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色.戒》讀後 ☆作者:胡卜凱

♦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3/1/19 

▌前言

SCFtw2兄《說說我的讀小說經驗和我的成長》一文的「參考資料」中,附有他的大作《為張愛玲小說〈色,戒〉質疑張系國》。由於系國兄是我的老朋友,在回覆SCFtw2兄過程中,我基於好奇,在網上找到《色.戒》並拜讀了一遍。

我雖然久仰張愛玲女士的大名,但以前只片斷的讀過一、兩篇她的小說。對她和她的作品可以說一點都不熟悉。我雖然看過《色.戒》這部電影,在搜尋小說過程中才知道它改編自張女士的大作。對這部影片的印象,只限於其中「床戲」所引發的八卦和熱議。

讀過《色.戒》後我表示了以下的看法:

「… 我認為這是一篇相當有境界,值得深入討論的作品。可惜張女士只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發揮。否則,它的主題可以跟同時代『存在主義』大師們著作的主題並論。」(《讀小說的經驗和淺談《色.戒》》)

以下 1 到 3 節中,我從三個面向摘錄《色.戒》中部分「文字內容」(1),以及我讀過之後對它們的印象。至於我的「印象」是不是張女士的意圖,我當然不敢打包票。這三個面向分別是:

1) 王佳芝和她的同伴。

2) 易先生。

3) 王佳芝的心理狀態。

根據這三節的內容,我在第 4 節中探討這篇小說的「佈局」和「主題」;然後以這個「探討」為基礎,說明以上我「(《色.戒》)是一篇相當有境界,值得深入討論的作品」這個看法的依據;以及「同時代『存在主義』大師們著作的主題」這段文字中的「主題」指什麼而言。第 5 節則是我讀了《色.戒》後,對「張學」研究工作者的三點建議。

小說中這三個面向之間自然有重疊的地方,原則上我只摘錄一次。引用的每段文字雖然有編號,但為了使文章簡短,我個別指涉的地方不多。請各位自行閱讀,體會。熟悉《色.戒》內容的朋友,不妨直接跳到第4、5 兩節。

我要先聲明:我是文學的門外漢,本來沒有資格在文學領域或文學相關議題上GGYY。不過,我畢竟讀了50多年中、外的詩、詞、小說、和戲劇;也曾讀過幾本討論「文學批評」的書。敢於發表以下淺見,完全基於「看過豬走路」而來的勇氣(2)。

最後,為了避免一再重複,下文涉及《色.戒》的段落中,我會使用「作者」或「張女士」兩詞。

▌王佳芝和她的同伴

1.1  《色•戒》「文字內容」

1)  酷烈的光與影更托出佳芝的胸前丘壑,一張臉也經得起無情的當頭照射。稍嫌尖窄的額,髮腳也參差不齊,不知道怎麼倒給那秀麗的六角臉更添了幾分秀氣。臉上淡妝,只有兩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塗得亮汪汪的,嬌紅欲滴,雲鬢蓬鬆往上掃,後髮齊肩,光著手臂,…

2)  雖然易太太的年紀做她母親綽綽有餘,她們從來不說認乾女兒的話。

3)  就連這時候她也還有點怕是梁閏生,儘管他很識相,總讓別人上前。

4)  就連現在想起來,也還像給針扎了一下,馬上看見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著她,帶著點會心的微笑,連鄺裕民在內。只有梁閏生佯佯不睬,裝作沒注意她這兩年胸部越來越高。演過不止一回的一小場戲,一出現在眼前立刻被她趕走了。

5)  回來大家七嘴八舌,定下一條美人計,由一個女生去接近易太太-- 不能說是學生,…。 這角色當然由學校劇團的當家花旦擔任。

6)  她自從十二三歲就有人追求,她有數。

7)  在毛毛雨裏老遠一路走回來,瘋到天亮。但是大家計議過一陣之後,都沉默下來了,偶爾有一兩個人悄聲嘰咕兩句,有時候噗嗤一笑。那嗤笑聲有點耳熟。這不是一天的事了,她知道他們早就背後討論過。「聽他們說,這些人裏好像只有梁閏生一個人有性經驗,」賴秀金告訴她。除她之外只有賴秀金一個女生。偏偏是梁閏生!當然是他。只有他嫖過。既然有犧牲的決心,就不能說不甘心便宜了他。今天晚上,浴在舞台照明的餘輝裏,連梁閏生都不十分討厭了。大家彷彿看出來,一個個都溜了,就剩下梁閏生。於是戲繼續演下去。也不止這一夜。

