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最純粹的信仰:克裡希納穆提的生命教誨 ☆作者:邵明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5/21
文 | 邵明(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

202024e01.png

幾年前剛接觸新世紀(new age)類型的思想時,身心有種極大的解放感,印度思想家克裡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但筆者起初並不是太喜歡克氏的作品,因為他的思想太過純粹,對於任何教條、結構性的東西都極具破壞性,讀他的思想,有如突然把自己拋到茫茫宇宙中而不知所措。克氏的思想讓人覺得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覺知,可是這對於習慣活在物質世界和意識形態中的你來說,是一塊完全陌生的領域:你知道你每天都在想什麼,可是,你又並不是真的知道你每天都在想什麼,因為你知道的部分,只是你的意識層面,而你對於潛意識的存在可能一無所知,更不要說去瞭解它。你的家庭、學校、社會都沒有教過你認識過潛意識的領域,即便是流行的心理學,對於潛意識的認識也都局限在理論的框架內。他們更多的只是關心你展現出的身心狀態,是否符合社會的標準。如果符合,就是對的,如果不符合,就會千方百計的去「糾正」,甚至認為你有病,需要吃藥。可是,那所謂的「病」,如果僅僅是一塊未經探究,卻與生命真相息息相關的領域呢?我們把它當做病灶來切除,究竟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製造問題呢?克氏將解決問題的方向回轉到每個人的自身,他認為真理無路可循,依賴任何外在的組織、知識,都不可能發現生命的真相。人必須要有意願孑然一身踏入自己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真知,斬斷一切華而不實的外在渴求。這種觀點乍聽起來,會給人的心理造成極大的衝擊,因為徹底解放的代價就是人要完全承擔起自己的生命,任何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不再是自憐自哀或自滿自傲的藉口,反而是通往智慧的朝聖之路。 

走這條路的第一步,就是要對自我「開刀」。從克氏的思想裡我們得知,人的自我並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是文化的累世積澱以及個人的過往經驗形塑出來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問自己「我是誰」的時候,是在各種身份和參照系統中辨識出自己的:我是誰的爸爸、媽媽,誰的兒子、女兒,誰的丈夫、妻子……我是老師、醫生、工程師、消防員……我是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我是一個佛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徒或一個儒者……我是一個成功者或失敗者,我是美麗或醜陋的,我的地位高或低,我的財富多或寡,我的身體是強壯還是虛弱的,我有怎樣的快樂與悲傷……。自我就是這各種各樣的概念系統交織出來的那個點,當我們認同自己的全部生命就是這個點,也就不得不活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帶給自我的衝擊裡,感到似乎永遠也抓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即便抓到也很容易就失去,或者很快感到這個東西的索然無味。可是克氏讓我們知道,這並不是我們全部的生命,這只不過是社會塑造出來的「我」,如果我們過分認同這個我,也就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很狹小的範圍內。現代社會鼓勵人活出自我,這固然對於擺脫教條的束縛有益,然而若生命僅止於此,沒有再繼續翻轉出超自我的智慧,就會如同孫悟空無論如何神通廣大,都沒辦法逃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因為他無法放下自我的任性與驕傲。

202024e02.png 

圖 | 美國超個人心理學家肯·威爾伯(Ken Wilber) 

人活在這個社會上很容易沾染上各種成見,而且成見的造就者,往往都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或權威,因為他們愛你或想控制你,於是就很可能有意無意間向你傳播未加省思的觀念。就更不要說被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牢牢把控住的各種媒體,每天向你灌輸「精心揀選」過的資訊,讓你持續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中,任由千篇一律的生活啃噬自己的心靈,即便心底有所疑惑難道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嗎?可是抬頭看看四周的「太平盛世」,又覺得自己似乎想多了,於是繼續熬著過日子。絕大多數人就這樣活在各種偏見包裹的世界裡度過一生。人難免會有偏見,這即便是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都難以避免的事情。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在他的〈如何避免愚蠢的見識〉一文中就舉例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384B.C.-322B.C.)就誤以為婦女的牙齒比男子少,而這只是需要讓他太太張嘴數一數即可驗證的事情。我們不必以現代人的驕傲去嘲笑古希臘哲學家,而是要從中有一份警覺:人很容易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而活在習以為常卻是謬誤的觀念裡。不去努力剔除偏見,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很難不會成為傳播偏見的「幫兇」。而且一些深層的偏見,也很難只憑藉理性來看到,而要通過做修養工夫來覺知。譬如一向以理性著稱的德國人,為什麼會陷入納粹主義的瘋狂中,造成六百萬猶太人被屠殺的巨大災難?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Bert Hellinger,1925-2019)對此有非常「另類」的觀點。海靈格本人雖是天主教神父出身,然而他喜歡自由開放的探討問題,廣泛涉獵各種心理學知識,並且極為認同《道德經》的思想。他認為人並不是只有自我意識,而是與他人「共用」一個更深層的心靈場域,海靈格因此創發出「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可在諮詢現場打開這個心靈場域,使得當事人心理問題所牽涉到的角色關係位置呈現出來,藉此找到問題的癥結點。

 202024e03.png

圖 |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Bert Hellinger) 

