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

中美“脫鉤”看似激烈, 卻遠不如德法“脫美”來得驚天動地 ☆來源:肖磊看市

♦ 本文內容轉載自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

 

2020/7/9
本文轉自“肖磊看市”kanshi1314

肖磊看市

在投資市場,獲取有用的資訊就像大海撈針,我每天用18個小時思考,用五分鐘告訴你;這裡是肖磊看市,市場縱然複雜多變,但並非不可預期。

歡迎讀者點擊上方藍字“文化縱橫”進入公號主頁, 再點擊右上角“...”,在彈出選項裡將公號設為星標

202030c06.png

CSSCI《文化縱橫》365天暢讀電子刊優惠上市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在微店訂閱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投稿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導讀】當下中美“脫鉤論”愈演愈烈,似吸引了全球目光。然而本文作者分析認為,未來世界真正的最大變數,依然在歐洲,看不懂歐洲,比看不懂中國或美國更危險。今日歐洲,常給人一種衰落感,但實際上,它正處於新歷史劇變的前夜:一邊是支撐歐洲傳統格局的政治歐盟、軍事北約、經濟歐元三大要素呈現倒退趨向,一邊是整個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日益緊密,尤以德法等國初露頭角的“脫美”戰略最為顯眼。德法領導的歐盟,正尋求從政治外交到防務體系的全方位獨立自主,這給美國帶來的擔憂和憤怒,遠比中美、美俄之間的矛盾激烈得多。因為在亞歐大陸東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亞歐大陸西部歐洲的“脫美”將與之形成互聯互通的新格局,對於英美海洋國家來說,這就是被孤立的前兆,就失去了安全感。作者預測,以美、英、澳、加、日等海洋國家所組成的新結盟,及其對亞歐大陸的戰略性運作,將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這是為什麼,中俄靠近,美國並不緊張,但德法俄靠近,卻無法忍受;也是為什麼,英美永不厭倦的介入亞歐大陸,在歐洲以“陸權論”為基礎,挾持東歐以防德法俄接近,也防止中東與德法接近;而在亞洲則基於“海權論”和“邊緣地帶”戰略,圍繞中國周邊組建政治軍事同盟。

勢變之下,如何理解和把握中歐關係?作者認為,與美國不同,歐盟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外交上,都勢必需要捍衛多邊主義。中國只需確定一點,在對待中國時,歐盟只要不擁美,就是支援中國。中歐經貿投資合作正逐步深化,這是美國左右不了的事實。未來中國只需保持戰略耐心,沒必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驚慌失措,中國可以接受所有國家的搖擺選擇,這無可厚非,等他們再回頭的時候,我們敞開胸懷就好。

本文轉自“肖磊看市”,感謝授權,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德法走向“脫美”  亞歐大陸迎來劇變時刻 

儘管現在美國、中國、俄羅斯等關係似乎在全球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層面的關注度比較高,但真正未來世界最大的變數,依然在歐洲,如果看不懂歐洲,可能比看不懂中國或美國更加危險。 

歐洲目前有三個重要的相關組織,歐盟、歐元區、北約,這裡面非常複雜,一些歐盟成員,並不使用歐元,而一些北約成員,並不在歐盟體系內,還有一些北約成員,既不在歐盟,也不使用歐元。 

歐洲的南面就是北非,東南方是中東,正東是俄羅斯,北非現在就很亂,利比亞問題多國介入,幾乎每天都在開火;中東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等問題就更不用說了,都是火藥桶級別的;而正東的俄羅斯,一直都是東歐頭上的一把利劍。 

但歐洲並不是非洲,也不是南亞或大洋洲,更不是拉美,歐盟總人口超過5億,人均GDP是中國的3.6倍,歐盟的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如果加上俄羅斯和英國,歐洲有三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歐元是僅次於美元的全球第二大貨幣。 

歐洲對全球的影響還不止這些,美國這個超級霸主的誕生,從文化和政治等根基上來說,依然源自歐洲,至今還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中國目前已經躋身世界工業強國,但工業標準最早都是採用了德國體系,中國的工業化也是學的德國路徑。 

歐洲打了數千年的仗,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但至今依然沒有形成足夠統一的大體系。當年英法戰爭打了百年,英國最終失敗,但就在英法百年戰爭之後的三百年裡,英國重新崛起,連續打敗了荷蘭等,成為超級帝國。問題是,像荷蘭這樣的國家,至今依然是全球重要的一員,並沒有被英國、法國、德國等整合。就算是二戰的時候遇上了納粹,希特勒依然不敢惹中立國瑞士。似乎整個歐洲,從統一性演進的角度看,依然還處在中國的春秋時代,連戰國似乎都還沒到。 

劇變前夜,歐洲真的在衰落嗎? 

