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內容轉載自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
CSSCI核心期刊《文化縱橫》2020年4月新刊上市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在“文化縱橫”微店訂閱
亦可搜索“文化縱橫”淘寶店訂閱
以下文章來源於南都觀察家 ,作者唐麗霞
✪ 唐麗霞 |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導讀】受到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全球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各國紛紛採取積極財政舉措紓解經濟困境。其中,“政府發錢”成為近日多個發達國家政府採取的舉措。這一措施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是否適用於所有國家?本文分析了部分發達國家財政措施,指出這些舉措主要針對就業人群而實施,並非普惠性的全民政策,其目的在於促進消費。而這一舉措之所以出臺,原因在於發達國家正規就業率相對較高,就業政策和社會政策管理體系相對完善,居民無儲蓄習慣,發錢可以直接反映在消費上,有助於刺激經濟。而發展中國家大都不具備完善的條件,通過發錢來應對疫情的成本較高,刺激消費的反應機制相對較慢,因而其財政政策以應急性策略為主,多以提供消費券或直接服務來代替。
本文轉自“南都觀察家”,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各國經濟活動停擺,失業人口數量飆升,各國紛紛採取各種積極的財政措施,支援企業和民眾渡過難關,媒體經常以“多國政府拿出數億歐元補貼百姓”為題來簡單化各國應對新冠病毒複雜的財政政策,從而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中國能否採取類似措施的討論。
▍發達國家的財政措施
我們仔細來看一些發達國家採取的財政措施。美國提出了2.3萬億的財政扶持措施中,和老百姓收入相關的政策包括:1)一次性退稅2500億美元;2)擴大失業救濟金到2500億美元;3)為最貧困人口提供食物支援240億美元;4)為仍然堅持雇傭工人的中小企業提供3490億美元的貸款。
英國的相關政策是中小企業經營者可以為其下崗工人以及自營職業者申請申請80%的薪水補貼,每月最高額度不超過2500英鎊,時間為3個月。
法國的政策主要面向工作時間減少的工人提供工資支援;向受影響的小微企業、自由職業者提供財政支援;延長失業救濟金的領取週期。
德國則是提高短期工作補貼來支持企業儘量保留工人,並為收到疫情嚴重影響的小企業主和自營職業者提供支援以及提供免稅。
義大利為下崗工人和自營職業者提供收入支援;加拿大主要面向失業人群、生病群體和自我隔離群體等提供補助資金;奧地利則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企業來支付雇員減少工作時間的工資,也就是企業只需要支付員工正常工作時長的工資……
從這些政策措施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發錢措施主要針對就業人群,面向是受到疫情影響的而出現失業狀況的群體,並非是全民普惠式的補貼發放,美國的自營職業者的比例比較低,不足5%,因此美國採取的措施更多是通過失業救濟和退稅的方式;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自營職業者的比例比較高,在15%-20%之間,因此歐洲國家則更加注重對自營職業者的支持。
▍發錢否適用於所有國家?
國內一些媒體也通常用“懶政”來形容發達國家的收入支持計畫,但這樣的懶政的確在發達國家是非常有效的。全球的就業可以分為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非正規就業通常指的是沒有長期穩定的就業合同,缺乏稅收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就業形式主要為臨時工、日薪制就業等。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全球大約有20億勞動力屬於非正式就業,其中93%分佈在發展中國家,非洲國家的非正式就業比例是85.8%,亞太地區為68.2%,發達國家的非正規就業比例比較少,其大量的臨時性用工也主要來源於短期移民勞工,如最近新聞中報導因為新冠病毒疫情會導致8萬臨時性農業採摘工人缺乏,因為這些短期農業採摘工人主要來自于東歐地區。
在以正規就業為主的發達國家,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前,整體社會失業率較低,如G7成員國平均失業率為4.3%左右。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通過正式就業的勞動合同、工作時長以及失業登記體系,能非常快速地追溯到受到疫情影響的人口,及時發放工資補貼和失業救濟,這種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擁有完善的就業政策和社會政策管理體系上。
但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就業的非正式程度高,社會政策運行體系本來就不太完善,通過發錢的方式來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成本則是非常高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英國和奧地利的政策措施中,都明確了政府的補貼是基於正常就業下工資的特定比例和損失的補差,在正規就業體系,就業人員的工資額度是穩定並且可監控的,就能很快計算出每個受影響就業人員的補貼額度。但是非正式就業體系中,工資是臨時性的、不穩定性的,補貼發放的基準都是難以確定的。
文化縱橫BCR可以看也可以聽的《文化縱橫》小程式
▍發達國家為何選擇發錢?
