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邵明(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
認識陳復教授是末學的人生截止到今天為止,遇到的最奇妙的事情。在此之前,末學還是一個人生失意的「憤青」,每日只知在網上與他人論戰,用極為對立的意識宣洩著內心的不滿,而且常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來抨擊儒家思想,直到在網上認識一位在美國留學的社會學博士,末學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末學與她論戰數日,最後不得不折服於她淵博的知識,並意識到自己的很多觀念只不過是人云亦云,並非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自己每個引以為傲的觀點,她都可以像考古發掘一樣追溯其源頭。並且,通過她,末學開始認識到文化才是一個族群賴以生存的根本。只是末學當時是從客觀、理性的角度來了解這一事實,但對文化與個人心理間的關係,還沒有切身的體會。可是末學跟隨她學習一段時間後,發現她只是想通過改造中華文化來對抗西方文化,常以瓦解非中華文化的信仰為樂。這讓末學覺得她並不是真誠的信仰中華文化,而只是把中華文化當作滿足她野心的工具。
陳復教授圖| 網絡
幾乎是同一時期,末學也試圖通過心理諮詢的渠道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然而,雖然眼前的這位心理諮詢師很善良,也絕非是那種只知賣弄技術的諮詢師,可是她還是沒辦法回應末學對於生命核心問題的困惑:人生在世,究竟相信什麼,才是最根本的?這位諮詢師反問末學說:「你去思考這些大問題,難道是想做一個哲學家嗎?」末學當時想,哲學那麼抽象的東西,究竟跟自己亟待解決的痛苦有什麼關係呢?於是立刻打消了這個念頭。當然,末學當時會這麼想,是因為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已被西方哲學「肢解」的中國思想,大家所關注的都是它們抽象概念的層面,卻罕見有人對中華文化里「工夫」的層面有所關注和實踐。似乎一旦觸及到這個層面,就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鬼鬼神神的東西,難登大雅之堂。
難道心理學只關注人的行為、認知模式和情緒?難道哲學、思想只講一些跟現實生活無關的大道理?難道一個人想了解生命的意義,就只有去相信宗教或聽心靈雞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常幾度令末學陷入絕境。可是末學又是一個無法停止思考的人。如果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末學大概會被診斷為有著強迫症,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末學只是人生跌至谷底,不需要任何人格面具的偽裝,因此放任自己任何想法的湧現。這反而給予了末學重生的契機。後來末學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置身於類似電視劇《西遊記》中大雷音寺般的場景中,兩邊有無數的穆斯林在吟唱經典。末學被那神聖莊嚴的場景震撼住,以至於醒來的時候,還覺得有股能量加持在自己身上,當下就立刻有一個意識冒出來:我不久就會遇到信仰。陳復教授後來在教學中講到,夢有兩種,一種是帶有自性意義的夢,這是一種非常特別而又重要的經驗,往往蘊含著對生命正向的啟迪。而我們一般做的夢,都只是自我夢,反映人的各種七情六欲。末學後來因為做夢的經驗豐富,能很容易區別出這兩者。例如前一段時間還夢到自己在西藏,看到珠穆朗瑪峰在離自己很近的半空中呈現出來,散發著神聖的光輝,末學只有躺在地上才有足夠的視野看到它的全貌。它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以至於末學當下立刻明白為什麼藏人會將其視作神山。而且隱約覺得某一天末學真的看到它,應該會有跟夢中極相似的感覺。
珠穆朗瑪峰圖| 網絡
