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量因應之道
作者:何步正
鄧維楨是大學雜誌的創辦人,沒有老鄧就沒有大學雜誌。
創辦初期,王曉波,王拓,冮德敏等朋友義務推銷丶 邱立本,甄燊港,馮耀明,朱國能等僑生無私捐獻。青商會,張襄玉等人出大銭,登廣告,大學雜誌才能夠繼續賠錢出刊。陳達弘賠本做發行,是大學雜誌能存在發展的大功臣。
俊宏,信良,楊國樞,陳鼓應,張糸國等社員朋友的全力投入,當然是大學雜誌能擴充並發生影響力的主要原因。,
大學雜誌到現在是五十年,文化大革命到現在也是五十年。
共産黨打跨國民黨,就講轉型正義。沒收不義之財,充公不法所得。共産黨稱之為三反,五反。反地主,反資本家,反富農,反革命份子,反壞份子。
當權的共產党宣佈:國民黨就是地主,資本家,反革命,壞份子,都得充公。罪大悪極的,人民公審,殺。何謂正義,是當官有權的說了算。民進黨打跨了國民黨,當權了。也來轉型正義:不義之財,不法所得,全部充公。慶倖的是,不殺。
我最近回廣東老家,問鄉親朋友:你們的爺爺奶奶無故被殺,財產設收,為何不轉型正義討回公道。我也見了縣長和書記,問為何不給老百姓轉型正義。答案幾乎一致:讓過去的,都忘記掉。把握現在機遇,創造美好將來,遠勝過製作內部茅盾,內耗內傷。
我也和中國大陸做生意的朋友談中華民國的臺灣,這些生意上的朋友說:這個中華民國一國之力出口金額不如我一個省,全國人均收入不如我深圳市一個市的人均收入,我們有一絲一路的大片要開發的市場,我們有四橫四緃的高速,我們有世界一流的綱絡潛力,我們有穩定的政治環境,沒有內耗的政黨悪鬥,沒有增添仇恨的轉型正義。我們做好自己的事都忙個過來。那個立法院吵吵鬧鬧,有權的人反中仇中的中華民國,理他幹麻。我聼了瞠目結舌,我愛這個中華民國,這裏有我五十多年的好朋友,殷海光。李登輝,孫震,郭婉容。是我台大念書的老師,他們教我讀書做人,王曉波,王拓,王榮村,蘇慶黎,老鄧,我們共同一起成長,互相鼓勵。俊宏,信良,鼓應,國樞,糸國 等朋友 一齊辦雜誌。這裡的人民善良拚
搏。共産黨沒收我家財產,殺我堂叔,那是苦大仇深之恨。我從香港到臺灣念書,認為中華民國的臺灣,是中國希望之地。這些生意上的草民之言,也許都是無知的膚淺之見。卻又似乎,值得大家省思再三。
如果仇中,反中,能為中華民國的國民開拓更廣寬的經濟環境,更美好的生活條件,如果台獨能為臺灣打開更宏大的國際空間。就必須要有一個內部融和,同心一致的群體,才有機會共同戰鬥立國。我們有嗎?
土改,人民公社,文革,那時侯的中國,一窮二白,哀嚎遍野。中華民國是亞州四小龍之首。中華民國一個臺灣省的出口金額,外匯儲備超過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外匯的總和。
鄧小平改革開放,我到中國投資設廠,我給廠長每月 1000 元人民幤,員工每月 40 元,員工高興,我也高興。今天我要給員工 4000 元每月,工資成長是 100 倍。四十年時間,今天中國,國強民富。中國現在推動的一帶一路,涵蓋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全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是歷史上難得一遇的政治經濟的大機遇。中華民國放枽大的,不向西進,不積極參加一帶一路,要去做小的,新南向。
中國土地面積等同歐州,人口數量超過歐州各國總和,中國人民用四十年時間,從一窮二白打拚到國強民富。他們是怎樣子做到的?我們正統直接的反應是;不民主,不自由,專制,獨裁。但從這個角度出發,求不出答案。
我們不妨用更貼近的思維,從中國讀書人良好治理國家的自我期許,傅統大中國模式的省縣市鎮管理格局,百多年屈辱歷史催生出民族自強的動力,從這些背景,摸索出一個新的治國格局。跳脫出劣質民主,政黨悪鬥,富音愈富,貧者愈貪,官員貪腐無能,經濟停滯不前的怪圈。我們作為大中華的一份子,大可以謹慎關注,正面積極參預。擺在我們面前,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在發展中的強國再生的實例:四十年家國,從一窮二白到國強民富的中國。
