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周學儒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大學》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古之周代有大學,自然也有相對的小學。古人的小孩到八歲,自王公以至於庶人子弟,皆入小學,在其中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方法,同時還要學習禮樂、射禦、書數等技能與知識。及至十五歲,貴族子弟與平民優秀子弟,可以進入大學來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而《大學》這本書傳至後世,已經沒有了周代的大學,朱子在《大學章句》中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之學」,更具體來說是指展開身心修養的人,大學要學習的核心內容指向了修身,所以《大學》才會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王陽明在《大學問》中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也在詮釋所謂大人,是人通過身心修養而回歸本體為一,其所發散出的生命狀態是一種自性意識。王陽明繼續說:「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所謂小人,即是生命的關注焦點在人我的分別上,發散出的生命狀態是一種自我意識。《大學》這本書作為人學習身心修養入門的綱領性文章,被朱子排在《四書》之首。
曾子圖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則是在開篇談出了最核心的觀念,「明德」、「至善」有本體論層面的意義,而「親民」、「止」則有工夫論層面的意義。「止、定、靜、安、慮、得」同樣具有工夫論的意義,這六字真言可作為靜坐冥想的方法來展開工夫修養。當人向內觀看懂得使奔流的意念停止下來;這停止本身就會讓意念錨定在一個中心點上;因此而獲得身心深深的寧靜狀態;在這種寧靜裡,人體驗到心體收攝與外放的平安的頻率;進而在這種與心體合一的頻率裡,產生某種既有思慮,又無思慮的狀態;最後獲得來自心體的能量,帶著全新的生命感與存在感回到現實中來,呈現出某種收攝有實在,外放有寧靜的生命狀態。而《大學》在談的「本」,有二層含義:一是指以修身為根本的事情;二是指心體(自性)作為本體。修身之所以是根本,來自人內在有一個終極實在的核心機制「心體」,修身則是人朝向著心體合一的方法與路徑。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在講人的身心修養,由內聖發展出外王的次第與階段。「格物」作為《大學》八條目的起點,來自人從最本源的地帶給予事物定位,是在意識萌發之前的地帶;「致知」來自於事物因人展開的格物而被定位,產生的相關知識與認知,知識與認知的交織形成了意識的海洋;「誠意」則是說,人先有知識接著才會誠意,生命因致知而形成意念純粹性,讓意念不再紛雜混沌而有了定位點;「正心」是人因誠意使得觀念被釐清,心中的問題被化解,從而回溯到心體的本源狀態;「修身」即身心修養,修身是連接內聖外王,承上啟下的關鍵主軸,有其內在性,同時也有其外在性,從內在修養的角度而言,「修身」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聖修養工夫;從外在的功業角度而言,「修身」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層次意義展開;「齊家」則是身心修養者安頓家人、展開對話、分享觀點的過程,討論對事情的看法容許觀點的差異,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視域融合」,從與家人觀點交融後形成對事情真相的認知。「治國、平天下」在今天而言,不只是政治意義上的治理國家、安定天下,更是將修身的能量從家庭中向社會層面擴展,以王道思想為指導,形成可以在某個領域來安頓人們的身心的志業。
王陽明講學圖
有別於王陽明「致良知」的觀點,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全部打成一件事的詮釋。陳復教授對於《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再詮釋,給予了「認識論」層面的意義,在《大學》八條目中展開了中國思想的認識論。不同於西方的認識論無關乎生命,《大學》的知識論,以這種角度來定位認知,以階段性的主客分立來完成對主客合一的認識,這是有別於西方主客二元對立,特別的中國思想的知識論策略。從以上角度而言,《大學》這本書的經一章已經完整的談到了本體論、知識論、工夫論的內容。本體論有「明德、至善」;知識論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工夫論有「止、定、靜、安、慮、得」;而八條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可特別作為外在實踐而展開的工夫論。「格、致、誠、正」的內聖工夫(觀念),以階段性主客分離的知識論策略指向外在化(外王);「修、齊、治、平」的外王實踐,以工夫論的方式指向內在化(內聖)。意即內聖透過知識論而外王,外王透過工夫論而內聖。以階段性的主客分立來完成主客合一的《大學》認識論。
《大學》的「格、致、誠、正」作為知識論的展開,形成客觀性的工具,來說明中國人從宇宙到人生的先驗結構。陳復教授對於《大學》知識論的觀點,著重於階段性主客分立的客觀性,作為客觀知識論的工具。西方哲學中知識論的形成,是基於其本體論的預設,接著才有對於要認識的本體所抱持的信念而形成其知識論,使得知識論本身無法離開其相應的本體論而獨立作為工具性意義存在。而陳復教授所談的《大學》知識論,關注的是從意識生成前事物的定位(格物),一直到內在觀念被釐清(正心)。這種《大學》知識論,並非由他所提倡的本體論「心體實在論」觀點而發展形成,二者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緊密。個體或可以抱持不同的本體論思想,再以客觀性的工具《大學》知識論來認識其所抱持的本體,「心體實在論」與「《大學》知識論」要怎麼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繫,《大學》知識論是否要完全作為客觀性的認識論工具而存在,值得持續展開思考。
編輯:朱浩 | 審核:邵明 |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 [1]傅佩榮(2013)。《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北京:東方出版社。
- [2]朱熹(2011)。《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 [3]黎明文化編(2001)。《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 [4]陳復、黃光國主編(2019)。《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
作者 | 周學儒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悲傷輔導師,知行書院客座講師。接受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課程專案2年培訓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心學智慧諮詢師」課程培訓。長期關注與推動中國文化與心理諮詢本土化的議題。 |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