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亞洲週刊。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1/8
財經作家吳曉波的跨年演講首次走進工廠,提出要有經濟戰略定力,呼喚民企信心,重視平台賦能,優化供給。工廠升級,企業需對產業鏈重新思考;小微企業要摒棄成本優勢,進行微創新。中國產品須專精特新,尖兵矩陣,二零二四也是汽車大戰的中國定局之年。
中國知名財經作家、經濟學者吳曉波的年終秀連續九年陪伴觀眾們辭舊迎新,在跨年之際參與吳曉波的年終秀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習慣。
今年,吳秀波將年終秀的演講場地特地從傳統的劇院、體育場搬到了工廠,走進了浙江寧波極氪汽車全世界產量噸位最大的壓鑄車間之一,台下的觀眾不僅僅是企業家、創業者,甚至許多是帶著安全帽的工廠工人。
「工廠是我的第二個書房。」自踏入社會起,「跑企業、看工廠」就成為了吳曉波觀察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個方式。他指出:「對中國經濟而言,工廠處在經濟的基本盤,涉及所有需求、設備供給,涉及到就業、資本有效運營、國家稅收,還涉及到大規模的環境保護和製造能力。」
吳曉波演講稱中國將進入中低速發展大環境,鼓勵觀察在週期的突變過程中思考、保持戰略定力(圖︰吳曉波的微信公眾號)
深入製造業感受市場觸覺
數十年如一日深入製造業一線的吳曉波培養了對生產與市場的敏銳觸覺,因此本屆年終秀,他特地將地點選在工廠車間,因為「只要中國的工廠還活著,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工廠,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經濟就仍然保有信心」。
這是一位具有宏觀視角的觀察型學者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但對於絕大多數處於這個龐大經濟體中的微觀細胞而言,世界形勢瞬息萬變帶來的巨大動盪確實令參與者們感到彷徨不安,甚至恐懼。對此,吳曉波將演講擬定為「定力至上」,通過分享他對於現場的理解呼喚對未來的希望,建立時代浪潮間的定力。
吳曉波的跨年演講走進工廠:稱工廠是「自己的第二個書房」,現場為浙江寧波極氪汽車壓鑄車間(圖︰吳曉波的微信公眾號)
定力至上,克服週期
康德拉季耶夫波動週期,描述的是以一甲子為跨度經濟發展週期,大型經濟體由一個非常羸弱的經濟模型不斷地上漲,此後在長波段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成長和發展。吳曉波的名作《激盪三十年》即是對康德拉季耶夫波動週期的第一個階段的分析,在這三十年間,中國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也搭上了互聯網革命的頭班車。
二零零八年,中國進入了十年的康波週期第二階段,這十年「水大魚大」,創新企業湧現,產業智能化革命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中國打破了發達國家和非發達國家之間的沃勒斯坦循環,創造了「中國雙循環」。
二零一八年起開始了康波週期的第三階段,許多新景象湧現,中國也將逐漸進入中低速發展。大環境的變化造就了企業發展的變局,但吳曉波卻強調,「企業的發展永遠屬於企業自己的任務,經濟好,我們要發展;經濟不好,我們也要發展」,重要的是如何在週期的突變過程中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
《激盪三十年》:見證中國改革開放活力名作
吳曉波的「定力六原則」
那麼如何解釋「定力」?吳曉波給出了以下六點原則:
一,你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你值得活著。他分享了浙江諸暨鏈條廠和網商銀行的「大山雀」助農貸款項目的案例,無一例外都是在專一細分領域鑽研創新,做到極致,在市場確立了無可取代的地位。因此定力就是一直尋找那個讓自己值得活下來的理由。
二,擁有一種讓自己很「笨」的能力。正如茅台的六大戰略之一「笨人戰略慢功夫」,在浮躁的時代中堅守初心,堅持努力,反而能在大浪淘沙中沉澱下來。
三,排除噪音,做一個不甘平庸的人。經濟諾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作品《噪聲》(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ement)中寫道:「哪裏有判斷,哪裏就有噪聲。」面對充滿噪聲的時代,學習獨立思考才是唯一的行動準則。對於創業者而言,逆境中的噪聲或來自內在或來自外在,重要的是如何在一千個躺平的理由中選擇唯一讓自己繼續奔跑的理由。
四,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吳曉波認為,做一個讓自己喜歡的人,而非成為自己年輕時候討厭的那種人,是每一個成年人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底線之一。
五,你的成功只欠一場失敗的考驗。成功如特斯拉老闆馬斯克的企業家,依然在二零二三年再度面臨了「星艦」升空爆炸的失敗,但馬斯克認為:「失敗是一種選擇,如果事情沒有失敗,那就是你的創新還不夠。」就算失敗,總是成功路上的寶貴嘗試,也將成為日後的經驗。
六,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中國,相信企業家和市場的力量。吳曉波動情地回憶起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人民日報》的文章《要相信農民會種地》,這是中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開始。如今要呼喚的是「相信中國企業家會辦企業」,呼喚企業家的定力。當聽到全場觀眾高呼「相信」二字時,吳曉波也不禁摘下眼鏡,拭去淚水。
對今年「八大預見」
「活著」看似是生存的最低線,但吳曉波卻將之視為「最偉大的勝利」。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二零二四年,如何度過危機、把握機遇,需要有對於機遇的認識。對此,吳曉波提出了八個「預見」:
一,資產緊俏,併購流行。從宏觀層面來看,二零二四年可能會通過降息和貨幣增發的方式來推動經濟復甦,在新上市企業的數量不可能快速地增加的情況下,很多公司的發展和擴張,以及抵抗風險,將更有可能通過併購的方式來實現。因此在這樣的時期中,企業的戰略設計將變得非常關鍵。
二,告別剛需,擁抱改善。當消費者的需求取向飽和,供給側的最大問題就變成了「優化」。在「剛需—改善」時代,創新是企業的必選項,而所有的創新都是「捲」出來的。
三,悅己創業,興趣消費。吳曉波觀察到,九零後、零零後創業者與之前的創業者間最大的區別已經從「滿足市場需求」轉變為「滿足自我需求」;為興趣而創業,也將帶來為興趣而消費。
四,平台賦能,優化供給。中國未來的競爭,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一定不是單打獨鬥,一定是各種能力的集聚、合作。搭建產業智慧化聚合和技術能力提升的平台才能達成縱深發展。
五,工廠升級,製造當家。中國製造業擁有先進的生產能力,並且正在發生著劇烈的整合和變革。因此大型企業正進入一個「裝備競賽」時期;中型企業需要對自身在產業鏈上的存在進行重新思考;小微企業要摒棄成本優勢,進行微創新。
六,專精特新,尖兵矩陣。吳曉波提出,二零二四年專精特新將成為中國製造業進步的一個「尖兵矩陣」。
七,汽車大戰,定局之年。當一個行業變革時,每一個單位和企業都在面臨挑戰。吳曉波指出,二零二四年,中國新聞最多的產業可能仍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而群雄混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也將在二零二四年迎來定局之年。
八,生而全球,再下南洋。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夥伴已經由美國變為東盟,過去幾年中,到東南亞去投資的中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新一輪的全球化才剛剛起步,它將比過去四十多年的全球化更加豐富。中國與全球的關係將不僅僅是『Made in China』或跨境電商的關係,而將是生產線的關係,是資本的關係,是人和創業精神的關係。這些創業者大概是中華民族第一批在全球背景下重新思考產業、財富、人生、家庭、生活的一代人。」吳曉波如此總結。
亞洲週刊 2024年03期 024/1/15-1/22
|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