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亞洲週刊。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3/15
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窮村移民遷徙,善用高新科技,提供學校與職業配套,培養直播網紅售賣土產,讓困擾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劃上句號,改變近一億人命運。西方主流輿論指中國脫貧模式,為全球解決貧困問題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對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七成。中國下一目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與貧困鬥爭的歷史。貧窮是困擾中國千百年的難題。三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正逢「第十四個五年(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這一特殊時點舉行的「兩會」,無疑承載更多期待。回望過去一年,中國一路走來確實不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衝擊;國際社會撕裂加劇,「指責」、「甩鍋」不時襲來。不過,「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即將開?,中國仍成功扭轉疫情,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透過對不適宜居住窮村實行移民遷徙,安置貧困群?,善用高新科技建設鄉村,培養直播網紅售賣土產,維持村民生計等種種扶貧政策,困擾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劃上句號,這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雖然不時有西方輿論對此質疑和譏諷,但主流輿論仍指中國脫貧模式,為全球解決貧困問題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五個月前的國際消除貧困日前夕,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對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七成。
脫貧攻堅只是鄉村振興的「序曲」。「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月五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四五」時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五』規劃和二零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也明確,「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在「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專門設立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達一千五百六十一億元(人民幣,約二百十四億美元),比去年原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加一百億元。」從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交的議案、提案內容看,「鄉村振興」與「科技創新」、「碳達峰和碳中和」等一起,都是今年「兩會」熱詞。要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持續,必須從「脫貧」走向「振興」,這涉及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等諸多領域。
在今次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又去了一趟瀾滄。位於中緬邊境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全國「直過民族」人口最多、區域面積最大的縣,這裏峰巒連綿,僅海拔二千米以上山峰就有一百五十座,九成九土地為山區或半山區。當地居民大部分為拉祜族,世代生活在大山裏,是雲南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朱有勇是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二零一五年起,他與團隊深入瀾滄田間地頭,開設培訓班,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教農民土豆種植技術,發展林下三七產業……在三年前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朱有勇把老鄉種植的土豆帶進人民大會堂會場現場「吆喝」。五年來,朱有勇和他的團隊培訓了一千五百名農民,從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冬早蔬菜、茶葉種植、豬牛養殖,朱有勇帶領團隊前後共開設二十四個技能班,培訓的學員中,九成學員脫貧,五成學員帶動親友脫貧,一成學員帶動全村百姓一起脫貧致富。
改革開放助減貧困人口
貧困山區小學(圖上):鄉村教師堅守教學工作、貴州畢節黔西縣(圖下):為鄉村兒童科普機器人(圖:新華社)
中國脫貧工作,自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起就列為主要課題,但真正有效果,是一九七八年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到二零一八年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貧困人口減少了七點四億,相當於目前整個歐洲國家的人口總和。
看看中國脫貧走過的路:一九八二年,啟動「三西」(甘肅河西、定西地區和寧夏西海固地區)農業建設專項計劃,首開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一九九四年,中國第一個有明確目標、對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貧開發工作綱領《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出台;跨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實施兩個為期十年的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兩次提高扶貧標準;二零一二年十二月末,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台村,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二零一三年十一月,習近平在湖南省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二零一五年十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文件把「扶貧攻堅」改為「脫貧攻堅」;十一月,被稱為「史上最高規格」的中央脫貧工作會議,吹響脫貧攻堅戰衝鋒號,中西部二十二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官員在印有黨徽的深紅色脫貧攻堅責任書上簽名,立下「軍令狀」;二零一七年十月,中共十九大將精準脫貧列為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二零一五至二零二零年,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階段性重點任務,習近平召開七個專題會議系統部署……
