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清
作者為任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政策分析、區域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學。時常往來亞太地區活動,有感華人世界仍無法擺脫製造業思維的包袱,重視有形財富,忽視無形價值,年輕人應自主建立一套世界觀及哲學觀。
作者簡介轉載自想想論壇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合作媒體
林士清:亞太區域經貿整合速度緩慢
本文轉載自 中時電子報。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2017年在越南峴港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圓滿落幕,因美國總統川普對於退出TPP的意志堅定,至原先11個TPP成員國在越南峴港APEC領袖會議期間,宣布美國退出後的新架構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過往APEC會員體一直存在貧富差距的爭議,富裕經濟體主導的TPP及開發中國家經濟體主導的RCEP,加上APEC本身端出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導致亞太區域經貿整合速度緩慢,國際政治因素無所不在。
外界常誤以為中國大陸是RCEP的主導者,但真正主導RCEP的關鍵是東協集團。RCEP最早由東協十國發起,並且邀請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成為所謂的「10+6」,並期待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目標乃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還將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多領域,自由化程度將高於東協與這6個國家已經達成的自貿協議。RCEP以漸進消除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為目標,在參與國之間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在服務貿易方面,實質性消除RCEP參與各國之間服務貿易的限制和/或歧視性措施,所有部門和供應方式都在談判範圍內。成型後的RCEP囊括全球1/2的人口、1/3的GDP、1/4的貿易額、吸引1/5的外資。
11月中旬在菲律賓馬尼拉,開啟首次RCEP領導人會議,會後公布了「RCEP協定框架」,該框架指出包含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自然人移動、投資、競爭、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等18項內容。RCEP領導人會議重申,RCEP將致力於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品質、互惠的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事實上,筆者認為RCEP過去20輪以來談判進度遲緩,或許與開發中經濟體過於保護本國市場,或已開發經濟體爭執於追求高品質協議有關,但RCEP照顧參與各方在競爭領域國家制度和能力上的重要差異。包容性和高水準成為RCEP內部談判的拉鋸。
RCEP與CPTPP的競合關係上,由於CPTPP業已缺乏美國這個世界第一經濟體奧援,沒有大國政治的單邊干預,日後多邊協議上只能各憑本事。筆者認為亞太區域經貿整合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成員發展條件差異過大,尤其亞太地區在地理位置、人口結構、政治態度、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和複雜性顯著,CPTPP、RCEP、FTAAP等各種多邊方案理想遠大,亞太地區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洽簽,反而會成為主流,例如南韓、日本、新加坡在雙邊經貿協議上收穫滿滿。最後,台灣雖有不願透過大陸走進RCEP的傲氣,但對於透過日本進入CPTPP的判讀也不能過於一廂情願,必須實事求是,否則會喪失迴旋的空間。(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