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令和元年:日本新年號和《文選》的關係 ☆來源:經典古籍庫

♦ 本篇文章轉載自 經典古籍庫。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4/5

今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佈了新年號“令和”(REIWA)。新天皇德仁5月1日繼位當天,“令和”將正式取代“平成”而成為第248個年號,從此邁入令和時代。這是日本自1989年以來首次更換年號,備受世界關注。 

令和,日文讀作“れいわ”,寓意是美好吉祥而和平和諧,取自日本最古的和歌集《萬葉集》卷五《梅花歌三十二首並序》。很多人說“令和”出自日本和歌,其實是很大的誤解,正確的說法是出自《萬葉集》中的日本漢文學作品。儘管日本政府再三強調本國的文化傳統,一定要從“國書”即本國典籍中選取年號,暗示其文化獨立,然而必須要指出的是:只要是年號,就無法擺脫來自中國古典與文化的深刻影響。“令和”這一新年號出自日本漢文學,與我國古代文學典籍《文選》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201915e01.png

《萬葉集》(日本公文書館藏江戶刊本) 

“令和”二字不是《萬葉集》所載和歌的內容,而是出自用漢文撰寫的序,屬於日本漢文學作品。日本天平二年(730,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正月,時任位於九州的太宰府長官大伴旅人(655—731),召集本地築紫的官員們三十余人,在其宅邸宴集賞梅,賓主唱和,吟詠梅花,共創作了三十二首和歌。在梅花歌之前有一篇漢文序,作為解題介紹了當時雅集詠梅的時間、地點和氣候等創作背景。這篇序文沒有標明作者的名氏,應當是出席本次梅花宴會的來賓之一,相傳是擔任築前守的文學家山上憶良(660—733)所寫,其全文如下: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帥老之宅,申宴會也。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加以曙嶺移雲,松掛蘿而傾蓋;夕岫結霧,鳥封縠而迷林。庭舞新蝶,空歸故雁。於是蓋天坐地,促膝飛觴;忘言一室之裡,開衿煙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攄情?請紀落梅之篇,古今夫何異矣!宜賦園梅,聊成短詠。 

這篇漢文《梅花歌序》從結構到措辭,都帶有漢唐文學的格調和意韻,顯然是一位飽讀中國典籍的文士所作,傳說作者是曾隨遣唐使入唐學習生活達三年之久的山上憶良(660—733),的確不無道理。“快然自足”、“忘言一室之裡”等文句,顯示出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烙印,其他文句也可以看到六朝與唐代文學的影子,如“何以攄情”就出自駱賓王詩,可以說這是一篇受到中國文學深刻影響的日本漢文學作品。 

 201915e02.png

《梅花歌序》第二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即日本政府公佈的新年號“令和”之來源。關於此句的典據,江戶時代的國學者契沖(1640—1701)《萬葉代匠記》早在17世紀末就指出了兩個來源:一是東漢張衡《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二是唐代杜審言的五言律詩《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淑氣催黃鳥”。我想為“氣淑風和”補充一個更直接而關鍵的典據,即西晉陸機的樂府詩《悲哉行》的詩句: 

遊客芳春林,春芳傷客心。

和風飛清響,鮮雲垂薄陰。

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

翩翩鳴鳩羽,喈喈倉庚吟。 

《梅花歌序》的“氣淑風和”,毫無疑問是脫胎于陸機的詩句“和風飛清響”、“蕙草饒淑氣”,形容初春的氣息芬芳,春風和煦,生機融融。到了唐代,陸機的詩句被很多詩人、墨客襲用,以“和風”、“淑氣”形容春光景色之美,遂為一時風尚和習見詞語,如唐代僧侶慧淨《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第四首“和風動淑氣,麗日啟時雍”,如陳通方《賦得春風扇微和》“習習和風扇,悠悠淑氣微”,如李鹹用《春宮詞》“風和氣淑宮殿春,感陽體解思君恩”,又如薛元超《諫蕃官仗內射生疏》“時惟令月,景淑風和”等等,不勝枚舉。 

那麼,《梅花歌序》的作者是從哪裡讀到張衡《歸田賦》和陸機《悲哉行》的呢?我認為作者當時讀的不是張、陸二人的文集,而是《文選》,這兩首作品均見於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編纂的詩文總集《文選》。

 201915e03.png

契沖《萬葉代匠記》(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寫本) 

《文選》大約在西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就已傳入日本,對彼國學術和文學的影響至為深遠。推古天皇時代,聖德太子《十七條憲法》依據五經、《論語》《孟子》及其他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而撰,憲法的第五條“財者之訟,如石投水;乏者之訴,似水投石”的比喻,就出自《文選》所載曹魏文學家李蕭遠《運命論》“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可見《文選》的地位和所受到的重視程度。 