8)  在上海,倒給他們跟一個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線。一個姓吳的 -- 想必也不是真姓吳 -- 一聽他們有這樣寶貴的一條路子,當然極力鼓勵他們進行。他們只好又來找她,她也義不容辭。

9)  吳大概還是不大信任他們,怕他們太嫩,會出亂子帶累人。

10)  知道他在看,更軟洋洋地凹著腰。腰細,宛若游龍游進玻璃門。

1.2  我的印象

  • 1)  王佳芝

我們看得出她是位20歲上下、美麗、身材火辣的女孩;性格方面則跟大多數20歲上下女孩沒兩樣:天真、溫馴、敏感、沒什麼主見,勇氣大概談不上。這樣的女孩適合被當做「美人計」的棋子,談「巾幗英雄」就八字沒一撇了。

  • 2)  王佳芝的同伴

王佳芝「革命伙伴」中只有一位女同學;也就沒有什麼人能談談心,倒垃圾。

其他的男性伙伴都是些沒教養,少不更事的混混。在第1節-4)和-7)中,「會心的微笑」和「有時候噗嗤一笑。那嗤笑聲有點耳熟。這不是一天的事了,」這兩段文字,何嘗不是作者委婉地表達這些毛頭小伙子「吃不到天鵝肉,嫌天鵝肉腥」的心態?

至於跟自己有肌膚之親和幾夜情的,也是個長不大的小男生。

總之,在這群隨興而生扮家家酒衝動的地下工作者中,王佳芝沒有「親愛精誠」的同志情,也缺乏「同仇敵愾」的凝聚力,連基本的精神慰籍甚至口頭鼓勵都得不到。

至於「重慶政府的地下工作連絡人」,那就更甭提了。

  • 3)  官夫人團

易太太只是想利用王佳芝在香港的人脈,貪點小便宜。其他的兩位牌搭子則除了忌妒還是忌妒。

▌易先生

2.1  《色.戒》「文字內容」

1)  跟汪精衛的人,曾仲鳴已經在河內被暗殺了,所以在香港都深居簡出。

2)  人像映在那大人國的鳳尾草上,更顯得他矮小。穿著灰色西裝,生得蒼白清秀,前面頭髮微禿,褪出一隻奇長的花尖;鼻子長長的,有點「鼠相」,

3)  易先生乘亂裏向佳芝把下頦朝門口略偏了偏。

4)  「我是真有點事,」說起正事,他馬上聲音一低,

5)  看他笑嘻嘻的神氣,也甚至於馬太太這話還帶點討好的意味,知道他想人知道,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兩句。也難說,再深沉的人,有時候也會得意忘形起來。

6)  上兩次就是在公寓見面,兩次地方不同,都是英美人的房子,

7)  不去找他,他甚至於可以一次都不來,據說這樣的事也有過,公寓就算是臨別贈品。他是實在誘惑太多,顧不過來,一個眼不見,就會丟在腦後。還非得釘著他,簡直需要提溜著兩隻乳房在他跟前晃。

8)  想必他揀中這一家就是為了不會碰見熟人,又門臨交通要道,真是碰見人也沒關係,不比偏僻的地段使人疑心,像是有瞞人的事。

9)  是他自己說的:「我們今天值得紀念。這要買個戒指,你自己揀。今天晚了,不然我陪你去。」那是第一次在外面見面。

10)  他這樣的老奸巨滑,決不會認為她這麼個少奶奶會看上一個四五十歲的矮子。

11)  她知道他不是不注意她,

12)  雖然他這時期十分小心謹慎,也實在別狠了,蟄居無聊,心事重,又無法排遣,連酒都不敢喝,防汪公館隨時要找他有事。

13)  過兩天找個借口打電話來探探口氣,在辦公時間內,麥先生不在家的時候。

14)  「來晚了,來晚了!」他哈著腰喃喃說著,作為道歉。

15)  一坐定下來,他就抱著胳膊,一隻肘彎正抵在她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這是他的慣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卻在蝕骨銷魂,一陣陣麻上來。