穆斯林集體唱經的夢過去大概兩三個月的時間,末學在一次情緒崩潰後,百無聊賴的在網上閒逛,點開一個傳統文化類的網站,看到一部《陽明心學涵養實記》(現更名為《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幾篇讀下來非常震撼,控制不住的在房間裡來回踱步。那種感覺與此前做唱經夢的感覺一模一樣,但要強烈的多。末學在那個當下甚至有著幾秒鐘的錯覺,以為是自己寫的文字。末學難以置信的是,自己這幾年在痛苦中迸發的一些思考,並不是胡思亂想,有這麼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居然可以寫出末學的心聲,字字打在末學的心坎上。這些經驗徹底粉碎了末學此前物質主義的世界觀,「因緣」、「天命」等觀念也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末學感到似乎有一個更大的存有,超越我們通常認知的時空觀,在與末學產生連結。這樣並不是在暗示某種宗教觀念的合理性,而只是如實講自己的真實體驗。末學所有的痛苦在那一刻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了,似乎會有那些痛苦,就是為了等到這一刻的到來。末學喜極而泣,那一個個不堪的日日夜夜,蓬頭垢面、天昏地暗、怕出門、怕冷水、怕秋風蕭瑟、怕看到宅男暴斃身亡的新聞……這一切都終於要結束了。那一刻,末學就像有了預知能力,知道黑暗即將過去,新的人生即將開始。而末學也認識到,真正的痛苦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苦。
《王子精靈法則》封面圖| 網絡
後來末學的知識見長,尤其讀到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王陽明(1472-1529)、陸九淵(1139-1193)或一些新世紀心靈導師的書籍,以及研究神秘主義(Occultism )或冥契主義(Mysticism)的報告後,發現末學的這些經驗,是人類普遍共有的經驗,並不需要拘泥於某個宗教的角度來解釋。尤其末學與陳復教授的這種「奇幻」的相見,對末學個人的經驗來說是特殊的,也不是我們當前社會常會討論的公共議題。可是放在有修行意識的人中間去,就會發現是很尋常的經驗。讀書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是最快捷與他人的智慧產生共鳴的方式,人們因此不會因為自己的一些特殊經驗而感到孤獨。從不讀書的人或只會讀死書的人,與習慣於結合自己生命經驗來讀書的人比起來,即便兩者的肉身近在咫尺,精神層面上也猶如隔著十萬八千里。有時候交一堆酒肉朋友,陷在人情世故中,還不如讀一本好書給人的感覺踏實。「相見容易相處難」,在經歷了這些濃郁的情感體驗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的生活。陳教授於是開始教末學做工夫。當時末學很喜歡讀《傳習錄》,陳教授就讓末學每天翻譯《傳習錄》。末學當時很疑惑,自己什麼都不懂,能翻譯出什麼呢?可是基於對陳教授的信任,還是做了。當時的心態非常浮躁,感覺整個過程猶如一塊磨刀石在磨自己的心,可是末學居然真的堅持了下來,而且發現情緒逐漸平穩下來。當末學懷著忐忑的心情,請陳教授來查看自己的翻譯時,陳教授卻說:「翻譯的如何其實不重要,主要是看你是否能堅持下來。」末學這才猛然意識到教授的用意,並且嘆服教授對末學生命狀態拿捏的精準。後來末學發現,教授會交給學生一些看起來承擔不了,但實際上可以承擔的事情去做,然後堅持下去,就形成生命的突破。而且陳教授絕不搞表面花哨,其實沒任何內容的東西。所以到陳教授這裡來學習,如果幻想輕輕鬆鬆就可以到達怎樣玄妙的境界,這樣的人多半會帶著失望離開。
陳復、黃光國、夏允中、張蘭石四位教授圖| 網絡
陳教授後來意識到華人心靈受西方文化影響已經一個多世紀,對傳統學問呈現出難以進入其核心領域的狀態,於是開始思考如何結合西洋學術體系,按照西洋學術範式探討問題的方式,使得心學的核心觀念「心體」的實在性在學術界獲得承認。目前這一工作已略有所成,隨著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的建立,尤其去年(2019),陳復教授號召四位學者(黃光國、王智弘、夏允中與張蘭石)攜手聯名發表〈總結五四,再創未來: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宣言〉,共同對外宣告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將如何發展,更屬於里程碑式的進展。如今陳復教授轉過頭來,重新面對社會全面開展心學工夫的教授,末學不禁又想起十年前剛認識教授時的情境,心裡頗有一番久別重逢的滋味。而心學道團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分為「道團同胞群」、「心學同門社」、「智慧諮詢社」、「華夏同胞涵養心學工夫團」四個核心微信群組,分層次進行教學。
