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

我對比11國, 意外發現中國的運氣與軟肋 ☆來源:文化縱橫

♦ 本文內容轉載自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

 

2021/6/17
 

202128b01.png

《文化縱橫》2021年6月新刊上市

點擊文末左下閱讀原在文化縱橫微店訂閱

文化縱橫微信: whzh_21bcr

投稿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郭建龍

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和世界教訓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布)
 

三個國家的今昔對比:現代化改革並不一定成功

我在過去的十年裡走訪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大部分都集中在亞洲、中東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這樣的走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探尋中國——特別是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問題。關於一些結論性的東西後面還會提到,但在這裡,首先分享的是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三個國家。

在大約100年前,在現代的中東和中亞地區,有三個比鄰的國家展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他們在各自的領導人的帶領下正進行著如火如荼的現代化建設,試圖在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步調。這三個國家在近代都吃過大虧,所以才會採取堅決的態度走現代化之路。而在西方,雖然對這些東方國家帶著點不屑,卻又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發展是認真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三個國家就是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

我們都知道現在這三個國家的狀況,但在100年前,他們的確是傳統國家進行現代化的代表,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202128b02.png

(在幾十年前,伊朗和阿富汗的婦女們穿著就已經很西方了)

在伊朗的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普及了電話,上層知識分子家庭的生活已經接近了西方水平。阿富汗相對落後一些,但是,在西方的認知中,阿富汗的改革難度雖然更大,但領導層的改革更加務實,也更加令人尊敬。事實上,我之所以把這三個國家列在一起,是因為他們的確是有聯繫的,或者說,在現代化問題上,它們有著很強的競爭關係,你爭我趕,試圖證明自己才是最堅決的現代化主義者。

但是,從發動改革一百年後的現在又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從新聞中也已經知道,其中土耳其正在經歷著嚴重的通貨膨脹,比如我2014年第一次去土耳其時,人民幣與里拉的比值是3:1,到了2017年第二次去,就已經變成了2:1,而現在,已經變成了1塊人民幣換1.25里拉。在世俗化上,土耳其也在退步。但是,土耳其依然是三個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因為這個國家的女人不需要戴頭巾和麵紗就可以出行。伊朗退回到了頭巾時代,女人不需要戴面紗,卻需要戴頭巾。而阿富汗的退步最徹底。這裡我可以多分享一點阿富汗的感受。

表1 .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改革的退化

 

經濟

女性

社會

土耳其

通脹,7年貨幣貶值4倍

女性可自由上街,不需頭巾和麵罩,但工作比例低

部分向宗教回歸,選舉中出現“常勝將軍”

伊朗

嚴重通脹,經濟封鎖,失業率高,革命黨和軍隊控制經濟命脈

女性必須佩戴頭巾

在正常政治之上加了一層神權官僚體系

阿富汗

貨幣崩潰後重建,經濟退回到自然經濟之中

女性不敢出門,或必須穿不露眼睛的罩袍

分崩離析的軍閥混戰,中央權威的解體

 

在世界上,最令人震驚的國界線是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間的國界。我曾經從阿富汗的海拉屯穿過阿姆河上的界橋前往烏茲別克斯坦的鐵爾木茲。在阿富汗一側是軍閥杜斯塔姆的地盤,這里處處都有軍閥武裝的盤查,人們都帶著驚恐的神色,街上看不到女人,就算偶爾又出來的,也是全部罩在黑色或者藍色的袍子裡,甚至連眼睛都不敢露。在眼睛部位,使用蕾絲加上網紗遮起來的,她們能看到外面,外面卻看不見她們。可是,一旦渡過了那條河流進入了烏茲別克斯坦,雖然這個國家也有著無數的問題,但是,當我看到人們悠閒地在街頭散步,少女們穿著美麗的裙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突然間以為自己到了天堂。但在幾十年前,烏茲別克斯坦一直是阿富汗嘲笑的對象,因為烏茲別克斯坦在沙俄的佔領下,已經變成了世界上最保守最死寂的地方,阿富汗卻充滿了改革的活力。但現在,一切都出現了反轉,因為阿富汗已經萬劫不復了。

在這裡,我也在思考其中的原因,為什麼當年生機勃勃、銳意現代化的國家,到頭來一切成空,反而墜入了深淵?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從穩定到混亂,往往有一個不歸點,也就是說,跨過了這一個點,未來不管怎麼做,都很難再把這個國家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因為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都不可能恢復到過去的狀態了。那麼,這些國家的那個不歸點在哪裡呢?在這三國中,土耳其雖然也在倒退,但由於他前期成果更加紮實,到現在也還沒有退回到不歸點之後,在這裡是作為對比出現的。而我主要集中討論伊朗和阿富汗問題。

也許人們會認為,伊朗的不歸點在霍梅尼革命,也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而阿富汗的不歸點在蘇聯的入侵,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最初也是這麼看的,但隨著對它們的歷史更加了解,特別是去到那里和人們談話,我發現,兩國的不歸點要早得多。

其中,伊朗的不歸點不在革命,而在於石油。伊朗是最早發現石油的中東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大油田之一。按照我們慣常的認知,那麼伊朗也必然是第一批受益的國家。但事實卻與之相反。

