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羅斯總統普京於二零二二年二月廿四日針對烏克蘭開啟「特別軍事行動」以來,視己為東斯拉夫之正統的「基輔羅斯」,在俄軍持續不斷的狂轟濫炸及裝甲碾壓下已力挺一年之久,僵持不下的戰況證明,烏克蘭既非能夠離間分化的車臣,也非難守易攻的格魯吉亞,任何分而治之或取而代之均屬狂想,即使三面夾擊也無濟於事。在看似短暫但實則漫長的一年戰火裏,首都基輔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莫斯科般見證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閃電戰」,共和國第二大城市、被視為親俄區的哈爾科夫亦堅守長達一年而未陷落,戰事仍然處於相持階段,烏克蘭揚言要反攻克里米亞,收復失地,至於俄羅斯則要保衛「新俄羅斯」,鞏固已佔領的四個州,並結束這場戰爭。
普京開戰時講話:「特別軍事行動」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印尼巴厘島G20領導人峰會上表示「不會再有『明斯克三號』協議」,即基輔不會再跟「簽署完條約後隨即違約的俄羅斯」有任何瓜葛,強調現在正是「結束俄羅斯所發動的毀滅性戰爭」並「拯救成千上萬人生命」的時候,唯獨有效實施包括撤走俄軍、停火以及核安全、糧食與能源安全、釋放戰俘和被遣送人員在內十點和平方案時戰爭才會真正終結。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澤連斯基這一表態是自俄國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於同年四月七日聲稱俄軍在「特別軍事行動」中已蒙受重大損失,並歷經長達三個月時間且費九牛二虎之力攻佔馬里烏波爾(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於去年五月十六日宣布結束在該地區的戰鬥任務),以及棄守赫爾松(去年十一月十一日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宣布重新控制該市)後得以提出的,突顯了俄軍的無奈與被動。
僅時隔一個月,澤連斯基再度以線上視頻的方式參加日本廣島G7領導人峰會(去年十二月十二日),並明確提出「實現和平所需的三大步驟」,一個分別由武器裝備(提供坦克、火箭砲、遠端導彈等)、經濟援助(維持國家正常運轉)及正義與公正(召開全球和平會議)所構成的三位一體式「和平抗爭路線」,同時也是一個能夠恢復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並迫使俄軍全線撤出的「三步走方案」。
澤連斯基以視頻形式參加G20峰會,提出實現和平的三大步驟
「光明演講」
此後,在西方天主教與新教所屬耶誕節來臨之際,澤連斯基低調飛抵美國首都華盛頓並高調發表「光明演講」,指出烏克蘭在面對俄國入侵絕不退縮且永不投降,相反在此所未有的悲觀無望困境下依舊屹立在原地。同時,美國政府宣布了針對烏克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武器裝備援助計劃,國務卿布林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除向烏克蘭提供額外軍事援助外,還將轉讓愛國者防禦導彈系統,進而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但進入二零二三年以來,北約成員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規模與力度明顯增加,其中包括已交付及仍處於討論狀態中的美製「標槍」反坦克導彈、「毒刺」級地對空導彈、「M1艾布蘭」主戰坦克、「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M113裝甲運兵車、「斯特賴克」裝甲車、「悍馬」運輸車、防地雷反伏擊車、「吸血鬼」反無人機系統、AIM-120「阿姆拉姆」中程空對空導彈、「愛國者」地對空導彈系統、「海馬斯」多管火箭砲、德製「豹2」主戰坦克、「黃鼠狼」步兵裝甲戰車、法製「凱撒」自行火砲、法德研製「米蘭」反坦克導彈、英製「星光」防空導彈、「挑戰者2」主戰坦克、瑞典製L-70防空砲、挪威製NASAMS地空導彈系統、土耳其製「刺蝟」防地雷反伏擊車、波蘭製PT-91「堅韌」主戰坦克、蘇製改進型T-72主戰坦克和「穹頂」防空系統等系列裝備。