16)  她穿著高跟鞋比他高半個頭。

17)  陪歡場女子買東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隨侍,總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檯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

2.2  我的印象

雖然作者用了「清秀」二字,但她給讀者的整體印象,應該是傳達一個外表猥瑣,亂伸鹹豬手,仗著自己地位好玩女人的dirty old man;性格方面則是小心謹慎,喜歡擺架子的典型官僚。離「白馬王子型」大概差了個十萬八千里都不止。

另一方面,作者沒有把易先生描繪成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東、西廠公公型人物。在作者筆下,他最大的過錯除了跟錯老闆以外,是利用權勢玩女人;就後者而言,至少他出手還蠻闊綽。

暗殺團選中他,不是因為他惡貫滿盈或惡名昭彰,而是他的副官認識了一群滿腦子羅曼蒂克思想,又喜歡扮家家酒的大學生。

▌王佳芝的心理狀態

3.1  《色.戒》「文字內容」

1)  佳芝疑心馬太太是吃醋,因為自從她來了,一切以她為中心。

2)  佳芝想。只有她沒有鑽戒,戴來戴去這隻翡翠的,早知不戴了,叫人見笑 -- 正眼都看不得她。

3)  她立即瞥了兩個黑斗篷一眼,還好,不像有人注意到。

4)  是馬太太話裏有話,還是她神經過敏?佳芝心裏想。

5)  這太危險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給易太太知道了。

6)  鈴聲響了四次就掛斷了再打,怕櫃檯上的人覺得奇怪,喃喃說了聲:「可會撥錯了號碼?」

7)  她的手冰冷,對鄉音感到一絲溫暖與依戀。

8)  今天要是不成功,可真不能再在易家住下去了,這些太太們在旁邊虎視眈眈的。也許應當一搭上他就找個什麼借口搬出來,

9)  她需要取信於他,因為迄今是在他指定的地點會面,現在要他同去她指定的地方。

10)  怕店打烊,要急死人了,又不能催他快著點,像妓女一樣。

11)  遲到也不一定是他自己來。還不是新鮮勁一過,不拿她當樁事了。今天不成功,以後也許不會再有機會了。

12)  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一道裂痕、陰涼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13)  斜對面卡位上有個中裝男子很注意她。也是一個人,在那裏看報。比她來得早,不會是跟蹤她。

14) 現 在也還是在台上賣命,不過沒人知道,出不了名。

15)  上座居然還不壞。下了台她興奮得鬆弛不下來,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還不肯回去,與兩個女同學乘雙層電車游車河。

16)  她與梁閏生之間早就已經很僵。大家都知道她是懊悔了,也都躲著她,在一起商量的時候都不正眼看她。

「我傻。反正就是我傻,」她對自己說。

也甚至於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別具用心了。

她不但對梁閏生要避嫌疑,跟他們這一夥人都疏遠了,總覺得他們用好奇的異樣的眼光看她。珍珠港事變後,海路一通,都轉學到上海去了。同是淪陷區,上海還有書可念。她沒跟他們一塊走,在上海也沒有來往。

有很久她都不確定有沒有染上什麼髒病。

17)  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

18)  大概也是叫她安心的話,不會亂槍之下殃及池魚,不打死也成了殘廢,還不如死了。

這時候到臨頭,又是一種滋味。

上場慌,一上去就好了。

19)  這些她也都模糊地想到過,明知不關她事,不要她管。這時候因為不知道下一步怎樣,在這小樓上難免覺得是高坐在火藥桶上,馬上就要給炸飛了,兩條腿都有點虛軟。

20)  看不出這爿店,總算替她爭回了面子,不然把他帶到這麼個破地方來 -- 敲竹槓又不在行,小廣東到上海,成了「大鄉里」。其實馬上槍聲一響,眼前這一切都粉碎了,還有什麼面子不面子?明知如此,心裏不信,因為全神在抗拒著,第一是不敢朝這上面去想,深恐神色有異,被他看出來。

21)  那沉酣的空氣溫暖的重壓,像棉被搗在臉上。有半個她在熟睡,身在夢中,知道馬上就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過是個夢。

