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生命的歸宿與文化的再生:讀陳復教授《轉道成知》新書有感 ☆作者:邵明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4/7

文| 邵明(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 

東華大學陳復教授所著的《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於西元2021年1月出版,當敝人接觸到這本書的剎那,焦渴的心情剎那間獲得緩解,並深感這本書的「分量」,當然,這不是指書籍本身,而是書中承載的能量。敝人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在探討中華文化該如何擺脫西洋學術思想的框架,恢復其本來內聖外王的能量,這個過程裡不是一味復古,而是吸納西洋文化的精髓科學哲學,形成不離傳統,卻以超越傳統的方式來回歸傳統的思想進路,建構出中華本土社會科學的基本範式,繼而輻射到各個學術領域裡進行理論的建構與面向社會的實踐。這意味著百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裡逐步取得獨立後,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裡取得徹底的獨立。敝人的感受來自於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真實性。

這些天,敝人閱讀完畢本書開頭的三篇序言,分別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黃光國、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林安梧,以及作者本人陳復教授所作。在序言中,黃教授強調他一向主張:「對一個學者最大的尊敬,就是對他的研究成果做最嚴厲的批判。」而這本書的精華,就源自陳教授與黃教授真實無隱的論辯,使他們的觀點可以「視域共融」,意即甲的觀點和乙的觀念看似對立,卻在經過探討後,彼此形成新的觀點,在各自的脈絡中繼續發展下去。就如黃教授在序言中坦誠地說,他的觀點雖然與陳教授不同,卻如同牟宗三先生(1909-1995)對於程朱理學的判定,他的「傳承儒家的科學進路」也是這個時代裡儒家思想的「別子為宗」。黃教授認為,他的思想只有與陳教授的心學思想「兩輪並轉,雙翼齊飛」,才能使儒家真正有所傳承。 

202118b01.png

黃光國教授 | 圖片來自百度

當敝人還是一個青少年時,就一直有一個疑惑:如果學習的目的只是為考試拿學歷,而一旦通過考試或拿到學歷,就立刻丟掉課本。這樣的學習究竟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呢?這也難怪整個社會都瀰漫著知識無用論和對待知識的急功近利。人文與社科領域長期一面倒朝向西洋的結果,造成學術與華人真實的生命世界割裂開來,這種「文化自我殖民」現象,當止於陳教授與黃教授樹立的論學典範。新冠疫情爆發後,西洋國家加緊在世界上孤立中國,這一方面源自西洋慣有的霸權主義,另一方面,中國或許也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幫忙世界更好的理解中國,這首先需要華人能理解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興盛,不能只停留在政治口號上,而是需要學者們務實地開展中西會通的知識建構工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向這個世界發出清晰的聲音,我們不僅需要懂得「傳統術語」,還要改造傳統術語,講出能讓世界,尤其是西洋人能聽得懂的「現代術語」 ,卸下他們無謂的「恐中症」。

林安梧教授開篇即提出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議題:「……台灣現在講的本土,常常錯認了,常常倒過來『以土為本』。其實,『本土』是『由本而土』,並不是『以土為本』。」林教授這裡講的「本」是指文化傳統,「土」是指生活世界,「由此文化傳統而落實於生活世界,如此方為本土。」林教授說的沒錯,如果反過來,我們的視野只局限在一個狹隘的政治或地理範疇,甚至將此視作自己的生命所歸,這未免太過捨本逐末了。林教授解釋造成台灣目前這種局面的源頭,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後,華人為救亡圖存,思想界充斥著徹底反傳統的氛圍,儘管也有諸如港台新儒家的學者,不忘傳統,堅持「中體西用」的思想進路,但迫於整個文化氛圍幾乎一面倒的朝向西洋,台灣學術與教育的核心地帶,最終被自由主義者所把持。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出自《三國演義》用來形容政治風雲變幻的話語,同樣適用於學術,林教授說:「我們發現,這七十多年來,在台灣緩步艱行,行出了一條極有趣而曲折的路子來。它既不是徹底的反傳統主義,也不是頑固的傳統主義,而是在和弦雙奏下,譜出了新的學術曲調,一種強調回歸本土,卻又是現代的學術方法,又邁向國際的本土人文社會科學,已然是大家正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