與儒家經典一樣,《文選》是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最為通行的典籍,也是學習漢文最重要的教材和文本。據養老二年(718)的律令,進士科考試的教材和範圍就是《文選》與《爾雅》,當時的貴族與文人學子無不閱讀誦習,召開梅花宴會的大伴旅人以及被認為是《梅花詩序》的作者山上憶良,二人肯定也是《文選》的讀者。《萬葉集》中很多的和歌作品以及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等典籍,隨處可見《文選》的影響。總之,“令和”年號取自日本漢文學作品《梅花歌序》,而其背後的典據就是《文選》。 

在日本古代,《文選》及文選學著作流傳非常廣泛。如平安時代藤原佐世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的《總集家》就著錄了近十種《文選》及相關典籍,有《文選》三十卷、《文選李善注》六十卷、公孫羅《文選鈔》六十九卷、佚名《文選鈔》三十卷、李善《文選音義》十卷、公孫羅《文選音決》十卷、釋道淹《文選音義》十卷、曹憲《文選音義》十三卷、佚名《文選抄韻》一卷等,還傳存佚名撰《文選集注》的古鈔本。《文選》至唐高宗時代李善(—689)作注,方被析分為六十卷,可見傳入日本的三十卷本《文選》文本之古。 

《文選》也是歷代日本朝廷選定年號的重要典籍和來源之一,彼國年號出處最多的是《尚書》(35個)、《周易》(27個),其次就是《文選》,共有25個年號的典據來自於該書,如延長(923—931)、貞元(976—978)、天仁(1108—1110)、保延(1135—1141)、建仁(1201—1204)、建永(1206—1207)、文曆(1234—1235)、延應(1239—1240)、文永(1264—1275)、康應(1389—1390)、文永(1264—1275)、元祿(1688—1704)、寬延(1748—1751)、安永(1772—1781)、享和(1801—1804)、慶應(1865—1868)等。這次選定年號之際,落選的候補提案之一“萬和”,也是日本的中國文學專家據《文選》擬定的。

 201915e04.png

《文選》(日本足利學校藏南宋明州刻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 

那麼,日本的和歌為什麼不能作為年號呢?相傳由大伴家持(718—785)編纂的《萬葉集》,其所收錄的4500多首和歌皆是用“萬葉假名”寫就,一些和歌的序或啟,則用漢文撰寫。萬葉假名(まんようがな)是日本創造的假名,主要在上代用漢字來表記日文音訓的。如上文提到的梅花歌的第一首:“武都紀多知 波流能吉多良婆 可久斯許曾 烏梅乎乎利都都 多努之岐乎倍米”,此短歌句式為:五七五七七,三十一音節。試漢譯為:正月尋春去,築州寄遠心。歡情須盡醉,折梅忘贈人。萬葉假名的漢字是用來注音的,漢字本身並無意義。在平假名和片假名成立以前,日本人專用萬葉假名來標識日文音韻,其實和我國史書《三國志•魏志•倭人傳》用“卑彌呼”來標示彌生時代邪馬台國女王的名字“ひみこ”(himiko)的道理是一樣的,漢字在這種場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年號必須是漢字,日本獨創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自然不能用作年號,而《萬葉集》中的和歌所用的萬葉假名雖然是漢字,但那僅僅是用來表記日文音訓的符號而已,當然也不能用作年號。

 201915e05.png

水上雅晴、石立善主編《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年號之部》(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8年1月) 

年號制度本身就來自中國,只要日本繼續使用年號,就無法完全脫離中國經典和文化的影響,即便依據本國人的作品和典籍選取年號也不例外。日本上代的本國典籍如《懷風藻》、《日本書紀》等都是用漢文寫就,漢文在歷史上是朝廷官方語言,是貴族必備的素養,歷代用漢文撰寫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自然地形成了日本漢文學這一文體,可謂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寶貴遺產。這次改元,儘管刻意回避中國古典而從日本漢文學作品中選取了新年號,意圖割斷和中國的文化紐帶,主張本國的文化主體性,可是深入彼國漢文學骨髓的“漢文化基因”又豈能徹底消除呢?這恐怕是日本政府和當權政治家始料未及的。 

脫離中國古典,切割與大陸文化的內在聯繫——這些政治舉措對世界上唯一一個仍在使用年號制度的國家日本來說,是幸還是不幸?令和元年,讓我們拭目以待。

 

石立善|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東方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比較古典學會副會長、《古典學集刊》主編。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學、日本漢學。編著《日本漢學珍稀文獻集成•年號之部》《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彙編》《日本十三經注疏文獻集成》等。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