22)  她不忍看一個流血場面,或是間諜受刑訊,更觸目驚心,她小時候也就怕看,會在樓座前排掉過身來背對著樓下。

23)  與她玫瑰紅的指甲油一比,其實不過微紅,也不太大,但是光頭極足,亮閃閃的,異星一樣,紅得有種神秘感。可惜不過是舞台上的小道具,而且只用這麼一會工夫,使人感到惆悵。

24) 不免感到成交後的輕鬆,兩人並坐著,都往後靠了靠。這一剎那間彷彿只有他們倆在一起。

25)  她是最完全被動的。

26)  於是就有人說:「到女人心裏的路通過陰道。」據說是民國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學者說的,名字她叫不出,就曉得他替中國人多妻辯護的那句名言:「只有一隻茶壺幾隻茶杯,哪有一隻茶壺一隻茶杯的?」

至於什麼女人的心,她就不信名學者說得出那樣下作的話。她也不相信那話。除非是說老了倒貼的風塵女人,或是風流寡婦。像她自己,不是本來討厭梁閏生,只有更討厭他?

當然那也許不同。梁閏生一直討人嫌慣了,沒自信心,而且一向見了她自慚形穢,有點怕她。

那,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是愛上了。

從十五、六歲起她就只顧忙著抵擋各方面來的攻勢,這樣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墜入愛河,抵抗力太強了。有一陣子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

跟老易在一起那兩次總是那麼提心吊膽,要處處留神,哪還去問自己覺得怎樣。回到他家裏,又是風聲鶴唳,一夕數驚。他們睡得晚,好容易回到自己房間裏,就只夠忙著吃顆安眠藥,好好地睡一覺了。鄺裕民給了她一小瓶,叫她最好不要吃,萬一上午有什麼事發生,需要腦子清醒點。但是不吃就睡不著,她是從來不鬧失眠症的人。

只有現在,緊張得拉長到永恆的這一剎那間,這室內小陽台上一燈熒然,映襯著樓下門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這印度人在旁邊,只有更覺得是他們倆在燈下單獨相對,又密切又拘束,還從來沒有過。但是就連此刻她也再也不會想到她愛不愛他,而是 -- 他不在看她,臉上的微笑有點悲哀。本來以為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樣的奇遇。當然也是權勢的魔力。那倒還猶可,他的權力與他本人多少是分不開的。對女人,禮也是非送不可的,不過送早了就像是看不起她。明知是這麼回事,不讓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憮然。

27)  … 他的側影迎著檯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太晚了。


「快走,」她低聲說。

他臉上一呆,但是立刻明白了,跳起來奪門而出,…

太晚了。她知道太晚了。

3.2  我的印象

如1.1小節摘錄這篇小說的文字內容所顯示,王佳芝是一位漂亮、身材姣好,但平凡普通,在校園附近常常會不經意碰到的大學生。3.1小節心理刻劃呈現的也是一位在喜怒哀樂和思想深度兩個面向上,並沒有與眾不同的大女孩。

王佳芝的心理有空虛、矛盾、和徬徨等狀態。在初嘗禁果後,對男歡女愛有一定的渴望和需要。這些可從XX和YY看出來。「於是就有人說:『到女人心裏的路通過陰道。』」(以上3.1小節-27))在這裏有它一定的作用。我不能說《色.戒》是部字字推敲,千錘百鍊的作品;但在窖藏27年後,說它「多餘的話」很少則不誇張,也非過譽。

但是,王佳芝認為,或用馬克思的術語 – 在她的「虛偽意識」中,自己的付出或委屈是有「意義」的;因為:「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以上3.1小節-18) ;雙引號是我加上的)。

▌《色.戒》讀後感

4.1  《色.戒》的「佈局」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行動」的發展以及結果是行動者「人格特質」和她/他所處「客觀環境」兩者的函數(3)。但在文學作品中,行動的發展以及結果往往由小說家們企圖表達的「主題」來決定。拙作《小說寫作ABC》中提到:同一個「題材」可以用來表達多個「主題」(第3、4兩節);或者說,小說的「佈局」和「人物」是文學家表達「主題」的工具。《色.戒》作者對「人物」的刻劃已經在以上第1 - 3節中做了摘要,這一小節討論」這部小說的「佈局」。

