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帶領女兒學智慧 ☆作者:王岳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1/15

文 | 王岳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大學》《中庸》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202105h01.png

由混沌而清醒

還記得兩個女兒剛生下來時,還是一團混混沌沌的氣,不知道周圍有父母,也不知道有她自己。突然,她感到餓了,就淘淘大哭,就去找奶喝,於是才和這個世界建立起連接。漸漸地,她開始會看,會用耳朵來聽,會用手去觸摸,她於是更深入地了解了這個世界。也就在這個過程裡,她內在的生命開始甦醒了。有一天,她終於開始說「我」,讓我們知道,她的自我終於塑成了一個最初的模樣。她最開始模仿父母的聲音,到後來越發想要來表達自己,她也就越發了解了自己。

我跟大女兒說,你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她於是不斷地來跟我確認,帶著妹妹玩,算不算有智慧?她幫忙我掃地,算不算有智慧?童話故事裡面的那個王子有沒有智慧?爸爸你有沒有智慧?我跟她說,那裡面都有,你的每一次嘗試裡就有智慧,你的點滴成長裡就有智慧,你的思考本身就是智慧。

202105h02.png

《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封面圖| 百度圖庫

這段時間跟隨陳復教授學習《大學》、《中庸》。《大學》裡面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教授解釋「格物」就是給出詞彙,通過語言讓我們從混沌的宇宙中走出來,進入一種世界的存在。當詞彙累積地越來越多,並相互交織形成知識,一種更高階的意識狀態便開始出現,人終於知道了自己是誰,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自我意識。反觀我女兒的成長,她不就正是通過了語言,才慢慢地從混沌的狀態中走出來,越發了解了自己是誰,並最終建立起她的自我意識嗎?

由格致而誠正

當然,《大學》的發展脈絡並不就僅止於此,我們還要接著問說,你的自我意識是否充滿了誠意,其中沒有你的貪戀,沒有執著,從而讓你的內心完全地坦蕩光明呢?如果還沒有,那我們就要說,你給出的詞彙可能還不夠精確,你交織出來的觀念可能還存在著漏洞甚至錯誤,請再檢視你的「格物」與「致知」的環節。

如果是女兒聽到了這段話,她應該會很疑惑,爸爸你說要格物、致知,要給出詞彙,要形成觀念,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我就跟她說:「當你帶著妹妹玩的時候,你開心嗎?」她說:「開心吧,但是妹妹老是不按我的規矩來,總是把玩具搞得亂七八糟的,我也很煩。」「那你覺得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她搖搖頭說不知道。「所以你只是把妹妹帶到了這裡,你說帶她玩,其實只是要她按你的規矩來玩,你覺得妹妹會喜歡這樣嗎?」「大概不喜歡吧。」「所以,妹妹可能沒有覺得你在帶她玩吧。」

對話可以無窮無盡地展開來。到底怎樣子才是「玩」,這個定義是可以不斷深化的,而「怎樣來玩」也會因此有不一樣的理解。然而,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那都是要讓大家在相處的過程中,因為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不再產生貪戀或執著,而讓彼此徹底感到心安。這個過程就是從「格物、致知」來到了「誠意、正心」。

《大學》接下來要講的道理可能就更為深微而擴展了,女兒可能也願意來聽,但是可能就沒有辦法繼續來和我們展開對話,那麼我暫且就放下她們,讓她們繼續去磨合如何玩耍的議題,我們就繼續往前走吧。

外王其實是內在的擴張

《大學》接著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還記得剛生下大女兒時,家庭裡面爆發出了很大的矛盾,幾乎就到了要破裂的邊緣。家庭無法獲得和諧,我於是來反省自己。家庭就只是大家生活在一起,把家務盡職盡責地做好,這樣就構成了家庭嗎?顯然不是,但這正就是我最初定義的家庭。後來,我了解到,家人是要相互關心的,是要把彼此放到心裡的,是要了解對方的困難,並且願意相互幫忙的。再到後來,我領悟到,家人在一起,是要擁有希望的,你要為這個家找一條光明的路,從而讓大家跟著你充滿希望地活著。

 202105h03.png

《大學》全文圖| 360圖庫

於是,你的家人才會願意來成全你,給你騰出時間,讓你專心來完成有意義的事業,於是你才能繼續往外擴展,去結識更多有理想的人,去建立起各種團體,從而撒播你的溫情和智慧。《大學》裡面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看似是一種內心的活動,其實整個過程是朝向外的,因為你要把一個對象放在你的外面,從而可以不斷地用語言去逼近它;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起來是一個不斷在往外拓展的過程,其實當你細細去體會,當你與家人共同沐浴在溫暖的氛圍裡,其實家庭並不在你的外面;當你參加一個學習團體,大家在學問的探討中共同見證智慧時,你們早已融為了一體。

心靈深處的疑惑

行文到這裡,我們或許可以來做一個小小的總結,我們或許會問,為什麼我們出生了就一定要長大,長大了就一定要往外走呢?我不能也不想就只是保持一個渾渾噩噩的狀態,我總渴望著獲得明白,渴望著與人建立緊密的連接,這背後到底是一股怎樣的能量在推動呢?這樣的疑惑竟然和《大學》的首句不謀而合。《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要讓人活出覺醒,「親民」便是要與人建立緊密的連接,而「止於至善」正就是整個過程的起點與終點。至善便是本體,便是賦予人清明的覺知,並推動人不斷拓展懷抱,並最終達成「天人合一」的核心動能。