 202118b02.png

林安梧教授 | 圖片來自百度

在林教授看來,從華人本土心理學的開山鼻祖楊國樞教授(1932-2018),一直到黃光國教授,他們本應是從反傳統主義遞衍下來的自由派、現代派,但他們與時俱進,已不再一味反傳統,且發現要批判傳統,就要深入理解傳統。而傳統主義者同樣覺得應柔化自己的立場,尋求跨界溝通。通過林教授的敘述,敝人對五四以來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瞭解,從而更能理解這本書在這個脈絡裡的重要意義:我們每個活在這個時代的華人,擁有這個時代特有的身心狀態,絕非偶然,而是整個歷史文化一步步開展到今天的結果。中國的歷史文化就如同一條大河,雖然可能流動的過程裡會受到些許阻滯,但因為與人不會有絕對的割裂(只是現代人因為自我意識濃厚,使得自己自限於歷史文化之外,卻因為跟文化母體的這種強行分離,而產生各種身心問題),於是只有奔騰不息的向前開展。這與西洋那種革命式的、後來者不斷推翻前者的歷史,以及印度那種完全不在意時間的文化截然不同。中華文化綿延至我們這個時空,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如何通過「轉道成知」,意即將傳統脈絡裡出自身心體驗的智慧,轉化成現代性的系統知識,被現代人所接受。這猶如孔子刪述《六經》、朱熹釐訂《四書》,有著里程碑般的意義。

林教授總結了陳教授對黃教授思想批判的重點在於,陳教授認為黃教授對「自我」的詮釋只有社會性意義,例如華人很在意人情與面子,形成基於自我利益的社會交往模式,卻沒有意識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於「心性本體論」與「工夫論」。對此,林教授說:「在生死海中的自我與真常本心的自性是會不一樣的。儒家強調的人格自我的完善歷程,這是修養心理學所必須正視的。這當然就得涉及於心性論、道體論的本源問題。」在陳教授看來,「心性本體」是中華文化里聖聖相傳的「真骨血」,只有把握這個根本,纔有整合西洋文化的能量。

 202118b03.png

陳復教授 | 圖片來自陳復教授臉書

在作者陳復教授的自序中,我們可瞭解到陳教授的學術生涯,歷經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已沒有了前輩學人思想上的對立性,卻因大悟心體,而能與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幾位靈性大師,如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克里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阿南達慕提(Anandamurti,1921- 1990)的觀點開展對話,反而能在這些當前學術範式之外的思想中更加有力的印證出心體的實存。同時,陳教授也意識到,他只有先「將生命的體證放在心中,轉而學習用社會科學的語言來寫論文」才能將對心體的體證經驗,轉化成符合當前學術規範的語言,繼而使得「心體」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公共語言。想到這裡,敝人不禁莞爾,未來的華人見面大概不會再說:「你吃了嗎?」而是會說:「你悟了嗎?」於是對方很謙虛的回答:「尚未、尚未……」

