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30
明朝大儒王陽明這輩子活得不落俗套,他是個懂得靈活變通的智者,從搖籃到墳墓或童年到老年,都在各種幾乎無解的挫折與難關中奮發圖強,不斷成就出成己達人的偉業,他文武雙全舉世罕見,我們用「打土匪」這三個字,來精確把握住他的生命密碼,他不只打鄉野的土匪,更在打朝廷的土匪;不只在打外面的土匪,更在打裡面的土匪,最終發展出一門獨特的學問,後世稱作心學。即日起每週四本報縱橫古今版連載刊登國立宜蘭大學陳複教授撰寫的《王陽明帶你打土匪》,讓您閱讀偉大歷史人物曾經面臨的悲歡離合與愛恨情仇,從中體會當事人如何在極度艱難的困境中不懈的奮鬥,最終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瑞雲樓中傳奇事
五百年後,當我來到余姚王陽明的故居,望著龍泉山上的中天閣,陽光朗照且清風撫面,我沿著姚江沿岸徐行,本想苦苦尋覓當年陽明踏過的英蹤,但歷歷在目的江山美景,個個鮮活在我腦海裡跳躍飛舞著再熟悉不過的如昨往事,這不禁令我驀然發覺:其實,並沒有誰來到王陽明的家鄉,因為王陽明從來沒有離開我的心外,我不是過客,而是因無所住的歸人,我只是來看我自己。
圖片丨來源於學堂線上
那同樣是個晴空高照的秋天,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農曆九月三十日,平日豪邁灑脫的王倫卻表現得異常焦躁,因為他的兒子教書在外,媳婦卻已懷有十四個月的身孕,這沒有出生的孫兒如此不著急著從娘胎出生,完全不像他往後即知即辦且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卻早已愁煞一家人。王倫的太太岑氏等到累得睡著了,不知不覺在夢境裡,竟然在彩雲間破開一道天門,有一班仙童在吹笛擊鼓演奏著仙樂,中間站著一位神人,手上抱著剛出生的嬰兒要送給岑氏,岑氏不覺驚醒,接著就聽見嬰兒的啼哭聲,家人競相奔告:「生出來了——,終於生出來了——」,岑氏趕緊跑到媳婦的產屋,望著疲倦的媳婦,抱著正哇哇大哭的嬰兒,仔細端詳一番,喜極而泣說:「這竟然跟我夢境裡的嬰兒,長得一模一樣!」王倫聽到太太訴說這段始末,很感詫異與驚奇,由於嬰兒從雲朵中降生於世,因此特別取名「雲」,家鄉父老都指著嬰兒出生的那棟兩層樓,口耳相傳這則奇聞軼事,大家後來習慣將其稱作「瑞雲樓」。
這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翁,王陽明出生的傳奇經歷。
圖片丨來源於學堂線上
相信博學多聞的你會想問:「這到底是真的事情還是假的事情?」很多寫王陽明傳記的人都會告訴你,古時候,大凡偉大的人出生都會被穿鑿附會某個美麗動人的傳說,來彰顯他不尋常的出身,王陽明同樣不例外。不過,不論幾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人間無數夕陽紅,瑞雲樓如今依舊在(即使幾度被重新整修),這則曾被余姚街談巷議的鄉野故事,最早出自一位老祖母的夢境,在當時曾被流傳顯然不假,在《王陽明年譜》裡有詳細的記載,但當你要問故事本身的真假,最終只有王陽明的奶奶心裡最明白,而且,請記得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說的話:「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最終誰在夢裡,誰在夢外呢?
但,最麻煩的事情還在後頭——這名字取壞了。王雲出生到五歲了(這是中國傳統的虛歲),卻依舊不言不語,難道他是個啞巴?看著孩子一天一天的長大,家裡人滿腹說不出口的焦慮,卻在某天獲得解答。
臺灣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 專業研究在齊文化與齊學術、陽明學與中國現代化、心學與生命教育、自性心理學暨國學心理諮詢。微博:weibo.com/nouslife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