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波濤

海峽波濤

如何化解台灣社會對 「⼀國兩制」政策的疑慮

♦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3/8/13 

、「⼀國兩制」的提出及其背景

  • 「⼀國兩制」是中共為實現國家統⼀,經⽑澤東到習近平各代領導⼈提 出之對台政治談判處理原則,⽬前已經入憲。「⼀國兩制」模式最早曾 於50年代在西藏實施八年,其後為解決兩岸對峙僵局,逐漸成為中共 中央對台政策準則之⼀,上世紀90年代更已落實施⾏於⾹港、澳⾨。
  • 要注意:「⼀國兩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在「要求國家實現統⼀」的 ⼤前提下,階段性處理所涉雙⽅「族群、制度、宗教、⽂化...不同」的 問題。由於台海問題的歷史背景和西藏、港、澳各⾃不同,在實際⽅案 制訂上亦將呈現⼀定的複雜性。 ㄧ、「⼀國兩制」的提出及其背景
  • 「⼀國兩制」⾃最初構想的提出至今已歷70年,期間兩岸無論在政治 體制、經濟制度、國際地位或相對實⼒上,均已產⽣重⼤變化。
  • 由於「⼀國兩制台灣⽅案」的落地推動,將具有「國共內戰正式結束」 的標竿性意義,且在兩岸主體民眾皆為漢裔、雙⽅同⽂同種的特性下, 階段性的「⼀國兩制」設計,如何能夠兼顧兩岸⼈員、產業、資⾦乃至 社會、政治團體等的雙向流動,俾使長期促融得以順利進⾏,應是⼀項 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本⽂僅點出其重要性,對此不再深入討論)。

⼆、民進黨反對「⼀國兩制」的理由為何︖

  •  屬性的對⽴:民進黨於1991年將「台獨」⽬標寫入黨綱,主張建⽴「台灣 共和國」,亦即「依照台灣主權現實,藉由公投獨⽴建國、制定新憲,以 使法政體系能符合台灣社會現實,並依據國際法之原則重返國際社會。」 既已主張「⼀中⼀台」、「兩國論」,⾃然沒有「⼀國兩制」的空間。
  • 唯據個⼈觀察,民進黨的政治⾾爭/奪權路線實為⼀種「三階段論」:從 「反蔣」,「反國民黨」,到「反中國」。本質上乃屬「地盤主義」和 「角頭政治」之投射(先來先得,佔地為王),與國族⼤義基本無涉。
  • 唯為掩飾、包裝其「角頭政治」之內核思維,民進黨巧妙以「中華民國 憲法早已不符合現實」、「兩岸⽬前確屬分裂、分治」等僵持現況為說 辭,主張實質脫殼「中華民國」,甚至舉⾏公投以決定台灣定位⾛向, 試圖進⼀步在法理邏輯上掙脫「中華⼈民共和國」(中國)之糾纏。
  • 民進黨此種分離主義⽴場,恰好迎合⼆戰後美國「全球離岸平衡」戰 略,特別是在美、中⼆強角⼒愈烈的當下,幾已受到美國兩黨⼀致的默 許與⽀持,甚至引為美中政治 / 軍事叫牌過招(或交換)的籌碼。 ⼆、民進黨反對「⼀國兩制」的理由為何︖
  • 值得注意的是,裹覆在上述民進黨「內核思維」之外的層層包裝,往往 結合了時事發展,特別是在選舉期間被⽤來炒作和運⽤,例如2014年 「服貿⿊箱」的太陽花事件、2019年⾹港修法引渡的「反送中」事件。
  • 透過媒體的渲染發酵,這些事件已累積造成許多民眾在⼼態上偏向民進 黨的「反中」概念、進⽽不願理性思考任何可能的「⼀國兩制」⽅案。
  • 其實民進黨也深知,真要推⾏「台獨」有其困難(必須付出戰爭代 價),因此歷來早已將其運作重⼼轉移至「反中、抗中」的選舉操作。

