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從英國殖民印度到中美貿易戰 ☆作者:陳莊勤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 32 卷 50 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追溯英國殖民印度二百年的掠奪手法,比照今天美國對中國貿易戰的霸權,都是本質相同。

曾在二零零六年競逐聯合國秘書長(最後由潘基文獲選)的印度國會議員、前印度對外事務部長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在二零一五年牛津辯論社(Oxford Union)的一次關於英國殖民統治剝削印度二百年的演講,在網上熱傳引來四百萬的點擊觀看及熱烈迴響。後來沙希.塔魯爾把他的十五分鐘演講轉為一本三百三十頁的歷史研究書,名為《不光彩的帝國:英國人在印度幹了些什麼?》(Inglorious Empire: What the British did in India?),在二零一七年出版。

沙希.塔魯爾講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是通過對印度長達二百年不斷的掠奪,以完成了英國的工業化進程。沙希.塔魯爾描述英殖民地統治有系統地消滅印度的本土產業,以成就英國的工業化,他舉的眾多事實比較顯著的包括:


——在十八世紀英國殖民統治開始前,印度是全球最富裕的地方,國民生產總值(GDP)佔全球GDP的百分之二十三。在一九四七年英國離開印度時,印度GDP只佔全球GDP的百分之三。

——英國殖民地統治開始前,印度擁有全球最蓬勃的手工紡織業,紡織產品出品優良,遍銷中亞歐洲。英國殖民統治開始後,先是東印度公司、乃至後來英國政府直接管治,均有系統地消滅印度的手工紡織業,拆毀印度各地的手工紡織機械及工場,有文獻記載的極端情況是東印度公司的官員甚至為防止技術工人重建工場重組紡織生產器械,而乾脆砍掉紡織技工的手指。目的便是不讓印度的紡織業生存發展,把印度生產的棉花大量運往英國,成就英國的機械化紡織工業,然後把紡織品轉移傾銷印度及世界各國,把印度由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變成依賴入口。

——在十八世紀初時,印度紡織品佔全球紡織品貿易的百分之二十五,而印度整體產品出口十八世紀初時佔全球的百分之十七;至英殖民地統治結束時印度只佔全球產品出口的百分之二,而印度紡織品出口貿易已不存在。

——殖民統治時期印度造船業情況也一樣,英國殖民統治開始時印度擁有蓬勃的造船業,而且在船舶製造上比英國造船業更有競爭力。英國的做法是在一八一三年通過法例禁止印度製造三百五十噸以下的船舶在英國與印度之間航行,在一八一四年更通過法例禁止印度製造的船舶參與美國及歐洲大陸的貿易,使印度製造的船隻只能在印度與中國之間航行;但當時中國與印度並沒有蓬勃的貿易往來。就是這樣,英國通過殖民統治扼殺了印度的造船業的發展。

——英國人誇口在殖民地時期在印度建造的鐵路網,在沙希.塔魯爾分析中,只是一條條從印度大陸內陸把天然資源運出通往港口把資源出口的運輸鐵路,而不是為了便利印度內部之間的聯繫。而且印度鐵路當時的每一里造價是同一時期在美國及加拿大鐵路建造價的兩倍,建造費用全由印度負擔,以保障英國建造鐵路的公司可以獲取巨額利潤。

沙希.塔魯爾在他的書中所描述的便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超強的大英帝國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及維持遍及全球龐大的殖民統治,構建有利於維持大英帝國霸權的工業生產供應鏈生產體系——亦即從殖民地掠奪資源,供應英國的工業發展,再以大量生產相對價廉的工業產品向殖民地傾銷。

在這樣的過程中,殖民霸權國家掌握了的是(一)先進的生產技術,(二)在全球範圍內完整的工業生產資源供應鏈,及(三)市場。簡單來說就是被殖民的地區必須服從殖民霸權國家對工業生產產業鏈所作出的安排,配合及為殖民霸權國家構建的工業生產產業鏈服務。

西方國家在殖民地霸權時期強加於被殖民地區的工業生產供應鏈生產體系結構的狀態,並沒有在第二次大戰後開始出現的非殖化而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

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其實便是不再以武力與殖民地統治,而是以西方主導的規則為本的全球工業生產供應鏈生產體系結構的構建與重組。隨著英國的沒落,超強的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經濟霸權,在全球化的工業生產供應鏈生產體系結構構建中,佔了主導位置。與殖民地時代不同,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掌握了整套的產品設計與生產技術工序、資源供應鏈及市場,但美國及後工業化的西方國家國內的工業生產因工資高漲及其他原因而迅速萎縮,促使美國及西方國家必須在全球範圍內通過控制工業生產供應鏈,把生產工序安排到不同的新發展中國家及地區。