不幸的是,在伊朗發現石油的時候,由於太早,世界油田的定價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伊朗的石油主要分佈在西部靠近伊拉克的湖澤斯坦地區。伊朗其他地方是高原和山地,而這裡是一片平原,但這裡也是半荒漠地帶,氣候非常炎熱。古代的波斯帝國主要分佈在這里以北的紮格羅斯山地帶和扎格羅斯山的東面和北面,對南面的這片荒漠並不重視。

公元1901年,英國澳大利亞人達西從波斯國王手中買下了波斯60年的石油勘探和開採權,代價只是2萬英鎊,另外,如果真的開采出石油的話,伊朗只能分到16%的收益權。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條約,但在當時簽訂的時候,又的確是雙方自願的。這之所以成為可能,就是因為全世界的石油和油田定價體系還沒有形成,作為先行者的伊朗不可能知道石油和油田的價值,當時只要能賣出去就可以了。這就導致伊朗被用最低價,將全國石油鎖死了60年。在這60年裡徹底喪失了對全國最大資源的話語權。

到了1913年,達西又把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拉入局中,英國海軍成了大股東。我們都說,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英國人在對待殖民地上是最紳士的,但我們忽視了另一點,英國人在對待對自己有利的合同上也是最固執的,哪怕這個合同顯失公平也絕不鬆口。

這件事的整個結果是,英國海軍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廉價石油,不僅價格便宜到跟水一樣,而且由於他們掌握了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還擁有著對價格動手腳的權利,故意將原油的價格壓低,將製成品油的價格抬高,導致伊朗國內反而必須用高價油,英國人用最便宜的油,同時由於壓低了原油價格,伊朗國王能夠獲得16 %收入是非常有限的。

而伊朗的鄰國沙特由於發現石油更晚,又是和美國簽署的協議,當時定價體系已經形成了,所以,沙特能夠分到石油收入的50%,而且原油價格更高。

我們不去考慮誰對誰錯的問題,只討論形勢:在國王最需要錢進行改革的時候,國內最重要的資源卻被鎖死在一份顯失公平的長期合同之中。而鄰國卻藉助這種資源發了大財,形成了強烈的競爭關係。合同受益的一方由於將國運(海軍)綁在了這份合同上,寸步不讓,而且他們還更強大。想要打破合同,會被英國掐死,不打破合同是被困死,這就是伊朗的不歸點所在。

之後伊朗的歷史就是這樣被決定:首先,不合理的合同掐死了伊朗的經濟發展潛力,國王為了獲得資金發展,不得不挑起了合同爭端。但這樣做,導致英國主導的世界對伊朗的封殺,甚至廢除了伊朗的一位國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美國人幫助伊朗爭取到了一份更加合理的合同,但國內的民族情緒在前面的對抗中已經被激發出來,到這時很多人認為,發展已經不是第一要務,救亡才是,這導致伊朗最後走向了與世界對抗的道路。

那麼,阿富汗的不歸點又在什麼地方呢?阿富汗的不歸點不是在蘇聯入侵的時候,而是在更早的印度獨立的時候。

這要從阿富汗的地形說起。在前殖民時代,在阿富汗、波斯和現在的巴基斯坦之間,一直通往海邊有著大片的荒漠,這些荒漠沒有人佔領。當時的領土觀念和現在不同,不管是哪裡的人都可以通過這些荒漠到達海邊。

英國人到來後,採取了後來形成的更加明確的領土觀,將這些荒漠都算在了英屬印度的名下,這就在無意中將阿富汗變成了不靠海的內陸國。與此同時,英國人還霸占了不少屬於普什圖人的土地,普什圖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之一,這些土地本來是從屬於阿富汗的土地,但英國人將它併入了英印,構成了現在的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地區。當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由於這些土地歸屬了巴基斯坦,就必然讓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發生衝突,這就無形之間給阿富汗製造了一個永恆的敵人。

阿富汗作為世界之牆,是英國和俄國大博弈的邊界,一直採取中立的明智態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蘇爭霸時期,阿富汗也採取了這個態度,這對於阿富汗的現代化是有利的,因為一個小國祇有在大國間騰挪,才更能獲得生存的資格。

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對阿富汗不利的是,它失去了出海口之後必須依靠巴基斯坦才能到達海邊。而國家發展必須依靠海洋。這在英國控制時期不成問題,英國為了對抗俄國必然讓阿富汗使用港口,可是一旦巴基斯坦獨立,加之關係不好,巴基斯坦慢慢地對阿富汗採取了封鎖的態度,導致它無法通過南方與世界聯繫了。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當時巴基斯坦屬於美國陣營,美國對阿富汗的困局並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因為他犯不著為了一個沒有用處的偏遠國家去得罪一位盟友。結果,阿富汗一直維持的中立政策就進行不下去了。這時伸出援手的是爭霸的另一方。蘇聯在北方不僅給阿富汗提供通道,還提供了不少資金。阿富汗即便不想只依靠一方,也在形勢的逼迫下不得不這樣做。