《色.戒》的「題材」是「刺殺」;這個「(刺殺)題材」的「佈局」通常有:

1)  刺殺成功,主角全身而退(「主題」是「浩氣長存,邪不勝正」)

2)  刺殺成功,主角壯烈犧牲(「主題」是「浩氣長存,人生自古誰無死」)

3)  刺殺失敗,主角壯烈犧牲(「主題」是「天道無常」或「捨生取義」)

4)  刺殺失敗,主角全身而退(「主題」是「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色.戒》的「佈局」卻是:在緊要關頭女主角放了刺殺對象一馬。

我讀的小說不多,無法從統計角度評論這種型態的佈局在小說中是否「主流」。雖然不敢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至少記憶所及,它並不多見。

如果以上我對「佈局」和「主題」兩者關係的了解還算說得通,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

作者在《色.戒》中選擇了這種不常見的「佈局」,那她試圖表達什麼樣的「主題」呢?

4.2  王佳芝說:「快走」前的心路歷程

在試圖回答上面最後一個問題前,先改道談談另一個前置議題。

第3.2小節陳述了讀過作者刻劃女主角心理後,我得到對後者的印象。現在進一步分析我認為作者試圖傳達的女主角深層心理。

在感到「覺得是高坐在火藥桶上,馬上就要給炸飛了,兩條腿都有點虛軟。」後,王佳芝並沒有像秦舞陽般「色變振恐」,讓刺殺對象察覺而功虧一簣。雖然她終於警覺到自己不是在舞台上,而是處在隨時會「槍聲一響,眼前這一切都粉碎了」的現實人生;但她並沒有神經緊崩的考慮下一步,反而精神恍糊的進入神遊狀態。

在考慮「是,我愛他!」和「不可能,我怎麼會愛上他!」這兩個並非當務之急的問題後,王佳芝得到的答案卻是另一個和當下沒有直接關聯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

或許,王佳芝一直在追求一個,現實生活中她其實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她也許了解,也可能不了解這個事實;總之,她用理想和幻想做為現實的「代替品」(4)。

當王佳芝面對「坐在火藥桶上」的現實後,應該了解到她心目中「有了個目的」這種意識的虛偽性或虛無性。可惜她看到的仍然是一個海市蜃樓 --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

另一方面,雖然她衝口而出:「快走」,王佳芝仍然懂得要謹慎的「低聲說」;看來她對「有人愛我」是相當在意的。

4.3  試論《色.戒》的「主題」

我讀了《色.戒》後聯想到一些議題。它們可能是,也或許根本不是作者有興趣的問題(5)。我把它們依我感受的強度列舉在下面。

  • 1)  「疏離感」

整篇小說從頭到尾都讓讀者(至少我這個讀者)感到王佳芝雖然是女主角,但她在小說的三個情境中都是「局外人」或「被『工具化』的人」:誘餌、玩物、牌搭子(6)。

這會導致她產生什麼樣的反應,或採取什麼樣的行為(7)?

  • 2)  「存在性」

如果以上3.2小節的分析接近作者的思路,顯然女主角在追尋一個讓她能夠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目的」。

  • 3)  「道德規範」和「裁判權」

根據以上1.2和2.2兩小節的分析,我相信作者在暗示:這個「刺殺行動」缺乏「正當性」。也就鼓勵我們考慮以下三個倫理學中的問題:

a.  「道德」是黑白分明的嗎?

b.  當「價值」有衝突時,選擇或判定優先順位的標準是什麼?

c.  一個人有權利根據自己的道德來「判斷」另一個人的行為或決定她/他的生、死嗎? 

