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亞洲週刊。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10/7
導演方勵的紀錄片挖掘從香港啟程的「里斯本丸」沉沒慘案的歷史。82年前浙江東極島漁民不惜己身,在日軍槍林彈雨中拯救了384名英軍的生命,彰顯了中國人民質樸的人道主義光輝。
《里斯本丸沉沒》被譽為東方的「敦克爾克」
一九四二年,隨著「里斯本丸」號客貨船一同沉沒的,還有一段交織著中國大陸、英國、日本、美國與香港共同記憶的歷史。《里斯本丸沉沒》的導演方勵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在浙江舟山附近的東極島打撈這段歷史,用紀錄片的形式再現了這艘搭載英軍戰俘返回日本的客貨船從香港出發,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擊沉,浙江漁民冒死拯救三百八十四名英軍的動人傳奇。
在中英關係近年持續低迷之際,《里斯本丸沉沒》彰顯淳樸、真摯的人性之美,超越地緣與政治的鴻溝,打破英國對華營造的妖魔化形象。倫敦特別放映當日,近四百位英軍戰俘後人從英國、澳洲、加拿大、香港趕到現場。「現場淚水一片,有人抑制不住情緒,嚎啕大哭。」導演方勵回憶:「很多人很感謝我們,映後的招待會上,我的臉快被親腫了。」中國駐英大使鄭澤光也在觀影後動情地強調,「里斯本丸」事件是二戰時中英兩國人民守望相助的生動寫照,這份珍貴歷史記錄是中英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縮影。
九月六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時,《里斯本丸沉沒》觀眾寥寥。但在看過電影後,觀眾們都給出了極高評價,讓電影評論網站豆瓣上獲得了九點二的高分,隨著時間推移,票房在九月十七日飆升至了一千四百餘萬元,豆瓣評分也上升至九點三,顯示出其口碑持續發酵的趨勢。
《里斯本丸沉沒》的歷史鮮為人知。一九四二年,日軍徵用的「里斯本丸」號客貨船在押送一千八百多名英軍戰俘從香港返回日本的途中,因未懸掛運送戰俘的標誌而被美軍潛艇誤擊,導致船隻在浙江舟山東極島附近海域沉沒。在隨後二十五小時內,日軍將戰俘封鎖在船艙底部,試圖將責任嫁禍美軍,許多戰俘因無法逃生而遇難,但仍有不少戰俘跳海求生。
當時,已經轉移到小艇上的日軍向落海戰俘開槍,這些戰俘不得已抱著木板、油漆桶漂向附近小島。島上漁民發現海上發生船難,便自發組織去海上救人。紀錄片採訪到當時出海救人的最後一位在世者林阿根,以及參與救人者的後人。據統計,為營救「里斯本丸」號落難者,青浜、廟子湖島兩個小島上的一百九十八名漁民先後出動小漁船四十六艘六十五次救助。
中國漁民成為了現場目擊證人,日軍不敢再向戰俘開槍。戰俘倖存者之一丹尼斯.莫利面對攝製組的鏡頭,平緩地說出,在絕境中是中國漁民冒死伸出援手:「那些中國人一出現,日軍就不敢射擊了!」這時候日軍反過來打撈戰俘上船。「那些中國漁民在那天所救的人,遠遠比他們以為的要多得多。」
當時島上漁民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們卻懷著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將自己僅有的糧食和衣物分給饑寒交迫的戰俘。他們不僅為戰俘提供了住所,還慷慨地分享珍藏的雞蛋和魚乾。
三名英軍被護送至重慶
然而,沒多久日軍上島搜索戰俘,抓走大部分英軍,舟山漁民冒著生命危險,把三名英國軍人伊文思、詹姆斯頓和法倫斯藏在海邊的一個小洞中,躲過日軍搜捕。後來中國軍民又突破重重封鎖,將三人送往重慶。三人在重慶通過廣播電台以親身經歷揭露日軍暴行,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公憤。
