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短評

遙遠的不是距離:一頁美中博弈下的金門滄桑史 ☆來源:獨立評論@天下

 ♦ 本篇文章轉載自源 獨立評論@天下。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838a01.jpg

圖片來源:ksdtmac@flickr, CC BY-NC-ND 2.0

中國大陸沿海有數千個島嶼,卻唯獨金門與兩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1633年,佔領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與明朝鄭芝龍海戰於金門料羅灣;1647年起,金門被鄭成功當作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於反攻無望後,轉而於1661年從金門出發東征台灣;1663年,荷蘭人為奪回台灣,聯盟清軍與明鄭血戰於金門烏沙頭。

歷史上的金門,始終因為台灣而成四戰之地,更不用說1949年兩岸對峙之後,金門再度成為「反攻大陸」的跳板,為台灣的繁榮發展,承受超過百萬發無情的砲火。

羅德水先生1971年出生於金門烈嶼鄉(小金門),遍掘史料再加上親身聽聞,爬梳了自1949年以來的這段歷史,將其歷年發表於各媒體的文章集冊成《遙遠的不是距離》一書,本人有幸先睹為快,不獨為其用心所感動,更為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洞見所折服。

武裝對峙下成為犧牲的金門人

以本書作者的年紀,對1979年之前的金門戰時記憶,應只是個模糊的印象。1954年的93砲戰,跟作者一樣出生在金門烈嶼鄉羅厝村的我還在娘胎裡,我母親挺著大肚子躲到村外的壕溝,回家時卻發現她的床舖和梳妝台被砲彈炸得粉碎,母子幸運的躲過一劫。

1958年823砲戰,孩提時代的我還記得窄窄的防空洞裏擠滿驚嚇的大人和小孩。這段時間,我父親常執行夜間駕船到敵岸接送和運補我方敵後工作人員的任務,有次被機槍掃射,我差點成為沒爹的孩子。

就算是單打雙不打的1960及70年代,軍民被宣傳砲彈擊中身亡的事還是時有所聞,我家屋瓦就曾被空中爆炸的砲彈殼貫穿,轟然一聲,紅燙燙的彈殼碎片飛速墜落客廳,而不到一分鐘前我才進入臥房,又逃過一劫。

本書作者告訴我們,從1949年到1979年這場長達30年的兩岸武裝對峙,北京藉由砲擊金門測試美國支持台灣的決心,美方一方面宣示支持台北,一方面又極力避免捲入戰爭,台北則是意圖將台海危機嵌入以美蘇為主軸的國際冷戰格局中。弔詭的是,對美方有關自金馬外島撤軍以換取北京停火的建議,毛澤東與蔣介石竟然一致表達反對。毛澤東甚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逢雙日不打金門……使軍民同胞都得到充份供應,包括糧食、蔬菜、燃料與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

這實在是一場匪夷所思的戰爭,荒謬的程度,戰史罕見。北京無力犯台時,砲打金門、又不希望我方從金門撤軍,目的就只為了能藉此向美國人宣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美台三方進行複雜的政治軍事攻防,但卻以金門為鬥爭的工具與秀場,金門人則成為無可奈何的祭品。

本書的剖析,讓我們更了解台灣今日的處境,美中雙方繼續進行更複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鬥爭,中方對外島金門、馬祖砲擊,換成戰機對台灣本島繞島飛行,鬥爭工具則擴大為台澎金馬,2,300萬人同舟一命。如何避免被成為美中兩強相爭的祭品,端賴負責任的領導人發揮智慧。在台灣藍綠嚴重分歧的今天,金門人普遍因反對台獨而被歸為藍營,與其說金門人反獨,不如說害怕硝煙再起,家鄉又變成戰場,作者說出了大部份金門人的心聲。

20世紀的金門人,就像生活在時光膠囊裡

因為兩岸對峙的因素,承受了30年無情砲火的金門人,還犧牲了許多民主社會應有的正常生活,今人絕對難以想像。

1994年4月28日之前,金門人往返台灣金門探親、就學、就業,如同出國,都要申請金門地區往返許可證,金門地區實施「戰地政務」,與台灣本島「一國兩制」長達45年。在軍事管制之下,縣長由國防部派少將軍職人員擔任,聽命於金防部司令官兼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金防部政戰主任兼秘書長,在軍政一元化之下,司令官如同清代的督撫,對戰地金門的一切擁有生殺予奪之權,20世紀的金門人就像生活在時光膠囊裡。因而鄭芝龍後人、祖上為慈禧太后御前帶刀侍衛的詩人鄭愁予於2005年來到金門,即為金門仍保有17、18世紀的田園風光和人文傳統所著迷,而決定落籍定居金門。

有別於詩人的浪漫情懷,本人於1978-1988年任職於戰地政務管轄時期的金門縣政府,並曾擔任縣府建設部門主管,歷經7任司令官、5任秘書長、6任軍職縣長,對從軍管時期走出來的家鄉體會尤為深刻。

要公正評價戰地政務對金門的功過,其實並不容易,軍管初期,金門是個荒瘠的小島,胡璉將軍眼光宏遠,以無償的兵力為金門奠定現代化的基礎,他對金門人有極高的評價,金門人也以現代恩主公傳頌感念他。在十萬大軍駐島的時代,軍民在民生經濟上相互依存,彌補了金門土地貧瘠及工商業缺少經濟規模,難以發展的先天困境,解嚴之後,也因長期軍管,自然與人文環境少被開發破壞而成為寶貴的觀光資源。

然而,期間金門人權益卻被普遍犧牲,不少民宅、田地被強徵為軍事設施、陣地;台金兩地生活水準存在巨大的落差。大部分金門人往來兩地只能搭乘令人笑不出來俗稱「開口笑」的登陸艇,在海內外金門人鍥而不捨的陳情爭取下,才於1987年9月由遠東航空首航台北-金門航線,同年也才開放民間自用小客車進口,這些業務當時都是由本人主管部門承辦,因此深切了解其過程之艱辛。1988年9月本人離開金門來台時,台金間長途自動電話還未開放,與家人得靠書信聯繫,金門人還像生活在19世紀。

為金門人承受過的苦難留下紀錄

就像所有海內外的金門人,作者也特別關心家鄉未來的前途,以金門人的視角,對兩岸關係與金門的定位變遷有深入的研究和見地,舉凡金門過去的戰爭和戒嚴、解嚴後的小三通、夏張金門會、公職人員選舉、博弈公投、金門大橋、環境生態保護、垃圾處理等都曾發表專文探討評析,值此兩岸關係再趨嚴峻之際,集冊出版此書有助鑒往知來,為避免重蹈台海危機之覆轍,不只是金門人,凡是關心台灣未來的國人都值得仔細閱讀。

本人也期待本書的出版,為金門這一世代曾經發生過的驚天動地事蹟,和金門人曾承受過的苦難,多留存一份信史,不至於到後世青史盡成灰,如同明鄭王朝據金時期的悲壯戰事;以及在清廷「片甲不許入海,片板不許出海」、「三日內,盡夷其地,空其人」的遷界令下,金門先民倉皇間,被官軍強迫棄島內遷,世代祖居之家園房舍,及賴以營生之船隻等悉被焚毀,因而流離失所,死難無數的悲慘故事,數百年後在歷史記載上,卻只留下寥寥數語 !

(作者為金門人,土木及結構工程師。)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