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個人圖書館。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有誰知道,70年前上海灘的“留洋潮”有多少精彩“花頭”嗎?看看當下滿大街的留學中介廣告,幾乎用著一樣的忽悠詞彙,留學培訓班更是掛著各種“名師外教”的高大上頭銜,可是,若是與三十年代兩個青幫“少爺”的留學預備班相比,如今所有的“天價貴族班”、“速成精英班“都統統是老土了。
7月的上海炎熱非常,劉念智這天早上去見杜月笙的兩個少爺,特意穿了輕薄料子的西服,足下配淺色鏤空皮鞋,一副英國紳士派頭。他乘車來到華格臬路的杜公館門口,向警衛報了姓名,他們忙不迭地鞠躬敬禮:“四少爺,請進。”一面就向樓裡通報。杜姨太滿面春風地走下樓來,開口就稱“老師”:“老師請坐。請到儂這樣的好老師,真是我孩子的好運道。以後務必請儂嚴格教導,一切照儂的吩咐。”話沒說完,兩個寶貝公子已經下樓來了。
兩位杜公子一位十六歲,一位十七歲,都穿著紡綢長衫,頭梳西式髮型,來到劉先生跟前深鞠一躬,便站到杜姨太身旁,不停地搖著摺扇,活像戲臺上的一對“白相人”。劉念智望著他們,不禁心裡直發涼,心想,要在幾個月內把這對“小赤佬”改造成英國上流社會的紳士,真是比登天還難!這時只聽杜太發話訓斥道:“快把扇子丟下!你們看,劉家四哥有像你們那樣搧扇子的嗎?”杜姨太不愧是一位眼光銳利的婦人,看出了劉念智的不快,趕緊出言訓子,讓氣氛融洽起來。
從這天起,劉念智就開始了“調教”杜公子的留洋預備課程。按杜月笙的要求,每天上課兩小時,時間持續三個月,課程的內容、形式、地點則完全由劉念智一手決定,杜家不做任何干預。
這天頭一次開課,劉念智就將兩個學生帶進了一間西餐館。劉念智說:“今天吃西餐,一切要照外國規矩辦。”他讓伺者拿來英文功能表,要他們熟悉各種菜名,同時給他們講授“Table Manner(餐桌禮儀)”,比如安排席位的慣例,不同的酒類用不同的杯子,如何使用餐巾,不同的調羹、刀叉如何擺放使用等等,弄得兩個少爺手忙腳亂,窘態百出。
劉念智回憶說,每天給這兩個少爺上課時,用一個小時教英文,主要是社交常用的詞彙語句,其餘大量時間是用在吃飯上。每天陪他們吃一頓西餐,有時在街上的西餐廳,有時在劉鴻生宅邸,也有時在杜公館。每一餐都要不厭其煩地教授西餐與社交禮儀。劉念智心裡十分厭煩這項“差事”,但有父親在“督陣”,經常詢問教課的情況,他也只得耐著性子。他總要提醒他們:喝湯、吃食不可發出聲音,咀嚼食物不可張開大嘴,雞肉、牛排都必需用刀切成小塊,用叉子送進嘴裡,等等等等。每個星期,他還要帶兩人進影院去看一部外國電影,像當時熱映的《茶花女》等等,第二天還要用英文進行討論。若有領會錯誤的地方,“劉先生”會一一加以糾正。
老實說,在1978年聽劉念智描述這些老上海的生活場景,于我完全是陌生遙遠的世界,難以想像那些“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何其炫目多彩。那時“文革”剛結束,我們這些在“紅旗下”長大的整整一代人被抹去了民國的人文記憶,但是劉念智不一樣。儘管他也穿著藍色中山裝,但他的血液裡沉澱著的商業思維和西方現代文明教養,是自然地流露出來的。這位“富二代”的養成,離不開他父輩一代創業成就的薰染和傳承。
