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穿越無人區 ☆來源:智綱智庫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智綱智庫。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1/2

202410b13.png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又到了歲末年初的時節,不少朋友私下問我:2024年到底會怎麼走?言語間既有迷茫,也不乏「明天會更好」的簡單慾望。

如何看待過往與未來、現象與本質、機會與挑戰,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

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很難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因此,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結合一年來的所見所聞,談談我所認識的當今世界和中國,或許能對你來年的工作與生活有所啟示吧。

01

冰火兩重天

這一年間,我與不少企業家協會或組織交流,得到了一個很真實的現象:那些原來光鮮的老闆群體,有接近1/3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意捉襟見肘,甚至連高爾夫球都打不起了;有1/3陷入糾纏,或是忙於躲債,或是忙於催債,總之不得安生;至於那些之前積累下浮財的人,一心只想著轉移資產,遠遁海外,只有不到10%的人,還能安穩地做生意。讓人不由感慨: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

老闆如此,中產階級亦然。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印象深刻的視頻,一個女人在哭訴,原先老公在企業做高管,年薪百萬,待遇優渥,他們以此為基準規劃人生,買豪宅,上國際學校。沒想到一夜之間,老公失業,只能靠跑滴滴賺幾千塊錢,作為全職主婦的妻子,感到世界在眼前崩塌,房貸的壓力和昂貴的學費,壓得她喘不過氣,又不知道明天在哪裡,只能痛哭失聲。

這樣的故事不在少數,特別是一些傳統行業,以地產為例,連續三年的低潮,昔日百強房企一半已經暴雷,超過50%的從業者失業,不少人的生活被徹底打亂,陷入動盪之中。

老闆和中產階級難,一般百姓同樣不易。

接近年底,我的孩子們紛紛從各地飛抵深圳,一家團圓。臨行前,一位阿姨的班機卻出了問題,死活上不了飛機,只好輾轉了兩三天時間才抵達深圳。了解後才知,一個普通的家事阿姨,因丈夫經營失敗,也被連帶成為失信被執行人,以至被「限高」。可見此番經濟困頓波及面有多大。

從企業家的躺平,到中產階級的動盪,再到基層百姓的境遇,彷彿一切現像都說明「凜冬將至」。

如何看待當下的情勢與未來,樂觀與悲觀派各執一詞,悲觀派佔主流。畢竟出口下行、總消費不振、產能過剩等確鑿無誤的事實,都顯示中國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經濟轉型新力量,今年也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前段時間,一位名氣很大的教授做內部分享,他足足列舉了十三條理由,用嚴謹的數據和邏輯推理,得出極度悲觀的結論,類似的觀點我還見過不少。

202410b01.png

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283萬,比去年同期成長了33萬,平均競爭報錄比為71.57:1,創歷史新高

同時,以黃奇帆為代表的樂觀派,卻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結論。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駛過激流險灘,走在了正確的軌道上,復甦無非是時間問題。他同樣也列出了一系列數據。我和黃奇帆先生認識已久,他紮實的宏觀經濟功底和與時俱進的精神,都是我很敬重的。他的文章我也仔細讀過,的確有見地。

在我看來,兩種涇渭分明的觀點都有道理,關鍵在於立場不同,導致結論迥異。從事策略諮詢近四十年,我逐漸形成了一套立體、動態、辯證的視角。今年以來,我走過十幾個國家,也深入考察了幾十家企業,從而得出了與樂觀派、悲觀派均不盡相同的觀點。

02

舊船票與新客船

在我看來,中國現在面臨的不是簡單的繁榮或衰退,而是一場內部和外部同時發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這種結構性的變化既受制於世界宏觀環境變化的大邏輯,也受制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性邏輯。

調整的陣痛會持續一段時間,要做好打持久戰、過緊日子的準備。

從外部宏觀環境來看,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初現成效,地緣政治、經濟週期的不確定性,技術制裁、貿易壁壘的持續影響,深刻重塑全球產業鏈結構和商業規則。