沒錯,「中國」目前還只是一個「尚未」的概念,意即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成為世界第一,已不是一個遙遠的夢,可是文化的複興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大工程。縱觀人類歷史,無論多麼強大的帝國,最終還是會灰飛煙滅。政權滅亡,文化不一定會滅亡,但文化如果滅亡,政權即便存在,卻早已物是人非,就像現在的埃及人,或許在人種上還有古埃及人的些許基因,但文化上早已不是古埃及文化,而是伊斯蘭文化。古埃及文化的精神內涵已沒有任何一個族群在傳承,而只是靜靜的躺在博物館中供人觀摩、研究。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類與動物最主要的區別,並不在心智的發達與否(否則人工智能即可被視為超越人類的物種),而是因為人類是這個星球上唯一可以探問生命意義的物種,而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從文化中去找尋,又要從哪裡去找尋呢?因為文化的內核,就是歷代聖賢豪傑不斷思考生命意義的議題,所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而你的自我,是由你當下所生活的人類社會形塑出來的(否則即如同狼孩般,雖生為人形,卻無人類的自我意識),可是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就很難擁有超越當下時空的眼光,從而能對身處的社會展開真正有建設性意義的批判和反思。所謂的「憤青」、「鍵盤俠」,就處在這種生命狀態裡,他們不是沒有良知,只是他們無法有更超越的眼光來解決他們的現實處境,於是只好不斷靠發洩情緒來舒緩精神。

202118b04.png

鴉片戰爭| 圖片來自百度

陳教授指出,自鴉片戰爭起,這一百六十多年來,華人社會雖受到西洋文化的深度影響,但學術界卻「始終學不會西洋哲學的抽象概念思維,架構出精密的微觀世界( micro world)」,使得華人學者「在各個領域的學術討論都只能寫些『見樹不見林』的瑣碎議題,而無法產生第一流的學術成果……問題的癥結,正在於我們沒有科學哲學的知識背景,使得我們終究只是活在不同維度的『生命世界』(life world)中。」如果說林教授對「本土」的詮釋,讓我們意識到傳統文化對於一個人的生命的根基性,那麼陳教授對「本土」的詮釋,則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個信息社會裡,傳統文化會翻轉出的嶄新面貌,他提醒我們注意:「我們眼中的『本土』不再只是腳踏的泥土,更包括眼前的熒幕,華人如何只能安於單純的生命世界中,對於抽象的概念思維置若罔聞?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特徵,從而產生各種文明成果,絕對是人類的瑰寶與資產,但談到回歸這種精神,如果沒有架構出更能說服知識人的脈絡與思路,則最終將無人能繼承與闡發中華文化的資產,從而活出精神的富裕康泰。」

當今人類社會已經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取得飛速的進展,在敝人目前所生活的四線城市,都已在某些飯店裡見到人工智能服務員,相信在未來三十年內,人工智能會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在這種趨勢下,華人應超越傳統來繼承傳統,意即華人的精神意識不應還停留在農業社會,僅重視可立刻應用的學問,無論這個應用指向實務層面,還是修身養性的層面,還應重視那些看起來「無用」的,純粹抽象思辨的學問,因為西洋人的科技可以飛速發展,就來自西洋文化相信有一個現實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真實存在。華人如果無法在文化層面深入瞭解西洋文化的這個特徵,不僅科技層面的創造力很難在核心領域裡超越西洋,也無法真正整合西洋文化,從而有發自心底的文化自信。當我們面對概念清晰、條理分明、邏輯縝密的西洋學問,也就只能大言不慚的用「道在言外」、「此處無聲勝有聲」來聊以自慰。如此,中國與西洋,就始終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甚至互相戒備和敵視。

 202118b05.png

《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 | 圖片來自百度

這條鴻溝難以跨越的關鍵點,就是陳教授提出的「黃光國難題」。在《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一書中的第一章,陳教授指出其主題為:「儘管中國曾經創造豐富的思想,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中國的思想如果要再創輝煌的新一章,重新成為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引擎,就需要通過對科學哲學的認識和釐清,創造性開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詮釋工作。」該主題面臨方法論(methodology)層面的巨大難題:「如何將中華文化本質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傾注『天人對立』的階段性思辨過程,從『生命世界』中開闢出具有科學哲學意義的『微觀世界』。」要破解「黃光國難題」,陳教授認為首先就要論證出心體的實在性,其具體策略為結合西洋科學哲學裡的「建構實在論」(constructive realism)與「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 (其理論核心為「先驗實在論」(transcendental realism)),從「體證的角度」(涵養的事實)與「論證的角度」(文本的事實),具體提出「精神實在論」(spirical realism)與「歷史實在論」(historical realism)來構築出「心體實在論」(nouslogical realism)。這是「轉道成知論」最核心的內容,陳教授認為其能有效打破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二元對立的界限。

