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章銓
- 友站推介
- 点击数:1576
琉球的前途:建立國際中立國的可能性 ☆作者:吳章銓
♦ 本文內容轉載自: 中美論壇專刊 US-China Forum (Chinese) ♦
12/22/2018
一.琉球爭取獨立的背景
琉球群島自古是獨立的國家,雖然中國說琉球是朝貢國,但那所謂朝貢是多少年才一次,基本是一種禮尚往來,琉球完全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自1872年被日本武力吞并後,才淪爲日本的殖民地(藩屬)。二戰後為美國佔領。本來美國承諾,協助琉球在聯合國的托管制度下,走向自治和獨立。不幸,由於冷戰關係,美國把琉球作爲對抗蘇聯集團的前哨軍事基地,不讓他獨立。美日簽訂舊金山和約後,美國爲了保持琉球為軍事基地,不顧琉球人民的意見,竟然把琉球送給日本。日本收到美國的大禮,當然讓美國保留琉球的軍事基地,也是日本的軍事基地。例如,日本就是利用琉球,才能夠以武力控制釣魚台群島。
日本號稱合并琉球,與本土一樣設立為縣(冲繩縣),不再是殖民地,但琉球仍是二等領土二等國民。日本仍然是美、日軍站。琉球人要求獨立自主,乃是所有被舊帝國主義壓迫民族的正當訴求。
琉球要求獨立,在法理上完全有根據。從1943年《開羅宣言》,到1945年《波茨坦公告》,到《舊金山和約》,都明確琉球主權不屬日本;琉球應當回歸琉球人。美國沒有履行他主導的各項國際承諾,把琉球送入日本虎口,使琉球再度亡國。琉球第一次亡國,是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犧牲品;第二次亡國,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冷戰的犧牲品。那兩個時代都已經歸於歷史塵埃,琉球當然應當恢復獨立自主。
二.琉球獨立應爭取國際中立化
但琉球要求獨立,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琉球的戰略地位太重要:從北到南1300公里的狹長島鏈,恰恰是西太平洋和東亞交接的界面,而從美蘇冷戰延續下來陰魂不散的美中關係,也是以這島鏈為戰略前沿。同時,日本利用琉球為南進和封鎖中國的長刀,以刀尖佔領釣魚臺群島,南向控制臺灣,西向將中國的東海南北一分爲二。如果琉球獨立,美日可能失去這個基地。甚至琉球可能搞友好外交,與中國建立睦鄰關係。所以日本、美國當然不會允許琉球獨立。
延伸視角,即使琉球獨立了,以後將面臨怎樣的挑戰?琉球根本沒有軍事自衛的能力,而他的戰略位置那麽重要,東西兩面領海海域和專屬經濟區那麽廣大,必然瞬間引起大國的無情爭奪,從外交到軍事,琉球將窮於應付,不久很可能仍然被日本吞沒,也許美國分到一杯羹,也許出現幾個傀儡政府,也許被瓜分。經過獨立的艱苦奮鬥與折騰後,其命運不見得比現在更好。所以僅僅爭取獨立,阻力很大。
為排除爭取獨立的陰霾前景,琉球必須爭取廣大國際的支援和保護,才能夠撥雲見日。琉球的最佳策略是,在爭取獨立的同時,爭取聯合國會員國的支持,在聯合國通過決議,建立為有聯合國承認和擔保的國際中立的國家,即成爲一個東亞的瑞士。將來與世無爭,不參與任何國際爭端或衝突,與所有國家和人民友誼相處;也不會被任何國家所欺凌或佔領。將來在國際中立中無憂無慮,安享獨立、自主、自由、和平、安全的生活。琉球成爲中立國,也為東亞的共同和平、安全與幸福,提供最佳的機遇,立刻迎來東亞光明的遠景。因此,中立化的設想將有助於爭取獨立。