我們認為這就是阿富汗的不歸點。之後的情況變成了:由於美國拒絕幫助阿富汗,導致阿富汗國內對西方對立情緒的積累;由於蘇聯對阿富汗的幫助,讓一部分青年人轉向了極端教條的左傾。到最後,這種情緒導致了極端派的政變,把溫和派的改革政府推翻了。政變後,美國突然又發現了阿富汗的價值,可以拖住競爭對手蘇聯,於是不惜一切手段將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堆滿了武器,製造了連綿不斷的戰爭,而另一個國家沙特也以幫助的名義送來了另一種極端思想。阿富汗就這樣從曾經欣欣向榮滿心現代化的國家,變成了世界泥潭。在阿富汗,人們總是說,只有40歲以上的人才見過和平,只有70歲以上的人才受到過完整的教育,說明這場戰爭已經打了四十多年,就連戰爭的參與方都換了好幾茬了。戰爭甚至拖住了兩個超級大國,但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對監獄的需求。這個監獄是我在飛機上拍攝的,已經用了幾十年,曾經是塔利班殺人的地方,現在美國人在使用,擴建過很多次了。

202128b03.png

從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的事件加長,必然會在外界遭受到一定的挫折,這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即便遭受一些挫折也能挺過去,但對許多中型和小型國家卻更加艱難,往往外界的刺激會讓他們做出動物式的收縮反應。這種收縮反應最後轉化成內在的閉鎖和保守傾向,甚至激發出整個社會的抵制情緒,從而改變人心,完成整個社會的再一次閉關鎖國。

更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什麼事件會成為不歸點,只知道一旦觸發了不歸點,是無法再回到過去的,只能順著慣性走到閉關鎖國的極致,將之前的所有的成果廢掉。就像清末的義和團事件一樣,在它發生之前可能不會被認為是大事,但是,出現之後卻可以製造驚天災難。

事實證明,只有少數幸運的國家才能順利融入到國際秩序之中,其中就有我們提到的土耳其。前面我說到過,土耳其至少現在還在不歸點之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改革之前剛剛經歷了滅國之痛。在19世紀,它還是足以和中國、印度媲美的大帝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它的土地全部輸光,甚至連現在所擁有的地中海沿岸土地也差點拿不回來,正是這種滅國之痛讓土耳其意識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放低身架全力去現代化,才有了後來的成就。即便現在的土耳其開始走一些回頭路,但依然無法將原來的成就完全廢除。

中國不是多災多難,而是最幸運的國度

說到這裡,我可以回歸到今天的主題,這里首先從一個大家可能想過、卻沒有仔細考慮過的問題入手,這個問題是:由於中國的現代化成就過於顯著,掩蓋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即世界上大部分傳統國家的現代化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其中許多失敗了,剩下的也沒有取得太好的成果。

我們把一個現代化改革的成熟框架定義為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即在世界中的位置)幾部分,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世俗化。這四個方面定義了一個國家現代化改革的成敗。很多國家一開始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由於某一個方面比如外交關係,還有許多國家是世俗化問題沒有解決,導致了整體的回潮,又將已經取得的改革成果拱手讓出了。

除了日本、韓國和如新加坡這樣的港口國家之外,以及完成了一部分的泰國、馬來西亞,也包括半個土耳其,剩下的大部分國家空有現代化之心,卻並沒有能力建立起現代化的成熟框架。

表2 .世界上成功、半成功、失敗的現代化改革舉例

成功

日本,韓國,新加坡

完成了政治、經濟、外交和世俗化改革

半成功

泰國

建立了舒適的社會環境,經濟上不思進取,政治上的半威權,外交上的成功

半成功

馬來西亞

經濟發展成就

半成功

土耳其

回潮嚴重但尚不足以達到無歸點

不成功舉例

伊朗

半世俗化,政治上完全回退,外交上的孤立

不成功舉例

阿富汗

各方面完全喪失

不成功舉例

埃及

由於喪失了世俗化,面臨著兩難選擇:要麼回歸宗教,要么回歸獨裁

 

那麼,為什麼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獲得巨大的成就,而大多數國家卻在這里或者那里卡殼了呢?我們接下來就分析中國成功的經驗,以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教訓。要知道,中國雖然更接近轉型成功,但依然是在路上,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在總結經驗之外,在未來,世界的教訓也會在我們的發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避免我們走彎路。

在拿中國與世界作對比之前,我必須給大家灌輸一個新的觀念。在最近一百多年裡,由於中國面臨著世界的挑戰,我們漸漸相信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實際上,中國卻是整個舊大陸上最幸運的國家。多災多難這個概念可以鼓勵人們救亡,但也容易產生出另一個副作用:將自己和世界對立起來。如果放長歷史的視界,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民族所擁有的條件是多麼得天獨厚。像伊朗、阿富汗那樣的國家雖然有心現代化,卻受制於外部環境,難有自主選擇,可是中國自古及今就把選擇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為什麼說我們是幸運的呢?