抗戰勝利後,當地政府打算把參與救援者上報,但是漁民們都說「我們不想邀功」,發起救援英國人行動的沈萬壽明確表態:「不接受贈款。」一九四九年後因為政治原因,當地漁民不再談起這段歷史。作為戰時盟軍,英美兩國對於這次事故也非常尷尬,因此在戰後都對此事非常低調。於是,「里斯本丸」再度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不過,「里斯本丸」倖存者之一、英軍戰俘漢彌爾登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里斯本丸」的沉沒》,並於一九六六年出版。然而,更多的倖存者卻將這段慘劇埋在心底,患上創傷應激綜合症,備受折磨,有人會在夢中用日語說「是」、「水」,有人吃飯時一定要躲在桌子底下……戰爭改變了每一個人,死去的人已然死去,活著的人也不再真正活著。
在歷史顧問托尼.班納姆和軍事顧問費恩祺的幫助下,《里斯本丸沉沒》的製片人、導演方勵歷經多年,輾轉中、英、美、加、日等多個國家,最終找到了三百八十多位親歷者後代。他叩響一個個緊閉的大門,傾聽著他們講述父輩不為人知的往事,這些故事如同珍貴的遺珠,閃爍著歷史的淚光。
電影中,一位被俘英軍士兵的兒子珍藏著一枚圓形的相框,裏面是母親的肖像。這張照片奇蹟般地在日軍焚燒中倖存下來,為了保存它,他的父親不惜與日軍軍官發生衝突,最終用一枚墨鏡將照片巧妙地藏了起來。儘管為此遭受了毒打,但這枚肖像卻成了他活下去的希望,支撐著他與家人團聚的信念。
另一位被俘英軍士兵的女兒則珍藏著一張八十多年前的香港英文報紙,上面刊登著父親出征前的照片。照片中,她的母親站在不遠處,而她則在父親懷中的嬰兒提籃裏,這是他們唯一的一張全家福。而在拍下這張照片不久後,她的父親便在里斯本丸號上遇難,永遠地沉入了海底。
「里斯本丸」慘劇涉及中日美英四國,導演方勵竭盡全力在全世界尋找事件的親歷者及後人,並與其中一百五十多名人員面對面交流溝通,包括美軍潛艇發射魚雷的操作者的後代,以及日方「里斯本丸」的船長家屬等。負責擊沉里斯本丸號的美國砲手日後才得知船上裝的是友軍戰俘,一直活在深深的自責中,直到晚年專程去參加了「里斯本丸」倖存者聚會,親口向當年的倖存者表達歉意。他的子女看了方勵的資料,才知道父親一直處於戰爭的創傷中。里斯本丸號船長在接受政治審判後服刑多年,回家後每天要抽五十根煙,鬱鬱而終。
十年前,方勵因為在東極島拍攝電影《後會無期》而知道這裏曾有著這麼一段歷史慘劇,於是想要搶救這段被埋沒的歷史。
事實上,二十多年前,英國學者、香港大學教授托尼.班納姆就在研究這段歷史,並於二零零四年出版了《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一書,但可惜當時在中英兩國都未引起什麼關注。直到一年後,里斯本丸倖存者之一、英國老兵查理斯.R.佐敦來到舟山東極島,尋訪當年的救命恩人,此事才逐漸在中國傳播開。當地政府這才意識到里斯本丸事件的歷史意義與人文價值,開始認真挖掘這段歷史,二零零八年始建的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以該事件為主體,設置了一個面積近二百平方米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紀念館。
《里斯本丸沉沒:英國被遺忘的戰時悲劇》
涵蓋英美中日視角
對於方勵來說,這部片子的製作歷時八年,幾乎傾家蕩產,難道僅僅是為了還原一段歷史嗎?畢竟,歷史學家托尼.班納姆、舟山當地政府及民間已經把事件挖掘得七七八八。影片中,我們看到,方勵通過嚴謹的研究、詳實的史料,從英、美、中、日四方視角,展現了「里斯本丸」號從啟航到沉沒、英國戰俘從絕境到逢生的經過,從而告訴觀影者,歷史不是冰冷的數字或簡單的敘述,而是有血肉有情感的。《里斯本丸沉沒》完成了這個使命,還原了「歷史現場的情感」,通過那些親歷者及其後人,還原歷史的創傷以及人性的光輝,給來者以希望及警醒。
然而,這部力作在票房上無法與商業片匹敵,反映出在當前影市環境下,觀眾對紀錄片的關注度較低。不過,隨著中秋假期的到來,影片上座率上升,一些場次已經坐滿,杭州一位網民買了七場不同時段的票,她說「只要買了一張票,這個場次就會被保留」,同時,她動員了二十多位朋友去看。在深圳,有不少香港人了解到「里斯本丸」與香港有關,也特地北上觀影。
「里斯本丸」的歷史,開始向越來越多的人浮現。二零一六年,方勵帶領專業團隊,利用先進的聲吶探測技術定位了「里斯本丸」沉船的位置,但比沉船更早打撈起的是中英人民在戰爭中同舟共濟的歷史之船。
亞洲週刊 2024年38期 2024/9/23-9/29
|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