西元2020年9月5日,心學同門劉莞在「心學同門社」主持講會,討論末學的學習報告,末學感到非常受益。末學的學習報告是一篇心性日記,希望能藉由曝曬自己的生命狀態,找到喜歡封閉自己的緣由。這是兩種工夫(心學講會、心性日記)的結合。曝曬過程中,末學已經觸及到自己封閉的原因,但因為還有其它的體會纏繞其間,使得末學沒有辨識出來這個原因是關鍵所在。而心學同門鄒祥一針見血的指出這個原因,他說末學的問題在於角色定位不清。也就是說,末學形成一個心結,因為對自己在現實層面的能力沒自信,所以不敢徹底將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擔當起來,可是也正是因為這種角色定位不清,導致末學也沒辦法徹底的盡心盡力,形成「有心無力」的狀態,也就是說,內心有情感,但因為上述原因,沒有底氣將自己的情感形成行動力。鄒祥發言完畢後,劉莞師姐接著做了補充,讓末學意識到自己最近一段時間也在努力探索突破的可能性,譬如嘗試做心理諮詢和講課,並收穫不錯的回饋。劉莞師姐認為末學只要按照目前這個勢頭前行,最後成為一個善盡家庭責任與社會責任的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劉莞師姐與鄒祥兄的回應,將末學的生命狀態與生命階段描述的很到位,尤其是鄒祥兄。自鄒祥兄離開晉城,末學跟鄒祥兄的聯繫就很少了,也很少出現在共學的場合中,沒想到他還是保持著一貫強大的共情能力,可見他私下里亦不少做工夫。
最近末學嘗試講課的經驗,看起來只是一次小小的突破,但實際上收穫很大,這仍得益於陳教授曾經的教育。末學開始明白為什麼講課要製作簡報(ppt),之前總覺得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沒什麼意義,只要把觀念講透不就好了。但末學親自講才發現,圖片蘊含著豐富的訊息量,有時候怎麼講都講不清楚的事情,一張圖立刻就能讓人捕捉到關鍵的訊息。只是講,或只看文字就感覺太蒼白了。而且簡報(ppt)可以使得課程變得結構化、層次分明,這對於清晰自己的思路是極大的助益。末學開始意識到時代畢竟是不一樣了,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得物質層面對人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無論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有修養意識的人,再也不能抱著隨遇而安、抒情浪漫的心情來從事於觀念的傳播。這或許會呈現出一種古典的美,卻只能加深人們對「傳統已逝去」的遺憾心情。傳統文化要繼往開來,絕不能迴避現代化。這次嘗試講課也使末學意識到,講課要有說服力,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是重要的,並要讓知識與自己的體驗進行對話,就會呈現出非常恢弘的精神格局,啟發人去思考自己可能活出的更好的樣子。
作者邵明生活照圖| 網絡
而且,備課不應該只是演講前要做的事情,平時讀書、觀看影視作品、文化踏查,都應該有拍照、截圖、書寫感想的習慣,因為講的內容若想打動人心,首先需要打動自己。如果平時的生活是無感的狀態,又該怎麼講出有感的內容呢?可是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感覺,就只有做如上所說的功課才能深刻的知道。所以,末學不再認為這些小事情是小事情,因為事情就是事情,本來沒有大小。有差異的只是人做事情的心態而已。工夫不僅僅是靜坐、冥想,不是擺某種姿勢就叫做工夫。末學開始相信能做好這些小事情,裡面就有工夫。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工夫,就是無論做諮詢還是講課,都要「面對」著對方。這並不是死死盯著對方的意思,而是心裡始終要掛懷著對方,自己的心和對方的心是要連結在一起的。這是一種非常微妙感受,看起來容易,做到卻沒那麼容易。末學發現自己的心態只要稍微一回縮,或講到忘乎所以,聽者就容易分神。所以講課真的是用嘴巴在講嗎?還是說,其實本質是一種能量的交流?