第一點,歐洲不是在衰落,歐洲依然在經歷激烈的演化,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但是最不穩定。 

第二點,歐洲各國都有非常獨立的國家發展思維,不會輕易被洗腦,美國很多洗腦對亞非拉地區看上去很管用,但在歐洲很多人看來就像小兒科,對歐洲很多國家沒有太大作用,這就使得歐洲會更理性的看待世界格局。 

第三點,歐洲很難在和平條件下完成整合,歐盟、歐元和北約,都處在劇變的前夜。

202030c04.png

如果研究地緣政治歷史,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地緣衝突和大國戰爭,其實並不是一上來就是兩個超級大國開戰,更多的時候,是由小國衝突,或者是一個大國跟另一個小國的衝突,引發了其他大國的恐慌從而引爆了大國衝突。而歐洲民族和國家成分之複雜,遠比中東要危險得多。 

這就好比說,中美、美俄衝突,很大概率不是直接開戰,要麼就是類似於俄羅斯跟烏克蘭等之間的衝突,引發了俄羅斯跟美國等的大國衝突,而中國的話,可能會是台海、南海等衝突,然後再引發中美直接衝突。但如果牽扯其中的爭議地區,能夠自我消化風險,大國衝突可能就會避免。

一個國家要發展,有兩點不可缺少,一個是奮鬥的理想,另一個是尊重現實。要有更加智慧的方法來解決領土爭端問題。這裡舉兩個國家的例子,一個是美國獲得大片土地的過程,另一個是德國完成東西德統一的過程。 

先看美國是如何從拿破崙手裡獲得路易斯安那地區的。因為當時英國和法國在打仗,如果拿破崙不把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法國不僅可能保不住路易斯安那,還有可能刺激美國和英國結盟來對付法國。再比如,美國是如何從俄國人手裡獲得阿拉斯加的?因為當時克裡米亞戰爭爆發,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撒丁王國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如果不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阿拉斯加就要被加拿大的英國人給搶走了。 

再說一個二戰時候的事情。二戰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並沒有直接幫助英國,而是選擇了“兩邊下注”,美國早期也資助了希特勒。而二戰中英國海軍被德國潛艇攻擊,遭遇重創,於是英國就求助美國,美國回復可以提供50艘舊軍艦,但要求英國要把巴哈馬、牙買加、聖露西亞、千里達等8個島嶼的控制權給美國。英國不得不答應,因為如果沒有美國的軍艦支持,英國本土的危險都極大,更不要說海外那些島嶼了。而這只是美國在二戰期間“訛詐”英國的其中一個方面。 

再舉個例子。德國最後是怎麼統一的?其實這不僅僅是蘇聯解體的問題,因為東西德統一的時間是1990年10月,而蘇聯解體的時間是1991年12月,也就是說,西德統一東德是在蘇聯還沒有解體的背景下完成的。當然,另一個重要背景是,西德經濟水準是東德的接近十倍,東德人都嚮往去西德,但這並不能決定兩者就一定能統一,否則的話,南北朝鮮也就不存在了。東西德的統一,更重要的是西德的策略,那西德採取了什麼策略呢?這裡面最主要的有兩點,一個是西德讓渡給東德巨大的經濟利益,西德承諾,一旦東西德統一,東德人可以拿著東德的1馬克,直接兌換西德的1馬克,當時西德馬克和東德馬克的比值是1:5,也就是說,如果東西德統一,不管東德人有多少存款,都可以按照1:1來兌換西德馬克,相當於東德人手上的錢立馬就會升值五倍,直接讓東德人的財富瞬間擴張五倍。當時很多西德人反對,認為這種做法實在難以容忍,但西德總理科爾認為,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這樣做完全值得。

