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換日線。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當我們終將成為「大人」,切莫忘了此刻的自己
「懷舊」的假象,代表對「變化」的恐懼
科技發展的速度,如今已遠比我們心智改變的速度來得快,所以當你在虛擬世界中,獲得快速而即時的滿足感、參與感時,或許尚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這日新月異、無遠弗屆的科技,具體實現自己在「現實」中的目標與理想,甚至因此失去了面對現實的動力。
但請先別急著放棄——其實會有茫然感一點都不奇怪、更不必因此感到自責或恐懼。因為不只如今 5、60 歲以上的世代,大多早已對這時代感到無法理解;就連 3、40 歲的我們這群所謂「壯年世代」,也不免對這世界的巨大改變,感到困惑甚至恐懼。
而當恐懼時,人們總是特別想逃避,例如想著「回到過去」——那段被記憶、迷思、神話或幻想給過度美化的時光。
所以你看到,如今在英國,有很多人幻想著回到大英「日不落國」時代的榮光;所以你看到,如今在美國,很多人希望回到「美國是世界唯一強權」的時代;所以你看到,如今在中國,習近平即將「以毛為師」、「恢復帝制」;所以你看到,在台灣,也有很多人緬懷著「經國先生的恩德」,或者喊著要再回到「一試定終身」的美好(?!)聯考制度......。
但我不得不說,單純「懷舊」的情緒,其實不過是一種空虛的假象。世上從來就沒有「最好的時代」,也沒有「最壞的時代」。面對「變化」,只有不斷在看似混亂的時局中,尋找安身立命的方式;只有不斷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只有不斷在迭代迅速的趨勢下,學習生存所需的必備技能。
巨大而快速的變化之中,仍有些事情是未曾改變的——但那些被稱為「價值」的核心,無法靠單純的「復古」、「懷舊」尋得,只能靠著不斷地嘗試、碰撞、並且終其一生盡量保持著開放的心胸,才能逐漸體會。
迎向「新世界」的小小建議:保持「不認命」的精神,別放棄希望
或許,你將會因此發現,其實世代之間,不是只有對立;而新科技帶來的衝擊,其實也不全然只有負面、虛無的效應:
社群媒體與網路的發達,儘管「眾聲喧嘩」、「莫衷一是」,但每個人都因此有了發聲的管道——只要使用得當,也更容易看到、得到千里之外國家的現況與資訊;而民主政治發展至今,儘管面臨「民粹主義」、「政黨惡鬥」的嚴苛挑戰,但畢竟每個人都因此可以用選票、鼓吹活動、非政府組織,甚至親身投入政治等方式,嘗試由下而上地改變現況;全球化的加速,儘管讓國際間的貧富差距、階級僵化問題日益嚴重,但透過相對廉價、簡單的交通方式,你也更容易親身到國外去旅行、觀摩、學習、工作......創造更多價值。
其實,我沒辦法告訴你,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新世界」,而相信你也很清楚,即使 Google 搜尋再萬能,也難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作為稍微年長一點的「過來人」,我想我能夠給你的唯一建議,就是這看似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不要失去希望、不要放棄,即使我們這個世代與之前的世代讓你失望了;但其實,文明的累積,仍奠下了所有讓你能夠發揮長才的基礎。」
我絕不會告訴你,「保持希望」、「繼續努力」是件簡單的事。因為就像我的另一篇文章「『台灣人沒在怕』的三種詮釋方式」所提及,能夠去「追求夢想」,對社會上太多人來說,確實是遙不可及的事——因為他們沒有那樣的資源。
但是如果你有那樣的資源、哪怕不若他人多,就應該去大膽試試、追逐自己心中最熱切的夢想——這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的朋友與家人,也是為了那些條件更不如你,根本無法這樣做的人。
成為「大人」後,切莫忘了此刻的自己
「魯蛇」看起來是個負面詞,但其實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失敗」是正常的,年輕時的失敗,更沒有什麼好怕的——因為那只會成為「你比別人更勇敢嘗試」的徽章。
而如果你「成功」了,也請把那結成的果實,盡量分享給更多的人——因為你的成功,必然是建立在許多人的犧牲與努力之上。「分享」,也只會讓你獲得未來更多的人脈與資源——其實,在《換日線》這裡,你就可以找到許許多多作者的故事;他們或是「成功」,或是「失敗」,但總不吝分享他們在國內或海外的經驗。而這些故事,對我來說,也像是每一個你和妳、以及整個台灣年輕世代的集體縮影。
我認為,比起日韓那許多「認命」的年輕人,台灣的年輕人普遍來說,其實還是更想奮力從溫水煮鍋裡跳出來的——近年來,許多由年輕人發動的社會、政治運動風起雲湧,正可以視為年輕世代反抗「過去陳舊體制」與「(看來)毫無希望未來」的一種,「不認命」的反應。
但不論你「努力」、「認命」與否,哪怕只是持續渾渾噩噩度日,你都會發現:突然間一回首,自己早已經進入社會,成為了所謂的「大人」——而請相信我,到時候你所煩惱的事情,和現在將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這時,周遭的人,更會開始以台灣人獨有,那簡化一切的「假世故」語調拍拍你肩膀,告訴你:「哎呀!這就是所謂的『長大』啦!接受現實吧!」
「是喔。」你可能一方面仍不以為然,但另一方面,卻也暗自想讓自己變成那樣的人,以便融入群體,以便讓自己不再感到迷惘、痛苦與憤怒——那時候,也許,就換成你在批評比你更為年輕的那一代了。
這也回答了文章最開頭時的那個問題:「大人」們為何忘記了,他們也曾經是少年與青年?
因為,隨著你那日益增加的年齡、責任、權力與地位,與伴隨而來的重重壓力,必然會日漸消逝的,便是那專屬於年輕人的、略帶天真浪漫且纖細敏感、充滿困惑失落狂喜鬱卒的心靈——身為「大人」,對這世界的一切,只會越來越視之理所當然,越來越傾向守成,甚至,也開始用玫瑰色的眼鏡,緬懷起過去。
到了那時,我只想拜託你,如果可以,請記得我如今寫給你的這封信;請千萬不要忘記,你自己也曾經走過那樣一段困惑、憤怒、無助的歲月;請千萬給比你年輕的人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同理、多一點他們也許不想聽、不願聽,甚至完全不鳥的「經驗談」——不為標榜自己、不為說教責備、只是盡一份關懷、分享與鼓勵的心。
因為,更年輕的他們所要承擔的未來,絕對只會比你我面對的現狀,更加具有挑戰性,更加難以想像與理解。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