中國現在傾全國之力,高速發展火箭 軍,強化海軍,目標在二十年之內,把東海北海南海打造成中國的內海,三十年衝向太平洋深海。到那時侯,中華民國的臺灣省,究竟是中國沖向大洋的敞開的康壯大門,抑或是橫擋在當中的大頑石,勢將是攤牌的終局。當今的政治人物,能不及早好好思量因應之道?日子不會超過三十年呢。
大學雜誌:對權力說真話
作者:林深靖
談《大學雜誌》,我想先談當年這個雜誌的自我定位。首先,在封面上,出現「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中國士大夫的自我期許,也是「君子」修養的開端。《大學》自宋代以來,被列為「四書之首」,依據伊川先生程頤的說法,《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也」。
此外,《大學雜誌》英文名稱 The Intellectual,這明顯是面對現實政治的自我定位 : 知識份子。這個雜誌所要呈現的,就是做為一位知識份子在當代社會的職責。「知識份子」這個名詞,若是追究其在西方的起源,是從文學家左拉等人介入德雷福斯事件( l’affaire Dreyfus )開始,左拉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題為《我控訴……》,控訴國家機器的濫權,為被迫害、被侮辱者辯護。自此,介入公共事務,維護正義,捍衛人道價值成為知識份子的職責。那是 19 世紀末的時期,當時,法國作家米爾波(Octave Mirbeau) 是如此定義知識份子的,他說:於今,行動就蘊藏在書寫當中,書寫可以找到適合播下思想的土壤,思想一旦播下,它就會萌芽滋長,而後繁花盛開。人們摘採這些花朵,做成未來得以自我解放的愉悅花束。
《大學雜誌》所播下的種子,後來即使分裂改組,還是在各別成員的努力之下,發展出《台灣政論》(1975 年 8 月創刊)、《中國論壇》(1975 年10 月創刊)、《夏潮》(1976 年 7 月改版),解嚴之前的百花齊放、言論交鋒自此沛然莫之能禦。
從窒悶的動員戡亂體制下解脫出來
於今回顧半個世紀前的《大學雜誌》,的確可以看到知識青年融通中西的悲願,一方面要從浩瀚的文化中國傳承中掘取齊家治國的修為,另一方面也要從西方的現代化經驗中找到新的價值,找到從窒悶的動員戡亂體制下解脫出來的能量。
而從當時的世界局勢來看,大學雜誌創刊於 1968 年年初,當年 5 月,在歐洲,從法國開始,爆發知識青年反叛的風潮,大學雜誌的成員多有閱讀外文期刊書報的能力,很難不感受到這一股全球發燒的「青春的力量」。而在中國大陸,從 1969 年開始,掀起「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風潮,大量城市青年下鄉插隊,或是組織合作農場,投入生產勞動。「知青」的群體,像種苗一樣,散布到大地江山,成為新中國到處萌發但是難以掌控的能量。
大學雜誌的高潮,在 1971 年到 1972 年之間,短短兩年之間,我們閱讀到近百名知識青年和中小企業家聯名發表的〈我們對釣魚台問題的看法〉,還有張俊宏、許信良、張紹文、包奕洪共同掛名的長文〈台灣社會力分析〉,以及後來由十幾位知識青年共同署名發表的〈建國六十周年國是諍言〉、〈國是九論〉等觸及戒嚴時期敏感議題的文字。在當年,這的確是知識青年介入國際議題,尋找民族尊嚴,關心政治,改造社會的指標。
於今,時隔 50 年,我們回顧當年《大學雜誌》知識青年的悲願,不禁令人唏噓。首先,若是回到「大學之道」的自我期許,這部經典歷來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張本,而這一切,又必須從「修身」開始,強調「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即,「誠意正心」是一切的根本。
而關於知識份子,史學家諾里耶(Gérard Noiriel)給了一個最簡單的定義:「對權力說真話」。
真實終結,詞藻至上