我們先看一下一張外國地圖。對一個文明的先決條件是地理。一個文明往往是圍繞著一個主要的糧食產區而產生的,比如埃及,它之所以成為文明的搖籃之一,在於尼羅河谷地,尼羅河谷地有多大呢?在最北端是一片不大的三角洲,面積只有2.4萬平方公里,而在南方,只是尼羅河一線,所謂一線,它的長度不超過幾公里,最窄處,河岸上就已經是沙漠了。再這樣逼仄的環境中,竟然產生了人類最偉大的文明之一。

202128b04.png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類文明所依託的核心區域都只有幾萬平方公里。但是中國卻是個例外。中國的文明核心區域依託的是龐大的華北平原、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還包括長江中游的兩湖盆地和贛江谷地,這麼大區域都是連通在一起的,在歷史上秦朝之後,就已經沒有障礙能夠阻止人們在這麼大範圍內遷移了。加上有通道可以通往陝西的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使得中國的文明核心區域達到了數百萬平方公里。這些連通的區域如同一塊巨大的經濟磁石,產生了天然的統一市場和統一的國家。就算是強行將這個國家分裂,它也會在短時期(當然是歷史尺度的)內通過合併再次統一。

更幸運的是,在這片低地的外圍,恰好構成了一個連續的防禦體系。從南方東南亞的叢林開始,直到青藏高原巨大的地理障礙,再到西北地區的山脈和荒漠,北方的陰山和燕山山脈,然後是海洋,對於古人來說,這樣的地理是非常難於突破的,因此,對於生活在這個圈內的人來說,享受著無以倫比的安全性。

雖然中國也有過五胡亂華、女真和蒙古的侵襲,這些事件也給中國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但是,在大部分時間里中國都是安全的,擊不透的,人們可以享受和平和安寧,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中國統一王朝大都是壽終正寢的,也就是說,由於內部政治和經濟結構的問題,古代王朝也是有壽命的,它天然的壽命在三百年左右就會因為財政經濟和政治的綜合原因而死亡,像漢唐明清這樣的大王朝大都可以算作壽終正寢。

如果只說中國還看不到它的優勢的話,我們還可以做一下對比,這是西歐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由於西歐的地理破碎性,在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等山脈的阻隔下,西歐被分割成了許多小區域,天然不利於統一,而北方雖然更加平坦,卻由於太靠北,已經養活不了太多的人口了。這就造成了歐洲從古及今缺乏統一、支離破碎的局面。

再看印度,印度作為一個文明與中國等量齊觀,但是,印度的地理由於東西高止山和德干高原的存在,也不利於形成統一的文明。另外,印度雖然貌似在一個大半島上,但由於隔開印度與阿富汗中亞的開伯爾山口不夠高,事實上給北方民族留下了一條非常便捷的通道,使得印度更加容易受到入侵的影響,歷史上也是分裂大於統一的。關於印度的問題後面還會再談到,這裡只是點到為止。

在地理條件上,唯一能夠和中國相媲美的是新世界的美國,但它在舊世界時期還沒有進入我們的視野。這就使得中國在數千年裡享受了舊世界最得天獨厚的環境。

人類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統一市場,統一市場又包括了三個資源要素,人力、物資和資本。要想經濟發展,人們唯一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在一個大的範圍內實現統一市場,再讓人力物資和資本三要素能夠自由流動,這要做到了這一點,社會經濟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由於統一市場往往是在一個國家內出現,最後的問題也就變成了這個國家有多大。對於其他地區的效果而言,顯然沒有這個天然的巨型國家更有優勢。

在這裡,我們可以去探討一個現代人常常提及的問題,也就是中國和印度的對比,有的人稱為龍象之爭,還有人專門將兩國的英文名稱拼在一起,創造了Chindia這個詞彙。兩國人口相當,印度的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但中國的沙漠山地和高原面積很大,如果只算耕地面積,印度比中國的還大得多。另外,印度雖然地形上不利於統一,但地理位置處於舊世界海上運輸帶的正中間,貿易條件比中國好得多。

表3.印度與中國資源禀賦比較

 

印度

中國

人口

接近14億

14億

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

960萬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

189.17萬平方公里(CIA世界概況,2019)

中國134.92萬(第三次農業普查,2016)

獨立年代

1947

1949

改革年代

1991

1978

其他優勢

海上要道

長期統一

 

可是,在現實的發展中,至少到今天為止,印度的速度顯然不如中國,圍繞著這個問題會有多種答案。但大都是從制度層面作對比,將之歸結為某種意識形態色彩,但事實上,中印兩國的對比更多要從歷史上尋找原因。

最重要的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就是印度的地理是破碎的,它不是一個文明,而是好幾個次文明的疊加,從地圖上也可看到,除了恒河平原代表的北方次區域之外,在巴基斯坦有印度河平原。此外,在印度的西南部和東南沿海還有兩個次文明區域。還有更小的拉賈斯坦和羯陵伽區域,另外,古吉拉特的半島地區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立的次區域。

由於地理上的缺陷,印度的人口一直無法完全融合。到今天,如果有心觀察,就會發現印度的南部和北部的人種是不一樣的,北方人種雅利安人佔比非常高,他們大都帶著印歐人的特徵,另一個特徵是比較獨特的,就是黑眼圈,眼圈周圍很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暗斑。但南方人大都是暗皮膚的,看上去更像是緬甸人,他們自稱為達羅毗荼人。這張照片就攝於南部的海得拉巴,可以看出從血統上就更加接近南方血統。這部分人更接近印度河文明的更古老的人種,在數千年前雅利安人入侵時,將印度河文明趕往了南方,雅利安人佔據的主要是北方的恒河平原。這導致南北方的差異非常巨大。