但同時,中國正在探索一條對外開放的新路,結構性機會蘊藏其間。

過去三年,從超級寬鬆到激進升息,聯準會完成了拯救市場和對抗通膨兩大業績。在2023年流動性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美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美元資產逆勢上漲,通膨率下降到3%,失業率依然維持在歷史低位,就業、消費和服務業保持強勁勢頭,美元霸主再一次體現了強大的威力。

美國經濟高奏凱歌的同時,不忘對中國的打壓。以2017年川普上任為標誌,美國將中國列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採取遏制中國的路線,從川普到拜登,嚴重對立的民主、共和兩黨,在對中國的打壓這一政策上,實現了罕有的延續性。

我們要清楚地體認到一點,無論短期內中美之間是緩和也好,緊張也罷,中美間競爭是策略性的,是不可調和。對美國而言,中美博弈是不計工本和不限手段的。

202410b02.jpg

從內部產業結構而言,舊經濟遭遇危機,新經濟方興未艾。與各行各業的企業家交流,我能直觀感受到何為苦樂不均。

有人叫苦連天,有人高歌猛進,有人樓塌了,有人起高樓。以房地產為例,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接近腰斬只花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如此迅猛地下行,對於房地產上游的鋼鐵、水泥、施工,下游的家具、家電、裝修裝飾等行業都影響巨大,和這些行業的人交流,感受到的是難以承受之重。

和新能源產業的人交流,儘管同樣存在種種問題,但大家依舊樂觀,認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都可以靠發展來解決,阿里巴巴山洞的大門仍在敞開。

至於我身邊那些啼飢號寒、紛紛躺平的老闆們,絕大多數都是舊經濟的從業人員或依附者;新經濟的從業人員們,忙得甚至來不及發表感想。我親家的孩子,一個剛從法國畢業不久的小姑娘,回國做網紅,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就在全網收穫數千萬粉絲,事業高歌猛進,可謂「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內部和外部同時出現的結構性變化,歸根究底,都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正處於上下半場轉型的關鍵階段。

當下的中國,就像一輛正在高速前進的汽車,在新舊交替的轉型階段,需要重新踩離合器掛擋,這需要時間,更需要磨合。

如何登上新的客船,如何平穩地駛向遠方?不僅考驗著每一家企業的生存法則,更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03

中國企業出海的三條路徑

2023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量和外商直接投資額雙雙下降,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許多人感到悲觀。但在我看來,中國的對外貿易正走出一條全新的突圍之路。

縱觀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歷程,以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的時代已經過去,本應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技術密集型企業。但美國為了限制中國高科技發展,實施非市場化管製手段,對與美國直面競爭的通訊、半導體、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的企業,如華為、中興通訊、中芯國際、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科大訊飛等實施管制。這充分體現了美國對高科技維持壟斷的野心。

“勞動——資本——技術”的發展路徑受阻,中國開始轉換思路,從“中國擁抱世界”變成“中國走向世界”,評價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指標將從“對外出口總量”和“外商直接投資額”,變成“中國對外投資增速”,這是底層邏輯層面的範式革新。

根據商務部及外匯局公佈,2023年1-10月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成長率為11.4%,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成長率為17.3%,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增速為27%。這項數據充分說明,中國企業出海擁抱世界,將是大勢所趨。

總結來說,中國企業出海大致有三條路徑:

第一條出海之路,是傳統產業往東南亞轉移。從數據來看,東協是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截至2023年年初,直接投資企業數6,500家,一場新的「下南洋」正在醞釀。

今年以來,我有不少原本在珠三角做工廠的企業家朋友跑到東南亞投資建廠,從傳統產業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復現了當年在中國的發展路徑。

前陣子我又去了一次越南考察,感覺很深。越南街頭遍地是摩托車,路邊小攤販絡繹不絕,不僅長得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時代內核也很像,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全球產業鏈轉移給越南帶來了歷史性的契機,中美貿易摩擦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對於有志於走出去的企業來說,東南亞值得高度重視。

