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大公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4/21
“當大陸疫情爆發後,兩岸就此斷了連結,兩岸關係無疑雪上加霜。所幸有了這次‘蘇台抗疫視訊交流’活動,讓彼此能夠重修關係。”台大醫院名譽教授、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理事長高明見由衷感慨道。4月16日,南京與臺北連線,兩岸十六位專家在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蘇台抗疫視訊交流”中,共同分享新冠病毒抗疫的“江蘇經驗”。高明見誠懇表示,“希望這次蘇台的視訊交流活動能抛磚引玉,建立兩岸醫療視訊交流的平臺,互相能溝通關懷、彼此鼓勵,化冰凍為暖流。”
首次“蘇台抗疫視訊交流”現場 /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攝影
抗疫“雙零” “江蘇經驗”吸引臺灣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給人類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內地開放大省江蘇在抗擊疫情中實現了確診病例“零死亡”、參與救治的醫務人員“零感染”的目標,抗疫“江蘇經驗”備受臺灣醫界關注。
今年3月中旬,臺灣學界頻頻聯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駐江蘇記者站,迫切希望與江蘇醫界進行交流。為此,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搭橋,兩岸專家視訊連線,就新冠感染醫療救治和公共衛生新冠防疫議題分享“江蘇經驗”。
現場交流的8位江蘇專家中有剛從湖北戰“疫”一線歸來、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黃英姿和江蘇省人民醫院盛澤分院副院長 江蘇省醫院協會院感專委會主委張衛紅,有精心部署疫情防控措施卓有成效的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武鳴,此外,還有重症救治、呼吸、檢驗、公共衛生權威專家,群英薈萃。
臺灣參加視訊交流的學者陣容強大,有德高望重的台大醫院名譽教授、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理事長高明見,振興醫院副院長葉明陽,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楊甯蓀,臺灣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邱淑媞,臺灣醫師聯盟秘書長朱茂男,臺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長春新世紀醫院院長劉伯恩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劉憶如。
“醫療更是社會安定的力量”
無症狀感染者怎麼去發現他們?對新冠病患怎麼去做後期的治療或者是隔離?江蘇為什麼能做到零死亡?新冠患者出現肺纖維化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肺纖維化的程度會很嚴重?如何去預防?CT設備如何消毒?
參加首次“蘇台抗疫視訊交流”的臺灣學界代表/ 受訪者供圖
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台大校友會館三樓3B會議室內,8位臺灣專家一個接一個接連發問。兩岸醫界、學界專家學者熱烈互動。
武鳴介紹了江蘇新冠病毒肺炎防控策略措施。他說,江蘇省於2020年1月22日確診了第一例由湖北省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到2020年2月19日新增確診病例為0,到今天已經58天無本地確診病例,總計有確診病例631例,已經於3月14日全部治癒出院,未發生1例死亡病例,未發生參與救治的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事件。
武鳴表示,目前江蘇新冠病毒肺炎防控策略措施為“強阻斷策略”,即圍繞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大環節,採取強有力的阻斷和保護措施。
據悉,正因為江蘇疫情防控與救治成效顯著,江蘇規模以上臺企復工複產率超99%,從臺灣及大陸各地返回江蘇的臺胞有16000余人,江蘇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在加快恢復。
臺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名譽理事長朱茂男說,“醫療更是社會安定的力量”,他認為,此次兩岸專家視訊交流會更是兩岸對合作共抗疫情的正向表現,“人類與病菌的戰爭永不停止,唯有彼此互助,才能保障人們的健康安危。”
兩岸專家“面對面” 籲兩岸攜手平息疫情
臺灣醫界通過大公報邀請江蘇醫學專家分享抗疫“江蘇經驗”。圖為8位江蘇醫學專家在視訊交流現場 /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攝影
江蘇專家:
武鳴主任 :這次蘇台抗議視頻交流非常有意義,兩岸醫學界攜手共同預防、控制新冠肺炎特別有意義。江蘇總共有631例確診病例,實現了零死亡,我們在整個疫情防控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細緻艱辛的工作,我們所有參與救治的醫務人員實現了零感染,這兩個目標實現的都非常的不容易。此次臺灣醫界主動提出要瞭解江蘇抗疫經驗,積極分享,利於整個新冠疫情的防控。
黃英姿醫師 :作為醫生,我們特別希望與同行的專家去分享、去溝通。此次抗疫,我們有在湖北一線工作的經歷,遇到的病人比他們多,碰到的情況更為複雜。臺灣同行是挺想知道,挺想瞭解我們是怎麼做的,挺想跟我們學習。交流中,提一些具體的醫療方案,今天時間太短了,沒來得及細緻討論。我相信可能後面還會有其他形式的交流和溝通。
張衛紅醫師 :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與臺灣的同行專家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問題進行線上交流,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兩岸同文同種、血濃於水的親情。面對新冠肺炎肆虐,兩岸醫務人員應加強合作,攜手抗疫,共克時艱,共同保障兩岸同胞健康福祉。
