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周報

民間周報

日據時期臺灣印刷媒體中的現代女性圖像 ☆作者:戴卓賢

♦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6/14

 

西方裝飾藝術在臺灣印刷媒體中的現代女性圖像視覺形象

臺灣女性圖像受到世界婦權潮流的影響,於日據大正民主時期大量出現在平面刊物中,展現出當時新女性的現代形象。大正與昭和時期,臺灣印刷媒體中的百貨時尚相關的女性圖像,呈現出當時西方流行之裝飾藝術的表現風格。女性裝扮時髦,燙捲短髮、腳踩高跟鞋、穿西式洋裝,甚至露臂等的摩登形象,但活動與生活卻侷限在花園中拍蝴蝶、摘花,或在深閨中閒適地玩樂器、沈思,似不愁吃穿、不需工作,成為外貌摩登但內在氣質溫婉的傳統女性特徵。本文透過【日據時期臺灣印刷媒體中的現代女性圖像】來陳述女性圖像在當代所賦予的時代角色和商業價值,藉由印刷媒體之作品來展現女性形象的髮式、衣袖、衣裙等外表妝扮,以及從事的活動與生活場景的陳設安排,這類女性圖象是當時的時尚代言,具有溫婉氣質,被視為摩登(modern)女性。

茶葉行銷海報的女性意象

  • Formosa Oolong Tea

清末時的臺茶曾占臺灣出口總值的 90%,從 19 世紀開始,就對臺灣的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影響,也帶動了臺灣新的權勢階層的興起,從此時期的臺茶廣告中就能一窺當時社會概況和變遷,現代人也得以從其中感受當時臺茶以福爾摩沙之名風靡西方的盛況!日據時期,臺灣茶曾在歐美刮起一陣炫風,那就是以福爾摩沙為名的「Formosa Oolong Tea」,也就是今天的白毫烏龍茶。(圖1) 

202224c01.png

在分眾行銷策略方面,深入瞭解英國人喜歡味重色濃的印度茶,特別是操持家計的婦人,更愛頻繁沖泡而仍有茶色者。但烏龍茶的茶色淡,無法與之競爭,必須強調其「香氣」來取勝。由於烏龍茶較印度茶貴,消費者多中流以上,銷售上採避免與印度茶削價競爭,而主打重視品質的中上階層。以上種種,又有廣告手段,又兼做產品區隔,可見一項「名物」(名產)的成功,商業要素缺一不可。(圖2)

202224c02.jpg

《臺灣茶業》季刊內頁廣告。©︎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DI-NA 牌上選福爾摩沙烏龍茶貼於外銷出口的茶箱上的標籤,邊緣有櫻花及葉形圖案點綴。從圖中的和服仕女和富士山可以推算是日據時期的設計,展現出濃濃的大和風。仕女和小孩隔海面向太陽照耀下的日本富士山,除了帶有遙望故鄉之感外,也細訴著當時臺灣與日本的從屬關係。(圖3)

202224c03.jpg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蒐藏品 

  • 「帝國茶牌」

日本的「帝國茶牌」,精選福爾摩沙烏龍茶廣告海報,上有日本仕女穿著和服的持扇圖,以突顯產品的原產地,反映當時膾炙人口的圖像。下印有THE FORMOSA MERCANTILE CO.TAMSUI (臺灣貿易公司.淡水)。(圖4,5)

202224c04.jpg202224c05.png

  • 首張廣告海報

日據時期臺灣茶外銷市場的首張廣告海報,畫中一位東方女性,身穿旗袍,優雅地端著茶杯,氣態神寧,很符合當時西方人對東方女性美的解讀;臺灣美人品茶,加上外文FORMOSA OOLONG等字樣,經常出現在島內外各博覽會中。為打響臺灣茶名號提供重要助力。(圖6)

202224c06.jpg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8.002.0001 

  • 新式裝扮

1920年代,臺灣女性接受日本新式教育,或是工作需求,而改變原先的穿搭。女性髮型開始流行短髮,不再挽髻,並且開始燙髮。而將頭髮剪成齊耳直髮,前額垂覆瀏海,身穿洋裝配高鞋,已懂得欣賞短髮的時尚感。更開始以緞帶束髮或以珠寶等飾品做成的髮箍套在頭髮上,如此裝扮也逐漸大為風行。日據時期臺灣烏龍茶使用的美女海報,當時的審美觀,認為圓潤的臉是福氣、才是美!仕女身著唐裝短掛、髮髻梳妝,以外國人的角度描繪臺灣或東方的典雅美人形象。廣告中的擺設,除了重點宣傳荼葉所使用的杯盤外,也會加上一隻小茶匙,與昔日相比較,我們今天是較少使用茶匙,品茶雅賞也有所不同。(圖7)