當敝人十年前通過堅持閱讀陳教授通過體證心體而書寫的《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以前叫《陽明心學涵養實記》)擺脫自囚的生活,使得生命不斷得以蛻變與成長時,陳教授已悄然開始大舉進軍科學哲學領域,與黃教授展開如同馬拉松般的辯論,而當敝人今天已初具面向社會傳播心學觀念的能量時,陳教授已「取經歸來」,終於「修成正果」,使得心學的觀念能量驟然增長。本書的作者雖然是陳復教授,但其實敝人透過本書,看到了無數先賢的在天之靈,他們有限的肉身已滅,其思想的精華卻融入到華人共有的文化中,成為後繼者能繼續向下開拓的厚實資源。生命苦短,敝人卻有幸藉由這本書,見證了中華文化真正意義上的複興(儘管尚未在現像上明顯呈現出來),這使敝人明白,真正的幸福無關於任何外在的物質生活,而是確認出自己的生命方向與文化演進方向的一致性,這使得個體生命因融入到更偉大的創造性事件中,而有著充分的意義感。

 202118b06.png

榮格| 圖片來自百度

敝人在此向包括兩岸在內的全體華人呼籲,我們不應再活在自鴉片戰爭以來這一百六十多年的集體創傷中,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做無謂的爭論,這種類型的爭論,在華人更長的歷史文化里都是不存在的,卻不影響華人這幾千年來一直頑強生存至今的事實,而且這個事實非常的顯而易見:一個族群如果真沒有創造力,沒有自由,只是靠做奴隸和不斷生育,真的可以存活這麼久?我們不能只是出於對一些描繪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電視劇的印象,或聽了某些五四時期急於救國、慷慨激昂的思想家的偏見,就立刻對於一個累積了數千年的文化下了判決書。而且,文化並不是穿不穿漢服、過不過春節那麼簡單,也不需要跟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掛鉤,文化的議題,需要深入至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所講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的範疇中去理解,才能明白其實在性。

華人一切苦難的根源,就在於隨著明朝滅亡,華人最後一股具有原創性的思想——陽明心學,也跟著塵封起來。這本《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裡所承接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清朝建立後因文字獄,學者的思想被箝制後所形成的沒落僵化的中華文化,而是再啟心學的創造性能量,使得中華文化的真實面貌得以重見天日!如果我們能夠承認身而為人,不只是為滿足感官慾望,還有著精神需求;如果我們能夠承認,這個精神需求裡,不應只有琴棋書畫、鳥語花香,似乎應該還要有個更根本的地基,人紮根於此,從而能俯仰無愧度過此生,而這部具有前瞻性的著作即將呈現給您的,就是這個地基(心體)的現代化樣貌。

 202118b07.png

著名書法家廖慶華教授為陳復教授新書《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破》題字 

編輯:邵明|審核:王學安、劉莞

line.png

202040k01.png

作者 | 邵明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兼執行秘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line.png 202118b08.png

歡迎點擊閱讀:

  1. 轉道成知論:開啟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里程碑(自序)⊙陳復
  2. 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後記)⊙陳復
  3. 【視頻回放】《轉道成知》新書線上簽售會|演講者:陳復教授

 

202118b09.png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寻

中国军舰博物馆

fffg.png

联合国会歌

追踪我们

投票专区

新大学政论网站郑重呼吁海内外华人:共同敦请习近平主席能于一年内亲自访问宝岛台湾,向台湾朝野解诠释「何以海峡两岸未来选择统一」方为上策。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新大学脸书粉丝页

QR code:

web.png

官方网站

line.png

LINE官方帐号

fb.png

脸书粉丝页

赶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歡迎投稿 歡迎轉載 請洽
Email:theintellectualnet@gmail.com
電話:886-2-3322-6001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