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對媽媽最好的答謝 ☆作者:鄧霞霞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3/5

文 | 鄧霞霞(心學教授師培訓課學員)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老子》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媽媽兩次住院期間,筆者正好在上《老子》這門課,年邁的父親負責陪侍,筆者只是每晚下班後到醫院探望,處理一些瑣碎事宜。坦白講,在醫院除了顧忌病菌,筆者倒是挺願意逗留。在這個環境裡,「人爵」沒有了意義,「天爵」似乎也無法觸及,有的只是病友對過往的總結回顧,相互間傾吐著連對親人都不方便言說的心得。筆者也邊聽邊聊,回家後卸掉嘈雜,細聽《道德經》的經典語錄,生活點滴都得以印證。

媽媽性格果敢堅毅,因年輕時的努力為老年掙得衣食無憂的生活,教學生涯成績也卓著,鄉里都知道她是一位好老師,對人對事有著相對客觀清晰的判斷,那個年代由於政策不允許本村老師在本村任教,爸爸外出,媽媽一人帶著我們兄妹二人,家裡還有幾畝田,媽媽每天像陀螺一樣在學校、田地、家三點奔波,「快」成為媽媽生存的法寶。地裡的重活爸爸不在,別人幫我們一點,媽媽就需從頭到尾幫別人做輕活,筆者卻很少聽到媽媽抱怨。筆者鋪陳這麼多只是想說明媽媽是一個聰明剛強的人,也拿過往的歲月詮釋了「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媽媽的聰明通過長期實踐被自己和身邊人發現並證實,理所當然地用來判斷和指導下一步的實踐和實用,現在回頭看,媽媽作為家長的觸角伸及到他人的邊界,只側重了實務層面的有效正誤,忽視了心靈層面的挖掘和扶持,不知不覺落入「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的誤區。尤其是筆者的兄長,一方面繼承了媽媽的高智商和對事物的前瞻性;另一方面由於幼年缺乏情感支持和肯定,性情上呈現出暴躁易激惹。這樣的性情給兄長和媽媽及他們彼此的關係都帶來極大的困擾。記得幼年時媽媽老說:「誰家天天在外誇耀自己的孩子多好多好,我就不會。」這個「不會」有一些是以媽媽的標準「不認為」,更大程度是媽媽即使認為也「真不會」,這與她的年代被灌輸的「溫良恭儉讓」的理念不符,誇讚孩子就像誇讚自己,這對於她來說是怎麼也不好張開口的。《大學》有語:「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媽媽卻常知其子之惡,貶斥的話倒是輕鬆張口就來,常以「北方之強」不斷在鞭策。 

202110g01.png

母女漫畫 圖丨來源於網絡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家長的一貫正確在兄長心裡埋下了不自信的種子,更缺乏被肯定而滋養出的寬柔。「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筆者也沒辦法讓媽媽知曉外顯的聰明給自己與家人帶來了困擾,雖也屢屢在她開口對兄長下判斷時喊停,但筆者醒悟的也遲,沒能陪媽媽一起體會「寬柔以教」的「南方之強」,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角度來講,媽媽究竟夠不夠明呢?吃完73歲的媽媽早起親手準備的早餐,認真回憶敲下批判媽媽的文字,思忖這情形頗有點老子精神。

媽媽成也快,敗也快,對高效率的追求加劇了媽媽的急燥。筆者成年後意識到這點後常勸媽媽「慢慢來,再慢一點。」媽媽有次很沮喪地說:「以前一直認為快是優點,怎麼老了老了就成了缺點了呢?」這可能是媽媽對長期篤行信念的一次動搖。「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對於已經走過73年曆程的媽媽來講,動作一下慢下來是極不容易的,即使是住院期間,醫生一再交待不能多勞累,她仍然雷厲風行,可能身體已形成記憶,一動作就成了慣性。看來「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傳習錄·卷上·門人陸澄錄》)實踐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也能體諒媽媽心不寧靜的根源,家人及生活沒能讓媽媽喜悅滿足。筆者至今記得媽媽四十多歲時隨手寫在本子上的一句話:「人常說知足者常樂,我知足,但是我不樂。」媽媽的知足體現在輕物質,不知足的卻是對生命意義的不懈拷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她常不止一次問筆者:「你說這一天吃吃喝喝活的有啥意思?」當時自己回答不上來,還把這當作一種不熱愛生活的消極觀排斥,心裡暗念:「我以後一定不對我的孩子講這種話,不把這種情緒向下一代漫延。」但筆者沒意識到這是媽媽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只是她的丈夫、女兒、鄰居把這當作老百姓的笑談沒拾起來認真思量,沒意識沒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但也許正是這個問題的無解,讓媽媽對鄉鄰樂此不疲的生活匆匆打發,身邊沒有合適的機緣幫助媽媽細細探究,長期缺乏沉靜篤定的心來化解內心潛藏的疑慮。「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思慮的無解、情緒的焦燥讓媽媽中年就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卻只能靠自己的琢磨來化解。甚至,媽媽意識裡都不想化解,任由歲月把她打磨。