 202224c07.jpg

  • 外銷廣告海報

當時臺灣發行一系列以“FORMOSA OOLONG AND BLACK TEAS”(福爾摩沙烏龍茶與紅茶)為名號的廣告宣傳海報流傳到海外市場,當中有許多東方女性的角色,不僅是宣傳自家的茶,海報本身也是典型外國人對東方文化的印象。(註:福爾摩沙是臺灣在國際間的通用名稱。)1920年代臺灣茶商工會發行的茶葉外銷廣告海報,以穿著喇叭袖花點單襟唐衫,搭配摩登短捲髮的臺灣仕女為主題,強調產品的臺灣特色。外銷產品與在地傳統文化呈現融合的畫面,號稱:「茶裝的日常浪漫」。(圖8)

202224c08.jpg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8.002.0002 

  • 臺灣茶葉海報

在日據時期,臺灣茶葉海報,也會出現日本文化的元素,除了延續清代的旗袍外,也有日本和服女性的出現。背景襯底的掛畫應該是臺灣中部的臺中公園,流露出茶葉與在地的關係。仕女的化妝不同於典型的日本仕女圖形象。同時,她呈現倒茶的姿態,卻並非正在品茗,而茶杯裡也沒有茶湯,與其他的茶葉海報有所不同。(圖9)

 202224c09.jpg

明信片裡的女性角色

  • 宣傳產品

在1905年從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 Oregon)寄到英國北亨伯蘭郡(Alnwick, Northhumberland),收件者是喬治·布拉爾博士(Dr. George Bral)。透過這張明信片看到日本文化無遠弗屆,更忘不了茶道文化的氣息,以英文宣傳產品並以贈品來進行行銷“每位顧客都將免費獲得一份的精美茶包紀念品”。(圖10)

 202224c10.jpg

  • 中西裝扮混搭

在許多明信片中,可以看到日本時代女性裝扮,呈現中西合璧的混搭風格,明明作傳統打扮,但也搭配了西式百摺裙和皮製跟鞋,也戴有細緻的手套、帽子、洋傘等行頭(服裝道具)。(圖11)

202224c11.png

 

  • 《咖啡店時代》明信片

「女給」是女服務生之意,除接待及服侍工作外,也擔任與客人聊天、玩樂的角色。1930年代臺灣吹起自由戀愛風氣,卻仍受傳統婚姻觀念束縛,因此提供曖昧互動、肢體接觸、戀愛氛圍的女給,成為摩登珈啡廳中的一大亮點,讓不少人慕名到珈啡廳消費。女給早期的形象多為和服搭配露出後頸的日式髮髻,以溫婉含蓄形象示人,而隨著西化風潮的興起,大眾對於女性形象的喜好轉變,女給開始裝扮俏麗短鬈髮、展現曲線的合身洋裝。(圖12)

202224c12.jpg

左下角咖啡杯及高腳酒杯的圖案,說明咖啡店雖名為咖啡店,卻不只販賣咖啡,還包括雞尾酒類飲料。封面女郎的短髮造型,露出線條的貼身服裝,配上高跟鞋,加上側臉的微笑,散發出女給魅力的誘惑氣息。

  • 臺灣情調-藝姬(藝妓)明信片

藝妓文化雛形在日本從17世紀開始,當時著名神社附近聚集很多的商店,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的商業手法來吸引客人,不斷推陳出新下從由普通茶水屋演變成專業培訓中心的「置屋」。藝妓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活躍席間氣氛,也會接待女性客人,白臉妝、日本髮的頭套、身穿振袖和服來招待客戶。藝妓一般年輕貌美,且於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諸藝皆有不俗的造詣,服務對象只限於達官貴人,達官貴人亦以客禮待之,所以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圖13)

202224c13.png

圖片中的年輕藝姬身著唐裝短掛,衣服以素面簡單為主,沒有濃妝艷抹,神態自若,以右手托腮正在沉思當中,這姿勢恰好露出左右手腕上所佩戴的手錶及金色手飾品,象徵她所擁有的身份和地位。

202224c14.jpg

1895-1945女性系列雜誌封面明信片 

文學裡的女性角色

  • 《命運難違》

林煇焜的《命運難違》在1933年於《台灣新民報》連載,是《台灣新民報》的第一部連載小說,作者林煇焜是淡水望族出身、京都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回到台灣工作,這是他唯一的一部小說。小說內容是男主角李金池,出身富裕之家,日本的大學畢業後回臺灣。家人為他安排相親,對象是同樣富裕之家出身的張鳳鸞。然而,兩人主張婚姻自主拒絕相親。而後,兩人各有婚姻,不過,都不順遂,李金池受不了太太的揮霍無度,張鳳鸞不但受到婆婆的欺侮,丈夫更有外遇。婚姻不順利,生活度日如年,兩人不約而同走到明治橋準備自殺,不料卻在此相遇,也才知對方身分,最終,在相互鼓勵下重回生活。(圖15)

