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劉莞(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認識你自己——當蘇格拉底的這句箴言被刻在阿波羅神廟上以後,人們對這一命題的深入思索從未停止過。東西方的哲人們思考,向外探尋宇宙的奧秘,向內探尋人類自己的奧秘,而這兩個方向本質上又是一回事。每一種思想中都包含有「認識你自己」的部分,儒家思想中也有修養身心的工夫論,做工夫的本質即是認識自己的內在,通過認識內在而「通天」。不過,雖然從先秦到晚明,儒家討論的修養觀念是逐步細密的,尤其到了明代,陽明後學的論學書信中記載了大量的幽微的個人體驗;但是受時代和語言的限制,這些內容讀起來還是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些距離。筆者後來閱讀到新世紀思潮思想家的著作,發現這些內容與儒家工夫論同樣在談修養,很多觀念都是相通的,但是由於新世紀思潮思想家是現代人,其文字的易讀性更高。當你對某些觀念理解不夠時,閱讀這些著作可起到很好的補充、助力作用。克裡希那穆提即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
克裡希那穆提 圖丨來源於網路
克裡希那穆提是印度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他從十四歲就被認定有非凡的靈性潛能,他一生走訪許多國家講道,其思想被認為是超越東方與西方,具有世界性意義。克裡希那穆提的思想討論很純粹的靈性,教給人深層的內觀方法。這些內容不是完全與世隔絕的,而是教給人在正常的生活世界中,隔離出一個玻璃化的界限,留給內在的自己。他的著作《與生活和好:克裡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是從他多年的著作與談話中擷取編纂而成。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主要講述了人要如何認識自我、生活、教育、工作、金錢以及在社會中的各種關係。
絕大多數人,從幼年時期開始,一般接受的都是粗鈍的教育。粗鈍與精細,都是就意識而言。誠然現代社會的父母對教育這件事都已經很重視,從胎教到早教班,到各種課外輔導班,他們期待讓孩子早早地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藝,如此可以贏在起跑線上。而克裡希那穆提指出,這些知識與技藝,都與智慧無關。智慧甚至無關于智力,當我們滿足于科學家為我們帶來的豐富物質體驗,和哲學家的各種抽象複雜的理論,智慧卻沒有得到滿足。智慧是身心靈結合的至高點,當前人類社會的發展滿足於身與心,靈的部分卻因為「不夠科學」而被主流共識拒絕。我們要認識完整的自己,必然是要認識身心靈結合的自己。要認識這個完整的自己,就需要覺知自己的內在,覺知在生活中的每個當下,自己起心動念的起點,以及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表現。當我們可以見而不流地覺知這個充滿了愛恨情愁的自我,就會出現一個超越的「大我」,同時也獲得了智慧與自由。克裡希那穆提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人應該如何觀照自己的恐懼、欲望、寂寞、沮喪等生活中常見的情緒,以及人在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中,如何覺知自我等議題。
《與生活和好》 圖丨來源於網路
筆者曾經經歷過相當一段長時間的憂鬱期,常常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後來發現,自己與外在世界的「不和」,根本原因是內在精神世界的「不和」。因為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所以不明白如何與外在世界相處。慌亂中只能被焦慮、恐懼、憂慮的負面情緒吸走,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負能量,而沒有消化負能量的主體。後來讀到克裡希那穆提的相關論述,說到這些問題的源頭,是因為太過於執著「我」、「我的」等想法,如果以「觀察者」的視角來看這些問題,會自然地化解。克裡希那穆提指出了問題的某種本質性狀態,也給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筆者覺得頗為受益。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被負面情緒環繞是常態。正如陳復教授說:忙字拆解開來,就表示「心靈的滅亡」。如果我們不想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迷失自己,不想被外部的紛擾牽扯而不自知,想要維持心靈的光明不滅,或可通過閱讀這本書,來體會智慧的奧秘。
相關閱讀
編輯 | 孔戴戴
作者 | 劉莞
|
上海大學古代文學博士,臺灣宜蘭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海峽兩岸生命教育研究院院長,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客座講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主要研究領域:元明清文學,心學與心理學,華人本土社會科學。 常年研究關注的重點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結合,因此,推動並參與了首批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的開展,希冀將傳統文化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發揮出療愈人心的功能。多年來並持續在兩岸的書院、高校、廣播電臺等平臺進行生命教育系列演講。 |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