4.4  《色.戒》和其它世界級作品的比較

我在上一小節談到我讀了《色.戒》後聯想到的三個議題。以下就以它們做背景,把作者和其他世界級作家做個比較。後者中我對卡木、卡夫卡、和達斯妥也夫斯基三位略為熟悉;但也是30年前的事了。以下是我的淺見。

  • 1)  卡木

一般來說,從達斯妥也夫斯基以降,存在主義作家特色之一,在呈現人活在世上的「疏離感」。達氏的《地下室手記》、卡夫卡的《城堡》、卡木的《異鄉人》都是代表作。

在《城堡》中,K的「疏離」應該是「自己找的」,或者說, K被他自己選擇的「追求」對象拒絕。《地下室》主角和《異鄉人》主角梅額壽的「疏離」,應該來自於他們自己所選擇的的處世態度和方式。就我記憶所及,達氏和卡木沒有對兩位主角「疏離感」的來源多所著墨。

王佳芝的「疏離」則明顯的來自她周遭的人或同伴,而不是社會結構或社會組織。換句話說,王佳芝感受到的「疏離」和「現代社會」無關,而是由於她沒有從號稱「同伴」那裏,得到(在她的處境)自己極為需要的關懷、尊重、支持、同理心、和同情心等等。

  • 2)  卡夫卡

在《審判》或《變形記》中,約瑟夫K和山姆撒的「疏離」則是「被投入的」,也就是說,在毫無預警和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兩人分別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無能為力,不可救藥,與世隔絕的處境。

王佳芝的處境雖然不能說是「被裹脅」,但也不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自主決定」。它可以連接到比較深刻,值得深思的「存在性」議題 -- 包括人如何「自處」和「面世」。我們可以說,王佳芝是在一種近於起鬨的情況下,半推半就的進入她目前的困境。這是在4.2小節分析中,王佳芝身分和決定產生轉折的背景。

  • 3)  達斯妥也夫斯基

在達氏著作如《魔鬼》和《罪與罰》中,「善」與「惡」往往黑、白分明。達氏的價值立場也很鮮明。《色.戒》中的價值雖然說不上模稜兩可,搖擺不定,但基本上作者明顯或有意表達了她對傳統道德「不置可否」的立場。

經過半世紀的風雲變色,這種立場已經成為主流。或許它就是作者當年被視為「前衛」作家的原因。

達氏是心理分析的開山祖師,尼切就曾說過:「在達斯妥也夫斯基以外,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人的心理」。文學批評家對他在幾部名著中各主角的心理刻劃極為推崇和津津樂道。

如我在3.1和4.2兩小節所摘錄和討論,張女士在《色.戒》中對王佳芝的心理做了細緻、深刻的描寫。

  • 4)  本小節結論

我雖然對本節中提到的三位大文學家有些熟悉,但只屬於粉絲群,談不上對他們三位有研究;另一方面,如我所說,《色.戒》是張愛玲女士作品中我唯一整個看完的一篇。因此,我沒有評論張愛玲女士和其他三位大文豪文學造詣的資格。

以上觀點是我以讀者的身分,在看了《色.戒》後,聯想到(記憶中)這三位作家的一些作品和我所了解三位作家關切的議題。如果有「亂點鴛鴦譜」或「牛頭不對馬嘴」的地方,還請專家、高人不吝指教。

4.5  本節結論

1)  本節所討論的「主題」只是我讀了《色.戒》後聯想到一些議題。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張女士所關注的。我在下一節會回到這一點。

2)  張女士是文學家而不是法師、牧師、或神父;《色.戒》是小說而不是福音或宣道演講。因此,即使我提到的議題也正好是張女士在意的問題,並不表示她在《色.戒》(或其它作品)中表達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立場或答案。

3)  它只表示(我認為)張女士對這些問題有興趣,以及她透過《色.戒》提供讀者們一個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

▌討論 – 張愛玲女士著作研究

本節提出三個「張學」學者們可以考慮的探討方向來結束本文。

5.1  《色.戒》的寫作過程

根據【和圖書】網站上《色.戒》的【後記】:「1950年寫成,於1977年12月號《皇冠雜誌》發表,1978年4月11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

一部不到1萬4千字的短篇小說,從「寫成」到「發表」歷時27年,我相信在文學史上應該不多見。如果我們問起:

為什麼作者隔了27年才發表這篇小說?

一個合常理、常情的答案可以是:

因為她一直在修改(8)。

(「她忘了寫過這部小說」是另一個合常理、常情,但發生機率相當低的答案。)

假設的確如此,自然而然的就有接下來的問題。

  • 1)  作者為什麼不停的修改它?

