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論壇

民進黨為殖民主義唱讚歌 ☆來源: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於民國108年創立。我們的宗旨:在台灣推動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教育,自寫、自編、自傳歷史教材,讓青年學子認識自己真實的歷史,回到過唐山先人的中國人立場。

劃撥帳號:31644643    

戶名: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2019/11/15

歷史學者戴國煇曾於2000年痛批:「近年來,台灣的社會心理及社會意識隨著政局及世局的激變交映出頗不尋常的『媚日』暨『哈日』之風。甚至一併吹起狂妄的日本殖民地肯定論在台之自我迷失屬性的歪風。」這段文字出現於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再版的序文中,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解嚴後,隨著台灣史成為顯學而日異猖獗的哈日歪風。

如果說戒嚴時期,歷史教科書刻意打壓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貢獻,那麼杜正勝在1990年代以同心圓史觀主導中小學歷史課綱之後,歷史教學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即戴國煇所批判的「狂妄的日本殖民肯定論」。

日本殖民肯定論原本僅流行於學術界,但卻由於政治因素,逐漸滲透到教科書。在去中國化變本加厲的同時,有些台灣史課本公然推崇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已經誇張到恬不知恥的程度。那段長達半世紀的壓榨與歧視,明明是台灣人受盡了屈辱,卻可以扭曲成把台灣帶入現代化,貢獻令台人感恩戴德云云。

在民進黨全面執政之下,依據108課綱編纂的高中歷史課本第一冊《台灣史》,更把日本殖民肯定論推向了新的高峰。本文以南一及龍騰出版的高一歷史教科書為例,探討高中台灣史如何建構崇日與去中國化的歷史圖像。

一、主題式教學與原民史觀

108課綱打破了以時間為軸線的正規歷史教育,改成主題式教學。高中的台灣史分為三篇,包括多元族群、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及現代國家的形塑。美其名是讓學生主動學習,針對特定議題,思考其前因後果,甚至自己搜集資料,分析與歸納。實際上,這樣的安排,使幾乎每個篇章都會談到日本,無形中提高了日本在台灣史的重要性,甚至把日本塑造成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推手。其次,它拋棄漢文化的視角,改採原民史觀。無論族群、經濟發展或信仰等議題,都從原住民開始。在這個觀點下,所有統治者,包括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滿清、日本或國民政府,都是外來政權,都對原住民的經濟與文化產生嚴重衝擊。乍看之下,這種論述好像很公平,實際上,編書者係借突出原民史觀來抑低漢人的貢獻,醜化漢民族統治者,以此反襯出日本統治者的進步與現代化形象。

二、貶中、崇日

教科書中隨處可見肯定日本殖民统治、否定漢族的統治。特別離譜的是南一版對日本為進行皇民化而推行的「國語運動」的評價。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的同時,台灣島上的各族群也因此建立起共同的語言與文化,有助於破除過去既有的族群界線。」(南一,149)至於國民政府則「採取壓抑方言與鄉土文化的措施,造成母語流失的問題,不利於文化傳承與族群和諧。」(南一,152)為何日本殖民政府的「國語運動」不會「不利於文化傳承與族群和諧」,而國民政府推廣國語,反倒沒有「破除過去既有的族群界線」?

南一版幾乎是一面倒地肯定日本的文教政策:「驅使台灣人開始接受新式教育……提高台灣人知識水準、降低文盲比例」、「奠定台戰後台灣走向現代國家的基礎」(南一,149),但日本殖民統治下歧視台灣人的差別教育,卻輕描淡寫。反觀國民政府的文教政策,則極力導向負面評價。一方面淡化國民義務教育在普及知識及全民文明化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強調國民政府的教育是為了鞏固威權統治,並把推行國語運動妖魔化。