如果放在中國,由於地理的局湊性,民族融合早就發生了,但在印度,幾千年過去了,依然沒有完成融合,反而又加上了拒絕融合的種姓枷鎖。這種合而不融的特點,導致印度不像是一個國家,而長期是一個地理名詞。

由於這樣的特徵,印度在歷史上是合少而分多。近三千年來,中國已經經歷了許多次統一王朝的循環,但是印度只有四次統一王朝,前三次孔雀王朝、貴霜王朝和笈多王朝分別對應於中國的戰國和秦、漢和魏晉時代,其中貴霜王朝由於是來自中國甘肅地區的大月氏人(或者是他們的屬民)建立的,還不被印度承認。而第四次莫臥兒帝國則已經到了一千年後的明王朝時代,在這期間的一千年則是巨大的分裂。

表4.印度的大王朝

王朝

年代

對應於中國的

本土還是外來

孔雀王朝

前324-前187

戰國和秦漢

本土

貴霜王朝

55-180(高峰期)

東漢

外來(中國甘肅和阿富汗北部)

笈多王朝

約320-約540

東晉南北朝

本土

大分裂

6世紀

   

穆斯林局部政權(德里蘇丹國)

1206-1526

宋元明

外來(波斯和阿富汗)

莫臥兒帝國

1526-1857

明清

外來(中亞和阿富汗)

 

就算是印度所謂統一的時候,也達不到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事實上大部分“統一”只包括了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而南印度從來沒有被“統一”。這裡舉一個例子,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把南印度(具體說是東海岸)稱為註輦、東離(現在成為朱羅),長期不知道它和北印度處於同一片次大陸上。去注輦要走海路,而去印度要走陸路。

印度的這種分裂狀態,造成英國人接手的印度其實是一地碎片。可以說,印度之所以從地理名詞變成政治實體,是英國人打造的結果。但英國人並沒有完成這項工作。當他們離開的時候,印度除了一部分英印直轄地區之外,還包括數百個小邦國,這些小邦國都有土邦邦主,行使著一定的日常管理權。所以,印度1947年獨立後,首先不是謀求發展,而是謀求整合,剝奪土邦的權利建立統一的國家。

表5.印度主要邦國

主要邦國

海德拉巴、邁索爾、印多爾、查謨-克什米爾、特拉凡科爾、朱納格特

邦國數目

最多時500餘個

邦國占印度國土面積

45.3%

佔印度人口數

1/3

 

加上複雜的宗教問題,印度的整合難度一直很大。前幾十年,印度實際上是在完成一個中國自古就完成的任務:打造統一的國家實體,在社會中推行統一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印度也陷入了計劃經濟泥沼,更增加了困難,這點我們後面還會談到。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但印度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始於1991年,印度隨著兩個叫甘地的總理先後被刺殺,已經跌入了低點,一個不起眼的政治家拉奧臨危受命,擔任了不那麼受歡迎的總理,他卻開始了一次拉奧革命,將印度帶入了改革的軌道。從這個角度看,印度的改革開放比中國晚了十幾年。

除了印度,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依然在遭受整合之苦,特別是非洲那些前殖民地國家,我曾經詳細考察了這些國家的民族界限是如何被打亂和重新組合,又如何給現在帶來了一個個巨大的傷疤的。而中國幸運地避開了這些問題,這也是中國改革能夠迅速啟動的先天性原因。

202128b05.png

(點擊上方圖片圖解6月新刊)
 

關於現代化和改革開放,中國還做對了什麼

那麼,除了先天的優勢保證中國更容易將精力集中到經濟發展上,而不用擔心整合問題之外,中國的改革開放還做對了什麼呢?

一個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優勢是,中國天然就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僅有的一點宗教殘留,也在49年之後被粉碎了。從我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觀察來看,世俗化,也就是法制獨立於宗教信仰,人們擁有信和不信的權利,才是現代化發展的基礎。請注意的是,世俗化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信仰不受強迫。

這一點,在埃及2011年的革命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年,原本獨裁的穆巴拉克總統被推翻後,人們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實行了公平公正的大選,選擇了一位真正的民選總統。這本來是符合民主原則的一件大好事。但不幸的是,由於這位總統代表著保守的宗教勢力,他上台後的首要方向不是發展經濟,而是回歸宗教,導致埃及的社會經濟都出現了更大的倒退。由於埃及社會沒有世俗化,導致民主也挽救不了社會,因為人們只要選舉,就會選擇宗教保守勢力上台,而宗教保守勢力最大的目標,就是通過選舉廢除民主制,回歸神權社會。

一年後,人們為了保住世俗化成果,不得不再次支持軍方將這個民選總統推翻,當通過公平公正選舉上台的總統倒台後,人們甚至為軍方鼓掌,並歡迎另一個獨裁者的上台。

表6.埃及革命和獨裁回潮

時間線

事件

2010.12.17

突尼斯小販Bouazizi自殺,點燃了阿拉伯革命的烈火

2011.1.15

革命傳入埃及,人們走上街頭抗議獨裁者穆巴拉克

2011.2.11

軍方逼迫穆巴拉克下台,並著手組織新的憲法和選舉

2012.6.24

公平公正的大選,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爾西當選總統

2013.6.30

由於穆斯林不關心經濟,只關心如何恢復神權統治,埃及再次爆發革命,要求穆爾西下台。

2013.7.4

軍隊將穆爾西趕下台,再次著手組織新的選舉

2014.6.3

不公正選舉。選舉了軍人出身的塞西上台。再次形成獨裁政權

 