蔡後榮醫師 :這次交流,臺灣同行針對新冠抗疫提出的眾多問題,我們從防疫、檢驗、治療,以及他們特別關心的中醫藥治療方法與效果,我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問必答。希望能幫到他們。
首次“蘇台抗疫視訊交流”臺北會場 /受訪者供圖
臺灣專家:
邱淑媞董事長 :“瘟疫不分等級,所有人都有危險,但如果人類能夠共同交流來分享專業經驗,特別像大陸能及時控制感染人數繼續攀升,並及時採取封城限流措施,這些經驗對大家的準備及應變上,絕對會有幫助。人類應該秉持人性友誼與專業科學的精神來共同度過這次難關,讓不幸降到最低。”
楊甯蓀教授 :“這次疫情顯現當美國仍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中國是最有可能走在全世界的人民前面,運用中西醫藥方面的結合,在學術及醫療等領域做好佈署。”
劉伯恩理事長 :“非常高興兩岸基於同文同種的深度連結上,相互分享防疫經驗,大陸方面由於確診個案數較高,能夠提供較多的研究案例,這對臺灣在防疫上能有巨大幫助。健康本無界,兩岸應秉著良性互動,繼續合作。”
振興醫院葉明陽副院長 :“希望兩岸醫界運用先進科技,如微信等軟體,讓學界跟醫界從業人員能建立頻繁交流的管道”。希望透過台蘇聯合抗疫交流的影響性,讓兩岸攜手一起平息疫情。
如何篩查無症狀感染者? 江蘇專家有高招
臺灣振興醫院副院長葉明陽最為關注“怎樣篩找無症狀感染者這些‘隱形’患者?”他語氣急切地提問。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我們下了這些工夫”,武鳴娓娓道來:第一要加強監測和發現。比如說我們對於有疫區密切接觸者,在醫學觀察期間要採取主動核酸檢測和篩查。其次,在疫情調查過程當中,對與確診病患密切接觸者也要進行主動核酸檢測。另外,在對確診病患的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可能的暴露人群進行主動檢測。
武鳴特別介紹,根據目前境外輸入確診病患較多的現狀,江蘇對部分從來自境外尤其是新冠病例發病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的人群,都要進行嚴格檢測。
江蘇在加強對新冠病毒感染者監測和發現的同時,還通過醫院的門診進行篩查。並且要求所有的醫療衛生機構一旦發現無症狀的感染者,必須在兩小時之內通過內部網路報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無症狀感染者的報告後,要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審查,並且在24小時內完成個案調查、流行病學調查,追蹤傳染源。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管理,武鳴說,江蘇把無症狀感染者和確診病患同等對待,無症狀感染者也要在定點醫院接受合理的治療和觀察。“我們採取隔離治療14天,14天之內因為無症狀感染者有可能會出現相關的症狀變成確診病例”,“如果一直沒有症狀,那麼到14天后,要連續兩次採集標本檢測核酸,這兩次至少要間隔24小時,如果兩次都是陰性,那麼就可以解除隔離治療。 ”
救治關鍵:早發現、早治療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黃英姿是江蘇援助湖北黃石市醫療隊的骨幹專家,她詳細解答了台大醫院名譽教授、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理事長高明見最關注的“新冠病毒確診後病患是否會有肺纖維化之後遺症,又該如何解決?”
黃英姿說,在湖北黃石市工作了將近50天,黃石市是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有280萬人口,重症病人的比例約在10%至12%,“輕症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肺的纖維化表現都不明顯”,“但危重病人,尤其是嚴重低氧血症的病人,肺纖維化的指標早期就非常的高。”
“如果病人的病情在持續加重,其纖維化的指標也在持續走高,病人的肺氧合情況也在惡化。”黃英姿加重語氣強調道,“但是如果我們積極得進行早期治療,包括上呼吸機等一系列的肺保護措施,病人的肺纖維化的指標就能夠慢慢下來。”
“我是一個臨床醫生,我感受到新冠病毒的肺炎如果加重,到了很嚴重的階段,會出現嚴重低氧血症、肺纖維化,我特別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綜合自己的臨床經驗,黃英姿表示,“我想說的是,讓病人不要發展到重症。早發現、早治療是最關鍵的環節,”她說,“早期去發現病人,早期去篩查病人,並且早期去把輕的病人中間可能加重的這部分病人篩出來,讓他不要成為重的病人,不要往下發展到肺纖維化,這是我們做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近兩個小時的交流,兩岸專家意猶未盡。江蘇專家特別表示,除了視訊交流之外,彼此還可以採取郵件、微信等多個方式交流,希望江蘇的抗疫經驗能對臺灣同行和廣大臺胞防疫抗疫有所助益。
抗疫“江蘇經驗”
(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
由政府主導,建立統一的組織指揮體系,確保統一組織調配資源、協調各地防控策略、落實相關防控措施。
(二)堅持“四早”原則
全社會動員,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三)堅持“四集中”原則
醫療救治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
(四)按照屬地化原則,強化流行病學調查,包括個案調查、聚集性疫情調查和資訊報告三方面內容。
(五)對密切接觸者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或者居家醫學觀察,進行健康管理。
(六)加大實驗室檢測力度
從2020年1月底和2月初普遍開展了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工作。做到了診斷必測、出院前必測、排除疑似病例必測、醫院開展手術前必測等。
(七)實行分區分級精准防控
以縣(市、區)為單位,依據人口、發病情況綜合研判,科學劃分新冠肺炎疫情風險等級,明確分級分類的防控策略。
(八)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提醒公眾做好個人防護,提高公眾自我防範意識。
責任編輯:丁驍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