除了直接給東德“送錢”,西德還開始了對法國等的外交公關,當時法國一心想成為歐洲的領導者,而提出了歐洲統一政治、外交等的建議,而且法國一直要求設立歐元,西德一直反對。西德看准了法國的心思,也看准了其他歐洲國家對德國的不信任,所以德國就提出,如果讓東西德統一,德國就同意法國提出的歐元計畫,也同意“歐洲聯盟”,並且德國主動承擔更大的歐盟費用。 

這意味著什麼呢?法國、義大利、荷蘭等一直反對東西德統一,就是因為擔心德國一旦統一,會再次成為完全獨立的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組織,對其他歐洲國家帶來威脅。那德國主動放棄貨幣和政治、外交等諸多主權,並承擔更多歐盟費用,意味著大家都在同一個體系之下,可以跟德國共用利益和政治權力,於是,大家都同意了東西德統一。東西德的統一,竟然不僅沒有爆發戰爭,而且促成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以及歐元的誕生,這也讓德國獲得了而後三十年的安穩復興時間。 

所以,面對當今世界,想非常周全的獲得新的土地,或者拿回原來就屬於自己的土地,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博弈和智慧,以及充滿偶然性的過程,這裡面最重要的有三點,時機、交易、代價。 

然而,德國和法國在整合歐洲方面,已經沒有更大的利益可以用來交易,而東邊俄羅斯以粗暴的方式吞併了克裡米亞,波蘭等國已經只寄希望于完全聽命美國來對抗俄羅斯,對歐盟早已失望,歐洲再向前整合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東西德統一三十年後,不是歐洲問題的終結,而恰恰是新一輪劇烈演進的開始。

歐洲目前依然是決定未來世界走向的重要一極。如果亞歐大陸上,東方無法擁有一個穩定的中國,西方無法擁有一個穩定的歐洲,整個亞歐大陸還會面臨第三次大分裂(第一次分裂是奧斯曼帝國的崛起;第二次分裂是兩次世界大戰)。

那歐洲現在面臨什麼樣的情況?對歐洲穩定起到最關鍵作用的三個方面,一個是政治聯合體歐盟;另一個是軍事方面的北約組織;第三個是歐元。這三個方面都出現了什麼變化呢?

先說歐元,2010年開始的歐債危機,對歐元的打擊已經使得歐元跟美元的爭霸戰成為歷史,因為歐債危機不僅重創了歐元,還給歐盟的政治、經濟整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很多歐洲國家正是由於擔憂歐債危機期間,德國跟希臘、義大利等無法達成財政救助等協定,互相指責等問題,對貨幣統一這種模式產生了恐懼。這種影響本身就從戰略上降低了歐元的吸引力。

歐盟機制也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標誌性事件就是英國脫歐,這不僅僅是一個英國脫歐的問題,而是英國脫離歐洲一體化進程,以及脫離歐洲大陸,重新回到海洋時代的問題,這種矛盾將會把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關係,拉回到數百年前,同時降低了歐盟的權威,更多的歐盟國家在很多問題上會討價還價,一體化進程同樣會受到衝擊。

202030c05.png

 

第三個是北約問題,去年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北約腦死亡問題,也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意味著美國對歐洲防務體系的主導權將逐步被瓦解,這將引發一系列安全問題的激烈重塑。 

所以,幫助歐洲實現整合的多個方面,事實上在逐步倒退,而非前進。作為歐盟的火車頭,德法已經在尋求新的策略(脫美),這個後面再講。先說一下最現實的影響,為了應對亞歐大陸東邊中國的崛起,以及德法的“脫美”戰略,從目前的全球政治走勢來看,首先會誕生一個新的同盟,這個同盟應該是以美、英、澳、加、日這幾個國家組成的,我們可以理解為亞歐大陸域外的,海洋國家。美、日、澳主要的任務應該是搞亂東南亞,也就是製造這個地區國家跟中國的信任危機,直至衝突;而美國和英國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搞亂歐洲。 

道理很簡單,一旦亞歐大陸東西穩定,亞歐大陸必定會走向互聯互通,對於海洋國家來說,這就是被孤立的前兆,就失去了安全感。所以,這幾個海洋國家的結盟和對亞歐大陸的戰略性運作,將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為什麼德法“脫美”給美國帶來的憤怒,遠比中美、美俄的矛盾要激烈得多? 

