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周報

民間周報

從“通心理論”看王陽明晚期精彩的“五句箴言” ☆來源:心理學家許金聲

♦ 本篇文章轉載自 心理學家許金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12/2 

所謂“王陽明晚期五句箴言”,是指王陽明49歲在江西時的《答羅整庵少宰書》中的五句話:“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致;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正者,正此也;誠者,誠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謂窮理以盡性也。天下無性外之理,無性外之物。”

這段話中,“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五句是其精華。

我認為,這五句可以精煉簡化為:“天理之凝聚謂之性,凝聚之主宰謂之心,主宰之發動謂之意,發動之明覺謂之知,明覺之感應謂之物。”

下面一句一句從通心理論的視野來談我的理解:

1、“天理之凝聚謂之性”,人的本性善,是不通過學習就知道天理的,能夠分別善惡,只是我們的私慾遮蔽了天理。在人的身上之所以有天理的凝聚,是由於人本身就是通過天的漫長的演化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乃至人與萬物之間,之所以能夠至少有一定程度的通心,也正是因為有這個共同的基礎。,這反過來也證明了萬物的一體性。

2、“凝聚之主宰謂之心”,這個“心”是指我們的真誠的本心或者“良知”。我們對自己是真誠的,即可以主宰自己。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應該依照天理行事。如果我們對這個“凝聚”不能夠主宰,那就還沒有“獨立人格”,還做不到通心。與他人乃至萬事萬物通心,首先需要我們有獨立的人格。

通心如何做到?有“通心的黃金三要件”:1、清晰自己。2、換位體驗。3、有效影響。首先連清晰自己都做不到,就是對這個凝聚沒有主宰。清晰自己還不夠,活在世界中,與他人乃至萬事萬物打交道,還需要我們去換位體驗,即真正理解他人與萬事萬物。

3、“主宰之發動謂之意”,即將善良的願望轉化為實際的行動。這就是我們的意志力量在起作用。這個“意”不是指意思、含義,而是指“意志力量”。如果我們只有善良意願而沒有實際行動,我們就不能夠算真誠,還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做到了真誠以及知行合一,也就是能夠做到對他人,乃至萬事萬物的“有效影響”。

4、“發動之明覺謂之知”,真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渾渾噩噩之人並不知道。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後,有一個犯人嘲笑他,受到另外的人的譴責,耶穌說,他是不知道他在做什麼,這就是沒有明覺。只有我們有善良意願,並且付諸行動,才算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5、“明覺之感應謂之物”,這是五句中最精彩的一句。“感應”一詞,來自《易經·咸卦》。所謂“物”,來源於莊子的“物化”。其含義是消除我與事物之間的差別,與我同化的精神、心理境界。。這個物化與中文所翻譯的馬克思經濟學的“物化”、“異化”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不是指人類勞動凝聚在產品上的對象化。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認為:這是王陽明晚年對“物”的定義的具有基礎意義的變化。「他對“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義物,而以“明覺之感應”來界定物,宣稱“物”就是與心發生感應關係的對象,表明王陽明晚年學問功夫向肯定物的實在性方面發生的變化。 ”」

我認為,這一句是對他以前“意之所在便是物”的思想的大發展。——這從我提出的“通心理論”能夠得到很好的理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交往,與萬事萬物打交道,我們必須做通心者,分清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一個是主要通心對象,哪一個是次要通心對象,哪一個是不需要去通心的對象。那些不需要通心的對象,可以暫時考慮為“不存在”的對象。那些確定為通心對象的對像或者說“物”,必須以“明覺”對待他們(它們),這樣他們(它們)才算真正的存在。

關於“意之所在便是物”,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王陽明和他的一個朋友去山中游玩,當二人走到一花面前時,朋友就指著花,“你常說心外無物,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和我們的心有什麼關係嗎?”王陽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是同歸於寂的;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鮮豔起來,便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明覺之感應謂之物”則更進了一步,不僅要看到、嗅到花,還要去與花“通心”,感受其美麗,這樣花才算真正的存在。

儘管我們常說“萬物一體”,但大千世界,物物之個性各有不同,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永遠都只是一個“副本”,而不是“正本”,或者說“本尊”。我們必須以其本來的面目(本尊)對待之,其物才算是真正的“物”,即被通心了的“通心對象”。這裡的“正本”、“本尊”或者王陽明所言“物”,可以理解為大哲學家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所謂“物自體”(thing-in-itself),與現象相對的本源或者本質,是獨立於我們的感官之外的,我們只能夠認識其現象。我理解“物自體”是可以不斷接近,但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我的“通心理論”是在心理諮詢的實踐中發展出來的,敝帚自珍,認為具有普適性,有哲學高度。它與古人的智慧是相通的,相得益彰,包括王陽明的“心學”。相得益彰,是因通心三要件是它們最大公約數,互印證。

202250k01.jpg

202250k02.jpg

202250k03.jpg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