當今台灣政治最大的問題,首先是意不誠,心不正,太多的機巧詭詐,太多的連哄帶騙。權力本身不說真話,願意對權力說真話的人也越來越少。綜而言之,《大學》這部經典所鋪陳的「君子」風格以及西方知識份子的自我認知,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於「真誠」或是「真實」的追求。
用這樣的標準來看今日的政治,蔡英文以及她所領導的政黨有一個令人驚撼的特質,那就是:對於「真實」毫不在乎。
不在乎真實,舉一個簡單的事例。蔡英文上任之後的第一個春節,總統府應景印製一份大紅春聯,由正副總統聯合署名,準備家家戶戶發放。春聯上大辣辣寫著:「自自冉冉,歡喜新春」。
舉凡識字的人都有疑惑,中文裡哪來「自自冉冉」這個語詞?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首先提出質疑,指出總統府的春節贈語毫無平仄對仗之美,頂多是吉祥話,稱不上是春聯。更何況,「自自冉冉」根本是「前所未見且語意不通」。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的說法是:總統府春聯取自「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詩句,「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他還進一步解釋道,「冉冉」二字有「逐漸上升、生機漸復、大地回春的意涵」。
當然,這種說文解字已經近乎瞎掰。賴和原詩,1915 年的〈乙卯元旦書懷〉是這樣寫的:「自自由由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自自由由,歡歡喜喜,何其明暢合拍!總統府說取材來自《賴和全集》,可是台灣文學館館長既已調出原稿指稱其誤,《賴和全集》主編林瑞明教授也以「馮京馬涼」自我解嘲,民間識字知文之人更是一再勸說總統府認錯修正。無奈,當局不僅不肯認錯,還辯稱應尊重「多元」解釋。蔡英文訪美,甚至堅持將「自自冉冉」帶出國門,做為給僑胞的贈禮。
「自自冉冉」事件,有人看到高層對於語言、文學的無知和輕薄,有人看到權力的傲慢,而我認為最最令人憂懼的是:蔡英文政權對於「真實」的那種完全不在乎的態度。
「真實」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政治倫理的核心。輕蔑真實,也就是根本不願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不講道德,沒有倫理,也就是無法講「道理」。於是,在政治上,講究以「說辭」應變,而不以「道理」服人。「道理」需要一貫,需要誠意正心;「說辭」崇尚靈活,講究機巧詭詐。
蔡英文政權的特質,最常出現的說法是「空心蔡」,或是「髮夾彎」。前者形容她空話多,本事少;或者則是指稱她善變,無原則。但是,這些說法都只是看到新政權的形貌,而未能直指其內因。蔡英文政權的特質,簡而言之,就是「真實的終結」。真實終結,詞藻至上。如果你是喜歡文字遊戲的文青,那麼恭喜你,你所生活的世界充滿讓你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好詞藻,你也可能有機會進入英派的山頭,分享權力的滋味;如果你是喜歡在網路上翻雲覆雨的高手,那麼恭喜你,你有機會進入英派的社交群落,成為虛擬遊戲的戰士。如果你喜歡思考,如果你嗜好探究事實,如果你講是非,論黑白,那麼,很抱歉,2016 年 5 月 20 日,那是你痛苦日子的開始。
那一天,蔡英文就任。外交政策,你聽見「點亮台灣」;兩岸,說是「維持現狀」;內政則是無所不在的「轉型正義」。這些語彙,到底有多少真實的內涵?「真實」,是一個很普通的概念,小孩子都知道,說真話,就是講的跟想的一樣,就是對事物的如實描述;違背真實,不是說謊,就是誤信或受騙。一個在本質上對「真實」無所謂的政權,究竟能夠有多少可信的政策?不在乎「真實」的蔡英文,她所講的會與其所想一致嗎?當權者說謊,你可以誤信,那是天真;你甘願受騙,那是愚蠢。但是,長期生活在一個謊言的世界,保證你精神分裂!