202224c15.png

  • 《可愛的仇人》

1935年徐坤泉的《可愛的仇人》於《台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160回,引起極大迴響,1936年單行本出版,在日據時期便達三版,銷售量更是刷新讀書市場的1萬冊。阿Q之弟(徐坤泉筆名)筆下的秋琴,刻意賦予她悲情女性的色彩,這是大眾小說的張力,但在張文環翻譯為日文,則賦予她新女性的堅毅色彩。徐坤泉《可愛的仇人》裡的君子是日本女性,資本家之女,高等女學校畢業,有一定的知識教養,然而,父親東南亞的產業因排日運動倒閉,君子淪為舞女。張文環則把君子改為朝鮮人,此舉的目的在於標示同為殖民地下的臺灣人與朝鮮人有所交流互動。(圖16,17)

 202224c16.png 202224c17.jpg

  • 《望春風》

《望春風》以臺灣為背景,掀起臺灣觀眾的觀影熱潮。「第一電影製片所」便以「望春風」的歌謠為底拍攝同名電影。《望春風》的導演雖然是日本人安藤太郎,不過,故事內容卻是相當臺灣本土的故事。在農村成長的翁清德與故事女主角之一的秋月情投意合,欲結伴終生。《可愛的仇人》與《望春風》兩個193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大眾文化文本非常有趣,故事中的角色開始出現赴日求學者,故事的張力也包括貧富與城鄉差距。而更大的張力是日本女性的角色進入到文本當中。《可愛的仇人》當中是日本女性君子最終過世,《望春風》則是臺日兩位女性都秉持成人之美之心,最後秋月甚至自殺以求清德惠美的結合。在這兩部大眾文化文本當中,可以看到女性無論日本或臺灣,同樣有著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特質,這與1930年代中期,日本已經開始進入戰爭動員時期的時代氣氛有直接關係。(圖18)

 202224c18.jpg

電影海報中的女性形象

日據時期電影中的日本人眼裡的臺灣人形象:《莎韻之鐘》。該片是李香蘭於1943年在臺灣演出,當時掀起了熱潮。電影刻劃一位高砂族少女無限的美好德行,幾乎承載了世間所有的善。不只莎韻被塑造成為一個擁有無限美德的「日本化的臺灣人」,從現在來看,扮演她的李香蘭本身身份的曖昧也使得這個形象更為複雜。女主角李香蘭在血統上是日本人,在上海、滿州則以中國人的身分和形象紅遍華人世界。在片中她扮演血統上屬原住民的高砂族少女,生活在日本的國度裡,在現實中,她血統上屬日本人,生活卻是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圖19)

202224c19.jpg

李香蘭本名大鷹淑子

結論

日據時期婦女對職業觀點,以陳金花女士(藝名鶯鶯)為例,她曾經是臺灣第一代流行女歌手,主要唱紅歌曲是「日日春」。她因家境因素較晚入學,直到15歲才畢業,在學期間讓她略通日文,也奠定歌唱基礎。可是,那個時代的觀念,當歌女地位就如搬戲(演戲)般屬下九流。因此,她雖然熱愛唱歌,但卻選擇了家庭。(圖20)

1920年後,女權運動在全世界興起,開始有臺灣婦女運動;另一種是由在臺灣的日本婦女領導的團體如愛國婦人會、桔梗俱樂部;尚有官方授意組織如主婦會、處女會、女子青年團。1931年之後女性在參與社會事務時,並非完全自由,而是受到殖民政府控制。

女性的意識與婦女的地位,在日據時代是因為殖民政府的政策影響,教育政策在於執行同化政策,建立女子教育目標在於普及日語、培養日本國民性格、涵養婦德,培養賢妻良母和國民的雙重責任。但臺灣社會傳統禮教的觀念,女子教育以培養新娘為主的女子學校教育。婦女在總督府的刻意營照下,多以讀新娘學校,變成賢妻良母為重要,這跟社會穩定有很大關聯。

202224c20.jpg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7962

鶯鶯,本名陳金花。大正十年(1921年)出生,祖籍臺北中崙。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於勝利唱片錄製〈日日春〉單曲發行。此舉讓她得與純純愛愛,名列臺灣第一代流行女歌手。 

 

戴卓賢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