瑞士可以成爲琉球爭取獨立和中立的範本。瑞士是世界上極少數最受人喜愛和尊敬的國家之一。主要的特點就是他的國際中立國地位。瑞士的中立地位於1815年獲得拿破倫戰後的維也納會議《巴黎條約》承認,因此得到歐洲各國的尊重,得以在最近兩個世紀紛亂的大國頡頏與戰爭中長期保持中立,成為和平繁榮的樂土。琉球如果獲得聯合國、特別是安全理事會的決議和條約保障其中立地位,便是得到全世界的保護,其中立性將非常穩定和鞏固。琉球擁有廣袤的海疆,豐富的海洋資源,生態環境,其前景十分亮麗,必將安享頂級的高品質生活,成為海上瑞士。因此是琉球人的最佳選項,也是東亞各國共同的最佳選項。
三.可行性
從國際局勢的長期發展和周邊國際局勢觀察,琉球追求獨立並中立的可能性很大。首先,“國際中立” 的概念和制度,在國際上已經有瑞士穩固的先例,也有其他國家嘗試,效果明顯。顯然將是全球的長期趨勢。人類相互間屠殺和毀滅的歷史,到二十世紀到達巔峰,由於科技的進步,屠殺與破壞的可能性無限擴大,有整個毀滅人類的可能,因此大國之間已經不可能再爆發大規模的相互毀滅並毀滅全世界的戰爭。感謝美、蘇兩國的政治領袖們的智慧,冷戰沒有演變爲熱戰。但是他們都不斷利用附庸國或盟國進行小規模的“代理人” 戰爭。冷戰後,這種代理人戰爭花樣翻新,擴大到許多地區和國家。這種小規模戰事或內戰沒完沒了,任何大國不能得到最後勝利,同時,任何小國或弱小民族也都是不可征服的。他們為自尊、自主、獨立、自由而拼死奮鬥,絕不屈服,而且他們必然會得到其他國家政府或民間的同情和支援。因此,今後大國想要擴大勢力或干涉其他國家的國際風雲,有漸漸消減的趨勢。大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不願意被敵對方搶佔優勢。只有把爭執點化為中立,各方才會停止爭奪。
戰爭或內戰中最受摧殘的,直接被殺,被迫害,被流亡的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凄慘老百姓。老百姓必然期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希望有一種使他們脫離國際爭戰或國内爭鬥的苦海。即使被利用為代理人的派系群團,他們也已經疲於長年的痛苦和家庭親友社會的犧牲,他們也明白自己被利用的地位,也期望有一種能夠保護他們生存條件和和基本利益的國際制度。國際中立應該是他們都期望的未來。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對這種制度的共識,但是瑞士的國際中立制度和國内地方自治聯邦制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和模式,筆者相信那是未來解決許多國家的問題和國際問題的基本模式。從中東到東亞,這種趨勢將不可遏止。
琉球就是爭取國際中立最可行的國家之一。琉球淪為日本和美國的軍事基地,琉球人的未來命運被戰爭的恐怖陰影籠罩;琉球人始終反對。國際中立化的前景將保障他們切實享有獨立。琉球人必然是十分願意獨立並成為國際中立國,脫離永為二等臣民的統治。
琉球爭取獨立和中立,必須得到最重要的有關國家同意。首先是在東亞居於霸主地位的美國。美國是二戰後推動殖民地獨立的最主要國家,但也是把琉球送給日本的國家,最有道義責任幫助琉球獨立和中立。美國在琉球駐軍,不僅是監視中國,也監視日本。琉球成為中立國,當然會得到中國的支持,中國借此表明沒有對外擴張的意圖,美國的防華戰略佈局便不必要。日本失去琉球這個南進的跳板,將難以再向東南亞擴張,其稱霸東亞和西太平洋、進而再度與美國抗衡的野心勢必隨之萎縮,美國的安全顧慮也就解除。東亞從此和平,美國不再需要駐兵琉球,美國駐軍與琉球居民的緊張關係將立刻化解,而由於幫助琉球獨立和中立以及援助獨立後的發展,美國將贏得琉球人的永久友誼。美國只需要在聯合國內發揮領導作用,保證琉球的中立,便足以達到所有東亞安全的目的,保持國際上的領導地位,又省力又省錢。因此美國有理由幫助琉球獨立和中立。