英國脫歐,美國是絕對的支持者。特朗普說,只要英國硬脫歐,美國立馬就跟英國簽訂貿易協定。其實英國除了自己脫歐,還在鼓動其他歐盟國家脫歐,比如最近英美手上的牌就是波蘭。

波蘭由於對德國一直抱有戒心,對俄羅斯也是異常厭惡,於是可能成為下一個脫離歐盟的成員,波蘭也是這次美國要增加駐軍的東歐國家,所以最近英國首相就跟波蘭總統通了個電話。英國首相的意思是,英國正在積極脫歐,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歐盟跟澳大利亞一樣的關係。言外之意是,脫歐沒什麼大不了的,對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比如現在澳大利亞跟歐盟的關係,也不是挺好的嗎? 

緊接著,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警告英國,脫歐就必須斷絕此前與歐盟的密切聯繫,承擔脫歐後相應後果,要根據自己國家國情制定新的計畫。 

波蘭會不會是下一個脫歐的國家,還不好說,但歐盟想進一步整合像波蘭這樣的國家,其實難度已經越來越大,而波蘭本身就沒有使用歐元,跟英國一樣,在脫歐方面會省去很多麻煩。另外,最重要的因素是英美在東歐地區將採取更加“唯恐天下不亂”的挑撥離間政策。 

說到這裡,到底歐盟的兩個核心國家,德國和法國,對於歐盟是什麼態度呢?對於英美明裡暗裡的步步緊逼,德法又是什麼態度呢? 

實際上一直以來,對歐洲統一化推動最積極的,並不是德國,而是法國,因為法國始終比較理想化,實力也一直不錯,也願意挑頭。對於德國來說,歐盟最早的時候對德國的吸引力並不是很大,因為德國需要讓利,需要負擔很多成本,需要讓渡主權等,要不是為了統一東德,德國對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是不太感興趣的,但歐盟走到今天,德國已經離不開歐盟,因為歐盟裡面資本和勞動力等的自由流動,德國獲得了更大的優勢,而且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也獲得了跟其他重要經濟體談判的優勢。 

所以,現在的法國和德國都離不開歐盟,法國需要歐盟的體量去重新獲得在國際政治外交層面的影響力,而德國則需要歐盟來擴大整個德國以及歐洲的經濟競爭力。法國需要德國經濟實力的支援,而德國需要法國在政治外交層面的積極性來爭取更多政治外交利益。這就促成了一個很好的結局,也就是法德不得不走向堅定的同盟,來領導整個歐盟。 

那歐盟的目標是什麼呢?當然是獨立自主,獨立選擇政治外交政策,最終走向獨立的防務體系,這是德法最終的目標。這也是英美最擔憂的。因為這就使得無論是防務體系,還是經濟層面,歐盟面對美國的時候,將會更加強勢。 

而美國和歐盟的博弈走到今天,已經正式開始進入到最敏感的防務領域了。 

今年的四月初,法國頂著新冠疫情的傳播風險,依然開工了第二艘核動力航母——法國海軍“PA·2”核動力航母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下水。6月12日,在大西洋上,法國用戰略核潛艇試射了一枚可搭載核彈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順利飛至約6000公里外的預定撞擊點。關鍵是,這枚可搭載核武器的洲際導彈,其目標海域離美國非常近。美軍軍艦和飛機對此次發射進行了全程監控。  

202031e01.png

到了6月27,美國明確減少駐德美軍,並將更多駐軍派往波蘭之後,德國總理波克爾說,雖然有“重要的理由”繼續維護跨大西洋國防聯盟,但如果美國自願放棄其作為世界大國的角色,那麼德國就必須“從根本上好好考慮未來的跨大西洋關係”。緊接著2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晤。就如何啟動歐盟的經濟復蘇和加強成員國團結等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不過,不相信這次會晤僅僅是討論經濟復蘇等內部問題。看看德國和法國在諸多對外方面的默契就明白了,由於二戰的原因,德國絕對不會讓別人揪住辮子,說德國又搞軍國主義,所以在發展獨立的軍事防禦體系裡面,法國肯定要衝在前面,但如果缺少德國的支持,法國很難支撐。另外,比如馬克龍拋出的北約腦死亡,雖然默克爾明確反對,但此時的默克爾,可能已經同意馬克龍的看法,因為默克爾也開始質疑美國的領導力。 

所以一個結論是,對於德法來說,在防務領域的“脫美”應該是一個必然趨勢,只是這個過程可能稍微會漫長一些,但這是不可逆的。那在政治外交層面德法是什麼策略呢?