《大學》便是成為大人的學問,從「格物、致知」到「治國、平天下」,這整個過程便是成為大人的一套完整路徑,而這一切之所以發生,正就來自於本體的作能。對於本體,《大學》呈現出了其開展的樣貌,但是並沒有對本體本身進行具體的說明,那麼,《中庸》對於這個議題又有怎樣的說明呢?就讓我們繼續走入《中庸》吧。

《中庸》的本體觀

《中庸》第二十一章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當人願意誠意地面對自己,任何的意念由淺顯到深微,都願意做徹底無隱的檢視,他就會獲得一份清明,這份清明正就來自於他啟動了心靈內的自性。而當他帶著清明的自性檢視自己的生活,包括他與其他人之間建立的連接,他也就從中領會出了源源不絕的明白,他再把這份明白講給自己與他人聽,於是就完成了教化。誠意正就是能夠啟動這一切的關鍵鑰匙。

《中庸》接著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如果表達出至高的誠意,他就能夠窮盡心靈內的自性,而當窮盡了自性,他會發現人喜怒哀樂的情性裡同樣有自性,當窮盡了生命的情性,他更進一步發現天地萬物的屬性裡同樣有自性,當再窮盡了天地萬物的屬性,於是他就站在了整個天地萬物化育的中心,擁有了自身無可替代的重大價值。這不正就是《大學》裡面所在講的大人嗎?!

由博學來探究本體

當你想要窮究生命內的自性,而自性無形無影,不可把捉,只能通過冥契經驗來認取,那這對於剛入門的朋友來說是否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呢?所以我們可以將上一段的次序反過來操作,既然人類的情性和物質的屬性背後正就是來自於自性,那麼當我們去研究人類的情性與物質的屬性時,我們就可以了解自性到底是什麼。所以《中庸》又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通過廣博地學習,在其中嚴謹地提出問題,並針對問題謹慎地進行思考,對思考後所產生的理解再做出細緻地分辨,最後讓自己做出的行為沒有任何的漏洞與遺憾。他就既是在心靈內部嚴謹地把握住了本體,同時他也是在天地間處處體認天理。

《中庸》在第二十章裡面也講過同樣的意思,他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當人做出一個行為之前,如果有一個思考和準備的過程,那麼他做出的行為就不會產生困窘,而能夠讓事情獲得真正的效益。所以,我們可以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在對於行為產生之前的思考和準備過程,在做出細緻的釐清,而這一段就是在針對「篤行」會產生的效益,在做出詳細的說明。

未發、已發的時代對話

《中庸》首章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未發和已發如何區分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種在心靈內部運作的過程可以稱作為未發,而當人通過身體往外在做出了具體的行為時,就稱作為已發。我們也要更進一步來說,未發是指心靈內部的運作,但還不是未發之中;已發是指通過身體往外在發出了的行為,但還不是已發之和。人必須要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過程才能逐漸逼近本體,於是他才能達到未發之中,也只有當人在本體的覺知下,產生相應的行為,於是才能稱之為已發之和。

202105h04.png

《中庸》章節圖| 360圖庫

有一個更細微的點,我們或許也可以來做一些釐清。陽明先生後來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張,如果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屬於「知」,而「篤行」屬於「行」,那麼知與行都統合於本體,都是來自於本體的發作,那麼「知」為何可以被稱作為「未發」,而只把「行」單獨列為「已發」呢?陽明先生後來更是明確地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個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念頭髮動處便是行為,如果按我們之前概念的設定,念頭產生時是未發,表現出行為時是已發,那麼,在這裡未發即就是已發了。設定兩個概念,本來是要區隔出不同的範疇,結果現在這兩個範疇完全重疊在了一起,那麼設定這樣的兩個概念還有怎樣的意義呢?或者說還合理嗎?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另外我們也要說,正就是古人提供出了各種概念,於是讓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展開思考,思考的結果往往不是要否定古人,而是要在古人的觀點上繼續深化,讓原本的概念釐清得更細緻,讓其內涵變得更為飽滿,更有層次性。我們保持著對古人的敬意,並認真地對待學問,這便既是在「尚友古人」,同時也是在完成學問的生生不息!

帶領女兒學智慧

大女兒牽著妹妹的手走了過來,顯然她們剛才玩得還挺開心。女兒看到我手邊的書,條件反射一樣的問:「這本書裡面有智慧嗎?」我說:「有的。陳復伯伯以前告訴爸爸,他很多的智慧都是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書裡面轉化出來的,你不覺得陳復伯伯很有智慧嗎?爸爸現在讀這幾本書,也很有啟發,心中感到很快樂,所以爸爸也覺得獲得了智慧。你覺得你可以怎樣來獲得智慧呢?」「我又看不懂,應該沒有辦法吧?」「你雖然不認識字,也沒有辦法思考得很深,但是你可以先跟著爸爸一起念,你念的多了,就會記住它,把它們積攢在你的生命裡,它們就會不斷地提供給你智慧了!你想來一起參加嗎?」「我想一想吧。 」「好吧。。。」

編輯:曲龍龍 | 審核:張辰

 相關精選 

 

202052i01.png

作者 | 王岳

王岳,湖南長沙人,畢業於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從事醫療工作十餘年,智慧諮詢師,心學復興公眾號專欄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