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孟子》人性本善的盡心之道 ☆作者:周學儒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1/13

文 | 周學儒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孟子》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202106b01.png

孟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以貫之的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發展出「義」的核心觀念。從孔子「殺身成仁」到孟子「舍生取義」,裡面貫穿了他們共有的內在核心價值,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給予了更深入的詮釋與發展,開始探討內在的心性修養議題。孟子曾經擔任齊宣王的國家顧問,但是齊宣王沒有採納孟子的建言與構想。之後他去往梁國,梁惠王雖然很敬重與畏懼孟子,但受限於時空背景和個人格局,也無法採納孟子施仁政、行王道、善待百姓的政治理想。

202106b02.png

孟子圖

在那個混亂,各國相互征伐導致民不聊生的時代,常有人批評孟子「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認為孟子的學說迂腐而不現實,無法快速讓國家強盛。孟子希望從根本性的層面讓一個國家打好基礎,使得天下的人民都嚮往成為這個國家的國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個國家怎麼能不強盛?怎麼能不平定天下呢?可當時各國國君都希望能立刻變法成為強國,增加軍事力量進而征服其他國家。秦國啟用商鞅,齊國任用孫臏,都是讓自己國家快速強大,成為天下霸主的途徑,而縱橫家也遊走於各國,透過外交軍事上的合縱連橫來彼此對抗。在這種現實性極高的時空背景下,孟子的觀點被認為不現實,也是不難理解的事情。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期望國富兵強征伐他國,以至於戰爭迭起,導致民不聊生,動輒殺人盈野,長平之戰秦國便一次坑殺趙國數十萬降卒。有研究發現,秦國修築長城旁邊掩埋的屍骨就達幾十萬俱,這些人多是打敗仗被抓的俘虜,修築長城死掉後就掩埋在長城邊上,被當做隨時可被消耗的工具,其生命毫無尊嚴與意義可言。而孟子的觀點,在那個時代強調人生命的價值與可貴,肯定人民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能因為少數國君個人的慾望而被無意義的消耗與犧牲。即便當時合縱連橫的謀略大為盛行,但孟子依然能堅定的說「仁者無敵」。由於當時沒有一位國君能踐行仁義之道,使得孟子的學說也無法大行於世。但縱觀歷史,即便強大到攻滅六國統一天下的秦國,也不過十四年後就滅亡。採取殘酷統治的朝代,其壽命也都很短。歷史上被人所深刻記憶的朝代,都是在行孔孟的仁義之道,重視人民,使得其經濟、文化、藝術、科技乃至思想,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先秦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等大多數已消亡,而儒家、道家能傳於後世,不難看出背後的深層原因。

孟子在談的「人性本善」,傅佩榮先生將其解釋為「人性向善」,還是在一個相對善惡的層面來理解孟子,並未進入孔孟「仁、義」觀念在談的內在核心實存,這裡面形成的「善」則是超越了二元對立的相對善,和大學在講的「止於至善」遙相呼應,這裡面有著從孔子到曾子,從曾子到子思,從子思再到孟子的學統傳承。可見孟子談「人性本善」,背後已有某種本體論的深層意義,進而從本體論發展出工夫論的內容,這些都在《孟子•盡心篇》有相關的論述。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在這裡談了心、性、天之間的關係,使得人要由內在的心靈去張開與天的連結,而且清楚的說明了修身為立命之本。如果行善避惡的要求來自於社會規範,而社會規範又隨著時空背景、文化、地域的不同而產生相對性。對於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遵守的戒律教條不盡相同,也會產生這種相對性。但只要是人就有良心,如果能教化人民使得每一個人都遵從內在的本心本性去行事,這不就是建立社會規範最根本的方式嗎?孟子就是要讓人了解,人的價值與意義就是由內向外而生髮的。所以人要向內修身,即養氣,培養自己內在的浩然之氣,這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能量。有了充足的內在精神能量,人活著才能了解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即天命,進而通過實踐天命的過程發揮出個人的特質與潛能。

 202106b03.png

孟子見梁惠王圖

在人性層面,孟子抱持「四端」的觀點,四端代表四個面向的起點,進而擴充就成為仁、義、禮、智。在政治層面孟子提倡民貴君輕,重視人民,並形成了義利之辨的探討,在道義中如何含有利益,如何讓道義與利益不再是對立關係,而是讓道義呈現利己與利他的共存。形成道義之利於利益之利的差別小,道義之利對個人與國家影響深遠,而利益之利則具有短期性利益,可是長期而言則具有傷害。儒家常站在中道的角度思考問題,而非單一的利益最大化,人對於內在主體性的把握,通過思辨與行動,進而形成孟子的「道義」,這是中華文化中對整體性的關注,是一種「關係主義」的形式狀態。

孟子的偉大之處,在於肯定了人的內在有個超越了相對善惡的絕對善。孟子的學統,一直傳承至王陽明,才會有四句教中:「無善無噁心之體」的觀念,即心體是超越世間相對性善惡的絕對至善,即無善無惡。另一方面,孟子相信並肯定天命的存在,認為人可以理解和承接自己的天命,只在於是否要誠意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省察。天命是天賦予人,作為人活在世間一生的終極使命。人生所要做的一切絕不只是為了個人外在的成就,而在於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身心修養來承接與實踐自己的天命,完成這一世人生的終極性意義。 

編輯:朱浩 | 審核:邵明 |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文獻 

  • [1]傅佩榮(2007)。《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2]黎明文化編(2001)。《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202022b.png

作者 | 周學儒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悲傷輔導師,知行書院客座講師。接受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課程專案2年培訓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心學智慧諮詢師」課程培訓。長期關注與推動中國文化與心理諮詢本土化的議題。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