這裡說兩條資訊。第一條是,上個月26日,馬克龍跟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視頻會晤,核心的一點就是,馬克龍向普京示好。另一條是,去年11月馬克龍接受《經濟學人》專訪的時候,還用很長時間對俄羅斯的“前途”進行了論述。馬克龍給俄羅斯指出了三條“出路”,即靠自己、靠中國、或者靠歐洲。馬克龍的結論是,如果俄羅斯選擇靠自己,存在兩個巨大的麻煩,就是俄羅斯人口不足和經濟結構過於偏科(依賴能源出口);如果選擇靠中國,普京這個出生於聖彼德堡的“聖童”絕不會屈尊跟著中國走,絕不相信“成為中國的附庸”會成為普京總統的國家戰略。所以,俄羅斯應該跟歐洲聯合,放棄冷戰思維,莫斯科除了成為大歐洲的一員,與其他歐洲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外,再也沒有其他適合的路徑了。 

馬克龍為什麼去示好普京?這絕不是偶然,而是德法整體戰略的一部分。馬克龍對俄羅斯的分析,至少能得出兩個重要資訊:第一,法國希望俄羅斯跟歐盟能夠聯合起來,而不是屈尊跟中國合作(這裡面也有挑撥離間的意思);第二個,歐盟不想再扮演“美國附庸”的角色,所以請俄羅斯也不要再那麼激進。 

在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方面,德法應該是戰略性一致的。在馬克龍接受《經濟學人》採訪一個月後,默克爾就訪問了俄羅斯。剛剛過去的6月30日,德國對外貿易商會最新的商業環境調查結果顯示,多達97%的德國企業反對美國對俄羅斯和“北溪2號”項目的制裁。 

歐洲需要大量的能源,美國不希望歐洲跟伊朗合作,歐洲就只能選擇跟俄羅斯合作,如果美國依然阻止跟俄羅斯的合作,那歐洲還能跟誰合作呢?加拿大和美國的天然氣太貴,供給方面還不穩定,沙特跟美英關係都很好,但沙特石油產量高,天然氣產量則遠遠低於伊朗,最近兩年才開始投資天然氣的開採。 

對於德法來說,美國的很多做法,可以說已經是忍無可忍了,但由於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太大了,如果不採取溫和的“脫美”戰略,恐怕德法民眾首先會出來反對自己的政府,再加上歐盟二十多個國家,各有各的算盤,任何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都很難達成一致,所以德法現在很多政策的推行,實際上是十分謹慎的,只是最近稍微變得高調了一點,因為整個歐洲民眾對美國的看法已經有所改變。 

很多人可能會說,德法跟美國之間是表兄弟關係,再怎麼鬧,也還是比中歐和俄歐要親。這一點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德法等國,永遠承認是美國的小跟班,否則什麼表兄弟?歐洲哪一次戰爭不是表兄弟之間爭奪領導權而開打的?歐洲隨便拿出來兩個國家或民族,其恩怨都能裝幾麻袋。 

可以說,德法“脫美”給美國帶來的憤怒,遠比中美、美俄之間的矛盾要激烈得多,因為對手不聽話跟小弟不聽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矛盾,老大首先收拾的肯定不是對手,而是不聽話的小弟。

挾持東歐、介入“邊緣地帶”——英美制服亞歐大陸的根本策略?

面對德法戰略變化,美國會發生哪些戰略調整呢?這已經不是簡單應對德法“脫美”的問題,而是美國整個的國家戰略問題。這就要說到在地緣政治領域最著名的兩個理論,“陸權論”和“海權論”。其實英美至今一直還在按照這兩個理論,永不厭倦的介入亞歐大陸。 

第一個“陸權論”,是1902年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提出的戰略性地緣政治理論,後來更多學者就認為,麥金德的理論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引起了對東歐的爭奪)。 

簡單的來說,麥金德把地球分為兩個大的發展陣營,一個是占絕對優勢的亞歐大陸,另一個是從屬於海洋的,被孤立的大陸,如美洲,澳洲,日本及不列顛群島。而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一旦亞歐大陸被德國或俄國控制,那就是被孤立的大陸的噩夢,也就是英國和美國等孤立大陸的噩夢。 

所以,麥金德提出,要控制東歐,這樣就切斷了亞歐大陸的聯合或可能的“統一”,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麥氏三段論:“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亞歐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  

