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每日頭條。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03-14
~ 1 ~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公元747年。
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此時,李太白已經化身詩仙,《將進酒》《蜀道難》《清平調》……酒入豪腸,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王摩詰業已然成佛,寫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輞川別墅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憑藉一曲「一片冰心在玉壺」,成為「大唐流行音樂榜」上的常客。
而這首《別董大》的作者高適,大V加身的時候,已經43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雖然早就是一位飽經風霜的大叔,但是這個大叔有點帥:
45歲之前,他窮困潦倒,一度乞討為生;
45歲之後,他平步青雲,開掛似的奔向人生巔峰。
高適用一場華麗的人生逆襲告訴世人:
一個人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仍然銳氣不減。
~ 2 ~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公元723年(唐朝開元十一年)。
不滿二十歲的高適,滿懷著聞達於天下的野心來到長安。
高適是「苦孩子」出身,家裡窮得一塌糊塗,靠著親戚朋友的接濟和幾畝微薄的田產,得以完成學業。
但他天生就是一個樂天派,史書評價其「胸懷大志,有遊俠之風」。
別人問他,家裡都窮的快揭不開鍋了,讀書有什麼用?
他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有人笑話他,一個寒門子弟整天做白日夢。
他反詰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說的大概就是高適這樣的人吧。
可惜,他最終還是落第了。
蘇纓在《大唐詩人往事》中寫道:「唐朝是科舉的天下,科舉是人脈的天下。」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別說「屈指取公卿」了,高適連一個稍微有身份的人都沒能見到。
眼瞅著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李白、王維,都已經功成名就,就連同樣出身寒微的王昌齡,也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人到中年,高適依然一身布衣,這樣的境遇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恐怕早就要考慮改行了,但他高適,決不改「聞達天下」的初衷。
「漁樵十二年,種瓜漆園裡,鑿井盧門邊。」
有時候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必須向鄰居「乞討」才能過活。
就算這樣,他仍舊堅持躬耕苦讀,科舉的失利,生活的苦難,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氣,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
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
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
人到中年,他告訴世人:我要奮鬥!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眼裡寫滿故事,臉上卻不見風霜。不羨慕誰,不嘲笑誰,也不依賴誰,只是默默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真正的成熟,是經歷了世態炎涼之後的通透洗鍊,而不是遭受挫折之後的得過且過。
這就是高適。
人到中年,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作者:洞見Neo,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