202410b03.png

越南“有望成為全球新的製造中心”

第二條出海之路,是透過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化、資訊化、都市化建設,充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2023年10月17日,中印尼合作建設的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印尼邁入高鐵時代,這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標誌著中國高鐵「走出去」取得歷史性突破。

同時,中國和中東各國從基礎建設、高端製造到科技創新持續深度合作,直接輸出中國成熟的經驗。與之對應的,是中東主權基金在中國佈局日趨火爆,這種雙向合力正成為重要趨勢。

202410b04.png

山東重工集團在埃及參展第五屆中東及非洲智慧交通展

第三條出海之路,中國的高端產業,尤其是以新能源為領導的龍頭企業,正向歐洲大舉進發。前段時間,智綱智庫與隆基綠能的鐘寶申董事長交流,他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那時,他剛從歐洲回來,和德國工業部長交流完,部長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議題。他說,90年代,外資車企開始紮堆進入中國,尤其是德國汽車,憑藉強大的技術和品牌優勢一路攻城略地,當時中國設置了嚴格的准入條款,要求合資辦廠,以技術換市場,不能單純傾銷產品。今天中國的光電產業如同三十年前的德國車一樣,技術力全球領先,想要打開歐洲市場,單純靠產品傾銷的邏輯一定走不通,必須要像當初的德國企業進入中國一樣,融入當地才行。

鐘寶申對話德​​國工業部長的故事背後,一方面能看出中國企業出海模式的迭代創新,另一方面更令人感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主客易位,中國廣闊的市場容量、堅實的工業基礎、充足的人才資源、雄厚的資金支持,以及完善的基礎建設所形成的厚積底蘊,正改寫全球貿易格局。

從簡單的衣服鞋帽換到科技含量極高的機電產品和光伏產品,繁忙的中歐班列見證著以中國為主導的全新貿易結構正在崛起,能夠把握這一機遇的企業,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會。

04

是麻雀還是鳳凰

說完了外部環境,我們再回歸國內市場。

當前中國正處於新舊交替的大歷史階段,一方面是舊的發展模式和結構不再適宜,傳統加工製造業受大環境影響,低利潤和高成本的矛盾愈加凸顯;房地產業受高週轉、高槓桿、高負債的影響,大量房地產頭部企業暴雷,面對這場席捲全國的新舊經濟洗牌,我簡單將其概括為“麻雀效應”

以珠三角為例,來剖析麻雀的生成史。

從1980年代,部會企業進駐、「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走私販私、倒賣批文的貿易時代;到90年代,民營企業開始起步,以華強北為代表,家電、消費電子引爆的元器件需求催生的電子時代;再到進入新千年後,中國入世,互聯網產業第一波行情開始爆發,工廠經濟向樓宇經濟轉型,手腳經濟向頭腦經濟轉型。

“東南西北中,發財下廣東”,“麻雀”的天堂在“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氛圍中快速形成,全國富有生機的“麻雀”都匯聚在這片叢林裡。

但隨著人均GDP已經邁過一萬美金的大關,大灣區成為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世界工廠,高科技產業全面開花。樹林不斷升級,麻雀生存的環境越來越逼仄。

此時此刻,擺在麻雀面前的只有三條路:

一是轉移陣地,無論是向東南亞轉移,還是向內陸省份轉移,必須要找到合適的空間才能生存,很多“麻雀”選擇“東南飛”,這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二是少數的「麻雀」在環境倒逼下,勤練內功,在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核心技術與產業生態方面下大力創新,最終成了鳳凰。從「麻雀」到「鳳凰」的蛻變,是充滿痛苦的涅槃重生之路,但同樣是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至於那些既不想遷走又不能殺出重圍的“麻雀”,只好選擇第三條路,像廣東人曾經最喜歡吃的荷花雀一樣,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徹底被時代拋棄,這正是目前很多人面臨的尷尬處境。