202031e02.png

大家可以在地圖上看看東歐地區的位置,東歐不僅隔離了西歐和俄羅斯,也隔離了西歐和土耳其中東地區,使其難以成為“一體”。 

這次美國高調在波蘭增加軍事部署,跟2014年烏克蘭事件類似,實際上是德法“脫美”和美國強力介入東歐共同作用的結果。俄羅斯想改善跟歐盟的關係,像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等等這些東歐地區的國家就絕對不會同意,而土耳其等要是跟歐盟無限靠近,希臘、賽普勒斯等也是不會同意的。這就給美國的介入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在東歐非常具有“個性”的這些國家的反對下,在美國的強力介入下,西歐和俄羅斯,以及中東地區,就無法聯合。這就把俄羅斯和土耳其逼到了中東地區,甚至是北非地區,但這又進入了歐洲的傳統“領地”。 

歐洲的局勢將會變得更加複雜,當年的東歐劇變,早就給如今美國介入這一地區做好了預案,而在麥金德“陸權論”的影響下,美國是絕對不會讓東歐倒向任何一方。 

東歐已經成為新的前沿陣地,如果德法或俄羅斯,沒有智慧解決東歐的問題,歐盟不僅不太可能跟俄羅斯、土耳其等走向新的關係,而且會長時間面臨內部戰略不統一,從而將歐盟拖入內耗的風險。 

俄羅斯也將面臨更大的道德困境,美國越是介入東歐,俄羅斯就越要顯示出侵略性,美國可能會在東歐部署中程導彈,甚至部署核武器來不斷的刺激俄羅斯,這將加劇這一地區趨勢的緊張,除了英美等島國,亞歐大陸上沒有贏家。 

第二個是“海權論”,這是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在麥金德提出陸權論的同一時期提出的,馬漢認為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馬漢解釋說,海權即憑藉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 

馬漢對美國的海洋戰略起到了比較大的刺激作用,美國最終也成為了海洋霸主。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幾乎已經可以控制全球海洋,那二戰後美國到底要採取了什麼樣的戰略呢?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麥金德的“陸權論”和馬漢的“海權論”,提出了美國具體應該怎麼來實施新的國家陸海戰略問題。 

這就是著名的介入“邊緣地帶”理論。斯皮克曼認為,美國跟歐洲和亞洲都隔著大洋,一旦出現危險,就得遠距離投射兵力,但美國可能都不知道亞歐大陸上發生了什麼,等有危險的時候再去介入,那可能就晚了,所以美國不僅要有強大的海軍,還要在亞歐邊緣地帶駐軍,建立軍事基地。按照斯皮克曼的說法,“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誰就掌握著世界的命運”。那哪裡是邊緣地帶呢?比如在亞洲,從日本韓國到菲律,再到新加坡這些地區,就是亞洲的邊緣地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美國用來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 

202031e03.png

現在美國採取的全球戰略是,在歐洲承認“陸權論”,強力介入東歐,防止德法跟俄羅斯的接近,也防止土耳其銜接的中東地區跟德法接近。在亞洲,採取的是“邊緣地帶”戰略,在中國周邊建立軍事基地等。 

無論是“陸權論”,還是“海權論”,又或者是“邊緣地帶戰略”,都體現的是英國和美國等這種島國形式國家的不安全感。也正是這種不安全感,使得英美等島國無時無刻都在關心亞歐大陸的事情,都在見縫插針的介入地區局勢。這種不安全感有好的方面,那就是危機感,這種危機感會促使海洋國家不斷的想辦法,不斷的要跟亞歐大陸國家的盟友建立信任,發揮自己的優勢,保持自己的競爭力等等,但也有壞的方面,那就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獲得更大的安全感,而經常不擇手段。 

但問題是,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德法開始“脫美”,英美等島國的不安全感還會急劇上升,這將是亞歐大陸最大的不穩定所在。 

中國與歐洲: 

回到中國和歐洲的關係上來,這裡說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歐盟是一個外向型經濟,如果沒有跟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歐盟的存在本身就失去了合法性,因為歐盟的建立就是為了自己內部更暢通,且對外可以聯合起來增加競爭優勢。 

