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教育政策窮得只剩下錢?
2023/6/23
段心儀 |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才提出要補助私校大學生一年兩萬五千元學費,行政院長陳建仁立刻加碼高中職學費全免,完全符合民進黨選舉年大撒幣思維。這種思維讓財政紀律蕩然,公共政策偏頗,永遠是煙火式的熱鬧,卻沒有長遠的規畫、細膩的推展。在這種選舉民粹下容易走向不歸路。
教育是義務也是權利,無論對個人或國家的發展都極為重要,但也總存在資源分配不公問題,好的教育機會總集中在有錢的家庭或地區,影響下一代在職場的發展,導致貧窮複製,階級無法流動。彰化大城鄉潭墘國小廢校就是如此,這是大城鄉四年內關閉的第三間小學了,潭墘村民群起抗議,認為偏鄉孩子的受教權被剝奪了。但偏鄉孩子被剝奪的僅只於此嗎?
近期,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做了一份調查報告,重點放在一○八課綱與雙語政策。五成四的受訪民眾同意學習歷程對資源不足的學生不公平。六成四同意雙語政策會讓英文程度不好的學生學習效果更差;六成二同意推行雙語政策會導致學生程度M型化。因為:英文專業的師資已不足,偏鄉更沒有;程度不好的學生用中文學都學不好了,還用英文教,不更是鴨子聽雷?憑常識判斷,都知道雙語政策會進一步惡化偏鄉孩子的競爭力。
錯誤的雙語政策傷害的不只偏鄉,事實上對整體國力都有影響。生成式AI浪潮席捲全球,台大評估後認為AI輔助與人機協作是未來發展不可阻擋之趨勢,且學習層次中的記憶、理解、分析,未來可能都會由AI取代,人的工作將著重在評鑑、創造。也就是說人工智能靠「大數據」給出的答案,只是多數人意見的綜合。而決策的智慧與獨到的創見還是得靠人完成。但智慧與創見往往來自於歷史文化的底蘊、敏銳的社會觀察力、與清晰的邏輯推理,而這些都需要透過強大的本國語文能力才能獲得。
雙語政策是否能全面性的提升英文能力,尚未可知,但弱化本國語文能力則是顯而易見,殊不知這正與培養人才背道而馳。
不但社會科學人才倚重本國語文,自然科學人才也不例外。因為理論必建構自概念,概念必表達為語文。古文執簡馭繁、一字一義的本質正是構成概念的合適元素。如:算學裡的奇數/偶數、約分、因式分解等都是文言;物理學裡的慣性、力矩、密度、守恆…化學裡的同分異構、過氧化氫、電離…也是。如無文言基礎,不易充分理解辭義;若要進行科學名詞的轉譯,更必須有良好的古文能力。煙花雙語政策只是讓人才平庸化,國力弱化。
民進黨執政八年,公共政策已全面失守,教育政策更危如累卵,面對這局殘棋,民進黨是否窮得只剩下錢?
108課綱問題未解 118課綱怎麼編
2023/6/14
段心儀 |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一○八年開始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綱迄今已四年,實施前教育團體提出諸多質疑,如今已成為事實,且正逐步侵蝕台灣的國力及學子的競爭力,造成社會共識的斷層和品德教育的失落。但問題尚未解決,一一八課綱已開始研議,繼續錯誤的思維,加速教育的滑坡。一一八課綱必須暫停,先檢討一○八課綱,從根本上處理故意被忽視的實務問題:
一、降低學生基本學力,弱化台灣國際競爭力:課綱實施前,教育界擔心刪減國英數必修時數,會弱化學生基礎能力。實施三年後,逾六成國、高中認為新課綱已造成學生基礎學力不足,超過七成國高中認為學生學力落差擴大;學校普遍觀察到學生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M型化發展,城鄉差距則更形擴大。
刪減必修學分,使高中生進入大學專業領域的銜接出現斷層,而自然科領域必修時數從三年十六學分降到八學分,更直接造成產業界的焦慮。他們與大學合作設立半導體學院,又直接到高中撈人,這都代表教育部的失能。新課綱強調「跨領域素養」,素養化的考題動輒數百字;結果各科考卷都像閱讀測驗,反而弱化了學科專業能力。
二、學習歷程檔案徒增困擾:一○八課綱考招制度複雜,學習歷程檔案更讓超過九成的高中在實施上遇到困難;高中端動員了教師與行政全面配合,卻無法確定大學的具體參採標準。為了吸睛,有財力的家長出高價找電商平台、補習班、甚至專人代做檔案,卻進一步製造了階級差異。
三、品德教育失落:一○八課綱的品德教育產生偏差,源自於公民教育失守道德,加上家庭功能失調,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等各種主客觀因素,使得校園霸凌愈來愈嚴重、毒品益形氾濫,漸成培養犯罪意識的溫床。
四、國族認知缺乏共識:課綱拆解了歷史科的時間軸和地理科的區域觀,又極小化中華文化教材與經典選文,解構了學生的國族與文化意識。許多廿歲以下的年輕人不清楚「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號,孫中山是我們的國父;卅歲以下不知道辛亥革命、黃花崗烈士,遑論秦皇漢武。認知的差異造成台灣世代間的割裂,更是兩岸兵凶戰危的潛在因素。
一○八課綱涵蓋範圍從國小到高中,影響數百萬學生;牽動層面又從品德教養到學科能力,內外雙殺。因為太龐雜,真要處理,必須由人選入手;人對了,事才可能對。
首先,設立專責小組,除專家學者外,還要包括教學現場的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和學生。第二,召開全國教育會議,讓社會各界有對話的機會,集思廣益聚焦有效的解決之道。第三,開放各項資料,如「台灣後期中等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公布從一○八學年開始進行、三年一期的課綱實施普查數據,切莫諱疾忌醫。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