麻雀寓言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05

四新改變中國

舊經濟的轉型同時,是新經濟的潮湧。

這一年間,我有意與更多從事新經濟的企業家交流,從他們身上,我深刻感受到當前時代正在呈現出非常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我將這一趨勢概括總結為“四新”,即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新消費

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四新」將主導中國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大勢,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破題點。

第一“新”,是新基建。在我看來,智慧化和大數據對各行各業的賦能植入,可以說都叫新基建。當下最為熱門的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多個尖端科技領域,都屬於新基建的範疇。

尤其是人工智慧,2023年可以說是人工智慧元年,我親身經歷了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

我在成都有一所書院,叫做望蜀書院,歷時三年終於修葺完成,我特意邀請了一位學養極深的老先生做賦紀念。賦文初稿完成後,我廣邀親友試讀,我的妹夫,一位定居美國的核物理學博士發來一篇讀後感,內容旁徵博引,文字洋洋灑灑,令人耳目一新。我不由心生「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感慨,沒想到這位理工科博士的文化造詣竟然達到如此地步,我還特地把這篇讀後感發給作者,老先生看完後也很激動,引以為知音。

故事最後,我妹夫揭開謎底,這篇雄文並非出自他手,不過是把賦文輸入了ChatGPT,由AI自動生成了一篇讀後感,竟起到以假亂真之效。

這不由讓我感慨,AI這場偉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將比一個半世紀前發生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影響更為宏大、更為深遠。

在新基建的加持下,許多傳統產業也逐步實現了由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的發展模式。

今年10月份,我受邀到西藏昌都市考察,當地政府安排前往中國第二大單體銅礦玉龍銅礦,我原本以為只是傳統的礦山,看到的場景卻完全超乎我的想像在智慧採礦辦公區,六、七塊監控螢幕上各種生產數據、設備資訊不斷跳動,只要寥寥幾個工程師,就能遠端操作進行挖掘和鑽孔、推土作業;車輛分佈,自動規劃採礦作業生產計劃這些數據即時顯示。整座礦場的效率之高、智慧化程度之深超出了我的想像。

202410b05.png

玉龍銅業生產車間

第二是新能源。

早在去年,我就受邀擔任隆基綠能的董事。藉此契機,我得以了解光伏產業在新能源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真正見識到了新能源產業的巨大拉動動作用。

與隆基綠能幾位創辦人深入交流後,我發現其核心競爭力,歸根究底還是靠著強大的綜合成本優勢。根據創辦人李振國介紹,太陽能光電產業的根本規律就是度電成本。隆基綠能現在的發電成本僅每度1角幾分,國內光電發電平均成本為0.29-0.30元,優於煤電的0.35左右成本,這條成本線是光電產業的生死線。經過幾個世代的發展,當新能源企業不再依賴政府補貼來實現獲利,產業的奇點時刻就此到來。

202410b06.png

除了光電產業外,目前中國的特高壓、光電和電動車等領域,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

特高壓的技術手冊和業界標準都是從中文翻譯而成;再例如光伏技術,目前主產業鏈中,中國光伏矽片佔到全球95%,電池、主機和多晶矽,佔比最低也超過70% ,全球太陽能技術真正由中國公司來引導;寧德時代在電池市場也佔據全球第一的寶座……正是這一系列的成就,中國才有勇氣向世界做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這也將是中國走向世界最強的底牌之一。

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2024新年演講中所說的:「無論外部環境怎麼變化,我們堅信數位化、智慧化、低碳化是最確定的發展趨勢」。

第三,新智造。

對製造業來說,能否趕上這一波智慧化浪潮,很可能是決定未來生死的關鍵。

現在很多人認為機器手臂、無人工廠、黑燈工廠就是智慧製造的“代表”,實際上這是非常片面的認知。

智慧製造其實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產品研發、產品設計、製程設計、生產流程管理、生產交付、運作維護等等各方面提高智慧化水平,只有提升了決策層、管理階層、研發層的智能化水平,才算是貨真價實的智慧製造。