這個例子也適用於許多未完成世俗化的國家。在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將社會徹底世俗化,當時的領袖阿塔圖爾克不惜以獨裁作為手段,將整個社會強行扭入了世俗化和現代化的軌道。直到他死後,才在他死前的授意下重新實行了民主化。從後來的結果看,他做得非常成功,現在的土耳其領導人埃爾多安總是想回歸宗教,但由於前面的世俗化很徹底,他的回潮再怎麼做也是有限的。

我前面還提到了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對比,在100年前,改革開放的阿富汗嘲笑落後保守的烏茲別克斯坦。但在蘇維埃手中,烏茲別克採取了強力的世俗化策略。如今蘇維埃不在了,但這個地方的世俗化成果卻保留了下來,避免了重歸保守和完全閉鎖之中。

除了世俗化推進之外,中國的市場經濟也是獨樹一幟的。這裡需要破解大家的一個誤區,即計劃經濟只是現代意識形態的產物。但事實上,計劃經濟是自古就有的產物,也是大部分新興國家首先採取的方法。

或者說,計劃經濟是人類社會的反射性選擇,也是第一選擇。以非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加納為例,當獲得了獨立之後,他的領導人恩克魯瑪從一個小人物突然成了領導全世界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充滿了豪情,認為接下來就是要領導加納建設成一個天堂國家,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名聲。可是,怎麼建立天堂呢?由於是他領導大家獲得了獨立,因此一定也是他領導大家走向富裕。這句話中,就隱藏著強烈的政府指導和分配意圖。

新興國家的第一代領導人往往都相信自己的力量,從而必然採取計劃經濟的做法。非洲的加納、坦桑尼亞,中東的埃及、利比亞,亞洲的印度莫不如此。印度之所以走上計劃經濟之路,也和他的開國者尼赫魯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同時又迷信自己的權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即便像土耳其這種在現代化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的國家,也採取了計劃經濟的做法。

所以說,中國最初走計劃經濟之路,並不完全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幾乎所有新興國家都會採取的方式。中國的改革開放真正偉大,在於能夠及時勇敢地放棄計劃經濟的全盤控制,以各種名義將市場找回來。

但是,任何國家都很難將所有的政府管制全都放棄。以印度為例,印度在1991年之後也採取了放鬆管制、引入市場的方法,但是由於放鬆管制的不徹底,印度到了2010年之後已經又進入了另一個瓶頸,積重難返。之後,富有改革精神的總理莫迪上台,進行了以自由化為特徵的二次改革,又獲得了幾年的發展,但從現在來看,到底能夠多大程度上解除管制,依然有待觀察。

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之後,隨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鬆動,讓位給了更多的後現代議題,事實上輿論潮流是朝著有利於加強管制的方向回歸的。能否再次突破這個瓶頸,是接下來我們的重要議題。

從我的觀察來看,未來經濟鬆綁的底線依然是:土地公有製不放棄,國有企業不放棄,金融控制不放鬆,除了這三個底線之外,其餘的都可以談。那麼未來的發展潛力也可以從這三個底線上有一個估計。

表7.三大支柱在中國歷史上的表現形式

 

土地公有製

國有企業

金融壟斷

 

鹽鐵

鑄幣權

鑄幣權

 

鹽茶香礬

紙幣

   

紙幣

 

紙幣

 

鹽、鴉片

 

 

中國的另一個經驗在教育上。在我對世界的觀察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在政治制度上採取過社會主義,而現在又回歸到市場軌道上的國家,往往會出現一個超預期發展的時期,並且他的人民更加團結,也更加進取。不管是亞洲的中國、越南,還是非洲的坦桑尼亞、布基納法索,都可以看到這個現象。我將之歸結為教育因素。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最初在計劃經濟上會吃虧,卻更加註重教育,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須讀書,大量減少了文盲。一旦這些國家重新回歸市場經濟,人們都識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一個人是否識字,決定了他是可以進入工廠,還是只能在田間地頭度過終生的一個分界線。這一點,中國在不經意之間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此外,在國際關係上,發展較為順利的國家往往遵循了一個原則:不去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韜光養晦。由於發展中國家大都在近代收到過殖民或者侵略,獨立後,為了彰顯自己的獨立地位,很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非洲剛果金為例,剛果在獨立之前是比利時的殖民地,在世界上所有的殖民地中,成為比利時的殖民地是最悲慘的事件,英國和法國等國還會搞一些建設,試圖讓殖民地心甘情願地接受管理,但是比利時殖民地卻是敲骨吸髓地壓榨和赤裸裸的殺害。

也是因為這種壓迫,剛果獨立時國內的中學生都不超過一百人,大學生更是空白。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建設國家,依靠與世界搞好關係,特別是宗主國搞好關係,幾乎是必然的選擇。但由於比利時壓榨太深,激起了剛果人的普遍反感,剛果採取了驅趕比利時,完全獨立的方針。結果比利時利用自己在國際秩序中的有利地位支持剛果國內的叛亂,從而肢解了剛果,甚至殺死了剛果總理。至今,剛果依然是非洲最悲劇的國家之一。

