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觀察者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2/5
林岡 | 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教授
2月5日是朱雲漢先生一周年祭日,時光如梭,一時讓人有些悵然。
還記得是2023年元宵節剛過,就驚聞雲漢兄溘然去世的消息,不勝唏噓之至。 雲漢兄生於1956年,在政治學領域造詣很深,學貫中西。 作為研究比較政治的學者,我個人也從他所主持的亞洲晴雨錶民意調查計劃獲益良多,卻怎麼也沒想到他竟然未能跨過古稀之年,實乃天妒英才。
我與雲漢在33年前初識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一次學術研討會。 當時他已經是臺灣大學的政治學副教授,而我雖然比他年長三歲,卻因十年“文革”與工作緣故,才剛剛開始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
在這之前,我在福建社會科學院東亞研究所(現為亞太研究所)從事臺灣政治研究時,就經常在臺灣報端看到雲漢有關臺灣“政治革新”的時論,大概是他的名字和文筆頗有古韻之風,我還以為他是一個比較年長的學者。 見面方知他在蔣經國晚年推動“以黨務革新推動行政革新,以行政革新推動全面革新”時也就三十歲左右,可謂英名早就。
朱雲漢教授
九十年代末我在美國擔任中國政治研究學會會長前後,曾多次前往臺灣進行學術訪問,與雲漢有過多次交流,他也經常來美,參加學術研討會。
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10月,學會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討論中美關係與臺灣因素的研討會前,兩岸學者一塊在華府進行中式餐敘,那家中餐廳只有一張大圓桌和小圓桌,兩岸學者分桌用餐,大陸學者較多,就圍著大圓桌入座,臺灣學者圍繞小圓桌,為了便於交流,大小圓桌間用一張小方桌作為連接點,我與學會的另一同仁, 就在小方桌邊上當起了東道主。 兩岸在地理和人口上雖有大小之分,但同屬中華民族的現實,在愉悅的餐敘安排上得到了形象的體現。
研究兩岸關係的國外學者曾用「狗尾搖狗」(The tail wags the dog)形容臺灣對大陸「以小博大」的政治遊戲,臺灣學者也樂用「以大事小,仁也; 以小事大,智也“的古訓,探尋兩岸的相處之道。
作為學貫中西的學者,雲漢在201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兩岸沒有分離,臺灣才有“以小博大”的機會。 [1]對於臺灣地區的統“獨”問題,雲漢基於民眾對兩個假設性統“獨”問題的不同態度,[2]細分出九種不同的統“獨”傾向,包括“台獨”的堅定信奉者,傾向“台獨”者,可統可“獨”的“理性”或“務實主義者”,傾向統一者,統一的堅定信奉者,輕微拒統者,維持現狀的堅定信奉者,輕微反“獨”者和態度消極者, 並根據1993年到2002年之間的民調數據,提出不管是「台獨」還是統一的堅定信奉者在短期內都不足以構成顯著多數,可統可「獨」(即維持現狀)群體的廣泛存在,有助於調解統“獨”的兩極化衝突。 [3]
對於臺灣的政治衝突,包括錯綜複雜的行政、立法關係,雲漢曾以“誰來馴服臺灣'立法院'這隻怪獸”為題,予以針砭。 [4]或許是因為島內政黨政治和認同政治的運作現狀與其初衷相去甚遠,雲漢對大陸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給予較高的期望。 從《臺灣地區民主發展的經驗和啟示》的出版到《高思在雲》的驚鴻一瞥,可以看到其心路的變化軌跡。 [5]
記得我在2005年秋回國服務之初,曾發群郵告知友人落足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簡訊,雲漢回信說我是在“正確的時候選擇了正確的地方”。 現在看來,他當時這麼說並非客套話,因為在雲漢看來,作為以中國為研究物件的政治學者,立足本土是一項理想選擇。 從他在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學成回台,到九十年代末提出政治學中國化的命題,實有其內在邏輯。
雲漢師從臺灣地區政治學界的翹楚胡佛院士,而有“佛門弟子”之稱。 2012年1月我在臺灣中山大學訪學,與來自大陸高等院校的數位學者一道觀察臺灣地區領導人和立法機構選舉。 選舉結束后,雲漢在圓山大飯店設宴款待大家,還特意請來我慕名已久的胡佛院士,與大家餐敘。 目睹他們兩人一脈相承的儒雅之風,雲漢同年入選臺灣地區第二位政治學院士似乎也有先兆,可謂名至實歸。
2015年5月,我請朱院士到上海交通大學訪學。 在學術交流之餘,我們還切磋了養生之道。 當得知我關節時有疼痛后,雲漢建議我採納一個中醫秘方,在淋浴時用噴水頭輕敲膝蓋周圍的軟組織,讓其輕微受損而再生,後來我試行一段時間,果然有效。 從這件小事我感到雲漢對中醫還是比較信賴的。 或許是因為這個偏好,他在罹患腸癌后不動手術,希望靠中醫調養解決問題。
2015年5月12日攝於上海交通大學
最後一次見到雲漢是2019年1月30日,是在我最後一次訪問台灣期間。 他逝世后我才得知他當時其實已經染病,所以只是相約在他所主持的蔣經國基金會茶敘。 三年疫情導致兩岸學者無法正常交流。 2022年9月深圳衛視讓我找一個臺灣學界的老朋友通過視頻連線共話臺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已經認識31年的雲漢,給他發了微信。 他很快就回復了,但只告知他最近正在調養身體,以後再找機會,真沒想到這就是我與他的最後一次雲端對談。 雲漢逝世後兩岸學界的交流有所恢復,但遺憾的是他再也無法訪問大陸了。
2019年1月30日攝於臺北蔣經國基金會
時隔一年,當我遙望雲霄時,仍難免回憶起雲漢兄舉止優雅的音容笑貌。
註解:
- [1] Yun-han Chu,“Taiwan’s Soft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Can the Tail Wag the Dog?” in Sook Jong Lee and Jan Melissen (ed.),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in East Asia, Palgrave Macmillan 2011,pp.117-137.
- [2]第一個假設性問題是:如果臺灣在宣佈“獨立”後,可以維繫兩岸和平,臺灣應該成為一個新的“國家”; 第二個假設性問題是:如果兩岸在經濟、社會、政治方面條件相當,兩岸應該統一。
- [3] Yun-han Chu,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Vol.44, No.4 (July/August 2004), pp.503-505.
- [4]參見《觀察者》,2016年4月7日,http://www.guancha.cn/ZhuYunHan/2016_04_07_356317_1.shtml.
- [5]《臺灣民主轉型的經驗與啟示》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二十一世紀全球秩序重組》,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