我前幾天去東莞考察一家床墊企業-慕思,非常受啟發。作為最傳統的家居產業,慕思從2015年起就重金投入智慧化改造,不僅是把新的數位化技術照搬引入,更是從內到外,從組織架構、管理,人才結構,甚至是企業觀念、文化等一連串的轉變。

對於像慕思這樣的傳統製造業來說,數位轉型並非易事。經過8年持續的投入與奮鬥,慕思是生產、服務、產品、門市,物流等環節形成數位閉環。我去工廠參觀時發現,從產線下料到產品最後的包裝,慕思整個製程生產線上竟然只有兩處有人工幹預,自動化率非常高。同時,慕思也透過大量的數據回饋調整,不斷迭代其核心技術、能力和產品,把床墊做到極致,甚至接近奢侈品,在歐美市場也很有競爭力。

202410b07.png

王志綱老師考察慕思工廠

無獨有偶,我在山東考察一家鋼鐵企業-永鋒集團。這家企業在近乎全行業虧損的大情況下,依然保持業內相當高的利潤率,並且在噸鋼成本和人均噸鋼產量這兩項重要指標上,都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永鋒成功的秘訣,就是以精實為核心的智慧製造。

帶領團隊走訪永鋒,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科幻感十足的智控中心,簡直就像好萊塢大片裡的作戰指揮室。400多塊各類電子螢幕上資料跳動更新,37個操作島連接現場三萬多台設備,向5公里外的生產基地傳達指令。在每一爐鋼水冶煉前,模型已經自動計算出物料加入量;冶煉過程中,備料、加料、操槍均由系統自動化完成;當冶煉完成,生產成本已經自動核算,從視頻、運行參數中看到的比從前在現場了解的還要精準。站在智控室,你能真切感受到這顆超級智慧大腦的時刻律動。

和永鋒集團的高階主管交流,他們強調的一個概念,我非常感興趣。製造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但絕大多數都被浪費掉了,每一個生產單元彷彿一個孤立的數據孤島,工序、廠部之間協同困難,而數據從產線向上的流動需要經過層層傳遞,資料的精確度、即時性就在縱向傳遞和橫向壁壘當中遭遇極大的損耗。很多環節只能是“老師傅帶小徒弟”,憑著經驗和感覺操作,無形中增添大量成本。

永鋒智控平台的建設,核心就是要解決資料有效利用的問題,讓資料得以極大透明和即時聯通,全廠、全流程資料在統一平台上流動、匯聚,直接為智慧應用與各級人員管控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根據高階主管介紹,永鋒智控中心每天所產生的數據大約有15億條,在數據的有效應用上大概能做到30%。這個數字聽起來不是很高,但其實對上游的工業企業來說,平均數不過5%,永鋒30%的數據利用水平,已經是業界平均的近六倍。而如果進一步暢想,數據利用水準如果能到80%,還有超過一倍的提升空間,智慧製造提升的空間仍然相當大。

202410b08.jpg

2023年11月,王志綱戰略學院班赴永鋒集團研學

面向未來,新智造是製造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從「頭腦」到「四肢」多方面的轉型升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企業長期的投入和堅持。

第四“新”,是新消費。

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或高品質發展,核心都是創造增量。增量又分為兩種,其一是“硬增量”,如上文提到的新能源、新基建、新智造;另一種以消費服務業為代表的“軟增量”,當內捲疊加內循環,消費將成為穿越經濟循環的新抓手。硬增量常常吸引眼球,軟增量則長期忽略。事實上,這兩者互相為用,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未來。

當前中國的新消費格局,呈現出多元分化的態勢。一方面,波司登推出五、六千一件的高價羽絨服,今年我到歐洲考察,在機場看到漫山遍野的波司登廣告,十分奪人眼球。另一方面,五六十一件的軍大衣同樣大行其道。兩者在實體功能(禦寒)上相差無幾,軍大衣透過社群媒體的渲染,還更多出一層時尚色彩。