在這裡,人們研究國際政治有一個誤區,認為國際秩序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但事實上,國際政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實然的問題。哪怕剛果再佔理,但對抗都只會讓它的地位更糟。

在戰後體系中,依然是那些善於與前宗主國搞好關係,或者能夠在國際秩序中找到位置的國家走得最順利。中國也恰好是找到了這樣的夾縫,採取低調的發展態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即便到現在,我們必須認清,在短期內中國依然沒有挑戰世界秩序的能力。如果認不清這個現實,在未來是有可能吃虧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戰爭。不管是從歷史的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戰爭都是很可能導致一個政府入不敷出從而影響了經濟格局的大事情。

在中國古代,一場戰爭的成本可以相當於數年的財政收入。唐代的安史之亂更是戰爭高成本的直接反應,因為皇帝已經出不起打仗的錢,只好設立節度使,這個職務不僅負責打仗,還負責收稅,從而破壞了唐代的官僚制衡體系,讓節度使變成了土皇帝。

表8.中國古代戰爭對經濟的破壞

西漢

一場戰爭支出大約相當於數年財政收入

東漢

對羌戰爭導致了政府破產,只好賣官鬻爵

唐代

北方戰爭的高成本,讓皇帝沒有錢養兵,只好推出了節度使製

 

 我們的鄰居巴基斯坦長期無法發展經濟,很大的原因在於它獨立之後,留下了四個巨大的傷疤,必須供養一支龐大的軍隊來保持秩序。為了養兵,必須收取過高的稅收,從而讓民間經濟失血過於嚴重,無法獲得發展。巴基斯坦掙扎了幾十年後,依然無法擺脫養兵的重負,進入發展的軌道。

表9.巴基斯坦的四個邊疆問題

東西巴基斯坦問題

由於強行劃分的穆斯林區域,導致東巴基斯坦(後來的孟加拉)和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上不連接,這又導致了兩個地區不同的傳統,最終造成了戰爭和分裂

俾路支斯坦問題

位於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獨立傾向嚴重

克什米爾問題

與印度爭奪克什米爾。印度佔據了主體部分,巴基斯坦佔據了高寒的邊緣地帶

西北邊境問題

普什圖人居住的西北邊境爆發了與阿富汗的衝突,現在則是世界上武器密度最高的地區

 

不管是歷史還是橫向的世界比較,我們會發現,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一旦戰爭開局,接下來的失控很有可能讓國家的發展毀於一旦。維持和平是中國發展的智慧,也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警醒。

除了優勢,還必須克服優越條件帶來的劣勢

天然的聚合式地理結構和巨大的統一市場,文化上天然的世俗化特性。鄧小平成功的不站邊、不爭霸、不與強權發動戰爭的韜光養晦策略,社會主義帶來的教育優勢,加上迅速地從計劃軌道向市場軌道的轉型,讓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展順利。這些看似普通的結論,卻讓大部分國家都無法將這幾個條件湊齊,他們或者有著先天的缺陷導致領土支離破碎、紛爭不斷,或者陷入了計劃經濟的泥沼無法回頭,或者與宗主國和世界強權起了衝突,或者由於國內的民族情緒而陷入了自動收縮的閉鎖,或者由於教育的不充分,人們無法進入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軌道。正是其他國家的不幸,讓中國成了脫穎而出的選擇。

但我們也不應該過於驕傲。剛才我們提到,中國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造就了舊大陸最幸運的國家。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得天獨厚的條件帶來的一些劣勢。

最大的問題是,當本土的條件太好時,人們容易養成戀家的習慣,缺乏闖勁兒和創新性。這裡,我們可以再做一個對比,也就是用我們最具有開拓性的漢族人朝代唐朝做一個對比。

我們都知道,唐代是中華民族最對外開放的時期,唐代繼承的製度基礎來自有游牧基因的北魏和隋代,也是最願意接受中亞和海洋國家的物品和生活方式的朝代,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但是,如果我們把唐代與當時世界上另一個巨型國家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新的問題。這個巨型國家就是剛剛崛起的阿拉伯帝國。

唐代最輝煌的時期有兩個,一個是貞觀之治,另一個是所謂的開元盛世。這兩個時期唐朝都有著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也是擴張最盛的時候。到了天寶變亂之後,唐代就已經自顧不暇,連新疆都守不住了。

表10.唐朝時期的阿拉伯擴張

年代

阿拉伯

622

 

穆罕默德逃亡麥地那

627

玄奘西行

 

630

玄奘到達印度

穆罕默德征服麥加,阿拉伯帝國有了第一小步

632

 

穆罕默德死

640

玄奘會晤戒日王

征服敘利亞

645

玄奘歸國

 

646

大唐西域記完成

 

647

 

入侵北非

651

大唐西域記寫出五年後,他所描寫的地方就有了巨變

征服波斯

652

西域通印度道逐漸斷絕

進攻吐火羅斯坦(阿富汗北部)

705

 

進攻西班牙

709

 

奪取布哈拉

712

 

