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微博。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8/12/28
文化活動
周寧縣閩劇團改稱“周寧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革命樣板戲和革命節目,到各公社、大隊為社員演出。
各公社、大隊也有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演唱革命歌曲、舞蹈節目。由所在地小學老師編導節目。
電影只有《地雷戰》、《地道戰》、《鐵道遊擊隊》幾部,後來就經常放映革命樣板戲電影。文化大革命前的電影都被視為封資修的電影,是禁演的。
評話員也只能講演革命內容的。
整天唱毛主席語錄歌。後來出版發行的《戰地新歌》1-5集的革命歌曲,就唱那革命歌曲。文化大革命前的歌曲是不能唱的。
穿著
不管男女,只能按國家發給的布票(開頭每人每年發3尺部票,後來到1970年增加到每人每年1丈布票),拿到縣百貨公司或公社所在地供銷社買布。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或褲子就要6尺布。做外衣的布的顏色只有藍、黑兩種。衣服式樣也只有“中山裝”、“漢裝”、“青年裝”、“軍裝”。男女普遍穿手工製作的布鞋和解放鞋。穿皮鞋都是國家幹部(拿公家的工資人)。從鄉下進城,年輕人喜歡背個解放軍的挎包,是最時尚的。
大隊畜牧場
有好多大隊都有辦集體畜牧場,都是養豬。有時小豬死了,就很低的價格賣給社員殺來吃。
婦女耕山隊
一般的大隊都有一個婦女耕山隊,有整個大隊的女勞力組成。開荒種茶,種農作物。也是記工分紅。
知識青年農場
縣有五四知青場,各公社都有知青場,有宿舍、食堂,吃住、勞動都在場部。辦知青場是響應毛主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號召。全縣 “居民戶”(現在稱城鎮戶口)的高中、初中畢業生,一畢業就按排到各知青場去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每月由縣知青辦發給基本生活費15元補貼。(農戶的畢業生回原籍參加生產隊勞動。)
省城大學生來插隊
省城有好多剛畢業的男、女大學生,安排到全縣邊遠的大隊插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直接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有的白天勞動,晚上在農民夜校當民校教師。後來大部分都回省城工作,也有少數人留下來在周寧工作。
下放幹部
有省、地、縣領導幹部、教授、高級知識份子、藝術名人被下放到周寧全縣的公社、大隊參加勞動。有的就安排在公社、縣直機關工作。也有的就安排在阪頭的國營良種場勞動。
傳統民風好的大隊農民對下放幹部很尊重,特別沒有文化知識的農民對下放幹部很刻薄。有許多下放幹部受了許多委屈。
學習班
那時的學習班,不是純粹的“學習”,而是,非法拘禁。被通知去學習班的人,有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參加生產隊勞動,而外出做工。又稱搞副業)的人;有教師、國家幹部、家庭出身不好(家庭成分地主、富農、商業等)的農民等等人群。一般的許學習班都放在邊遠的大隊的集體茶場,白天勞動,晚上學習毛主席語錄。經常還要寫檢查,彙報思想。
開會
那時候人都不敢不去參加開會,因為,大隊召開群眾大會,都是貧下中農參加,也叫革命群眾。“五類分子”及其子女是不能參加各種會議的。不能參加會議的人,經常要多負擔義務工。沒辦法,社員還是無奈地“積極”參加群眾會。縣裡經常要召開大規模的“四級擴幹會”(縣、公社、大隊、小隊四級幹部),在機關禮堂開會,在縣招待所吃住。吃飯也是定量,每人一罐大米放,另外地瓜米飯可以滿足。
農戶的按勞分配
農村的農民叫做“社員”,每天按時出工、收工。每個大隊分若干小隊(又叫生產隊),設小隊長,記工員,出納。社員又分全勞力、半勞力(18歲以下、60歲以上為半勞力)。每天晚飯後,大家都要去生產隊裡記工評分,勞動一天記個圓圈,半天就在圓圈中劃條斜杆。一般勞動一天,全勞力10分,半勞力就5分。如果,有的人由生產隊安排出門打工,每年要交400-500元到生產隊做為公積金參加年底分紅。糧食收成時,先按人口平均預支多少斤。沒有勞動的家庭,要先交錢後,才能拿到糧食,而且分到的都是品質不好糧食。
到了年底,就由大隊會計來生產隊為其核算分紅,勞力定年基本分,應負擔的義務工,沒有勞動力的戶要交多少錢。一年收成總收入(只有糧食和茶葉),除去成本,留下來年的種子,按每10分多少錢(多的生產隊10分有1元;少的只有5、6角錢)。分配糧食時,全年在生產隊勞動的勞力會合算,出去搞副業和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分糧食時經常受歧視。