兩相對比之下,足以發現,未來的商業創新不再是講故事編概念的玩法,關鍵是你有沒有錨定消費群體,能不能真正的貼近消費者,尊重商業規律。

我認為,在過緊日子的大情勢下,中國的「優衣庫」、「無印良品」會大量岀現。拼多多的逆襲,快時尚希音(S h ein)的風靡即為明證。

以希音為例,希音最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對供應鏈的高效重組和強大的數位化能力,使其做到了極致的“快”,能夠迅速匹配潮流的轉變,實現從用戶到生產端的反向定制。希音成功的背後,是珠三角40年打造出的世界最強大供應鏈的支撐,以及大數據和智能化在商業實踐上的應用,這是一個很有認識價值的案例

新消費不僅改變中國,也正在改變世界。中國的跨境電商正在全球範圍內掀起風暴, S h ein、TikTok Shop、速賣通、Temu這“出海四小龍”,正帶著中國成熟的互聯網模式,強大的供應鏈和創新的管理方式,在全世界縱橫捭閔。

202410b09.png

Temu是拼多多旗下的跨國電商平台,該平台於2022年9月1日上線,首站面向北美市場。上線僅一周,就成功衝進了美國購物應用排行榜的第14名

很多人都有一個迷思,以為歐美發達國家有多先進,其實英國到現在的光纖入戶率只有8%,直到2017年,行動支付才超過現金和信用卡,成了英國最常見的支付方式。我這次去歐洲考察,手機天天斷網,特別英國,網路通暢程度還不如西藏。

不比不知道,中國通訊交通基礎設之發達遠甚歐美,在應用層面的創意與玩法,中國同樣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新消費的另一個規律,是消費重心將不斷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移,伴隨交通條件改善和數位化時代的到來,人才、資金、技術等高級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將成為現實,不限於固定辦公場地的數位遊民大規模出現。

同時,衣食住行、教育醫療、文旅康養等生活要素的流動,同樣蘊含著巨大的紅利。

這種紅利,我把它總結為三「生」有幸,即生意、生活、生命三者的統一在生意上分工協作,在生活上豐富多彩,最終為生命創造價值。大健康、文化旅遊、運動休閒、美麗經濟、銀髮經濟等領域,蘊藏巨大商機。

06

車輪上的民族

作為中國高品質發展的歷史性契機,「四新」的涵蓋面十分廣闊,許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密碼都蘊藏其間。但如果四水歸堂,連線成點,給「四新」找一個具象載體,我認為很可能是汽車。

回顧歷史,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強國,一個重要契機就是汽車。福特發明的流水線生產模式,一夜之間把汽車從奢侈品變成大眾消費品,當那些藍領工人、紅脖子都能買得起汽車時,美國成了名副其實的「車輪上的民族」。

伴隨著福特汽車的問世,一間房,一輛車,一隻狗,一份體面工作的美國夢,成了全世界的夢想。

汽車普及化的深遠影響,不僅體現在消費端,也倒逼整條產業鏈上的工業產品生產標準化、批量化,這極大促進了美國整個工業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帶動了美國整個工業產值的提升,率先現代化,成為全球第一強國。

時光荏苒,歷史的聚光燈轉向中國。中國近幾年在世界影響巨大的新經濟代表,除了新基建和新能源外,新能源汽車也已超日本成世界第一,汽車產業正展現前所未有的影響力。

去年10月底,我從西藏回程,本來準備坐飛機,誰知突遇大雪封山,所有航班取消,恢復時間未定。我當機立斷決定開車往成都走,一路走了三天三夜,原以為大雪瀰漫的危途,沒想到成了令人難忘的壯觀景象。

當我們沿著318公路行駛,車流如織,絡繹不絕,有房車、吉普車、轎車、新能源車,甚至還有「神車」五菱宏光,此外還有摩托車、自行車等等,大家都在頂風冒雪往藏區進發。車上打著口號“此生必駕318”,好像你不走一趟318國道,這輩子就白活了,仔細一看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這一幕讓我意識到,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潛在的購買力一定會在汽車產業集中爆發。