德法現在GDP占歐盟(除英國外)的超過40%,2019年,德國的經常帳戶再次增加,達到約293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該數額遠遠超過排在第二名的日本1940億美元和第三名的中國1830億美元。也就是說,德國是長期的貿易順差大國,出口能力遠比中國和日本還要強。法國方面,別看貨物貿易是逆差,但服務貿易順差超過300億歐元,也是一個嚴重依賴服務型消費等對人口流動需求巨大的國家。 

在這種背景下,歐盟從根本上來說,必須要站在捍衛多邊主義的立場上,這本身就決定了歐盟的政治外交立場。美國有明確的“敵人”和“朋友”,並要求“朋友”要視自己的“敵人”為敵人,也就是不支持美國,即是反對美國。美國這種邏輯,對於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可能是有效的,而對於歐盟,尤其是德法這樣的國家來說,可能就是一種羞辱。 

舉個例子,比如法國,早在1964年就率先跟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這是西方大國裡面的第一個,當時大家把這次事件,稱作“外交核炸彈”。更牛的是,當時法國的戴高樂還在1966年的時候退出北約(1992年重新加入,而當時蘇聯已經解體)。時至今日,法國依然擁有獨立的軍事系統和核戰略體系,這個都是獨立在北約之外的存在。從歷史上來說,美國的誕生,也是在法國的支持下完成的,如果沒有法國的援助,美國的獨立戰爭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獨立戰爭,是依靠法國的援助來完成的。還有一點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北方的堅定支持者是法國,最終北方獲勝。所以雖然二戰法國迅速投降,美國來了個諾曼地登陸,但法國人從心底裡還是很驕傲的,可以說不太看得上美國人,更不要說天天聽美國人指揮了。 

美國想像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來操縱歐盟可能性不大,歐盟也不會擔心美國所採取的行動,尤其是法國和德國,甚至可能的是,美國反對誰,德法就會跟誰合作,比如俄羅斯和中國。 

但中國也需要警惕,由於德法展現的刻意“獨立性”,會使得其政治外交政策會非常高調,尤其是正在興頭上的法國,會介入很多熱點地區。法國這種積極介入全球局勢的意願,中國可以適當的滿足一下,在一些其他國際議題上,朵拉著法國。中國只要確定一點就可以了,在對待中國方面,歐盟只要不支持美國,實際上就是支持了中國。如今的世界,中國對於整個歐洲來說,其重要性已經跟美國不相上下,這個時候看不到有什麼因素可以阻止歐洲跟中國的互聯互通。

202030c04.png

第二個方面,歐盟跟中國相隔距離較遠,沒有直接的地緣衝突,對中國的關係更容易在歐盟內部達成一致。現在除了一些專職搞外交的歐洲人員,為了所謂的政治正確,還在不斷附和美國外,從根本上來說,歐盟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和更長遠的全球發展層面,已經跟中國無法脫離。也就是說,歐洲真正的掌權派和實力派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 

因為歐盟作為一個基於市場經濟的聯盟組織,最終的發展依然取決於產出和貿易,美國依然很強大,但美國獨自拉動全球市場的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歐盟會把未來的發展押注在北美這個已經飽和的市場上,還是會放在東南亞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上呢?這就好比說,歐盟是想跟中國一起牽手繁榮亞歐大陸,改變幾十億人的命運呢,還是想跟在美國後面搞一輩子意識形態鬥爭呢?答案顯然是固定的。 

美國國務卿蓬派奧總以為自己是邱吉爾,可以縱橫捭闔,拉著盟友發起對中國的新冷戰,但他忘了,邱吉爾可是真正帶領英國打贏過二戰的人,雅爾達三巨頭之一,可以在羅斯福面前搞“裸體外交”,恐怕只會幹情報的蓬派奧道行還不夠。 

最後說一下最近三個資訊,應該會對歐亞貿易和中歐關係有一個更明確的答案。第一個是,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重申,2020年達成中歐投資協定;第二個是,歐盟和越南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第三個是,歐盟再度延長對俄經濟制裁。 

怎麼解讀?中歐經貿和投資領域的合作,已經在逐步深化,而不是像跟美國一樣,玩“脫鉤”,這是美國左右不了的事實。而歐盟的戰略方向明面上是“東擴”走向俄羅斯,而暗地裡依然是投向了東南亞。 