對劉鴻生這個知名實業家我始終心懷敬意。(順便玩笑一句,照片中的劉鴻生與演員孫紅雷到有幾分貌似呢。)我知道1949年,為了爭取劉鴻生從香港回上海,周恩來、陳毅都曾下了許多功夫。
這位白手起家的商業奇才,最初是為開灤煤礦的英國人做買辦,推銷煤炭賺取了第一捅金(兒子劉念智稱其每年能賺100萬兩銀子,用它不斷開辦新企業)。不過,我最佩服他的還是“創造消費力”——不就是今天的供給側改革嘛——他硬是採用賣煤球搭送煤球爐的手段,誘使家庭主婦們首先實現“柴改煤”,憑空創造出了煤炭消費需求。但他也遭遇過危機:一次他去長江上游推銷煤炭,突然被一千多名賣柴為生、失去生計的“柴民”憤怒包圍,險些喪命。在驚惶逃命時他卻看到了商機——無用的木柴可以做火柴杆,然後再雇柴民進火柴廠做工,無需技術,足以維生。就這樣,他為了初創的中華火柴打開銷路而挖空心思,甚至找來煙草公司合作,首次將美麗牌香煙的美女廣告印在火柴盒上,最後,終於將火柴市場“霸主”瑞典火柴擠出中國,他也因此獲稱為“火柴大王”。後來,他又陸續開辦了水泥廠、毛紡廠、化工廠、煤礦、碼頭等等,被劉念智笑稱為“父親開廠辦實業上了癮,根本停不下來。”
這樣的一位商界鉅子,看起來在上海灘無所不能,私下裡卻要曲意奉承、與杜月笙搭上關係,說明當時的商業勢力對幫派勢力依仗極深。親自派四公子劉念智去任教,便成了“煤炭大王”劉鴻生結歡杜月笙的一著“妙棋”。
回頭再說“教課”的滋味。最讓劉念智受不了的,是兩位少爺隨地吐痰的惡習。他一再叮囑他倆,吐痰要吐在自己的手帕裡,可是人家沒當回事,說著話就“啪嗒”一聲,一口濃痰落在地上。他只得在每天見面時檢查他倆是否帶了手帕帶在身上,吐一次罵一次。看看八十年過後的今天,部分中國人這個吐痰陋習仍未根絕,屢屢遭人恥笑,可見人的教養提升有多麼艱難。短短三個月時間,這位“教師爺”究竟能否讓杜家少爺“改頭換面”呢?
劉念智對杜家兩個公子的授課計畫為三個月。當時間過半,課程進入“下半場”的時候,劉念智開始逐步添加進新的課程內容,第一項就是騎馬。由於父親劉鴻生在江灣跑馬場裡圈養著幾匹賽馬,隨時可去,劉念智便將兩位公子帶去學騎術。可是他倆初見這些高大健壯的駿馬,嚇得直往後躲,呆在馬屁股後面不敢靠前。劉念智便告訴他們:“馬是不喜歡人去拍馬屁的。你應該靠近它的前身,不要躲在後面,搞不好它會踢你一腳。”說著他翻身上馬演示了一番,兩人自然稱羨不已。他們跟著學了三個星期,終於“初級班”畢業,能馭馬騎行了,他們得意非凡地回家向父母親報告,自然得到一通贊許。
學會騎馬之後,劉念智接著教兩個學生學習游泳、打網球、玩橋牌,並告訴他們,這些玩意都不是三兩天就能學出師的,但和上流社會打交道,就必須要懂一點皮毛才行。接近結業的時間,他們要準備行裝了,杜姨太把置辦“行頭”的事也委託給了劉念智,他開始加設“著裝常識”課。到最後十天,更是每天花費三四個小時,陪他們到最講究的AHANA西裝店去定制西裝和大衣,到最上等的惠羅百貨公司選購襯衫、領帶、內衣、睡衣、皮鞋、襪子等等,從頭到腳裝扮出“准紳士”形象。劉念智“吐槽”說,要不是父親的殷殷囑咐常在耳邊,他哪裡有這份耐心陪著兩位無品無味的公子“血拼”上海灘呢。
相關閱讀:
(明日續)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