各國採取財政政策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發錢增加社會成員的收入,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消費,從而穩定經濟的增長。每個國家經濟的構成是不一樣的,美國經濟構成70%來自私人消費,17%來自於政府開支,18%來自於投資,-5%來自於淨出口,其他G7國家也基本上保持相似的經濟結構,因此政府通過補貼收入的方式來維持私人消費水準的穩定性也是為了整體宏觀經濟的穩定。簡單來說,發錢是為了讓社會成員有錢消費。
同時,由於社會福利體系相對完善,發達國家的社會成員往往沒有儲蓄的習慣,因此政府補貼收入後能夠快速反應到消費上,一些國家甚至是以信用卡為主的借貸式消費,因為暫時性失業,信用卡還款受損,有可能會出現金融系統的不穩定,因此發錢在這些國家很大程度上能夠實現政府財政政策的目標。
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社會福利體系的不完善,社會成員對未來生活的保障性和確定性仍然還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個體的積累,通過發放現金的方式刺激消費的反應機制相對比較慢,長期來看最終會反應到消費上,但是對於應對新冠疫情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應急性策略,因此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更傾向於採取直接提供服務或者是消費券等方式來應對這個問題,比如我國多地報導政府和商家一起向居民發放消費券,來刺激消費。
— 《文化縱橫》4月刊目錄 —
▍特稿
01.功能貨幣論與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史正富
中國經過約 10年的經濟增速下行,持續地努力化解前期形成的種種失衡;時至今日,轉入新增長通道的機會已經出現。有錢:因為儲蓄率還處於高位;有物:巨大的過剩產能和迅速擴大產能的超強能力;有市場需求:大約10億農民及低收入階層進入中等收入水準的巨大消費潛力;有投資機會:五大發展理念中蘊含的基礎性戰略性資產積累以及富有活力的民間投資。
▍封面選題:全球風險時代的國家治理
在這場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中,中國政府率先以強有力的防控手段,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3月底逐漸控制了國內的疫情。中國的疫情防控,既保障了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格局,也為世界各國的防疫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但是,我們一方面要看到社會主義舉國體制在這場防疫人民戰爭中發揮的巨大功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應對這種現代社會突發風險的過程中,當前中國的治理體系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短板。
02.雙重社會轉型時代的國家治理難題|強世功
03.從抗疫“總體戰”反思工業動員與工業文化|嚴 鵬
04. 高流動性與低組織化——中國社會危機治理的雙重挑戰|劉炳輝
05. 公共衛生專業化治理如何可能?——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談起|曹東勃、葉子輝
06. 預防必須為主——中國疾控體系的四次危機及其教訓|王紹光
▍歷史觀
07.商人治國——從貿易到戰爭的邏輯|殷之光
▍世界觀
08.塑造“新美利堅”——美國現代國家構建的社會歷史根基|牛 可
美國世界地位的升進是19世紀末以來最重大的世界歷史事態之一,其中的核心環節正是美國國家(state)的轉型和擴張——這也經常被表述為美國大政府的創生。冷戰史家也認為,美國之所以打贏冷戰,大可以歸因於它的“國家”的成功變革。這本是一種常識論斷。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科學和歷史學的主流卻是:美國國家的研究議題,一直被政府、政治體系和政策過程之類的議題所替代和擠壓,也被廣為流行的社會中心觀和反精英主義所消解或遮蔽。
09.美國工會怎麼了?|閻 天
▍後發國家發展道路
10.國家資本主義在摩洛哥|張玉友
國家干預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摩洛哥發展模式兩大核心要素。在摩洛哥語境下,國家更多的是指代以國王代表的王室集團。在發展模式上,國王哈桑二世在獨立後就選擇了受西方國家認可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同時通過特權階層充分干預經濟活動,集中國家有限資源發展經濟。進入21世紀,隨著國際資本的湧入和全球化的深入,穆罕默德六世將國家資本主義模式擴大化,採取了限制性的自由化改革,創造了大量國家冠軍企業來管理國家經濟。
11.伊朗行記:日常生活的水與火|黃婧怡
▍新國史
12. 從“猓猓”到“彝族”——龍雲身份變遷的歷史過程與現代啟示|趙 崢
在“現代國家”的眼光和視野之下,“民族”不僅僅是用來編戶齊民、徵收賦稅的輔助性符號,更是對民眾進行組織、對社會進行改造的重要動員工具,族群身份也勢必要隨之經歷由模糊到清晰、由流動到固化、由個人選擇到國家設定的轉變歷程。而中國對現代國家觀念衝擊的吸收和轉化,至今仍處於進行時。龍雲的族群身份與角色變遷,正可看作這一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
▍觀察
13. 文明對話應在開放的語境下展開——對“一帶一路”沿線文化交流的反思|管世琳
文明對話必須在開放的語境下展開,不能讓維護本土意識和自我認同的初心走向狹隘乃至封閉。那樣的話,文明對話就變成了徒有其表的自說自話,人文交流也將陷入“內卷化”的泥淖,重蹈西方的覆轍。
本文轉自“南都觀察家”,原題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喜歡直接給老百姓發錢?”。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訂閱《文化縱橫》2020年雜誌,享半年免費暢讀所有已出版雜誌電子版VIP,僅剩最後200席)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