我沒有上網去搜尋作者是否曾在訪談、演說、或回憶(錄)時談到這篇小說。如果沒有一個直接來自作者本人的答案,一個合常理、常情的推論可以是:

作者對《色.戒》初稿的「文字」、「佈局」、和/或「主題」不盡滿意。

如果沒有一個直接來自作者本人的答案,我們只好各憑想像去臆測她「為什麼不盡滿意?」

  • 2)  《色.戒》初稿和定稿間「風格」上的差異有多大?

雖然我們很難或無法找到這部小說的初稿,我想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一個對文法、語法、文字風格、和小說結構有基本訓練的文學系研究生,應該可以經由對《色.戒》和作者上一世紀40 – 50年代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後,在讀書報告中得到初步結論。

  • 3)  《色.戒》初稿和定稿間「主題」的差異有多大?

由於人的意識 – 如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藝術觀等等 – 會隨著時間的過去和經歷的增長而變化;一般來說,一篇文章經過五到十年後,作者多多少少會做一些或大或小的修改,這反映著她/他自身的改變或成長。而《色.戒》的初稿和定稿間有27的差距,作者在這段時間內思想上「一以貫之」的機率實在很小。

接續以上的觀點,一位有基本訓練的文學系研究生,應該有能力通過「比較研究」,在碩、博士論文中,判斷以上我提到《色.戒》可能涉及的幾個「主題」,在作者其它著作中能否看出蹤影。例如,「疏離感」和「存在性」兩者在作者1960年代後的著作中有沒有出現過。

張女士忠實和用心的粉絲即使沒有文學理論的根底,仔細閱讀她在不同時期的大量作品並做個比較後,多少會有些概念;因此不妨嘗試、嘗試。

5.2  張愛玲女士作品的「主題」

同樣的,在對張愛玲女士所有作品進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比較後,研究者應該能覺察到張女士著作中走那些特出的「主題」。我不清楚是否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如果沒有,它應該是一個值得嘗試和努力的工作方向。

5.3   忠奸之辨或漢奸情結

我沒有讀過張女士的自傳、傳記、或訪談,對她本人以及她的其它著作並不熟悉;也就沒有探討她價值觀的依據。但在維基百科上讀了張女士的小傳。如果我根據「社會建構論」來推斷:「張女士大概不會接受傳統中國『醬缸文化』的拘束」;應該不算「大膽假設」。張女士作品中如果讓人有呈現了「另類觀點」的感覺,這是一個可以進行分析和詮釋的對象。在我讀了《色.戒》四、五遍和斷斷續續對它做了三個星期的玩味與分析後,我認為以下這個看法仍然成立: 

「在我看來,認為《色.戒》在有意,無意,或下意識的『歌頌漢奸』,是一個毫無根據,神經過敏,或不能合理論證之的判斷。」(《讀小說的經驗和淺談《色.戒》》第2節-2))

張女士很可能沒有把「民族大義」放到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果張女士的確採取了這種立場或價值觀,我可以理解也覺得無可厚非。


後記:

系國兄在我們同輩中,早有文名。記得在台大時他的《皮牧師正傳》就傳頌一時。後來他科幻小說的中、英文版陸續在太平洋兩岸刊行,洛陽紙貴,可稱大家。在逾半世紀的益友兼戰友外,我一直很敬佩他的博學與才氣。

上引回應SCFtw2兄拙作中有以下這段話:

「在文學批評或學術討論中,任何提及和所討論議題不相關的『論點』或話題,如個人的膚色、性別、性向、年齡、宗教、學歷、過去生活經驗等等,都屬於邏輯規則上的『人身攻擊謬誤』。」(《讀小說的經驗和淺談《色.戒》》第2節-3))

以上這段話中的關鍵詞是「不相關」。下面就「人身攻擊謬誤」的評論做個補充。

我接受「社會建構論」,自然也接受「張小華和胡大寶的婚姻對張小華有影響。」這個一般性的判斷。

但是,「社會建構論」所謂的「成長過程」包含人整個成長(生命)過程中方方面面的因素(或自然/社會科學中的「變數」):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居住環境、讀過書籍、接交朋友、生活事件、工作經驗、以及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等等。如果我們要對某特定因素對某人的某個特定觀點或行為有某種程度影響做「判斷」,需要拿出一些廣泛的和相關的「客觀事實」做為判斷依據。例如,我在5.1和5.2兩小節中提到的「比較研究」結果。否則,在「以偏概全」和「結論不能從前提導出」這兩個邏輯謬誤下,自然也就可能產生「人身攻擊謬誤」。