很多人認為,歐盟跟越南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越南可能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但更重要的是,這也說明了歐盟在經貿領域的選擇方向,不用擔心越南發展起來會怎麼怎麼樣,日本韓國其實也跟中國存在很多衝突,但這不影響彼此的互聯互通,如果更多的歐盟資金,以及全球的製造業向越南轉移,意味著全球資本和製造業依然是東南亞內部的轉移,按照越南在製造業上游領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越南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關於歐盟和俄羅斯的關係,別看德法都在向俄羅斯示好,但歐盟只要試圖改善跟俄羅斯的關係,那歐盟內部必將分裂,因為歐盟裡面,東歐諸多國家,對俄羅斯的反對程度是異常激烈的,是不可調和的,再加上美國的強力介入,德法不會冒著內部分裂的做法去徹底改善跟俄羅斯的關係。 

所以,無論德法如何試圖聯合俄羅斯,都僅僅停留在表面,除非是德法自己脫離歐盟,單獨行動,但如果德法主動脫離歐盟,那意味著歐洲將再次劇變,失去歐盟的德法,可能會失去跟其他大國博弈的籌碼,歐盟不會為了俄羅斯而失去內部的團結。況且俄羅斯能給歐盟的,也只有能源,而歐盟其他的,對出口市場的需求,在東南亞。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強國,俄羅斯就必須跟中國保持好關係,俄羅斯其他的選擇都可能會面臨極大的失敗。為什麼呢?最簡單的一個原因是,俄羅斯由於經濟規模大不如前,但能源和軍事實力依然強勁,這就導致俄羅斯一旦選擇跟德法靠近,德法俄一旦結盟,俄羅斯的影響力將得到質的提升,美國將失去整個歐洲。 

所以,相比德法俄的結盟風險,中俄靠近美國是可以接受的。這種背景下,美國在東歐的介入實際上才剛剛開始,下一個烏克蘭事件離我們已經並不遙遠,而這意味著歐盟不得不跟隨美國再次發起對俄羅斯的制裁。 

普京和其領導的俄羅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別看跟西方一直對抗,但一旦西方稍微拋一點橄欖枝,就迅速靠近,這次德法拋出的橄欖枝,其實就是一個大坑,但普京已經不由自主的往裡面跳了。但德法俄都低估了東歐問題,如果德法俄結盟,相當於是犧牲了東歐,然後還給美國締造出來一個比中俄強大至少三倍的對手,到時候美國痛哭都來不及,所以美國和東歐一定會以前所未有的結盟速度,來應對德法俄的靠近。 

這就是為什麼儘管中美關係惡化,但美俄關係依然無法改善的主要原因。如果美國的“靈魂”依然在歐洲,東正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依然深入靈魂,歐洲依然是全球科技、人才等重要的來源地,那麼美國必須要跟俄羅斯對抗到底。 

未來中國只需要保持戰略耐心就好,沒必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驚慌失措,時間站在中國一邊,中國要接受所有國家的搖擺選擇,這無可厚非,等到他們再次回頭的時候,我們敞開胸懷就好。這就好比跟俄羅斯的能源管道談判十幾年沒談下來,2014年被歐盟和美國制裁後,很快就談下來了。 

說了這麼多,最終的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未來世界的最大變數依然在歐洲,而不是太平洋或印度洋。 

 

202030c03.png

 

—  2020年6月新刊目錄  —

特稿

01.戰國與希臘: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較|潘 嶽 

封面選題:病毒的全球時刻

02.全球化為什麼不可逆——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朱雲漢

03.疫情加速第四波全球化|張蘊嶺

04.疫情危機與世界秩序重構|馮紹雷

05.全球化反覆運算演進:走向多樣化世界|王湘穗

06.病毒時刻:無處倖免和苦難之問|趙汀陽 

專題:擺脫貧困

07.脫貧攻堅:後革命時代的另類革命實踐|李小雲、楊程雪

08.精准扶貧如何改變鄉村治理結構|王曉毅

09.中國減貧:從地方性實踐到全球性意義|徐 進、李琳一 

中國發展模式再討論

10.競合模式:高鐵技術創新的經濟社會學分析|馬 瑩、甄志宏 

歷史觀

11.革命者人格與勝利的哲學——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汪 暉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202030c01.png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修遠基金會”公眾號


本文轉自“肖磊看市”,原題為《德法走向“脫美”,亞歐大陸迎來劇變時刻》。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並注明來源。 

whzh10.png

202030c02.png  

閱讀原文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