三、國民黨反對「⼀國兩制」的理由為何︖

  • 對「國共合作」的不信任感:1982年蔣經國接受美國《新聞周刊》訪問時 提到「⼀國兩制」制度,他表⽰「中共不守信⽤︔任何期望中共允許台灣 與⼤陸統⼀後還能保留獨⾃社會經濟制度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
  • 1982年蔣經國提出「三民主義統⼀中國」、「⼀國良制」,主張中國⼤陸 應該實現民主、⾃由和均富,屆時兩岸可洽談統⼀。
  • 「國統綱領」(1991年李登輝):以短、中、長程拉開時距,保留主動性。
  • 「不統、不獨、不武」(2008年⾺英九):意圖「維持現狀」的慣性⼼態。 
  • 以上,⼤體是2016年以前國民黨對「⼀國兩制」芻議的⼼理與政策回 應。然⽽,隨著國內政局變化以及輿論風向、民調、民意的轉化,國民 黨也基於選舉考量⽽不斷承受「本⼟化」壓⼒,開始被動地隨波逐流。
  • 其中⼀個重要關鍵,是「⼀國兩制」此四字在台灣被「八股化」和「污 名化」(如同「共產黨」、「統戰」、「唯物主義」⼀樣)︔⽽其反 ⾯,則是所謂「民主選舉制度」、「個⼈⾃由」的「八股化」和「美名 化」。 三、國民黨反對「⼀國兩制」的理由為何︖
  • 近八年來,由於國民黨在喪失中央執政地位(五權皆失)和被剝奪了幾乎所 有黨產資源的情況下,無⼼也無⼒突破民進黨對於台灣教育課綱的扭曲、媒 體網軍的風向以及⼤量反中、脫中、抗中的政治操作,其結果就是只能「在 夾縫中求⽣存」,⽽無法從長遠角度考量(遑論在政策上推動)符合中華民 國憲法精神以及台灣最⼤發展利益的前途⽅向。 
  • 當然,其間必然也有來⾃美國的隱形壓⼒。
  • 因此,至少在現階段,當上述民意風向、政治話語權、選舉壓⼒等各項因素 都不利於國民黨時,就如江啟臣2021所⾔:「⼀國兩制 在台灣沒有市場。」

四、在台獨排眾議的「新黨⽅案」

  • 2019年8⽉17⽇,新黨在創黨26週年黨慶⼤會上公布「⼀國兩制台灣⽅ 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岸統⼀後國號直接稱為「中國」、聯合國中國 代表團納入台灣代表、維持台灣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保留但縮⼩軍事 編制等八項⽅案(此處列出供參):
  • (1)兩岸和平統⼀後,尊重各⾃政經制度與⽣活⽅式,統⼀後共同的國 號、國旗由雙⽅政治協商決定。我們建議,國號直稱「中國」,並且考 慮由兩岸共組協商機構,處理兩岸間政治安排的事務。 四、在台獨排眾議的「新黨⽅案」
  • (2)兩岸和平統⼀後,聯合國中國代表團納入台灣代表。聯合國主導之各項會 議、機制、公約、活動,以主權國家為成員條件的國際組織,透過兩岸協商認 可的⽅式,安排台灣參與。其它非政治性的國際經貿、體育等組織,台灣可單 獨加入。
  • (3)兩岸和平統⼀後,維持台灣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但絕對不容許「台獨」分 裂活動。應充分理解兩岸長期對⽴造成的疏離,開導統⼀前被「台獨」勢⼒誤 導的⼀般民眾,耐⼼謀求⼼靈契合,但對主導「台獨」勢⼒、分裂國家的各界 ⼈⼠,必須追究其責任。 
  • (4)兩岸和平統⼀後,兩岸既已結束政治對⽴,台灣⾃當縮⼩軍事編制,停⽌對 美軍購,省下經費⽤於社會福利及經濟建設,將台灣打造成非戰之區、和平之 島。 四、在台獨排眾議的「新黨⽅案」
  • (5)兩岸和平統⼀後,台灣原「軍、公、教」⼈員被剝奪的權益應予恢復,承 諾的待遇應予保障。兩岸形成共同市場,積極幫助台灣融入國際經貿整合, 扶助台企加入「⼀帶⼀路」,共享發展機遇。
  • (6)兩岸和平統⼀後,台灣與⼤陸以不同政經制度治理,但台灣同胞可按⼤陸 法規參與⼤陸的政治運作,亦可參加中央層級的治理⼈才甄選。
  • (7)兩岸和平統⼀後,台灣各領域菁英在國際賽事獲獎者,比照⼤陸標準,享 受同等獎勵。
  • (8)兩岸和平統⼀後,繼續推進兩岸「共寫史書、共享史料」,客觀呈現國共 兩黨及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偉⼤復興的貢獻,共同傳承中華兒女的光榮歷 史。

