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秦暉:新文化運動,認錯真正的敵人(上) ☆來源:大有道書院

♦ 本篇文章轉載自 大有道書院。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周秦之變,中國歷史上的另一次大變局

傳統文化是個框,什麼都能往裡裝,你往好裡說是博大精深,往壞裡說,其實就是邊界不太清晰,所以不管是肯定還是否定,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因此,要評價傳統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弄清楚傳統文化到底是怎麼變化的。

晚清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三千年是個粗略的說法,但顯然,在此之前還有另外一次大變局。關於這次變局,大家都認為是發生在周秦之際,因此又稱“周秦之變”。按照馬克思主義者的說法,夏商周三代是奴隸社會,秦以後到晚清叫做封建社會。可現在也有人說三代才是封建,秦以後不是建立了封建社會,而是從封建轉為了帝國。自秦起這個帝國格局大致已定,其後兩千多年只是做一些小的調整。

在周秦之變的百家爭鳴中,最主要的其實是儒法兩家之爭。儒家主張維護周制,堅決反對變化。相反,法家則要為秦制鳴鑼開道。儒法之爭對後世的影響很大,衝突延續的時間也很長。周秦之變後,儒家一直有個觀點,就是認為中國最好的時代是三代,以後一代不如一代,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禮崩樂壞。所以,傳統的儒家對中國文明的評價很高,但主要是指三代的文明,三代以後就很糟糕了,所以它的特點就是一直對現狀不滿。貶儒家的人說這是歷史倒退論,稱讚儒家的人說,儒家敢於講現在不好,反映了知識份子的良心,反映了一種社會批判的良知。相反,法家的特點就是歌頌現在的,維護當下統治的。戰國時期,有一些儒家知識份子頂不住現實壓力就會向法家靠攏,比如說荀子。

荀子是儒法之間的一個過渡人物。《荀子》裡有很多不滿現狀的東西,它還有一句非常精闢的話,叫做從道不從君,很具儒家的現實批判精神。但荀子最著名的理論,就是把儒家的法先王改成了法後王。法先王和法後王真正的區別在於,先王是死的,只是一套道統的象徵,既不能給你高官厚祿,也不能對你實行嚴刑峻法。法後王就是法現在的王,簡單點,就是誰掌權我法誰。法後王這個理論,和“從道不從君”是矛盾的,我覺得整個就顛覆了儒家的東西。因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荀子培養的學生,像李斯、韓非,就能徹底一屁股坐在秦制的立場上,甚至做出焚書坑儒這樣的事來。

儒家主張性善論,法家主張性惡論,到底哪個對,說實在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背後產生的治理邏輯。儒家主張性善論,是出於周制裡的“小共同體本位”的熟人社會和親人社會,雖然人與人之間也有附屬關係,但因為長期的、直接的人際交往,主人與附屬之間就顯得溫情脈脈,因此也具有一種道德美感。這樣由無數小共同體組成的天下,其實就是封建。但這樣的統治方式就有一個特點,就是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所謂,甯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秦制就是把這種小共同體一掃而光,全國只有皇上一個主人,這種制度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附屬關係是陌生人社會的關係。天高皇帝遠,皇帝就用一些受寵的附庸來管那些不受寵的附庸,但這樣的管制往往就會變得更殘酷,因為管理者和管制的物件之間的關係是暫時的、陌生的。法家主張性惡論,是把人民當敵人看的,人民是一個需要制服的物件。在這種制度下,人們就會產生一種道德上的失落感。

(明日續)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