西部這一片剛從德國人手中取得的新領土。但是到了1959年,在蘇聯境內仍然有大約150萬波蘭人留下來,其中最多的是留在白俄羅斯,超過了50萬人;而一直到2009年,在此地仍然有將近30萬的波蘭後裔。

質言之,在二戰之後,由於列強的強制決議,東歐各國的國土線整體西移,戰敗的德國人被迫從東邊往西邊遷移,而波蘭人則是從東部的故土轉移到西部的新家,兩個民族連動交替的移民歷程,既艱辛又波折,而一切都是緣自於蘇聯的堅持! 

為了弄清楚這段複雜交錯的歷史,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20多年來,我多次橫跨波海三國丶波蘭和德國的邊界缐,親訪維爾紐斯丶考那斯丶普蘭卡丶卡來帕達丶華沙丶盧布令丶克拉考丶格但斯克丶卡托維茲和波茲南等地。而在什切青這個邊陲之地,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日耳曼與波蘭兩種文化的交替和分歧。 

什切青的城市建設仿照巴黎,有着相當寬闊的馬路,中間的隔離帶上還種著樹木,兩邊則鋪設了有軌電車的軌道。我從什切青的火車站出發,沿河搭乘電車一路參觀。在左側的山坡上,是德國人留下,經過重新整修的古堡丶教堂和博物館,建築風格受到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前期的「學院藝術」和「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壯觀丶精緻而且優雅。

202213b02.png

什切青市波蘭人接手後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建築。(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至於戰後波蘭人接手後新建的房舍,則因為此時已由共黨政權掌政,多採社會主義的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建築風格,方方正正,既缺乏設計感,又顯得乏味而單調。一路下行到了郊區,更有幾許蕭條落魄之感。 

但是,接手的波蘭人卻進一步將德國的歷史印記儘可能的抹去,德文街名也都改掉了。至於教堂,從新教一體改為天主教。總之,一切都已經「波蘭化」和「去德國化」了。 

1990年,統一之後的德國和波蘭達成協議,簽署「波-德邊境條約」,正式承認了二次大戰之後波-德兩國的邊界線,也終止了長期以來許多德國人主張的,恢復對「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的主權要求。而在波蘭東部國界線這一端,1991年蘇聯解體後,立陶宛丶白俄羅斯丶烏克蘭三國獨立,依然保留住這片原屬波蘭人的土地。 

什切青是波蘭第二大海港,也是波蘭第七大城市,已重建成為重要的工業中心,目前的人口數約40萬人,若是連郊區人口在內,共有77萬人。2014年烏克蘭爆發顏色革命後,烽煙四起,許多烏克蘭人逃難到此地,人數已逾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歷史上,什切青最有名的居民是俄羅斯帝國的的凱薩琳大帝(1729—1796),也就是俄文譯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她是日耳曼小邦的公主,原名蘇菲亞(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在此地出生,1745年才16歲大就嫁給俄羅斯王位繼承人彼得三世。1762年,時年33,她在貴族和軍人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取代了個性怪異、在任僅半年之久的丈夫,就任女皇;後來卻成為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從1762至1796,長達34年。在她統治之下,俄羅斯成為歐洲列強之一,此一時期也被認為是俄羅斯帝國及俄羅斯貴族的黃金時代。 

1792年,她發動對波蘭的戰爭,接下來,在1795年俄羅斯和普魯士丶奧地利三國共同瓜分了波蘭,造成波蘭的亡國。一直到1918年一次大戰結束後,波蘭才重獲獨立。 

弔詭的是,在一個半世紀之後,1945年蘇聯的史達林卻堅持將蘇菲亞的故鄕斯德丁割讓給波蘭,成為新的什切青,好像是在替波蘭人報當年的亡國之恨。恐怕只有「歷史的反諷」這句話,可以說明這段滄海桑田的無奈了!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