毋庸置疑,美歐及蘇俄新舊裝備間的「對決」,致使俄烏交戰前線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競技場」及「武器試驗場」,導致俄烏交戰雙方均不敢輕舉妄動,以免成為敵方所需之「戰場參數」或「實戰資料」。
德國製造的豹2坦克:北約向烏克蘭提供的厲害軍備(圖︰歐新社)
基輔羅斯對莫斯科羅斯
俄烏軍事對抗的主旋律伴隨「特別軍事行動」的開啟,由最初的單一勢力歸屬演變為雙邊民族國家之意識形態重構,「羅斯」之歷史法統繼承問題成為雙方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重大敏感議題,在加深俄烏兩族對立的同時,強而有效地衝擊打破了蘇維埃式「東斯拉夫民族共同體」的百年根基,進而引發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之巨變。
對克里姆林宮而言,最大限度地維持「莫斯科—基輔雙邊軍工共同體」是維繫俄烏傳統關係堅不可摧的核心保障,但二零一四年烏克蘭「廣場革命」的成功則將其化為烏有,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克里米亞危機。因此,通過侵佔領土與軍事干涉的方式盡可能地延緩烏克蘭入歐進程,並憑藉「看不見的手」拉攏且培養忠於己的「中央反對派代表」與「地方本土代理人」,是左右基輔及烏東政局的最有效手段,乃上斬烏西「親歐派」勢力,下斬烏東「反俄派」代表的「尚方寶劍」。
普京於二月廿一日所發表的「戰前全國講話」,其核心是對布爾什維克的列寧與斯大林的「否定」,即對地緣政治遺產的「否定」。布爾什維克當年的「虛偽」衝擊了俄羅斯國體「根基」,「統一」的東斯拉夫民族因其「懦弱」被迫一分為三,最終導致當今「悲劇」的發生。其次,當前俄國所立足的歐亞大陸格局是以「東斯拉夫共同體」為基礎所構,但現階段俄烏已「大決裂」,所以俄國需要根據其現存之實力對列寧和斯大林所一手創造的原歐亞政治格局進行「大改造」,直至實現「區域再平衡」為止。
未竟的上策與中策
歸根結底,決定歐亞格局結構重組的未來發展方向的始終是戰場天秤的整體變化。實質上,對克里姆林宮而言,在「特別軍事行動」開啟之四十天內,三面夾擊全面佔領第聶伯河以東烏克蘭所屬半壁江山,迫使以澤連斯基為核心的現任基輔中央政府屈膝投降或棄城外逃,扶持烏東親俄獨派「代理集團」上台,誘使烏西親歐統派「綏靖勢力」接受聯邦式新政體乃上上策。同樣,佔領首都基輔與烏東地區後,以第聶伯河為界,堅持分別以利沃夫及哈爾科夫為中心的「烏克蘭分治方案」,實現其全境東西對立化或軍閥化則是上策。
相比之下,首先通過軍事「定點清除」實現與烏克蘭之間的「國防脫鉤」,並以此為基礎根除「後患」。其次則再通過「以戰逼和」的方式迫使烏克蘭危機相關各方簽署俄版《凡爾賽條約》,名正言順地將佔領區轉變為類似於德國魏瑪時期的「萊茵蘭非軍事區或佔領區」,在「默認」歐盟東擴的同時,始終公開反對北約入駐,即將俄國與西方國家間的緩衝區再度「縮小化」並明確「準確化」乃中策。
此外,確保烏東與俄交界處各州相繼獨立,並以法律形式全盤併入俄羅斯聯邦,使其成為憲法所定之「自古以來」與「不可分割」組成部分屬下策。而全盤撤出或持續在邊境地帶膠著,僅保留克里米亞半島之「憲法地位」不動搖則是下下策。
可見,俄軍現階段「掙扎於」下策與下下策之間,驗證了俄羅斯副外交部長維爾希尼於今年二月十一日所提之「無條件談判」並非空穴來風。但須強調的是,俄羅斯在「特別軍事行動」開啟之日起就已失去歐洲大國地位,與之相反卻鞏固了自身的歐亞強國地位,彌補了遠東及近東板塊的戰略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