狂飆與傳承:再論《大學雜誌》
作者:夏春祥
所謂「狂飆年代」,指的是 1970 年代的台灣社會。1970 初期,海外發 生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並影響到台灣內部,同時《大學雜誌》改組成為知 識分子關心國事的議論性刊物,啟動了隨後的台灣民主化運動。如果加上 同一時期創刊的《科學月刊》,則 1920 年代前後大陸五四運動鼓吹的德先 生,賽先生以及抗日運動在 1970 年代的台灣都重現了。近年來我們慶祝《科 49 學月刊》40 週年,紀念保釣運動 40 週年,也應該反思《大學雜誌》四十年 的歷史意義,並將之重現於台灣社會。這是籌辦這場「重現狂飆年代」論 壇的緣起。
本次會議名為「繼重現狂飆論壇:大學雜誌 50 週年紀念」,自然也是 源自於過往這些年來的用心成果。那天,城鄉改造基金會執行長晴琦同我 提到要續辦論壇時,個人一口答應協助,無非是感謝這紛亂變動時代中一 群真誠、想要群起合作留下些甚麼的用心,更感謝那孜孜不倦、永不疲累 的孝信,他那寬闊格局與單純熱誠,為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典範。哲人已遠、 千風難隨,但夙昔典型、精神永存。
而在那場「重現狂飆年代」的論壇定位與正式論述中,他這樣寫道:
1970 年代是台灣社會急劇變遷的時期。保釣運動、社會運動、民主運 動,這三大運動深刻地改變了台灣的發展,開啟日後的解嚴,完成了亞洲 地區罕見的不流血民主化。四十年後,這個狂飆年代所塑造的典範還繼續 煥發光芒,成了新世紀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楷模。 我們將舉辦一場重要而特殊的論壇:重現狂飆年代國際論壇,以紀念、 重現這個重要而幾乎被遺忘歷史。趁著當年投入狂飆年代的參與者多數還 在的時候,來共同探討這場巨大變遷的重大意義:歷史性的意義,全球性 的意義,以及對今天台灣乃至於整個華人社會的意義。 50 就歷史意義層面,1970 年代不僅開啟了台灣民主化與社會改造,她也 實現了五四運動引進“德先生”的期待。可以說,代表第三世界人民爭取 從帝國主義侵略壓迫解放的五四運動,其部分目標就在台灣的狂飆年代體 現了。就全球性的意義層面,二十一世紀將是建設一個民主、平等與和平 的國際秩序底時代,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還在為擺脫往日的封建包袱而奮鬥, 其中的重點正是民主改革。就華人社會的層面,兩岸共同歷經帝國主義與 殖民主義的欺負,德先生、賽先生與抗日是當今兩岸分歧中的交集,台灣 的民主化經歷其意義不僅止於寶島台灣。 ……《大學雜誌》是引發狂飆年代的一份啟蒙性雜誌,她的作用應該 被理解、被檢視、被重現在台灣社會,甚至在兩岸。
一、《大學雜誌》的創刊與改組
《大學雜誌》成立於 1968 年 1 月,是由當時開設野人出版社、並在前 一年因將甫創刊的《台大青年》文章選輯成為暢銷書《杜鵑花城的故事》, 而有些獲利的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生鄧維楨所創辦。由於已非生手,且發 現大學生的作品與經驗在軍事戒嚴體制下有其市場,因此獨資經營的他希 望能藉由書籍的營收來支持雜誌的發行,並由他找了一位自己同鄉的苗栗 教員林松祥作發行人。
但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雜誌初始可定義為讓民眾認識大學的校園 讀物(南方朔,1979),或者也可以描述成是台灣大學內部的同仁刊物(鄭 51 樹森,2013),總編輯是當時仍在學的台大經濟系學生何步正,但後來只出 了三期便面臨難以為繼的情況。已經畢業的陳少廷、郭正昭、張俊宏、王 曉波等則陸續加入,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並在大學宿舍裡以校園行 銷的方式拓展銷量,大家共同的期待則是為了當時因為黨國體制而沈悶的 時代開闢一個提供新鮮空氣的窗戶。
這初始階段的內容關懷,多集中在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方面,內容 傾向於早期的《文星》,參與者也多是文化人士,如擔任副總編輯的鄭樹森、 擔任藝術編輯的畫家阮義忠、發表文章的顏元叔、余光中、羅門、蓉子、 周夢蝶、商禽、管管,以及影評人但漢章等。
1968 年下半年,原先在中研院擔任助理的張俊宏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 任職;,《大學雜誌》還是難以為繼、困境依舊,張俊宏便起而接手,找來 他的堂弟張襄玉和青商會的張」紹文等繼續經營下去,而鄧維楨也就因而 離開。在此同時,1963 年畢業於台大哲學所的陳鼓應,因為個人求職針對 當時的安全紀錄問題而與情治機關、國民黨中央黨部有所接觸。1969 年八 月,陳鼓應接到台大哲學系講師聘書,並於 1970 年十月參與了兩次由中央 黨部所舉辦的〈社會青年人士座談會〉,會後並由張紹文提議改組雜誌,以 回應當時在互動過程中,感受到國民黨暨當時的秘書長張寶樹有意開放青 年論政空間的意圖。當然,這樣的變化和 1969 年六、七月間蔣經國接任行 52 政院副院長有關,更受到國民黨內蔣介石之後的的權力更迭深刻影響。
二、《大學雜誌》與知識分子
1970 年下半年後,《大學雜誌》進行改組擴充,編委會成員多來自兩次 參加座談的成員;也就是說,菁英群體的人際網絡,是雜誌得以發展的實 質基礎,因此《大學雜誌》由西方思潮的譯介一變成為呼籲政治革新的言 論機關。