海靈格也將這種療法用於探究種族衝突的問題上。他因此認為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其根源是來自於歐洲的反猶主義(anti-semitism)傳統。意即表面上似乎只是納粹的錯,但實際上醞釀這場大迫害的溫床,來自於基督徒和猶太人將近兩千年的恩怨。海靈格因此認為所有的基督徒在這場迫害中都有責任,因為在更深層的心靈中,沒有人是孤立的個體,全部都是一個大系統中的成員。而族群和解的辦法,就在於透過這個更深層的心靈,被害者能看到加害者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這不是僅靠理性的努力所能到達的領域。海靈格的觀點和實務層面的操作,其實頗能與分析心理學開創者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所提出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概念遙相呼應。榮格認為人的深層心靈彼此是相通的,並不會被個體的肉身所局限,這就像平時我們每個人都在用電腦來上網,乍看起來好像只是自己的事情,可實際上我們都在共用一個巨大的資料庫。意識領域同樣是這樣,我們的心靈並不是只有表層意識裡的吃喝拉撒睡以及各種計算、規劃,而是在潛意識的層面包含著全體人類的歷史與文化。而這個集體潛意識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會被「啟動」,控制群體做出非理性的行為,置身於其中的人卻渾然不知,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義之舉。反思納粹題材的德國電影《浪潮》就很生動的演繹了這一幕:一位中學歷史老師為了讓同學能更深刻體會獨裁統治的危害,就召集全班同學模擬了一個政治團體,老師扮演獨裁者,學生扮演擁護者。大家本來都以為只是在演戲,可誰知「真作假時假亦真」,大家漸漸著迷於這種政治團體的好處,大家都穿一樣的制服,喊著一樣的口號,團結互助同仇敵愾,連校外的小混混都不敢再欺負他們。老師則享受著萬人之上的待遇,漸感自己如同是神一般的存在。可是這同時造成這個團體有著極強的排外性,不允許有對他們質疑的聲音出現,結果在一次和其它班級的群體鬥毆中,歷史老師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宣佈停止試驗,卻造成一位過度沉迷的學生因為信仰破滅而自殺。 

202024e04.png

圖 | 電影《浪潮》的海報 

那麼究竟人需不需要信仰呢?這個問題或許應該反過來問,你可以不信什麼而活著嗎?人如果沒有一個信念作為心理的支撐,恐怕身心很快就會出問題。區別只在於這個信仰的生命力的大小。譬如有人以金錢作為信仰而賺了很多錢,金錢也確實幫他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可是當錢賺到一定程度,發現自己仍不幸福的時候,這個信仰就開始鬆動。人也不見得需要以宗教作為信仰,超個人心理學家肯·威爾伯(Ken Wilber,1949-)在他的著作《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一書中,將宗教區分為「世俗宗教」與「深奧宗教」。世俗宗教是指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宗教教義,包括無法被證實的神話成分也被當作真理來信奉;而深奧宗教是以自身體驗作為基礎來與宗教教義展開對話,一切經典從此走下神壇。從身心體驗的角度出發,各大宗教才有融會貫通的可能性。威爾伯作為一個西洋人,卻有著深厚的佛學修養經驗,他認為內在修養並不是一件不可被證實的主觀經驗,就像沒有任何人可在外部世界裡找到數學公式,但它卻可以通過人內在的邏輯思維推理出來,並通過一群數學家共同來驗證並公佈。同樣,內在修養的規律性,也可通過一群人做修養工夫來證實,並對外公佈,形成公信力。物質主義(materialism)對於宗教沒有做這樣細緻的區隔,一味批判其為迷信,是一種極端的觀點。在這種觀點下,儒家的冥契主義(mysti‎cism)精神無法被彰顯,儒家思想就只有倫理道德層面的價值,甚至淪為「吃人的禮教」。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克氏思想其實就是現代版的陽明心學,對於結構化、教條化所帶來的弊端都有相當程度的解構性,而克氏的生活時空離我們很近,他的著作對於現代社會的問題其實會特別有著對應性,且沒有古文和哲學概念所帶來的負擔,所以非常適合大眾來閱讀。尤其他的演講集《與生活和好:克裡希納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活習題》,對於心靈、自我、家庭與社會等進行全面的剖析,幫助人們看到執著於自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譬如現代人常有沉迷於聲色的問題,然而這真的是現代人的感官欲求格外旺盛嗎?克氏覺得這不是生理問題、道德問題,而是人對於自我意識的逃避。現代人活在高度緊張和結構化、秩序化的社會裡,對於效率的無限追求,使得人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都極度壓縮,這背後其實是人們對於成就自我的焦慮感使然。聲色娛樂就成為現代人唯一舒緩緊張神經的出口,哪怕只有幾秒鐘的忘我,人們往往都還是會急不可耐的去獲取。無論是成就自我還是逃避自我,現代人因為無法看到超自我的心靈,更精確來講也就是自性(Self),因此終生活在自設的牢籠裡。克氏的話語之所以聽起來如此鋒利,大概就如同孟子(390B.C.-305B.C.)在亂世中的呐喊,王陽明(1472-1529)的直指人心,禪宗大師們的呵佛罵祖,希望能夠喚醒世人塵封已久的心靈!

 

參考文獻: 

  • [1].克裡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2018)。《與生活和好:克裡希納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活習題》。臺北:商周出版社。
  • [2].肯·威爾伯(Ken Wilber)(2014)。《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北京:三聯書店。
  • [3]海靈格(Bert Hellinger)(2012)。《這一生為何而來:海靈格自傳·訪談錄》。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相關閱讀 

 

編輯 | 張辰

作者 | 邵明

202021c.png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兼執行秘書,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