以生產一部電腦或手機為例子來說,供應鏈如何安排全由掌握了技術與市場的美國決定:(一)生產晶片由日本、韓國、台灣負責,(二)技術含量較高的液晶體顯示屏由馬來西亞、新加坡負責,(三)較低層次的配件生產由越南、中國等來承擔,(四)裝配則在有大量技術工人的中國進行,然後(五)生產控制、物流、金融財務支援則由香港及新加坡負責。

一件產品以至在全球範圍內工業生產供應鏈該如何安排才能對美國最為有利?站在全球唯一超強的美國的利益立場來看,哪些國家能生產供應什麼、該生產供應什麼,必須由美國決定,才能保障美國的利益,維護美國的經濟霸權。

中國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通過自由貿易獲得當時在日本及歐美已過時落後的技術,從事低端生產。美國眼中的全球工業生產產業供應鏈布局中,仍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認為中國只配從事低端生產,無視近二十年中國產業在技術上不斷向高端發展。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貿易戰一展開,美國便先扼殺中興的晶片,繼而不斷的不提證據的指責中國竊取美國技術,目的便是提醒中國,美國不會讓中國擺脫美國經濟霸權下為中國安排了在全球工業生產產業供應鏈的低端位置。

美國在特朗普上台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龐大的貿易逆差,而是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大國崛起,開始逐步打破了美國對全球工業生產產業供應鏈該怎樣安排的掌控,威脅了美國的經濟霸權。

從奧巴馬的「美國永遠不會成為第二」(America will never be the second)到特朗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均是美國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結構掌控因中國的崛起而力不從心的條件反射。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急速向右傾,為維護其經濟霸權,甚而不惜對歐盟及日本挑起貿易糾紛,意圖強化美國對全球產業結構安排的絕對話語權。

美國總統特朗普這兩年來的「美國優先」給全球開了眼界。從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談判、退出巴黎氣候協議、退出伊朗核協議、視世界貿易組織規矩為無物、以至在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協議加上「毒藥條款」,每一項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經濟霸權利益 。

畢竟,今天的中國不是十八、十九世紀的印度,也不是東南亞的小國,中國不會永遠在該生產什麼、能生產什麼的問題上,任由美國擺布。中國是一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超大型國家,可以擺脫西方國家制訂生產供應鏈結構對中國的規限,中國也是唯一一個迅速崛起、有能力擺脫西方在二戰後制定全球生產供應鏈結構規限的國家。

與超強的美國不同,歐盟各國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遏止中國的崛起,因此它們反而會專注於它們的優勢產業。諸如法國的航空工業、核電技術、德國的汽車、工業與尖端器械生產、英國的金融及服務業,無論中國如何崛起,在不同領域歐洲國家仍然有在它們的優勢產業的獨特優勢。與欲維持獨享霸權的美國不同,對歐洲國家來說,自由貿易變成了歐洲國家充分利用優勢產業、互通有無、為國家謀取最大利益的必須客觀條件。

沙希.塔魯爾在他的書中指出,英國對印度統治期間,在印度有三千萬到三千五百萬人因飢荒死亡。單在一九四三年的孟加拉飢荒便引致四百萬人死亡,當時一批從印度其他地方運往孟加拉的救災糧食,被英國時任首相邱吉爾命令轉運往歐洲儲存,作為當時在歐洲作戰英軍的備戰糧。當印度的殖民地官員發電報報告給邱吉爾,指出他的決定會引致更多人死亡的災難後果,邱吉爾在報告的電報旁批註說:「為什麼甘地還沒有死去?」(Why hasn't Gandhi died yet?)

殖民霸權國家為維護本身的利益,根本不理會它們本身以外任何地方任何人的死活,即使廣受英國人尊敬的邱吉爾也不外如是。今天的「美國優先」本質上與上兩個世紀殖民霸權國家的自私沒有分別。也因如此,當霸權國家訂立的規則不能再為延續它們的經濟霸權服務時,它們會毫不猶豫地棄置。

不久前萬眾期待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阿根廷的會面,就中美貿易戰,雙方只能達成停戰九十日的協議。在目前遏制中國發展以消除對美國經濟霸權威脅已成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共識的背景下,除非美國接受它沒有可能單方為中國的發展定下框框和遊戲規則、放棄實質是經濟霸權主義的「美國優先」;否則,在可見的將來,中美貿易戰將或會出現緩和或間歇休戰,但不可能停止。

 

陳莊勤,香港民主黨創黨成員、執業律師;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後於香港大學獲中國商業法碩士。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