琉球的佔領國日本,必然不贊成琉球獨立,但是卻可能考慮琉球中立化,因爲那對日本有利無弊。琉球獨立,日本軍國主義者將失去帝國所攫奪的領土,也失去遏制中國,遙抗美國的地緣優勢。但是,帝國主義時代已經不可能回頭了;軍國主義者基本上是沒有前途的。日本平民對於過去的對外征戰,有慘痛的記憶,並不熱衷於帝國的擴張。走向和平,日本將是世界上社會、經濟、技術最先進的實力大國,日本人將安享世界上最高素質的生活。琉球如果中立,有助於日本實現這美好未來的願景。所以軍國主義者不得不從長考慮,而日本人民則應會積極支持琉球的中立,以杜絕未來冒險的可能性。
中國對琉球的爭取獨立和中立,不僅有道義責任,并且有確保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國協助琉球獨立並中立,可以獲得琉球人永遠的友誼,並獲得東海安全的保障。琉球將是中國無害通過進入太平洋的寬闊大門。琉球海域廣闊,將來設立各種聯合國海洋研究中心,集全世界的最高級科研力量,研究人類未來如何保護和利用海洋,中國是緊鄰,將受益最大。
中國協助琉球獨立和中立,將釋出和平處理國際問題和尊重小國獨立與中立的精神,有助於中國致力於和平處理其他周邊國際問題。同時,中國迫切需要美國的友誼。中美共同協助琉球獨立和中立,必有助於加強兩國的友誼、信任與合作,現在美之間的種種“戰”,漸漸淡化於無形,保障中國的和平發展。
東亞和東南亞其他國家當然會願意接受琉球的獨立和中立,這將為東亞開啟和平祥和的眾贏、共贏的新世紀。
聯合國的大多數會員國是通過聯合國的托管機制和《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的過程而獲得獨立,他們與聯合國內眾多愛好共享和平的國家,都會同情琉球的不幸命運,願意幫助他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自由,並免於再度陷於國際爭戰的苦海。這也是全體會員國,不分大小,參與維護集體安全的一個機會,提高所有各國對世界事務決策的發言權。這從來就是聯合國會員國的願望。
綜上所述,琉球爭取獨立和中立,將會得到所有各方的贊成和協助,可行性非常高。
四.結束語
建立中立國,是傳統“中立區”、“緩沖區” 意義的引申。傳統的中立區往往是一小片無人區,消極地阻斷沖突雙方的接觸。而中立國則是開放的、大面積的國家(琉球的土地、海域和專屬經濟區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各國將特別願意去參與他的發展,成為區域和國際的活動中心。琉球的獨立和中立,將迅速使東亞和西太平洋轉變為享有和平與幸福的大片樂土。
在人類歷史上,不同地區,不同時代曾經嚐試過不同的制度。舊的制度不適合新時代的需要,漸漸走入歷史。新的制度漸漸出現,在實踐中嚐試其可行性。為解決當前的棘手問題,各國亟需尋求一種新的國際機制。琉球近代以來沒有機會嚐試建立民族國家,現在卻有機會嚐試引領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新制度:在聯合國協助並保障下建立獨立和中立的國家。
琉球的日本統治者不會去追求琉球的獨立和中立。這個運動需要琉球人民在民間自覺自發地推動,並爭取全球各國正義之士加以援手,形成不可阻擋的信念優勢,促其實現。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
-
十二 31, 12:00 pm
琉球的前途:建立國際中立國的可能性 ☆作者:吳章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