五、在上述反對理由中,有無可妥協之處︖

  • 民進黨部分:主張「台獨」必將引戰,⽽戰爭須靠實⼒。在⾜夠強⼤的 現實壓⼒下,民進黨亦不無可能考慮接受、甚至提出「⼀國兩制」⽅ 案!
  • 特別是在民進黨真實意圖僅是「劃地為王」的內核思維下,邏輯上「兩 制」⽅案不失為⼀種可接受的交換條件。唯其前提為:美、⽇⾯對不斷 壯⼤的中共壓⼒改採「戰略收縮」,使得民進黨「倚美謀獨」的策略落 空。 五、在上述反對理由中,有無可妥協之處︖
  • 國民黨部分:隨著⼤陸的改⾰開放以及兩岸密切的交流互動,兩岸之間 的社會、⽂化、⽣活、制度差距已愈來愈不明顯(特別是以今⽇對比上 世紀80年代和50年代!),因此,無論在⼼理上或實質上,國民黨在 當前中華民國憲法精神下突破八股、反射式的抗拒、深入思考結束兩岸 內戰以及隨後「⼀國兩制」的內容協商,應該說是完全有可能的。
  • (兩蔣若仍在世,眼⾒當前⼤陸治理績效和美中激烈對抗之態勢,相信 也會慨然決定與⼤陸共同攜⼿,⼀致對外!)
  • 然⽽,國民黨的轉向亦不會⾃動發⽣,同樣需有外在現實⼒量的牽引! 五、在上述反對理由中,有無可妥協之處︖
  • 共產黨部分:個⼈觀察⼤陸過去⼗年的施政作為,多處帶有濃厚的中華 ⽂化傳承、孫⽂建國⼤綱與共同富裕/世界⼤同⾊彩,具體踐⾏了「具 中國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且成效卓著,事實上已⽤⾏動展現出 其與「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無限對接的誠意!反倒是兩蔣 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因深受美西⽅「⾃由化」「國際化」「(私⼈資本) 市場化」的思潮影響,逐漸放棄了國家對於產業經濟擘劃、核⼼國營企 業和基本教育內容等⽅⾯的主導權。⼤陸當局的⾛向與1982年蔣經國提 出的「⼀國良制」遙相呼應,應該說已具備了兩岸契合的良好基礎。 五、在上述反對理由中,有無可妥協之處?其次,有關「信任感」的問題,或許亦是未來⼤陸 當局可以加⼒之處︔唯有如此,⼤陸也才能避免在國際上遭到「以強凌 弱」「虛⾔寡信」的道義指責。
  • 最後,⼤陸當局可以透過其實際的治理績效、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國際 話語權的建⽴,快速洗清過去已被污名化、八股化的各項政策⽅案,包 括「⼀國兩制」政策在內,使得原先僅⽌於「被動抗拒」的國民黨及⼀ 般民眾更願意敞開胸懷,深入分析、思考「⼀國兩制」政策⽅案可以為 兩岸⼈民及整體國家民族帶來的具體效益。

六、如何尋求共識,以和平⼿段解決兩岸分歧︖

  • 個⼈以為,此中最關鍵的課題其實是:如何引領「民意」的轉變︖
  • 建議⼀:專業學者或可多朝「西式民主(多黨競爭)vs. 中式民主(以 黨領政)」之比較制度與績效分析下⼿,或則深入探討「三民主義實踐 ⽅案」等理念⽅向,藉以論證未來統⼀後中國可能的最適政經體制。
  • 建議⼆:期待⼤陸⽅⾯善於建⽴/運⽤媒體資源,以更貼切的語⾔、更 深入⼈⼼的⽅式「說好中國故事」,及早建⽴⾜以引領全球輿論風向之 國際話語權!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