崇日、貶中的手法,還可見於人物的描寫。對日本統治時期在台活動的日人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另一方面卻貶低或無視對台灣有貢獻的漢人。南一版將日據時期研究台灣風俗的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奉為「台史公」,卻隻字不提連橫撰寫《台灣通史》一事(南一,20)。另一方面,則在「日治時期的新文學」段落中,放了一張「南社嬉春圖」,係南社成員宴會後的合影,並點名打扮成貴婦模樣的連橫,以證明當時風氣之開放,然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醜化連橫(南一,120)。

在經濟發展的主題方面,南一版介紹日據時期在台研發蓬萊米成功的學者磯永吉,還附上清晰照片(南一,78);但是國民政府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功臣如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等人,隻字不提。

貶抑漢文化,不只是台灣的漢人,更及於對岸。如台灣在1960年代「吸引美、日等外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國民所得……成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龍騰,153);而1980年代後期,「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經濟模式,讓台灣出口過度依賴中國。」(龍騰,156)為什麼成為美日加工基地就不是「過度依賴」?而對中貿易就沒有「創造就業機會」?

三、假中立,實媚日

高中台灣史表面中立,實際上在消滅自我民族認同。許多用詞就有相當強烈的政治暗示:以「日治時期」取代「日據時期」:採用「日治」的理由,係日本依據《馬關條約》治理台灣,有法律依據。然而,《馬關條約》乃清廷戰敗後被迫簽訂,使用「日據」,就是為了不忘記這段國恥。有學者指出,最客觀的用詞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此,合理的縮寫應該是「日殖時期」。使用「日治」這個模糊不清的縮詞,有把日本統治台灣導向正面評價的作用。

以「中日戰爭」取代「對日抗戰」:八年對日抗戰於台灣的命運有決定性影響。如果不是抗戰勝利,台灣不會重回祖國懷抱。然而,這些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與重大歷史脈絡,卻因為將台灣史單獨成冊,外加主題式教學,被稀釋得近乎無影無蹤。尤其把「對日抗戰」改稱「中日戰爭」,使「中國」變成了他者。

以「中華民國接收」取代「台灣光復」,以「戰後」取代「光復後」:1945年,台灣民眾明明興高采烈地慶祝回歸祖國,而且此後還過了半世紀多的台灣光復節。歷史課本竟要硬拗成「中華民國接收」,好像中華民國是個外來的併吞者。龍騰版還附了陳澄波的畫作《慶祝日》,附帶說明這是台灣第一個「光復節」,擺明不承認有光復這回事(龍騰,89)。最匪夷所思的是,爭議極大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竟破天荒地在各版本出現,專挑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的相關宣言及條約的瑕疵,以挑戰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為了政治的目的,刻意誤導學生,是在為推翻中華民國另締造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做準備?

四、扭曲、遮掩史實

日據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深以亡國奴為恥,時時刻刻期盼重回祖國懷抱。從丘逢甲的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到台灣民主國號「永清」以示回歸清朝統治之志,抗日期間更有許多台灣知識分子赴大陸參與抗戰,即使是日據時期為台灣爭取權益而組織台灣文化協會的林獻堂、台灣民眾黨蔣渭水等人,也是心向祖國的。然而,對祖國的孺慕之情,教科書不見一個字。

以主題式課綱為由,可堂而皇之地斷章取義,淡化日本侵華的史實。如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清廷取消渡台禁令。龍騰版僅簡單地說是在1867年因琉球船難引發(龍騰,20),南一版更不交待前因後果(南一,47),蓄意不讓學子知道日本併吞台灣的野心。高中《台灣史》教科書在前言批判過去歷史教育的大中國主義,並主張多元觀點,完全是民進黨的論調。多元,多元,多少對日本殖民帝國的美化假汝之名以行?然而其多元容得下日本殖民帝國,容不下被日本侵略而生靈塗碳的中國;容得下《馬關條約》,容不下《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這種為日本殖民帝國唱讚歌的多元,大概除了今天台灣的民進黨,全世界被殖民過的國家或地方找不到第二個。

〔原刊《海峽評論》2019年10月號第346期〕

 

劉新圓|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