二零二零年初,中國還有五百五十一萬農村貧困人口、五十二個貧困縣。剩餘的這些貧困縣、貧困人口,都是難中之難、貧中之貧,這些貧困縣分布在桂、川、貴、雲、甘、寧、新七省區,貧困程度深、自然條件差、致貧原因複雜,都是幾輪攻堅仍沒有攻下來的「山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既定節奏:春耕物資、飼料運不進村,一度有近三千萬農民工留鄉返鄉,大量農產品出不去,部分扶貧車間和產業項目陷入停滯。四月十三日,中西部十一個省區二十四名中共縣委書記被中央約談,整改加壓,掛牌督戰,以非常之舉,戰非常之役。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情,決定了中國走完脫貧「最後一公里」何其艱辛。一九七八年,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是百分之九十七點五,二零一九年降為零點六,再到二零二零年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清零。
十二月三十一日,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向全世界宣告: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二月二十五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宣告經過八年持續努力,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九千八百九十九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十二萬八千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完成消除絕對貧困任務。
為摸清脫貧實際成效,中南海開展國家脫貧攻堅普查,二零二零至二零二一年初,二十一萬名普查人員對中西部二十二省(區、市)普查。普查結果顯示,一是貧困人口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及飲水安全有保障,根據國家農村貧困監測調查,二零二零年國家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萬二千五百八十八元人民幣,中共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一點六,高於全國農村居民二點三個百分點。二是精準幫扶政策得到落實,產業、就業、健康、教育、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社會保障、殘疾人、生態扶貧等幫扶政策錨定貧困人口精準發力,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三是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通硬化路、通動力電、通寬帶互聯網、通廣播電視信號和集中供水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教育文化設施及服務水平提高。
脫離全民貧窮之後
不過,中國官方公布的脫貧數據卻令一些西方媒體質疑,譏諷「造假」、「宣傳」之聲不斷。其實要分清「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概念,中南海宣稱的「脫貧」指的是脫離「絕對貧困」。BBC就提出,若從貧困人口、貧困線以及國際貧困標準等三大面向看,中國離真正全面脫貧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世界銀行認定中國為中等收入國家,貧困線為每日五點五美元,依據這個標準,中國仍有三億七千多萬貧困人口。若以經合組織OECD年收入一萬三千七百七十元人民幣的貧困線定義來看,差距更高達五倍。三月三日在全國政協記者會上,針對這類質疑,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表示,中國的脫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標準,從收入上看,高於世界銀行制定的極端貧困標準,目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扶貧成果也包括大量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比如建橋、修路、通電、聯網,這些舉措改變了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打開走向富裕大門。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有八億人擺脫貧困,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七成。其實,自中共十八大揭開脫貧攻堅序幕以來,平均每年有一千多萬人受助脫貧。這個數字接近一個中等國家全部貧困人口,即使英、美等先進國家,仍有近兩成人口屬於政府定義的相對貧困人口。
從北京官方的一系列數據看,八年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一點六萬億元人民幣。全國累計選派二十五萬五千個駐村工作隊、三百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二百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起在扶貧一線。近二千萬貧困群眾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養,二千四百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拿到生活和護理補貼。一百一十多萬貧困群眾當上護林員。新改建農村公路一百一十萬公里,新增鐵路里程三萬五千公里。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九成九,大電網覆蓋範圍內貧困村通動力電比例達百分之一百,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九成八。七百九十萬戶、二千五百六十八萬貧困群眾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三萬五千個、安置住房二百六十六萬套,九百六十多萬人「挪窮窩」。一個個數字背後,展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堅強韌性。還有一組令人悲催的數字,八年來,全國犧牲在脫貧攻堅上的扶貧官員有一千五百多人。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勞累過度、突發疾病……這恐怕是和平年代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
