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風傳媒。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3/4/7
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成員政大教授郭力昕(左起)、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盧倩儀、陽明交大教授傅大為及政大教授馮建三等人20日出席「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反戰聲明記者會。(資料照,柯承惠攝)
去兩週讀了四位台灣資深學者《反戰聲明》的數十條回應文,難免讓人感覺到,石之瑜有關台灣缺乏主體性思考能力的觀點,最後受到了強烈的驗證。根據石教授的判斷,阻礙台灣青年——也就是說,那些站在第一線、將被要求實際參戰的對象——去營造自身反戰立場的因素,主要是主體性這一帶動思考能力關鍵因素的全面缺乏。石教授如此的論斷有多麼諷刺,可想而知。畢竟,「主體性」這個字眼在過去三十年裡的用法相當特殊。在聽起來很「哲學」卻一點都不哲學的條件下(長話短說,「主體性」成為台灣政治詞彙流行語,就是完全刪除了哲學界對「否定性」與「主體的分裂」等傳統命題的結果),該詞扮演了台灣受害國族主義論述當中慾望的對象,成為眾人嚮往並捍衛的價值。然而,石之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戳破了受害國族主義的鄉愿情結,揭穿了「台灣共識」主流底下,公共論述嚴重衰微的暗潮。
正值此時,四位學者拋出《反戰聲明》,恰好可以視為一次思想火星塞煥然一新的動作,旨在重新發動主體性思考的引擎。
雖然筆者認為《反戰聲明》有許多值得商榷,甚或批評之處,但與四位學者所展現的勇氣、智慧和魄力相比,那些批評實在微不足道。反過來看,能夠讓四位專業知識人以共體時艱為出發點,卻達成與主流「共識」格格不入、深具精湛理性思考的共同觀點,進而不畏懼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去加以公布於世,無論在思想實踐上還是在實質內容上,都是一次主體性的示範與突破,叫人五體投地並佩服不已!本著如此欽佩的精神,筆者希望從思想的面向來貢獻一篇短文,以期凸顯《反戰聲明》作為「思想火星塞」的歷史意義。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