奪取撒馬爾罕

713

玄宗盛世開篇

接近喀什噶爾

 

但是,即便是這兩個盛世時期,依然與同時期西方的阿拉伯帝國是沒有辦法比較的。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元627年太宗時代的僧人玄奘去往印度,這時候還是沒有阿拉伯帝國的。可是,當玄奘在印度呆了十幾年,回國的時候,在西面已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帝國,它的國土從北非經過埃及、敘利亞、阿拉伯半島,一直延伸到波斯邊界。玄奘回國沒幾年,阿拉伯就連波斯也拿下了,甚至連玄奘走過的地方阿富汗也陷入了戰爭之中。這樣的擴張速度只有之前的亞歷山大和後來的蒙古人可以與之媲美。到了玄宗開元初期,就連中亞和西班牙也歸屬了阿拉伯帝國。

更說明問題的是中亞的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由於唐代佔據了現代的新疆設立了安西四鎮,直達楚河流域的碎葉,我們可以說,中亞的河中地區已經是近在咫尺,算是在家門口。但是,到達河中的不是唐朝的軍隊,反而是更加遙遠的阿拉伯人。事實上,中亞也是中國人開拓精神的試金石,不管是在秦漢時期還是在唐代,都是更加遙遠的西方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到達了中亞,而中國勢力沒有到。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帶來了幸運,也帶來了惰性。中國的文化基因中本身就帶著一定的閉關鎖國的傾向,即便是最開放的王朝,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比起來,依然帶著很強的保守性。

也正因為這樣,在我們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才需要更加警惕。因為一但我們遭到了挫折,或者在世界上受到了委屈,很可能不是以開誠佈公的態度去尋求解決方案,而是試圖縮回到自己的甲殼之中。事實上,許多傳統國家都有類似的毛病。前面我們已經提過波斯的例子,在非洲,還有一個同樣充滿了光榮的國家叫埃塞俄比亞,同樣是最典型的事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依然存在的基督教國家,可以追溯到西羅馬的末期,它還是非洲少有的沒有受到過殖民的國家,也是非洲獨立和不屈的象徵,正因為是一面旗幟,它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還是非洲聯盟的總部所在地。但由於這個國家的歷史太輝煌,導致到了近代,它不是想著通過現代化去追上世界,而總是希望退回到殼中去尋找光榮,這也讓埃塞俄比亞在近代歷史上成了最悲劇的國家之一。

表11.埃塞俄比亞近現代

1935

意大利進攻埃塞俄比亞

1941

埃塞俄比亞復國成功,成為非洲不屈的象徵

直至1974

皇帝海爾塞拉西的暴政

1974

大饑荒。革命。紅色杜爾格的暴政

1984

更大的飢荒

1987

反抗杜爾格的戰爭

1991

推翻杜爾格政權,但隨之而來的是國土分裂

 

除了國家層面之外,在企業層面上也必須防範向國內的內捲。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必須有一批在世界範圍內取得成功的企業,僅僅靠國內市場是不足以支撐起開放重任的。在現在,中國企業普遍受到打壓的時候,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人們遭受打擊之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縮回去,但如果這樣做了,就證明對方打擊的目的達到了。

我們常常說,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所以還有救贖,一個很大的方面是他們企業對外的成功,利用對外投資和外貿市場挽救了低迷的國內市場,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海外企業,並把海外賺到的錢源源不斷地補貼國內。

在我的旅行中發現,中國的崛起​​在世界上影響整體上是非常正面。以非洲為例,我不去對它們在基礎設施上的幫助,僅僅從正常貿易的角度講,也可以​​看出,在亞洲商品進入非洲之前,非洲不得不將自己的原材料以低價賣給歐洲,再用高昂的價格從歐洲進口製成品,即便是獨立後,也無力改變這種嚴重的剪刀差現象。但現在,亞洲商品所到之處,剪刀差立刻消失,導致非洲的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貿易促進世界發展的趨勢是十分明顯的,我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但另一方面的問題是,中國的小商品雖然佔據了全世界,但與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能夠排得上品牌還是少之又少。目前真正稱得上全球性的中國企業只有華為一家,我去過的幾乎所有國家,不管是處於發展之中還是戰亂之中,每一個國家都有華為的存在。華為不僅是進軍海外,還派遣了大量的人員去往海外,甚至將乾部的提升與海外經驗聯繫了起來,這使得華為在未來可以充當中國企業出海的黃埔軍校的角色。

除此之外,小米、頭條等也有全球化的衝動。在未來,只有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才能讓中國更加融入世界,從而保持發展的勢頭,達到繁榮的彼岸。

202128b05.png

(點擊上方圖片圖解6月新刊) 

202128b06.png 


本文為作家郭建龍在得到北京學習中心舉辦的電子書會員專屬線下活動所作的演講。
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和本公眾號。

 

whzh08.png

《文化縱橫》2021年征訂啟動

訂閱全年雜誌及365天電子刊組合僅需242元

原價297元,下單立減55元

202105a02.png 

也可在淘寶搜索“文化縱橫雜誌社”訂閱

如需電話訂閱,請撥打010-85597107

以上三種渠道均可開“期刊訂閱”專票/普票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訂閱新刊)

 

閱讀原文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