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香港呼喚人道主義的情懷 ☆作者:邱立本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 32 卷 38 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在二零一八年風災之後,香港人除了要清理街頭的一片狼藉,也要面對內心深處的價值廢墟,尋回飄遠了的人道主義情懷,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的理想。


201840c01.png

香港街頭的拾荒老人:富裕中的貧窮(圖:法新社)

香港是一個殘酷的城市?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反思,為何這個亞洲人均GDP位居前列的城市,街頭會出現一些白髮蒼蒼老人拾荒的鏡頭。從中環的後巷到觀塘、深水埗的街頭,都可以看到不少老人佝僂的身影,推著沉重的紙皮雜物,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歲月,還要為一些微薄的收入而折騰。這是一幅又一幅讓人不忍卒睹的畫面,但確是香港難以抹去的殘酷現實。

這也牽涉到香港城市治理的基本哲學,從英國殖民時期到回歸之後,都強調政府的「積極不干預」,對於市民退休的福利,都強調要靠市場經濟去解決。他們認為只有善用市場的機制,才會有資源的最佳分配,而不會出現福利國家「養懶人」的局面,也不會讓納稅人的錢被浪費。

但市場的無形之手,卻無法解決貧富懸殊的有形痛苦。那些年逾花甲的香港人,在晚年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只有回到原始的、艱苦的謀生方式,撿拾街頭商店棄置的紙皮與雜物,而與他們幾步之遙的繁華之地,卻是燈紅酒綠、酒池肉林,對比之強烈,映射香港尖銳的社會矛盾,也映射香港富裕中的貧窮。

其實香港不是一直如此無情。在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擔任港督時期(一九七一至一九八二年),他秉承英國知識界的社會主義理想的傳統,積極推動公共建設,銳意解決居住問題,計劃興建可以容納一百八十萬人的公屋,化解很多底層百姓「居無屋」之痛。他也落實九年的義務教育,消除當時香港相當普遍的童工問題。他興建新市鎮,開闢沙田、荃灣、屯門等新社區,讓香港的生存空間擴大。他更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英國殖民官僚的勸阻,成立廉政公署,消除香港當時泛濫的貪腐問題。

因而麥理浩成為英國殖民時期最好的港督。他雖然是牛津畢業,長期在英國官場打滾,但卻在香港很接地氣,能夠及時讓政府反應,解除民困。他重視開創新的領域,提供民眾新的視野,超越黨派政治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這位後來被封為「終身貴族」的港督,並沒有被「市場崇拜」所劫持,不會被財團的利益牽著鼻子走。他倒是時刻關注底層與中產階級的核心利益,重視政府的承擔,發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展現他的人道主義情懷。

如果當年的麥理浩可以,為何今天的林鄭月娥不可以?今天的香港財政盈餘比麥理浩時期不知多了好幾倍,但政府卻變得越來越小裏小氣,不敢面對貧富懸殊的問題,無法劍及履及解決不合理的現象。

當年麥理浩超越他的下屬夏鼎基等人的識見,將香港的城市治理變得更有人情味,更能體恤民情。今天香港的高層官員卻沒有這樣的擔當,而只是當財政上的守財奴,讓弱勢群體陷入無助的境地。

因而在二零一八年的風災之後,香港人除了要清理市面上的一片狼藉,也要面對內心深處的價值廢墟,尋回飄遠了的人道主義情懷,盡快向政府施壓,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的理想。

 

*作者為亞洲週刊總編輯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