202410b10.png

「此生必駕318」主要指318國道-川藏公路成都至拉薩段,從成都出發,途徑雅安、康定、新都橋、理塘、芒康、波密、林芝,最後到達拉薩,這段全長約2100千米的路段,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成為無數自駕人的“朝聖之路”。

目前汽車正處於電動化和智慧化上下半場的交界處。還記得三年前,智綱智庫服務一家全國領先的豪車經銷商,我曾鄭而重之的提出,未來將是新能源汽車的時代,汽車經銷行業將發生顛覆式變革,一定要提早做準備。從目前來看,當時極為激進的預判,竟還顯得有些保守。產業劇變的速度之快,令人始料不及。

身為汽車產業的新入局者,雷軍認為:「未來汽車將變成原生的智慧生態節點,它本身就是人工智慧貼心服務、設備互聯互通的行動智慧家居,同時它還會融入更大的全場景智能生態,連結人和家,讓智慧跟隨每個人的需求、場景而流動」。

202410b11.png

12月28日,小米舉辦汽車發表會

我高度贊同雷軍的判斷,未來的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載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場景。無論是新能源、新基建、新智造或新消費,都將在汽車這一產業的上下游得以充分呈現,大量傳統產業都將依托汽車為載體,實現轉型升級。

在全世界目前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國家中,開發中國家的汽車保有量約在40%,已開發國家在60%。中國已經超過了人均GDP1萬美元的基點,但現在中國汽車的保有量是21%,離40%距離甚遠,更不用談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準。這一巨大的市場空間一旦釋放出來,就足以填補房地產所導致的缺口。

在房地產總量絕對過剩的未來,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買房子已不再是一個必選項,有的年輕人不願意為了鋼筋水泥的房子背負沉重的生活壓力,有的在上一輩不懈的努力下手握多套房,更有的追求一種不被兩房一廳、格子間所限制的數位遊民生活。

可以預想到這樣的未來,年輕人將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轉移到汽車這一場景中,每天遊歷名山大川,邊工作、邊休閒、邊享受人生,原來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現在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新生活”。大量原本依附房地產的產業,可以改弦易轍,將產品、設計和服務移植到汽車這一幕。

彼時的中國,將成為全新的“車輪上的民族”,借助滾滾車輪,實現中國的民族復興夢。

07

“大政治”與“硬道理”

在文章的結尾,我想強調的是,不管是四新改變中國,還是車輪上的民族崛起,一定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力量。

在可見的未來,新技術迭代帶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與之結合的新應用場景一旦出現,將連帶引發不可想像的商業前景。這種透過一絲縫隙,打開一個全新世界的能力,只有民營企業具備,這是毫無疑問的。

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釋放民間的活力與創造力,越要凝聚信心與共識,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當前的執政者,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問題,並且抱著「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堅定決心,不斷出台保護民營經濟的措施。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7月14日至今,四個月的時間裡,至少推出了106條支持民營企業的措施。發布之頻繁,數量之眾多,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在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高層更是提出了兩個重要判斷:第一,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第二,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我一直秉持著一個觀點:小道理必須遵守大道理。「大政治」與「硬道理」的提出,已經充分的說明了經濟政策基本思路已經發生轉折性變化,效率與公平這座巨大的政治天平,在經歷了三年的調整之後,又在逐漸微調回撥,可以判斷,從政策層面來看,最起碼未來3-5年,將會是民營企業絕佳的政策窗口期。這一點值得所有人高度重視。

公允地說,無論是“三條紅線”、“教育雙減”,還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些政策的出發點也都是好的,無序發展的問題的確需要整頓,但高密度、高強度地強力管控,疊加疫情帶來的剛性管理體制,帶來了嚴峻的合成效應,直接導致企業家主體的信心減退,進而出現了全社會信心不足、預期轉弱的局面。這也是面對如此力度之大的、密度空前的政策紅利,民營企業信心依然不足的原因。