在對《色.戒》這部小說的「讀後感」上,我和系國兄間的差異可以用「南轅北轍」來形容。這跟我和系國兄離開台大校園後,50多年來的生活經歷和閱讀書籍不同有關。有人也許會認為我回覆SCFtw2兄的文字過於嚴厲,這是基於我在討論嚴肅議題方面,一向奉行「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原則。對我來說,世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真理」這個理想。退而求其次,我在公共論述上一向嚴格要求「言必有據」和「言之成理」。這篇短文的目的就在呈現我觀點的「據」和「理」。它們是否成立,自然尚待公評公論,並非我能夠關起門來自以為「是」。還請看官們多多指教。

本文寫成之後,我在網上搜尋了一下。找到系國兄的《辣子》和作者的回應《羊毛》;以及五篇評論:【好讀】網站的《線上閱讀》、許玉婷的《張愛玲》、郭玉雯教授的《探析》、黃玉琴的《說句話》、和葉小愚的《再看》。列舉於此,謹供參考。本文目的只在呈現自己的讀後感,不在對《色.戒》做方方面面的探討;所以我沒有開始閱讀這些大作。加上我年紀大大了,讀書集中力不夠,所以文章讀得很慢。等我看完之後,如果有新意見,再向各位請教。謝謝SCFtw2兄的溝通,讓我有機會欣賞張愛玲女士這篇傑作。

附註:

1)  在各地華人社會中,一般學者或學生通常會使用「文本」這個指號;而不是我用來翻譯 text 這個術語的「文字內容」。本文表達我對《色.戒》這部文學作品的解讀和讀後感,重點不在討論「詮釋學」或「文學批評」。因此不在此處討論「文本」和「文字內容」兩詞的信、達問題。

2)  請參考《文學/相關議題拙作》。 

3)  「函數」一詞是數學中的術語;它指的是:一個數目的數值跟隨另一個數目數值改變而變動的關係;前者稱為「應變數」,後者稱為「自變數」。

4)  卡夫卡有幾篇小品和寓言描寫這個心境;請參考《《卡夫卡選輯》 – 寓言及小品》中的《別費勁了》、《回家》、和《對罪、痛苦、希望和正道的沈思》之26與之98。此處也可對照「『後現代』主義」大師之一波追涯贋品 概念。

5)    請參考《卡夫卡簡介》第二節、《小說寫作ABC》第一、三兩節、和《什麼是文學的「主題」?》。

6)  此概念時下流行的用法是「物化」(reification);我個人傾向康德的呈現方式

7)  請參考《《卡夫卡選輯》 – 寓言及小品》中的《鄉村醫生》和《落落寡歡》。

8)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常根據自己想表達的「主題」來決定如何「佈局」。從而,「佈局」通常是「主題」的函數。我可以想像:張女士最初只打算在文字上讓《色.戒》更加精煉;但在過程中,她或者有了對「佈局」與「主題」的新構思;或者因為受到這個或那個因素的啟發,試圖用新的方向和/或方式來處理既有的題材。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初稿和定稿間有非常異於一般作品「時間差」的原因。

附錄1:藝術作品的「道德」議題

「前言」所引用拙作中還有這一句:

「我認為『題材』本身沒有『道德』或『不道德』可言。」

這並不是從文學理論或藝術理論角度而來的觀點,它本於我對「傳統道德」沒什麼敬意。拙作在這句話之後,已經做了一小段說明。此處再補充幾句。

中、外藝術題材中用到男、女「性器官」的頻率不算少;而且歷史悠久,其來有自。理論方面我不熟悉,略過不提。以下提供兩則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報導,給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網友們參考。

** A tale as old as time, STACY LIBERATORE;
** Obsession with Naked Women Dates Back 35,000 Years, Clara Moskowitz, (原載於Obsession with Naked Women Dates Back 35,000 Years,此網頁已被移除)。

同樣的,如果有人願意對張女士著作的文字內容進行「深層分析」,應該能夠建構出她作品中表達的「價值觀」。

Simulacrum (波追涯的用法)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