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中時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10/24
如果堅持「終戰」而非「光復」,那就....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中山堂曾是台灣最重要的集會場所。圖為1979年各界齊聚中山堂前廣場,慶祝台灣光復節。(本報系資料照片)
王育敏說明台灣光復節紀念音樂會。(黃福其攝)
1945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節。
有人說,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台灣人也是日本人,稱光復節是中國人的史觀,應稱為「終戰紀念日」。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在台灣徴求志願兵到東南亞作戰,某些士紳財主捐錢支持。如果是「終戰」,而非「光復」,那些為日本帝國主義打仗的人,都是「戰敗國」的臣民,應受到法律的審判。重者送東京盟軍法庭,輕者送南京審判,一般者接受良心譴責。這當然也包括參與協助日本侵略的蔡英文父親蔡潔生。
當時委員長蔣介石堅持台灣人是中國人,台灣只是被日本竊據,台灣人只是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屬民」,而非日本人。因此,台灣人在一夜之間從可能的「戰敗國臣民」變成「戰勝國的國民」,不只免除了所有的戰爭罪責,而享有戰勝國的榮耀與權利。
民進黨人不願接受「光復」,不慶祝「光復節」,不認同「光復的史觀」,不認為「我也是中國人」,而鼓吹「終戰、終戰日、終戰史觀、我不是中國人」,歌頌日本殖民統治,那麼他們的先輩,在歷史的敍事中,將是日本侵略的同路人、執行者,劊子手。
認識歷史其實很簡單,回到真相即可。
日據時代台灣詩人陳逢源有感於人民抗日義舉,留有詩句如下:「舊恨酸心去不遙,此間憑弔淚難消。天寒夜半陰風慘,知有冤魂尚未招。」
賴和醫師被尊為「台灣文學之父」他也留下「皇軍到處紛走死,屍填澗谷野朱殷,婦人縊於樹,背上猶繃子」的悲愴文字。這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傷痕,也是台灣人當時彼異族殘酷殖民統治的歷史悲慘。
民進黨人可以有政治立場,但不要扭曲歷史事實。10月25日不是光復節,還能是什麼?
如果堅持是「終戰」,不認「光復」,那就要勇敢地為其先輩承擔「日本侵略同路人」的歷史罪責。如何?
❖ ❖ ❖ ❖ ❖ ❖ ❖ ❖ ❖ ❖ ❖ ❖
♦ 本文轉載自 中時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10/25
台灣光復該「慶祝」回歸中國
◎吳成典
新黨從民國82年成立起,每年都會舉辦「慶祝」台灣光復的活動。(藍孝威攝)
新黨從民國82年成立起,每年都會舉辦「慶祝」台灣光復的活動,因為我們不僅要緬懷追思而「紀念」歷史上的這一天,更要在這天讓台灣民眾感受到洋溢著喜慶的氣氛。依據內政部訂定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5條第8款規定,「台灣光復節」是「節日」而非「紀念日」,且當天「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也說明了「紀念」和「慶祝」活動仍有所不同。
日前中共在北京舉辦了「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學術研討會」,台灣媒體渲染成今年「擴大」舉行「慶祝」活動,而陸委會則了無新意地說成是「統戰活動」,都是因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對立與緊張,才會對以台灣光復75週年所舉辦的活動,過度誇大具有兩岸間政治攻防的意義。事實上,中共只是依慣例逢5和10週年時,才以舉辦學術研討會並由全國政協主席開幕致詞的儀式,來「紀念」歷史上台灣光復的日子。
新黨的基本立場認為,台灣光復節是「中國」對日抗戰勝利,使台灣人民結束受日本異族殖民高壓統治50年,重新回歸祖國懷抱的日子。民國34年日本歸還台灣給的「中國」,當時的中央政府雖然在中國大陸的重慶,但毫無疑問地也是目前還屹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因此,中共當然可以站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立場「紀念」台灣光復,而目前中央政府就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更該進一步歡欣鼓舞地「慶祝」這個日子。
對於75年前領導中國人民對日抗戰光復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先賢先烈,我們應該要表達崇高的敬意與追思。然而,國民黨似乎是因中共舉辦了紀念學術研討會,今年才以「台灣、澎湖不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理由,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來強調台、澎是歸還給「中華民國」,我們對於此一混淆的史觀未能全然贊同。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暨其增修條文的規定,目前事實上由中共政權統治的大陸地區,法理上也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地位,而且中華民國的簡稱就是「中國」。基於此,中共以中國人的立場紀念台灣光復,這是中華民族恢復民族自尊心的當然之舉,沒有排他性的專屬資格可言。
日前,國民黨邀請陸委會發言人參加其舉辦的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系列活動,陸委會卻回覆以「期待國民黨要充分認知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屹立超過70年的事實」,其中有5年被消失了。此情形顯示民進黨拿中華民國當防護罩進行實質台獨,在歷史脈絡的敘事上必將出現窒礙。也因此,台灣光復節對民進黨來說,並不是個節日,而是「噤聲紀念日」。
新黨樂見中共真能盛大舉行台灣光復「慶祝」活動,這樣就更能彰顯中華民國現實存在於台灣。也因此,新黨每年都舉辦慶祝台灣光復節活動,就是要傳遞台灣脫離異族統治重回祖國的喜悅,更希望對民國34年打敗日本的「中國」同目前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縫合在歷史時光和現實存在間已遭撕裂的罅隙。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