這個坎沒打通,媽媽也沒有機會去體會「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媽媽有個妹妹沒有媽媽讀書多,卻傳承了中國婦女的柔順美德,言語不多,農活、家務、做菜、待人接物樣樣了得。「窪則盈。」(《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姨媽在窪出來的時間和精力裡全填充了溫良恭順之德,家庭在她的熏陶下處處如春風拂面。每每看到姨媽笑意盈盈端坐一隅,靜靜地聽大家高談闊論,偶被詢問到才慢慢細數過往時,筆者總是心生美好恬靜之感,這是任何知識取代不了的淡然。「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姨媽可能從來沒考慮過怎麼樣比別人優秀,或者優秀在她這兒不是一件必須的事情,只是守著自己的分際,簡簡單單重複著日常勞作,也一樣把日子過成了風和日麗,甚至其家庭凝聚力令人艷羨,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有些「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的意味。筆者看著這殊途同歸的姐妹倆不禁恍惚,人的一生究竟應該怎樣度過?看似平凡的生活卻此中自有真意。

202110g02.png 

老子 圖丨來源於網絡

媽媽考取正式教職後,家裡沒有了田地,也就沒有了各種時令果蔬。記得媽媽不止一次樂呵呵和筆者講:「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什麼沒什麼,沒什麼有什麼。」這句看似拗口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老子的「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鄉鄰樸實,知道筆者家沒有時令果蔬,一到季節就給筆者家來送,東家一筐西家一筐,最缺的反而成了最豐收的。知道父母每月有進帳,親戚鄉鄰這家張個口那家張個口,父母常是月光族,到頭來發現自己沒有別家辦的事情多。這些令人啞然失笑的現象讓媽媽總結出多多少少轉變流動的心得。

這兩年風靡的抖音在農村也遍地開花,讓原本就很輕閑的農村生活又增添了很多的樂趣,回家時媽媽常讓筆者看熟識的鄉里阿姨們排的節目,可媽媽卻從不嘗試,似乎打心眼裡排斥那些刻意的裝扮和編排。媽媽的矜持在別人看來是固執,別人的狂歡在媽媽看來是瘋顛。當學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道德經》第二十章)這一段時,筆者想起靈魂深處常寂寞的媽媽,那些花枝招展的抖音不能讓她快樂,排遣不了她的悵然,慢慢形成「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第二十章)的局面,她的娛樂就是手機上的猜字迷、小說等。有次筆者又試圖勸媽媽和大家一起拍抖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旁邊一位阿姨快人快語:「你媽人家要看書呢!」此語一落,筆者心裡竟然泛起了一點不好意思,似乎莫名地替媽媽沒有選擇和大家一樣的生活方式而羞愧,這一切的根源都只因為媽媽比別人多讀了些書,由此派生出的對生活意義的拷問,可是生活意義到底有那麼重要嗎?

柏拉圖曾以寓言的方式描寫蘇格拉底的處境,他把人類社會比擬成居住在地窖的洞穴,蘇格拉底認為裡面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而裡面的人卻認為自己生活在現實世界裡。求道者與世俗之間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媽媽沒有明確要成為求道者的意識,但她獨自探尋生命意義時鴻溝卻已現。雖「絕學無憂」,但既然已學就像蘇格拉底看到過洞外的世界,或是洞內有人已經對當下產生懷疑,再回洞內如常生活則更需要超撥的智慧,唯有一條路:通過更徹底的探究幫自己跳出「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的境地。可惜筆者人到中年才能體會到媽媽的寂寞來自何處,沒能幫助到媽媽。在漫長的歲月裡媽媽一個人在摸索,農村的環境也不知是否給媽媽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在鄰里阿姨們樂呵呵的舞動中,媽媽也許對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產生懷疑,「萬物並作,吾以觀复。」(《道德經》第十六章)每個人都在各人的現實條件下順應著情勢做著最合適的選擇,「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經》第十六章)拍抖音的阿姨們也許是更啟明的人呢。

所幸媽媽始終是智慧的媽媽,靠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環境裡常有爽朗的笑聲和通達干練的處事,即使媽媽因為自己的局限而有沒有克服的部分,筆者將來也會繼承和修正。此篇談及繼承媽媽的智慧少一些,著重拿筆者想修正的部分來談,也作為對媽媽性情智慧的補強,這是對媽媽最好的答謝,也作為讀《老子》的心得。  

編輯:劉倩 | 審核:王學安、鄒祥

參考文獻: 

  • [1].傅佩榮著(2012)。《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北京:東方出版社。

 近期精選 

 

 202102a01.png

作者 | 鄧霞霞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心學教授師培訓課學員。

 

 

閱讀原文


  202110f08.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