正如諸多有識之士指出,絕對脫貧(生活在貧困線以上)固然重要,但相對脫貧(對比高生活水準)應是中共接續努力的方向。相對脫貧背後代表的是整體實質購買力的提升。如果只有量的改變,卻未見質的提升,這樣的脫貧,恐怕難以持久,後續也可能會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中國在消除貧困取得成就,但東西部差別、城鄉差別、各群體之間貧富懸殊的矛盾依然突顯,社會公平問題始終嚴峻。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並非終點,鄉村振興是下一個必須要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二月十六日,一篇署名「中共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的文章引發關注,這意味?國家鄉村振興局已接過新的歷史接力棒。二十五日,就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同一天,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國家鄉村振興局由國務院扶貧辦改組而來,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這是中國鄉村振興的標誌性動作。儘管已打贏脫貧攻堅戰,但鄉村振興的路更長更艱巨。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差別很大,前者主要涉及一億人脫貧問題,後者涉及九億農民問題;前者涉及十二萬八千個貧困村,後者涉及五十七萬個行政村;前者主要集中在八百三十二個國家級貧困縣,後者涉及全國二千七百多個縣;前者主要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後者著重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二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這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第十八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共「一號文件」。全文五個部分,包括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等。二零一七年十月,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首次被提出。翌年初「鄉村振興」首次被寫入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二零二一年一號文件第二次把「鄉村振興」寫入標題,全文提及「鄉村振興」達三十七次,為近三年來之最。文件明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五年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到「扶上馬送一程」。文件稱,二零二一年糧食產量達一點三萬億斤以上;建設一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等。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統部署「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明確提出「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不颳風搞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這次文件的主要精神,包括一些新的政策調整,一是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為關鍵,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在二零二五年,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文件中在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產品安全、農民合作社、農房建設等方面都提及了對「質量」的關注和重視。二是以增進社會平等為目標,提出「五年過渡期」,使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在提高鄉村低收入人群的新政策運行機制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是未來五年的目標。三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以加大農村公共領域投資為手段,提高農村現代化水平。
鄉村直播農產品製作過程:雲端致富(圖:新華社)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製作的八集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於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農業農村頻道晚間黃金時段首播,並在全網各重點平台同步推出。《擺脫貧困》以宏大敘事和感人故事相結合,是一部全景式反映脫貧攻堅的力作。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以多種語言向海外二百餘個國家和地區推送。截至二月末,《擺脫貧困》專題片跨媒體總觸達人次達十二點二億次,新媒體總閱讀瀏覽量達三點九億次,首輪傳播觸達海外受眾四點三億。隨後推出《擺脫貧困》系列音像出版物,透過四十四種語言面向海外發行。
另一部中英合拍的系列紀錄片《行進中的中國》,以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和案例,講述中國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政府、人民和社會各界如何應對各種難題和考驗,向世界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中國模式。這部片子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與英國雄獅電視製作公司聯合攝製。紀錄片講述的故事,都是中英團隊經多次討論而選定的。最初由中方團隊提供二十個故事,最後由英方團隊根據西方受眾的興趣,每集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四個故事,人物都是國際社會關注的中國農民工、女性、網紅、弱勢群體等,紀錄片中的故事外國人大都愛看。
走出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一般國際上通行的減貧方法,不外乎是對窮人減稅,對富人增稅。但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扶貧,並非單純以財政措施實施,而是人類史上鮮見的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即靠政府大規模介入,投入大量人力、資金,為貧困地區做好道路、飲水、電力、通訊等基建,然後引入投資,為貧農提供可以持續的生計;對於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窮村,則實行移民遷徙,為他們在他鄉建立新村,精準扶貧,對口扶貧,東西互通,南北相助。中國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老撾也曾確定二零二零年實現脫貧的目標。八十三歲的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四年前習近平訪問老撾時,他與習探討脫貧問題。那以後,他兩度訪華,赴大山深處的十八洞村,考察習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又去習早年工作過的福建寧德,考察「弱鳥先飛」經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感嘆稱,中國對世界減貧事業的最大貢獻,是中國自身取得的成就;中國面向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採取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政策,這是中國對世界減貧事業的另一貢獻。
亞洲週刊 2021年11期 2021/3/15-3/21
|
|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