1971 年,知名學者丘宏達出任名譽社長、陳少廷擔任社長、楊國樞任 編輯委員會召集人,而當時的社務委員則涵蓋了胡佛、楊國樞、孫震、施 啟揚、李鐘桂、李鴻禧、劉福增、許信良、包奕宏、連戰等人,支持者則 是台灣社會中的知識菁英,包括了本省與外省。陳少廷與陳鼓應等人便曾 指出,這一代的智識份子,希冀完成五四運動知識份子傳統下的未竟事業, 將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持續地介紹到中國來,以期待藉由善意的 批評和理智的建議,來協助與策勵政府完成現代化的理想。
表一、《大學雜誌》1971 年第 37 期與第 38 期部分文章一覽:
1971 年 1 月號 (37 期) |
劉福增、陳鼓應、張紹文 | 給蔣經國先生的信 |
陳鼓應 | 容忍與了解 | |
邵雄峰 | 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 | |
張俊宏 | 消除現代化的三個障礙 | |
陳少廷 | 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 | |
1971 年 2 月號 (38 期) | 余雪明、李鍾桂、關中、施 啟揚 | 對上期的幾點意見 |
1971 年 1 月發行的「創刊三週年紀念 / 特大號」,此時為《大學雜誌》 第 37 期,也是我們今日對雜誌主要記憶的來源;在這個取得社會極大影響 的階段,《大學雜誌》正常出刊,直至第六十期(1972 年 12 月)之後,雜誌 再次改組,陳少廷與陳達宏負責後來的發展與變化,直至宣告結束停刊的 1987 年。
為了要更清楚地加以說明,本文將第 37 期與第 38 期《大學雜誌》引起 討論與爭議的文章,分別加以整理。在表一中便可以看到, 雜誌的編委會 是如何以文章的編排串起了知識份子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積極對話,尤其是 由劉福增、陳鼓應、張紹文三人署名、寫給當時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 會主委蔣經國的公開信,這在當時將非法逮捕視為是有其合法意義的軍事 戒嚴體制中是難以想像的。
必須要重建的當時脈絡是:四九年以來,兩岸格局已因國際上的冷戰架 構而穩固,且形成台灣社會中的白色恐怖;而在兩岸較量的對比下,與大 陸文革別做苗頭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 1967 年仍方興未哀。因此,先是違 反「懲治叛亂條例」二條一三人以上聚集的有組織叛亂,《大學雜誌》 54 糾集了一百零八位的社務委員,後來更是對當時準備在國民黨內接班的蔣 經國公開呼籲,這種白紙黑字的衝撞體制經驗在今天看來不甚了了,當時 卻屬於驚天動魄,精神難得。最不容易的是在不同期號之間、由不同意見 構成的理性討論,表一中由當時國民黨青年成員,也是雜誌社務委員的余 雪明、李鍾桂、關中、施啟揚等人所聯名書寫的〈對上期的幾點意見〉,便 直接點明了〈容忍與了解〉、〈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消除現代化的三個 障礙〉,以及〈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等四篇文章的觀點不夠周延,繼而進 一步提出了他們的主張。這種以理性辨明作為基礎,在大眾媒介上公開演 練觀點、主張的方式,在當時可說是期盼甚殷、別具意義的,這也是林孝 信認為《大學雜誌》是引發狂飆年代的啟蒙性雜誌的具體例證。
當然,理性辨明的案例不僅是這幾篇文章中所表現的,在民國 60 年到 61 年間的 24 期中,明顯具有社會價值的新聞議題者,便有多處,請參見表 二。屬於當時關注的新聞議題者,便有陳少廷的〈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 題〉(1971 年 10 月,第 46 期)、周道濟等的〈關於中央民意代表的問題〉 (1971 年 12 月,第 48 期)、台大法言的〈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辯論〉(1972 年 1 月,第 49 期) ,以及洪三雄〈支持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之我見〉等。 在這個議題上,《大學雜誌》可說是立場明確清楚,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意 代表,但在當時環境中卻顯得孤掌難鳴,以至於在 1972 年 3, 4 月間,國 民大會仍通過了憲法臨時條款修正案。至於到了今天仍有著極大影響的新 聞議題就更多了,如釣魚台、南海問題、社會運動、學生運動,與言論 55 自由等。目前限於篇幅,也暫不展開,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照表二搜尋 相關文章加以了解。
只是,提到 1970 年代的狂飆時期,有幾篇刊登於《大學雜誌》的經典 性文章卻不可不提,一是張景涵、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等四人共同連 署發表、分三期發表的〈臺灣社會力的分析〉(1971 年 7,8,9 月,第 43-45 期),內容是對 1970 年代台灣的社會潛力與社會結構做一番探討,希望使 台灣社會中的各種階層、各種潛在力量能從根本上建立起鞏固而深厚的社 會基礎,以更有自信地面對