而且,末學認為講課不應該只是一種職業,因為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想做一隻「呆頭鵝」,就需要與這個世界交流,而精緻的交流,就體現在有認真的思考與感受過。而講課就可以促使人以最認真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思考與感受。從這個角度講,只要願意認真活著的人,都可以練習去講課。這是比單純寫文章要更歷練人的事情,只寫文章還可躲在電腦後面,而在講課的現場,毫無退路,你必須直面每個人的靈魂。這些功課陳教授以前都講過,只是那個時候末學還不大有將心學實踐於社會的願望,因此體會不深。末學也因此了解到,教育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除非你把教育只當做一個養家糊口的工作,否則,在這個尊師重道的傳統已經崩潰,反智主義橫行的時空,希望對方能認真聽進去你講的話,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聽不進去也就算了,如果還要因為不順己意就去詆毀這位老師,那就真的太讓人心寒了。
末學的這番成長,同樣要感謝心學同胞趙誌全、崔燕組織的相關活動,使得末學有這樣歷練的機會,尤其末學的夫人崔燕對末學抱有很大期望,常積極的督促末學。也很感謝心學同門張辰兄一直慷慨提供的硬件環境(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和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去實踐智慧諮詢的機會(在知行書院推動晉城城區職工心理健康工作)。最應該感謝的是陳教授以這麼大的寬容和耐心,容許末學可以這麼自由的去探索、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當然,教育一定有其嚴格的那一面,以前疑惑教授的一些做法是否太苛刻,但從末學最敬佩的一位心學同門王學安的成長軌跡中,末學才發現其中的意義:末學清楚記得她以前連製作word表格都不會,都要請求末學幫忙,現在已經可以自己獨立設計廣告了,以至於末學開始求教於她。這與陳教授的提攜固然是分不開的,但,學安自己本來也是做事很用心的人,只不過她的成長環境裡充滿著指責,使得她的優點一直沒有發揮出來。學安有時會因為壓力大或過於關注事情的進展,導致她可能因此帶著情緒與人交往,從而引發他人的反感。但末學覺得看人、看事應該看大端,所以我們更應該看到她的責任心和擔當,使得她不僅領導起心學復興公眾號,還承擔了許多心學相關的事務,卻不耽擱自己的工作和學業,現已到外地去讀研究生,為自己的心學理想積累更豐富的資歷。
因該篇文章只是講會結束後的隨感而發,還有很多可愛的心學同道沒有寫到,但末學覺得不必苛求完美,自然而然的寫就好。末學非常感恩有這樣的老師和同伴一起前行,平日里如果不是只忙於自己的事情,抬起頭來看看大家,就會發現大家都很努力。尤其陳教授近期開始帶領大家做工夫,相信大家只要認真做,就會不斷有蓬勃的能量湧現出來。孔子(551B.C.-479 BC)被人評價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有些人批評這是一種固執、過度的理想主義。末學想,真正的儒者不大可能是這種刻板而空洞的人,這樣的人該如何能打動人心?儒者不會排斥技術層面的變通,但在根本精神的層面,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這並非是要渾身緊繃的表現自己多麼有毅力,而是深知大道只有這一條,別無他路可循。就像沒有人會去討論吃飯、喝水是對是錯,因為那是供給身體營養的必需品。同樣,活在大道裡,人的精神才能茁壯成長,不然,精神同樣會萎縮至死。我們不能只在意看得見摸得著的肉身,而漠視精神的存在。做工夫就是幫忙我們深刻確認精神的存在。
編輯|曲龍龍 審核|張辰
本週精選
- 【心學專欄】望子成龍,卻讓這位女性付出什麼?⊙劉莞
- 心學宗師王陽明先生講學圖序⊙陳復
- 【心學專欄】在俗世洪流裡與孟子相遇——安身立命的學問⊙張辰
- 聽懂古琴的大音希聲⊙陳復
- 【視頻回放】陳復教授公開演講:如何在生活中做工夫?
|
作者 | 邵明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副院長兼執行秘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複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