想要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找準癥結。前陣子我和向松祚先生交流時,他提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觀點──任何不尊重民營經濟、不保護私有財產的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發展,全世界概莫能外。只有從制度層面嚴格保護私有財產和個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信心不足的局面。

對於這一觀點,我深以為然。我國憲法第十二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這種「不可侵犯性」應體現在對「公共財產管理者」的監督考核方面,而不是體現在相對於「私有財產」的優越性方面,更不能因此而「歧視私有財產」。這種歧視不僅背離了「兩個毫不動搖」的論述,更扭曲了市場經濟規則,人為地矮化、降低了「私有財產」的法律地位,打擊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

嚴格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嚴格保障企業合法經營權、融資權、生產權,對於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有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只有實際做到這一點,才能讓中國的發展之路真正回歸到「大政治」和「硬道理」上來。

08

尾聲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正如天地之間的四季輪轉,經濟週期中的復甦、繁榮、衰退、蕭條,也是如春夏秋冬一般是顛覆不破的普遍規律。

四十年前,我在新華社當記者時,曾經在內蒙工作過,親身體會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白災」。起初還只是零星的雪花,沒多久大雪紛紛揚揚就落了下來。這一下就沒完沒了,整整持續了三天,草場變成茫茫雪海,「白災」來了。

「白災」降臨,無人能自外。倘若積雪不厚,牛羊尚可扒開積雪吃草,一旦積雪將草場徹底掩埋,放牧就無法正常進行,牲畜凍餒交加,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瘟疫,繼而死亡。一場「白災」過後,可能會有超過半數老弱病殘的牲畜被凍斃。只有機敏、強壯的牛羊才能存活下來,熬到冬盡春來,水草豐美,開始新的生命輪迴。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規律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學也是如此。站在大歷史觀的角度看,中國這一輪的高速發展已經持續了40多年,可以說,很多人從步入社會一直到今天,都生活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習慣了發展,習慣了繁榮,甚至習慣了日新月異,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中國花了四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世界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今日之中國,正步入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時刻,經過30年高速增長(1980-2010年平均增速約10 %)與10年中高速成長(2010-2020年平均成長率約7%),中國現在已進入中低速成長(2021至今平均成長率約4.5%)的階段。

習慣了高速成長的我們,突然下落到中低速,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領域都面臨深刻轉型;同時,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浪潮洶湧而至,技術重塑商業邏輯,再疊合全球經濟與中國產業結構的雙重調整。感到迷惘與困惑,是極為正常的事。

有人將中國這一輪的轉型,定義為歷史的大周期。但在我看來,週期變幻的表象之下,一片未曾踏足的無人之境即將到來。不僅在技術革命層面上,中國將步入“無人區”,在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等諸多層面,中國也將進入無領​​航員可跟隨,無路徑可依賴,無規則可遵循的“無人區」。

想要穿越原始、荒涼、粗獷的“無人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們同樣看到,某些偉大的企業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們具有穿越無人區乃至引領無人區的能力。無人區帶來的不應是絕望和恐慌,而是警示和考驗,更是機會。

在華為被美國制裁最嚴重時,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問他,華為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任正非反而說:「孟晚舟事件沒發生的時候,我們公司是最危險的,主要是惰怠。現在我們公司全體振奮,戰鬥力蒸蒸日上,反而是在最佳狀態。」一番話盡顯企業家的格局與遠見。

202410b12.png

華為2015年宣傳海報

一代有一代人的選擇,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無法選擇時代,更無從抱怨。無論是有遠大抱負的企業,還是志存高遠的個體,越是在危機時刻,越應該最大程度地積蓄勢能,苦煉內功,在無人區中找到前進的方向。畢竟信心與勇氣,才是支撐我們穿越「無人區」的最大力量。

 

原文連結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