購物
縣城只有一個國營的百貨公司、一個城關供銷社、一個飲食店(只有煮面2角、炒麵3角、扁肉1.5角,要先買票排隊)。每個公社有一個供銷社,以各大隊設一個代售店。一般物資都是憑票供應。城裡只有一個理髮聯社,去理髮要先買票排隊(理髮2角)。
居民戶
居民戶比農戶的地位要高些,居民戶的子女,工作由國家安排(上山下鄉插隊後也先後回城安排)。糧食每月憑糧證到糧站購買(大米成人月/28斤,每斤/1角4分)。節日時,由食品站發給肉票供應2斤豬肉(豬肉每斤7角4分)。
抽煙
農民一般都是抽土煙絲和“豐產牌”(一包7分),一般通行的“鷺江牌”一包1角3分。縣委領導一般抽最好的煙也就是“大前門”4角。縣裡有的局級領導也常年抽“鷺江牌”煙。
床鋪
全縣城鄉,人人睡覺的床鋪都是差不多,幹部與社員的床鋪也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是縣招待所的床鋪也一樣,縣招待所客房床鋪是用欄杆式的床架,由床板搭成,上面鋪兩張用稻草結成的“圓頭薦”,再披上草席,床上也只有一條被,一個軟枕頭。一瓶開水,住一夜7角錢。除縣裡開會外,要有證明才能住。
平常老百姓的床鋪,就是沿襲傳統,用兩條床架凳,鋪上床架板或床架竹,再鋪上“草薦”(是散頭薦)。只有結婚的人,才去做床架,在“草薦”、草席上鋪上棉被、線毯,還有好多床新被子。農村人到了冬天,都要用火籠先把床烤熱後才能入睡。
農村的尿壺
廣大農村,家家戶戶,每個房間都配備一個陶質(俗叫“hai")尿壺,睡覺後,到了半夜尿急,就下床提起尿壺就方便。可是污染了房間,臭不可聞。
吃飯
城鄉大部分人都要吃地瓜米,連居民戶到糧站憑糧證買米,也要搭配地瓜米。社員家裡,用大米和地瓜米一做飯,沒有大米時就全吃地瓜米。
縫補服裝也“ 時 尚”
不管男女,衣肩破了,請制衣師傅補一大塊,也感覺挺好。褲子的膝蓋和臀部的部位破了,就請制衣師傅貼一塊新布在褲裡面,用縫紉機釘一圈又一圈,猶如樹的年輪,還覺得挺時髦。
照明
當時,全縣大部分大隊都沒有電燈。大隊開群眾大會或有文藝晚會就用汽燈,汽燈好亮,可以把整個會場照得如同白晝。農民走夜路就點火篾,手電筒還不是人人都有。農民家裡普遍用簡易的煤油燈,有燈罩的“泡燈”還算高檔燈。
大串聯
中學學生到各大城市去看看,如上海、北京、福州等地。坐車住宿免費。到北京的學生大多都見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林彪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大串聯回來後,紛紛成立革命造反組織,如戰鬥兵團、革命造反委員會等等。口號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等等。繼後各省各地紛紛分成兩派,演變成武鬥。真刀實槍的打起來。
肩墊
在農村,廣大社員因為整天都要從事肩挑的強度勞動,就是由於挑擔,衣服的肩膀最容易磨破,就去買個肩墊,套在肩膀上,就可以起到保護衣服和肩膀的作用。其肩墊就是用用厚厚的舊布釘成,有個圓領,剛好套在雙肩上。
假襯衫領
那年代,大部分人都沒有新襯衫穿在裡層。就去買件假襯衫領穿上,外表看去,裡面就有一件襯衫,挺時髦的。
最常用的通訊工具
寫信:是人們日常生活交往中的最好的通訊工具。家裡有人出門,一到外地,第一件要辦的事,就是先寫一封信向家裡人報個平安。年輕人戀愛時寫情書就是靠寫信。做生意也離不開寫信。寄一封平信8分,掛號信2角。
電話:當時只有一個大隊一部電話,那電話是用手搖的,電話打到本公社內,可以在大隊打;如果打長途,就要去公社郵電所打。
電報:家裡有急事要通知在外家人,就去公社郵電所發電報,電報是按字計費。要打電報就請村上識字人擬好電文,拿到郵電所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就根據你的電文去翻電報的代碼,每個漢字都是由4個阿拉伯數字組成。譯出電碼後,就搖通縣郵電局總台,將電碼發出,再由縣裡發給目的地郵局。
人們最羡慕的單位
在公社所在地,人們最羡慕的單位是:供銷社:在供銷社的工作人員不但購物方便,而且買貨比別人便宜。還可以買到別人買不到的憑證供應的物資。糧站:在糧站工作可以買到平價的糧油、花生、大豆、麥麩、米糠等等別人買不到的糧油製品。茶站:也是人們羡慕的好單位。改革開放後,這三個基層單位就銷聲匿跡了。
(本篇完結)
相關閱讀: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真實生活 (上)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