表二、《大學雜誌》1971 年第 40 期至第 60 期部分文章一覽:
1971 年 4 月號(40 期) | 王曾才、沈君山等 93 人連署 | 我們對釣魚台列嶼問題的看法 |
行健 | 留美同學的愛國運動(轉載) | |
丘宏達編 | 釣魚台列嶼問題大事記 | |
1971 年 5 月號(41 期)保釣專號 | 編委會 | 駁斥所謂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謬論 |
編委會 | 駁斥美國國務院四月九日關於中國領土釣魚台列嶼的謬論位未定的謬論 | |
馮浩彬、李中民、吳瓊恩 | 我國大專學生保衛釣魚台運動紀實 | |
1971 年 7 月號(43 期) | 編委會 | 嚴厲警告美日政府侵略釣魚台聲明 |
茅漢 | 六一七學生示威紀實 | |
台大青年 | 為保衛釣魚台運動說幾句話 | |
張景涵、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 |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上) | |
1971 年 8 月號(44 期) | 許漢傑 | 不必只顧責備尼克森 |
丘宏達編 | 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 | |
張景涵、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 |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中) | |
1971 年 9 月號(45 期) | 張景涵、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 |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下) |
1971 年 10 月號(46 期) | 楊國樞、孫震、陳少廷、陳鼓應、許信良、張俊宏、張紹文等 15 人 | 建國六十周年國是錚言 |
陳少廷 | 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 | |
王曉波 | 釣魚台問題對話錄 | |
蔣經國 | 讓我們來接受你的革命利劍—追念我的知友王繼春(轉載) | |
1971 年 11 月號(47 期) | 丘宏達 | 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所面臨的問題 |
王杏慶、王曉波、洪三雄、錢永祥、邱立本等 15 位 | 這是該覺醒的時候 | |
台大 | 「言論自由在台大」座談會紀錄(上) | |
1971 年 12 月號(48 期) | 本社 | 「台灣社會力分析」座談會 |
陳鼓應 | 不平乃不滿之原因 | |
台大法言 | 「言論自由在台大」座談會紀錄(下) | |
王杏慶 | 譴責與呼籲 | |
本社輯 | 王杏慶的覺醒所引起的社會反應 | |
周道濟等 | 關於中央民意代表的問題 | |
王文興等 | 國是九論 | |
王復蘇 | 台大社會服務團成立始末 | |
陳鼓應 | 開放學生運動 | |
台大法言 | 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辯論 | |
洪三雄 | 支持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之我見 | |
陳少廷 | 再論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 | |
1972 年 5 月號(53 期) | 「小市民的心聲」的討論 | |
1972 年 7 月號(55 期) | 陳麗香、徐芳玲等 | 台大社會服務團平議(轉載) |
楊懋春 | 知識分子服務桑梓 | |
何亦修 | 培養大學生與製造大學生 | |
吳瓊恩 | 一個知識青年的意見 | |
1972 年 12 月號(60 期) | 郭耀南 | 嚴重抗議台南市第二分局侵害人權 |
周人得 | 警察帶老白性的態度是這樣的嗎? | |
陳鼓應 | 我對嘉義師專訓育作風的感想 | |
陳少廷 | 日據時代的台灣醫生 |
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上)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中)台灣社會力的分析(下)讓我們來接受你的革命利劍—追念我的知友王繼春(轉載)這是該覺醒的時候
國際社會的挑戰。他們的分析對象包括了就是地主、農民及其子弟、誌是青年、財閥、企業幹部、勞工;公務人員,以及中小企業者。現在看來, 這篇文章可說是《大學雜誌》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另三篇關鍵的文章是王杏慶、王曉波、洪三雄、錢永祥、邱立本等 15 位共筆連署的〈這是該覺醒的時候〉(1971 年 11 月號,47 期),該文討論的是 10 月底的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引發出學生對台灣處境與自身命運的認真檢討,更與後來台灣的統獨發展有著密切關連。
你也可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