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8/19
即將離開臺灣出外旅行,行前終於把《中華本土社會科學》第四期的稿子編出來了,這三天集中精神,很快寫出〈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發展的新面向:反思《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期刊》的專題論文〉這篇論文來評論幾位青年學者研究的心血結晶,合計一萬四千字,來探討華人本土社會科學應該發展的道路。
這種評論青年學者的論文,來自我跟黃光國教授學習的經驗。還記得前天凌晨,忽然作一夢,夢中我準備一個蛋糕想給光國老師慶生,我在大樓各樓層的教室遍尋不著,都看不見光國老師,最後終於找到了,兩人很高興合影留念,但我卻發現他的身體若隱若現,不太真實,我心中想說:難道光國老師已經變成一縷幽魂?
後來,我就倏忽驚醒了。醒來的感覺甚悵然。昨天下午,我繼續寫著這篇論文,卻沒想到,黃師母寫訊息給我,說好久沒見,想約我們一家人吃飯,我早有此意並立刻答應了。今天晚上,我終於寫完這篇論文,心中很高興,想記錄我的夢境,隨手往檔案一查,就查出跟夢中很像的這張照片——我與光國老師的合照。
現在想來,生日蛋糕大概就是這篇論文反映的意象。光國老師過世一年了,這一年來,太多的人事變化,都沒有光國老師的遠去來得讓我心痛,然而,我們要堅持走下去,善待每位青年學者,珍惜他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個人能做的事情,只有我們攜手同行,共同認真探討學術,才不會辜負光國老師當年對大家的愛護。
噙著淚水。謝謝光國老師!讓我此生遇見您,我心中國士無雙的大師。
| 陳復 | |
現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曾任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大一不分系學士班主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